《外国小说欣赏》教案全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22537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6.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小说欣赏》教案全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外国小说欣赏》教案全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外国小说欣赏》教案全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外国小说欣赏》教案全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外国小说欣赏》教案全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小说欣赏》教案全集.docx

《《外国小说欣赏》教案全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小说欣赏》教案全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小说欣赏》教案全集.docx

《外国小说欣赏》教案全集

《桥边的老人》教案(2课时)

教学目标:

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3、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和题旨呈现的关系;

4、了解小说的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

第一课时:

导入: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战争始终蔓延不断,并构成人类历史的一个独特的篇章。

据统计,从地球上出现文明以来的5000多年中,人类先后发生了15000多次战争,有几十亿人在战争中丧生,在这5000多年中,人类共有300年是生活在和平环境中。

即,每100年中,人类最少有90年是生活在战争状态中。

一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血淋淋的人类战争史。

而战争的根源,说到底,就是人类中极度自私、贪婪、残暴之本性所铸成,所以战争是应该诅咒的,而更应该诅咒的则是人性中的顽劣与丑恶。

因而,人类对于战争的书写,不能总是去歌颂战争的雄壮及其最后的胜利者,更不能总是流于战争表面的生死搏杀的历史记录,而更需要通过战争的残暴、战争的无情以及战争中人们关系的极端复杂性,来烛照人性中常常隐藏着的那些正面与负面。

一.理解文意

1、阅读第一段

问题1:

本段交待了哪些内容?

明确:

交待了主人公及故事发生的环境:

桥边的老人、避难的人群、运送物资的士兵、踯躅的农夫。

问题2:

本段语言几乎一笔一景,为什么惟独对老人着重笔,且分置首尾?

明确:

注重语言的轻重匀称,结构的错综,与下文的过渡照应。

问题3:

由本段看,小说的叙述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

语言简约,不事渲染,淡化主观色彩;但包蕴丰富的内容,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

2、阅读主体部分,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理解小说主旨

问题1:

“我”与老人的问答有多处矛盾,试举例说明。

明确:

如“我”问老人的家及政治态度时,老人的“敷衍”;老人问“我”动物能否挨过炮火,“我”心不在焉。

问题2:

为什么会产生“答非所问”的对话?

明确:

两人身份不同。

我作为反法西斯战士,关注自己的战斗任务,最多也只是对老人境况关心;而老人远离政治与战争,内心关注的是与自己相伴的动物的生命。

问题3:

老人的形象与故事的主题有何关系?

明确:

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遍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

作者旨在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3、阅读最后一段,讨论结尾的表达作用

问题:

小说的结尾除了交待故事的结局,还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

(1)点明故事背景(法西斯挺进)

(2)渲染氛围,烘托心境(天色阴沉,乌云密布)

(3)象征手法,暗示中心(复活节、仅有的幸运)

二.品析鉴赏

(一)老人形象

作品开篇通过“戴钢丝边眼睛”、“尘土”、“浮桥”已经忙着逃命的车辆、人群的各种动作以简单的白描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的极富写实效果的画面,又佐以后文对于“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边的尘土中坐了下去”等动作的描写,剔透地写出生活现实,烘托出了在人们竞相逃命之际,一个朴实憨厚善良的老人形象。

通过其好似不断在重复着同样内容的质朴语言,表现出一个既不懂政治又不懂战争,一个简简单单的饲养员,一个最普通的人在战争时的心态,这与包括“我”在内的其他人面对战争的那种一心想着撤离的恐慌,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时的老人就好像一名即将坐化的老僧,表现不出一丝对死亡的畏惧,然而并非他不恐惧死亡,而是他根本不知道战争的来临,死亡的即将到来,将主题表现的淋漓尽致。

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通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

作者旨在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二)我的形象

“我”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

第一段末尾的那句“他太累了,走不动了”,以及“我”与老人的对话中插入的一句“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都是“我”的揣测而已。

尽管如此,我们通过对有关战争的场面描写和与老人的谈话以及催促老人离开这些细节,还是可以看出,“我”是对老人同情的,对战争厌恶的。

三.叙述视角

1、介绍叙述视角

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叙述角度,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

“作者—叙述者—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2、介绍叙述人称

叙述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基本上是叙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

全知视角的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有限视角是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

3、《桥边的老人》叙述视角分析

小说一开始,是一段场面描写:

一个孤独的老人独自坐在战火即将燃至的桥边,似乎这是一个“全知”的叙述角度。

只是随着第二段的进入,“我”的出现,才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

然而,虽然用了第一人称,有“我”的参与,“我”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

首先,这种角度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一个真实的特写,是一种“现在进行时”的叙述。

