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教育质量效益提升年动员大会上的讲话.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22315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全市教育质量效益提升年动员大会上的讲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在全市教育质量效益提升年动员大会上的讲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在全市教育质量效益提升年动员大会上的讲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在全市教育质量效益提升年动员大会上的讲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在全市教育质量效益提升年动员大会上的讲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在全市教育质量效益提升年动员大会上的讲话.docx

《在全市教育质量效益提升年动员大会上的讲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全市教育质量效益提升年动员大会上的讲话.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全市教育质量效益提升年动员大会上的讲话.docx

在全市教育质量效益提升年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在全市教学质量效益提升年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各位同仁: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教学工作会议暨教学质量效益提升年动员大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回顾和总结2018年全市教学质量效益推进年工作,部署2019年教学质量效益提升年工作,进一步认清形势、明确目标、理清思路,进一步强化课堂、强化教研、强化效率,进一步聚焦质量、聚焦效益、聚焦高三工作,动员全市教育工作者抢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上下同心、左右协力,促进质量转型发展,推动学校自主发展,致力教育创新发展。

借此机会,我就做好全市教学质量效益提升年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正确认识教学质量效益提升年工作的重要意义

1、两年来质量效益工作取得的成绩与经验

2017年,我们在客观把握教育发展趋势,冷静分析制约质量提升瓶颈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质量效益上来,以效益促质量,以效益保质量,坚持以效益为主题,连续两年开展教学质量效益年、教学质量效益推进年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是明确了质量效益的本质内涵。

认识到效益首先应表现为“效果”,包括学生成绩的显性提高、学生素质的明显提升、学校质态的明显改善,这样的“效果”就是教学质量,没有教学质量,就谈不上效益;认识到效益还应表现为“效率”,包括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知识的接受率、转化率和生成率,没有“效率”的教育教学工作,就无效益可言,更没有质量可言;认识到效益更应表现为“低耗高效”,包括以较小的投入和消耗,获得较大的成绩和回报,获得较大的进步与发展,获得较高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正是基于这些认识,全体教育工作者质量意识巩固了,效率意识提高了,效益意识增强了,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效益得到了共同的提升。

二是明确了质量效益的提升路径。

在质量效益的推进实践中,我们形成共识:

必须坚持全面、全程、全员质量观,立足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全方位、全过程、全阶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效益。

围绕有效教学,发动广大教师研究、讨论“十种无效或低效的课堂”,研究有效课堂和高效课堂,出台了《中小学教学工作基本要求》。

围绕有效学习,加强了学风建设,以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积极氛围;加强了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式;加强了学养塑造,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适应性及自控性,为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围绕有效管理,强化了对管理队伍的管理,出台了《中小学教学管理人员岗位职责》,提高校长领导力和中层执行力;强化了对管理过程的管理,教学管理常规调研和专项督查相结合,全面掌握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情况,提升了学校管理质态;强化了对管理效益的管理,出台了《中小学教学常规达标活动实施方案》,倡导轻负优质、轻负高质的学校管理。

三是明确了质量效益的工作重点。

坚持以育人为着眼点,把育人作为提高质量效益的本质追求。

强化了学校德育工作,以“感恩·励志”教育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觉悟、增长才干、提升素养。

强化了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断砺练品格、锻炼毅力。

强化了体艺工作,使学生强健体魄,磨炼意志,将身心健康质量转化为学习质量。

坚持以课堂为立足点,把课堂作为提高质量效益的主阵地。

老师们围绕课堂抓教学,积极性、创造性在课堂中得以发挥;同学们围绕课堂抓学习,主动性、自主性在课堂中得以体现;各学校围绕课堂抓管理,办学理念、管理思想在课堂中得以彰显。

坚持以教研为着力点,把教研作为提高质量效益的根本之策。

加强有效教学研究,强化课堂效率,为提高质量效益提供智力支持;加强教学视导,强化业务督查,强化校本教研指导,为提高质量效益提供优质服务;加强课题研究,强化小课题研究引领,增强教研工作实战性、实效性,为提高质量效益提供理论武装;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培养,提高教师执教能力和水平,为提高质量效益提供人才保障。