作者是在讲述一件正在发生的事情,由“我”来作为故事里的人物,可以增加一些真实感和亲切感。

其次,采用第一人称,可以避免作者的介入,更多的是显示故事而不是讲述故事,显得比较客观。

最后,“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我”的所见所闻,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只能推测,这对读者而言,要求能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内涵。

四.主旨探讨

明确:

短篇小说不可能像长篇小说一样对社会历史作壮观的描写,它只能选取一个小角度、一个侧面,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有意义的主题来。

《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和平的渴望。

小说是通过关注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来彰显主题的。

墙上的斑点

教学目的

1、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

2、体会作者在意识流动中所蕴涵的对生命、现实、文学以及体制与观念的深沉思考。

3、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方法。

教学设想

1、课文内容的理解是首先的难重点,尤其是其中流露出的思想内容;课文基本结构的理解和把握是又一个难点

2、对联想方法的把握和材料的选取是要深入研究的,可以让学生当堂练习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简介伍尔夫生平和创作及意识流小说:

1882-1941:

其父是一位学识渊博、颇有声望的哲学家和评论家;自幼身体孱弱,未上学;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细腻敏感的性格;精神分裂症多次发作;41年投河自尽。

强调内心:

“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猁的钢刀刻下来的。

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描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的痕迹吧。

意识流小说,“意识流”一词是小说家亨利·詹姆士的兄弟、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来的,指人的思想或感觉的持续流动。

后来文学评论者借用该词形容现代小说中模仿这一过程的创作流派。

代表作家除弗吉尼亚·伍尔夫外,还有詹姆斯·乔伊斯和多罗西·理查逊等。

意识流小说是唯我论在文学上的体现,其哲学信条是除了自我存在之外,其他任何东西都是虚的。

这一信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想像的途径,借助这一途径,我们可以进入别人的内心世界(哪怕是虚构的),以此摆脱以往那令人心虚的假设。

鉴赏重点

一是“墙上的斑点”这一形象在结构上的作用

二是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

小说内容

女主人公冬日里坐在壁炉前吸烟,透过烟雾,看到墙上的一个斑点。

她反复猜想它是什么,于是无数“无意识的幻觉”像潮水一般“一哄而上”。

它究竟是什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此显示精神世界纷繁复杂的意识流动。

作者认为,艺术的任务不是再现客观世界,而是表现客观世界在人的心理意识中的反映,表现感情、感觉、联想、想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这种艺术主张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默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

  

对斑点的推测

意识涉及的事、物

1、确定哪一天看到斑点

冬天炉火、城堡红旗、红色骑士骑马上山坡

2、好像是钉子的痕迹

贵妇人肖像画、以前房主、铁路郊外别墅

3、太大太圆,又不像钉子

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遗失的东西、生活的快速、来世

4、可能是玫瑰花瓣

特洛伊城、莎士比亚、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本能、伦敦的周日、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5、凸出在墙上

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学者

6、像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

树、树的生存

作者看来,墙上的斑点究竟是什么毫无意义,它与一切具体事物的联系也不重要。

真正有意义或者说至关重要的是它所激起的人的意识活动与意识反应。

这实际上是在证明,人的精神活动比枯燥的现实更丰富、更生动、更重要。

 

 

第二课时

一、写法特点

1、《墙上的斑点》通篇是内心独白。

“我”看到墙上有一块黑色的“污迹”,意识就随之飘逸开去,后来发现,这一污迹原是一只蜗牛。

这一斑点“蜗牛”充当了“我”意识转向的契机,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关的零碎的思绪连成一体。

  2、“我”从看到墙上有一斑点引发了一连串漫无边际的自由联想。

想到人生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二、结构特点

不离线索,通过触发物斑点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散又收回,回到斑点,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严谨有序。

(永远不离线索,内容从斑点开始,又回到斑点,像一个花瓣,严谨有序)

比较阅读 

  读了《墙上的斑点》后,想一想意识流小说和传统小说相比,有哪些不同。

 

  1、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

它常常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物的意识流动。

《墙上的斑点》描写主人公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剖析内心的奥秘,把探索的注意力凝聚在人物的灵魂世界。

此外,意识流小说主张取消作品的故事情节,让人物自己直接展开自己的意识活动过程。

在意识流小说里,即使是描绘环境、外貌、举止和性格,都不是作家从旁叙述,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回忆、体验、感知和想象表现出来。

 