2.质量效益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与新要求

一方面,素质教育纵深推进要求质量观念的转变。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成为教育工作的主旋律,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成为教育发展的方向,提高质量效益、促进教育公平成为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这要求我们必须切实转变观念,拥有先进教育理念,确立清晰有力的改革思路,这是教育改革的前提,是教育创新的基础条件,也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出路。

素质教育要求确立科学的质量观。

坚持发展性原则,以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判断教育质量的标准,全面评价学校办学水平;坚持合适性原则,立足不同学校不同的生源、师资和资源条件,确立合适的培养目标,以校本目标的实现为质量基本标准;坚持适应性原则,从国家和社会需要、教育内在的需求、不同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出发,为受教育者提供多种多样的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层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类合格人才;坚持多元化原则,从学校整体出发,从学风、教风、校风等方面,从教师素质、学生素质、管理水平等方面,从精神文明、社会评价和学生终身发展等方面全面评价学校质量成就;坚持特色化原则,鼓励学校善于利用学校优势的方面,集中精力打造学校特色工作,形成办学特色,从而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素质教育要求确立科学的质量目标体系。

依据《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教基二[2018]2号)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在保证其科学性的基础上努力使素质教育的目标更加明确、具体,便于学校和教师在实践中操作和测量;纵深推进课程改革,构建“国际、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教材体系,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和谐主动地发展,使教育的功能回归到一个社会主义公民所必需具备的各种基本素质的培养上来。

素质教育要求确立科学的质量评价机制。

以教育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科学性促进素质教育向着正确的方向,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持续、深入地推进。

另一方面,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催生质量增长方式的转变。

近年来,金坛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持续提升,客观上使质量处于相对高位运行状态,显性的增长空间越来越小,单纯追求升学人数的增加、增长幅度的提高和升学比率的增长的合理性、可能性和操作性也越来越小。

质量的持续提升使质量增长方式必然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教师的教学工作,仅凭加班加点、延长教学时间,已难以换来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必须依靠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转变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仅凭“题海战”、苦学,也难以取得满意的学业水平,必须改变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从而转变学习方式;学校的管理仅凭“管死”教师的考勤和学生的时间,也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升学需求,必须适应教师教学方式变化、适应学生学习方式变化、适应家长家教方式变化,优化管理制度与策略,实现管理方式的转变。

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规范办学行为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机遇,它为质量转型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和契机。

各学校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乘势而为,变平台为舞台,实现质量增长方式的快速转型。

3.质量效益提升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一是质量效益工作重心还没有真正下移到课堂。

教学质量效益的提高,课堂是主阵地,但也是最难以攻克的一个传统思想的堡垒。

先进的教育理念、现代化的管理思想、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要真正走进课堂,还非一日之功。

从学校层面看,有的学校宣传教育形势多,研究教学方法少;有的学校开会布置工作多,走进课堂研究少;有的学校宏观要求多,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少;有的学校务虚的科研课题研究多,面向课堂务实的课题研究少;有的学校骨干教师参与研究多,全员课堂教学研究少;有的学校搞阶段性活动多,常态的、长效的课堂监控少;有的学校提要求多,检查督促少。

从教师层面看,有的教师无视变化发展了的形势,不接受或难以接受新生事物,以不变应万变,“穿新鞋,走老路”,课堂教学还是几年前的老样子;有的教师认识到形势的变化,也理解改革课堂的要义,但被动应付思想严重,备课时“拿来主义”,坐享集体备课成果,上课时形式主义,照抄照搬他人教案,教学内容与教学思想“两张皮”,效果自然不佳;有的教师善于接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方法,善于借鉴他人经验,但使用时缺乏科学处理,缺乏系统性,往往是方法多变、花样不断,教学“深一脚、浅一脚”,常使学生无所适从;还有的教师,上公开课、展示课时“全新亮相”,平时上课则我行我素、刻板教条、甚至敷衍了事。

凡此种种,说明有些学校管理工作重心还没有真正下移到课堂,教师教学工作的重心还没有聚焦课堂。

二是质量效益工作还缺乏科学的评价。

科学的教育评价,能对教学工作产生正确的导向作用,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对教学质量效益产生促进作用。

但由于种种原因,现行的教育评价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评价标准具有滞后性。

现行的基础教育各类质量评价标准,都是本轮国家课程改革之初根据新课程实施要求制定的,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出现了很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各类评价标准已明显滞后于形势发展,滞后于课堂推进进程,滞后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其次,评价内容具有片面性。

重视对学生成绩、教师学科教学质量、学校升学率的考核,而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的各项教育工作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再次,评价方式具有单一性。

重视教育行政对学校、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忽视社会对教育、学校和师生的评价;重视对教育活动的事实和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忽视教育活动的价值和过程性评价;重视定量评价,忽视定性评价;重视外部评价,忽视自我评估等等。

三是质量效益提升尚未形成长效机制。

教学质量效益的提升必须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质量与效益共同提升,坚持提升质量效益与完善机制相结合。

在实际工作中,一些短期和短视行为还较多地存在,有的学校在规范办学行为上还在打“擦边球”、搞“小动作”,有的学校还存在着仅仅以升学率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现象,有的学校还存在着不开齐开足规定课程的情况;在质量与效益的关系上,有的学校还存在着片面追求质量忽视效益的现象,有的学校还存在脱离质量空谈效益的现象;在质量效益长效机制上,有的学校还没有科学有效的综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缺少长抓不懈的质量工作制度。

二、教学质量效益提升年主要目标及工作举措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为统领,围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总体目标,以质量为根本,以效益为追求,以提升为路径,提高课程实施水平,突出教育教学研究,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质量转型发展,推动学校自主发展,致力教育创新发展,健全和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教学质量效益提升长效机制,全面完成2019年中高考目标任务,促进质量再上新水平,推进教育高位均衡,为金坛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目标任务

教学质量效益提升年工作的目标任务是:

提高质量效益的管理水平。

提高管理规范的到位率,严格执行省《中小学管理规范》及“五严”规定,强化《金坛市中小学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等一系列规范的贯彻执行,抓管理人员岗位职责的履行,抓教师课堂教学常规的执行,抓学生行为规范及学习常规的遵守,确保规范执行不折不扣;强化管理机制(项目管理)的全覆盖,深入开展教学常规达标活动,在巩固近年来工作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强化“回头查”、“查回潮”,强化重点学校和重点岗位,突出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和中小学实验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专项督查,确保管理不留死角、不留空隙;增强管理行为的自主性,认真做好中小学办学水平考核工作,加大过程考核力度,强化督促指导,强化研究交流,创新质量管理机制,确保学校管理自主、主动发展。

提升质量效益的科技含量。

强化教育工作者教科研意识,引导广大教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先进教育理论,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在努力教好书的同时做好教科研工作,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强化学校质量效益的操作研究,组织教师加强课程标准、教材体系及教法、学生学习方法、质量效益评价研究,使教科研工作由“空中”走向“地面”,切实指导教学实践;强化教科研成果在课堂上的应用,研究教科研与教学工作的结合,加快教科研成果的转化,鼓励研训员深入一线、深入课堂开展课题研究,鼓励一线教师开展微型课题研究,促使教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生产力;提升教科研人员的核心竞争力,重视教科研专业队伍的打造,培育教科研领军人物和品牌教科研项目,充分发挥专业人员引领作用,提高教科研人员的学习力、研究力、指导力、示范力、合作力和创新力。

构建质量效益的评价机制。

依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教基二[2018]2号),完善中小学质量效益评价标准,坚持科学性、导向性、发展性、可行性原则,从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出发,引导和激励学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全面质量观的实现;构建质量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效益为根本,突出学生培养质量,突出质量与效益的有机结合,建立以学生培养质量和学校质量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指标体系;重视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质量评价与学校自评、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的结合,重视评价结果运用的程序化、规范化,采用课题研究方法开展试点与研究,不断完善和优化评价机制的构建。

(三)工作思路

完成上述目标任务的基本思路是:

一是促进质量转型发展。

促进教育价值观的转变,准确理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准确把握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树立“三全”质量观,切实规范办学行为,促进教育健康发展;促进质量增长方式的转型,立足课堂,做好教科研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学管理方式的转变,推动教学质量增长方式由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促进质量管理模式的转换,深入总结质量目标管理工作经验,在继续发挥目标引领、激励作用的同时,大力探索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以科学评价引领质量工作,以系统全面的评价促进质量效益的健康发展,推动质量管理模式由目标管理向评价管理转换。