  2、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艺术特征。

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梦幻、现实与回忆的相互交织,来回流动。

意识流小说家直接从弗洛伊德那里吸取了“自由联想”的理论,把它们作为自己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

一般正常的联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

意识流小说家在运用自由联想时,却表现出意识流动的跳跃性、随意性和突兀多变、无规则的特点。

《墙上的斑点》写主人公看到墙上的斑点,思绪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的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这一连串的“自由联想”展现了主人公头脑中意识流动的随意性、跳跃性。

 

  3、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以及多层次结构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特点。

传统小说的回忆倒叙,虽然也有将时序颠倒、打破时空界限的,但在具体“回忆”的那段时间,时序依然是正常有序的。

意识流小说则不同,它们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时,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互相倒置,甚至互相渗透,而导致作品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多层次的结构,颇具立体感。

意识流小说的“回忆”是大量的,而且常常是许多回忆互相冲击碰撞,用以显示人物意识活动的突兀变化。

小说《墙上的斑点》中主人公的遐想,“斑点”成了主人公从一种思绪转向另一种思绪的中间媒介,从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轨迹,使作品浑然一体,具有内在的和谐。

 

  4、伍尔夫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

她认为“生活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层”,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的。

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因此,视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为己任的作家,就会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他们的作品也就会“没有情节,没有喜剧,没有悲剧,没有已成俗套的爱情穿插或是最终结局”。

她呼吁:

“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描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不管表面看来多么互无关系,全不连贯)的痕迹吧。

” 

《炮兽》教案(3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本篇小说中出现的重要字词;熟悉雨果的创作经历及其主要作品。

 

2、切实把握小说的内容与题旨。

 

3、学习场景描写的手法及场景描写的作用(对刻画人物而言)。

 

二、能力和方法目标 

通过对本篇小说中场景描写的揣摩和体会:

1、正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即通过三幕连续的特定场景的描写,烘托主人公郎德纳克侯爵的刚毅性格,为塑造一个铁腕叛军统帅的形象服务;2、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结合单元话题的知识,了解场景描写在本篇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情感目标 

了解雨果对革命和人道主义所做的思考。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雨果知多少 

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他是少有的凛然站出来谴责这一野蛮行为的西方作家。

他死时,法国致哀,上百万人为他送葬。

 

2、9岁开始写诗;中学毕业入法学院学习,兴趣在于写作,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的诗歌竞赛会上得奖,17岁在“百花诗赛”上得第一名,20岁出版诗集。

 

3、一生经历坎坷,饱受屈辱,但不向强权屈服,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阅历。

 

4、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代表,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之一。

 

5、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6、代表作: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命运三部曲”)《笑面人》《九三年》(人道主义思想的巅峰之作)等长篇小说都是他的代表作。

 

二、相关内容介绍。

 

1793年是法国大革命极为关键的一年,也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在革命和反革命斗争最白热化的关口,老谋深算的王党贵族朗德纳克侯爵渡海来到布列塔尼,发起叛乱,向共和国进行疯狂反扑。

他的对手正好是他的侄孙,勇敢善战的共和国远征军司令郭文(另译为“戈万”)。

而郭文背后,又有一个既富理想主义精神,又铁面无私的政治委员西穆尔登,是共和国派来监督“过于仁慈”的郭文的。

在最后的决战中,凶狠残暴的叛军头子朗德纳克大败,从暗道逃跑,可是当三个小孩被困火海时,他却在刹那间良心闪现,返身回救,放弃了逃生的机会,当了俘虏,被判死刑。

郭文被他的行为所感动,便私自放走了他。

这样,郭文就触犯了革命的法律。

当郭文被送上断头台而人头落地时,判他死刑的公安委员代表、他的老师西莫尔登也在痛苦中开枪自杀了。

通过这一情节,雨果展开了对革命和人道主义的思考,提出“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思想,把人道主义看成是永恒的、最高的原则。

 

《炮兽》的故事发生在小说的开头。

描写叛军头目朗德纳克侯爵带领舰队从英国偷渡到法国旺岱地区,企图勾结当地反动武装发动发革命叛乱。

叛军出师不利,还没到法国登陆就濒临险境,遇到了极大挫折。

然而,他以赏罚分明,指挥若定的出色能力使叛军暂时度过了难关。

 

小说中那个被称为“乡下人”的老头,就是从英国去法国组织叛乱的叛军最高统帅朗德纳克侯爵。

由于肩负重大使命,他的身份只有船长布瓦斯贝特洛一人知道,作者也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保持他身份的神秘感。

小说节选部分就是为烘托朗德纳克侯爵的“出场”而设置的。

他将人物置身于一个混乱的危急时刻,考验他的意志和能力,表现他们的精神和性格。

在《炮兽》一节里,作者通过对特定场景的描写,很好地烘托出朗德纳克侯爵的刚毅性格,塑造了一个铁腕叛军统帅的形象。

 

三、整体感悟,切分场景 

(一)场景:

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 

1、场景的特点:

 

通过绘画雕塑(瞬间、画面凝固)、小说(文字、画面连缀)、电影(视听、画面连缀)特点的比较了解:

 

绘画、雕塑是典型画面的凝固;电影是由画面来直接讲述故事的;小说是用文字来讲述故事的。

电影中故事的延续靠的是画面的连缀,小说中故事的发展靠的是一个个场景的接续。

所以,场景是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

 

2、场景描写与环境描写的区别 

场景描写(场面、风景)由一个又一个场景连缀而成;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是某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三个因素组成。

如,晚餐、宴会、战斗等。

 

(二)阅读小说,《炮兽》大致可切分为几个场景(如果你是导演,这场戏你认为应该分成那几个场景来拍摄?

并给这几个场景拟一个分标题) 

讨论明确:

《炮兽》可以分为三个连续的场景:

 

场景一:

惊心动魄的炮兽肆虐。

(从开头到“仿佛两只铁锤轮流在敲打”) 

场景二:

紧张激烈的人兽大战。

(从“突然间”到“把舵索的……青铜脖子上”) 

场景三:

跌宕起伏的赏功罚罪。

(从“斗争结束了”到结尾)  

一、美丑对照,探究场景(场景创作的方法及场景的功能。

) 

雨果创作主张“美丑对照原则”他认为:

“丑就在美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与共。

他的创作主张“美丑对照原则”对照法是他在创作中最喜欢采取的方法。

 

在这篇课文的场景描写中他是如何运用他的对照法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场景一:

 

1、 炮兽和人的对比 

炮兽——这尊挣断了铁链的大炮,突然变成了一头形容不出的怪兽——(拟人)。

 

有豹子的敏捷,大象的重量,老鼠的灵巧,斧子的坚硬,波浪的突然,闪电的迅速,坟墓的痴聋。

它重一万磅,却像小孩儿的皮球似的跳弹起来。

——(比喻、排比) 

这尊可怕的大炮乱滚乱动,前进,后退,撞到右边,撞到左边,逃避,冲过,使人无法捉摸,粉碎障碍物,把人当作苍蝇似的压死。

 

(可适当探讨小说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现“炮兽”的恐怖) 

人——船身前后颠腾的时候,大炮被抛向前,一直朝人群冲过去,头一下子就压死了四个人,然后被船身向左右倾斜的力量拉回来,再推出去,又把第五个可怜的人碾成两半,再向左舷的船壁冲过去,撞坏了一门大炮……炮舱里一转眼间人都跑光了。

 

结论——炮兽的庞大、凶猛、威力无穷与人的渺小、怯懦、无能(全景)。

2、两个勇士与神秘老人的对比 

两个勇士——船长布瓦斯贝特洛和大副利·维厄维勒虽然是两个勇士,也在楼梯顶上停了下来,一句话也不说,脸色发青,犹豫不决,向中甲板里面张望。

(有一个人用胳膊肘儿推开他们,走了下去。

) 

布瓦斯贝特洛对利·维厄维勒说:

“你相信上帝吗,骑士?

” 

利·维厄维勒回答:

 

“信的。

不信。

有时信。

” 

“在遇到风暴的时候呢?

” 

“信的。

像现在这种时候也信。

” 

“的确,现在只有上帝能够救我们了”布瓦斯贝特洛说。

 

神秘老人——走到中甲板里来的那个年老的乘客在楼梯底像一尊石像一样站着。

他用严峻的眼光望着这种破坏的情况。

他一动也不动,似乎没法向炮舱里挪动一步。

 

结论——“勇士”的六神无主与“老人”的沉着冷静(聚焦)

在这一场景里,炮兽越是凶猛,庞大,威力无穷越显得人的怯懦、渺小、无能,人越是怯懦、渺小、无能就越能显出炮队队长的勇敢,困苦越大,就越能显出人的力量的强大,这样的对照,为炮队队长的出场作了有力铺垫。

 

面对“炮兽”巨大的破坏能力,大家内心似乎都充满了恐怖,连“勇士”都犹豫不决,只有老人沉着冷静。

这一对照暗示了老人作为一位领导人物所具有的临危不乱的优秀品格,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个神秘的人物身上。

 

场景二:

 

1、船员与炮队队长 

船员——大家都沉默起来,让大炮继续弄出可怕的闹声。

 

炮队队长——突然间,在这个没有人能够进去,只有那尊自由的大炮在里面跳动的“竞技场”里,出现了一个手里拿着铁棍的汉子。

 

他一只手抓住一根起重铁棍,一只手拿着一条打着活结的舵索,从方窗眼跳进中甲板里。

 

可是汉子继续搏斗,有时甚至是他向大炮进攻。

 

结论——船员的束手无策与炮队队长的英勇无畏 

2、炮队队长与神秘老人 

炮队队长——那汉子站在一个角落里,手里紧握着铁棍和带子,背靠在一根船骨上,两条小腿稳稳地站定,仿佛两根钢柱;他的面容苍白,镇静,凄苦,像在甲板上生了根似的,等待着。

 

炮手拿着他的起重铁棍等着。

大炮仿佛瞥见了他,根本不屑把身子转过来,就用一种斧劈似的速度向后倒退,朝汉子冲过来。

被迫退到船舷上的汉子已经到了绝境。

 

神秘老人——可是直到现在一直站着不动的那个年老的乘客冲了出去,动作比这一切凶猛的搏斗更加迅速。

……这个具有决定性和充满危险的动作,即使是一个受过杜罗塞尔的《海上御炮术》里面记载的种种技术训练的人,也不会做得更合适,更准确。

 

结论——炮队队长的勇斗大炮与神秘老人的智取大炮 

在这一场景中,雨果也是通过船员,炮队队长,老人的层层对照写出了老人的智勇与果敢。

与其他人的束手无策相比,炮队队长的勇敢无畏就脱颖而出了。

其实,突出炮队队长的勇气则是为了衬托神秘老人的有勇有谋。

这个场景的重要作用就是通过层层对照,将重要人物朗德纳克侯爵的坚毅果敢,智勇双全作了第一次展示。

 

场景三:

 

1、赏功与罚罪 

“将军,根据这个人刚才所做的一切,你不认为他的上级应该有什么表示吗?

” 

“我认为应该有的。

”老头儿说。

 

…… 

老头儿转向布瓦斯贝特洛伯爵,把他身上的圣路易十字勋章取下来,系在炮手的短“现在,把这个人拉出去枪毙。

” 

“……没有任何过失是可以补救的。

勇敢必须奖励,疏忽必须惩罚。

”这些话,一句一句说出来,缓慢地、严肃地,带着一种毫不变动的节奏,仿佛斧子砍在橡树上。

 

“执行。

” 

2、还有是欢呼与惊惶的对比 

“乌拉!

”水手们欢呼起来。

 

惊惶代替了欢呼。

 

一种阴郁的静寂笼罩着全船。

 

结论——朗德纳克侯爵的赏功与罚罪是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的。

朗德纳克侯爵对炮队队长两次截然相反的处置的对比,使他赏罚分明、刚毅坚定、严酷无情的性格跃然纸上。

 

总之,“对照法”的运用使雨果的场景创作十分成功,显示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瑰丽特色,凸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为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

 

 

《安东诺夫卡苹果》教案

A.课堂教学

一、自读要求

1、字词基础知识、文学常识落实

2、思考小说是以什么为线索串联起来的,概括每个部分场景的主要内容。

3、本文场景描写特点和作用

二.教学设想:

文章篇幅较长(13000余字),利用早读、课外自读课文,利用一个小时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在大致把握全文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第一部分,侧重场景描写方法的分析。

三.教学步骤

(一)作家简介

伊凡·蒲宁(IvanBunin,1870-1953)俄罗斯作家。

生于俄国中部波罗涅日市一破落贵族世家。

由于家境贫困,中学未毕业就步入社会。

做过校对员、图书馆员、助理编辑等。

曾受教于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等作家,并为高尔基主办的知识出版社撰过稿。

1909年被选为科学院名誉院士。

十月革命爆发后,他持敌对立场,于1920年流亡国外,侨居法国直到去世。

蒲宁的创作生涯始于诗歌。

1887年(17岁)开始发表诗作,1892年出版第一个诗集,1903年以诗集《落叶》获莫斯科学术院的普希金奖。

蒲宁的创作成就主要是中短篇小说,1897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在天涯》,得到评论界的注意。

早期作品主要描写中文贵族庄园生活,批判贵族阶级精神上的贫困、堕落,又为其没落挽歌,如短篇小说《田间》(1892)、《安东诺夫卡苹果》(1900)、《末日》等。

1910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