二是推动学校主动发展。

转变行政管理理念,坚持依法依规行政,切实转变职能,强化督导和评价,鼓励学校改革与创新,营造学校主动发展的政策氛围;引导学校树立责任意识、超越意识、规划意识、合作意识、标杆意识,形成主动发展的学校理念;鼓励学校走向社会,与家长建立相互学习的伙伴关系,与社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建立与外部环境的自主能动关系;变革学校发展机制,建立和完善自主办学、自负责任、自创条件的主动发展的内部机制;深入开展自主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学生集体活动、教师学习研讨活动和学校管理活动,提高学校自主实践能力;推动学校深入开展文化建设工作,打造学校主动发展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发展由行政主导型向主动发展型转变;三是致力教育创新发展。

创新教育发展理念,着力优化教育结构,推进教育均衡,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提升教育品质,改善教育民生,促进教学质量效益高位发展;创新教育发展机制,着力构建质量增长长效机制、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学校项目管理工作机制、师德师能建设机制等,创新体系、创新标准、创新内容、创新方法,促进教学质量效益和谐发展;创新教育发展路径,关注热点、突出重点,凝炼特色、打造盆景,创新成果总结办法、成果提升手段和表现方式,创新推优方式、推优途径和推优模式,做出影响,做出成效,为“创新金坛”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工作举措

1、强化课程建设,提升素质教育质态

一是构建全面育人的课程体系。

以深化课程改革为契机,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落实到课程建设规划上、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及教师培养和考核的各个环节,促进中小学德育工作课程化、制度化、规范化。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将德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通过三维目标的落实,改革德育方式方法,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和感悟。

积极推进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建设,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是提高课程改革的实施能力。

校长和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深化课程改革首先要抓好两支队伍建设。

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

校长要有课程规划能力,将课程计划的编制作为提升课程领导力的抓手,通过学校课程计划的研制、实施、评价与改进,不断增强课程规划能力;校长要有课程指导能力,把课堂教学基本规范和基本要求内化为领导教学活动的自觉行动,把课程标准转化为学校的教学工作要求,引领教师变革教学方式,提高课堂实效;校长要有课程研究能力,善于带领教师团队落实学校课程计划,捕捉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引导教师共同反思和研究,寻找对策,破解难题;校长要有课程开发能力,在充分挖掘和使用校内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加强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帮助学生把从书本上学习到的间接经验与从校外教育资源学习到的直接经验结合起来,使校外教育资源真正成为学校课程的生动素材;校长要有课程评价能力,拓展评价内容,完善评价机制,发挥评价作用,强化校本化质量保障,确保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方向和质量。

提高教师课程实施力。

教师要有课程整合能力,摒弃“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整合各种课程资源、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采取最合适的教学形式与手段,为学生学习提供适切的教学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教师要有课程研究能力,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在实践中提出课程研究的课题,加强课题研究,开拓多维研究视野,逐步形成研究型的教师工作习惯和职业生活方式;教师要有课程评价能力,不仅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更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对学生学习的各类课程(含隐性课程)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状况进行分析,对实施结果进行评定,充分发挥课程评价的诊断、导向、反馈、激励功能。

三是推进课程改革的条件建设。

要切实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学科齐全、内容丰富、形式各样、满足需求、规范有序”的优质教育资源体系;积极创造条件,为规范开设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开发等薄弱课程培育师资,提供设施保障;继续加强中小学实验教学工作,从课程开齐开足开好出发,完善学校实验教学制度,充分发挥“教学常规达标活动”工作机制,加强中小学实验教学专项督查,促进各类教学装备、设施的充分利用,促进学生实验、实践能力和探索创造能力的发展;加强课程保障建设,着力改善教研组、班级、专用教室的装备水平,使其在信息技术、图书资料等方面具备较好的工作条件。

2、创新管理方式,提升主动发展能力

一是学生有选择地学习。

随着教育发展进入基础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一级学校选拔模式向多样化发展,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的构建、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分设、学分制和选课制的实施,也为学生有选择地学习提供了可能。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智能趋向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同伴、学习方式、作业内容及形式等,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主要占有者,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小班化教育试点的方向之一)。

在学生选择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信赖、亲近的朋友,为学生提供及时、科学、有效的指导与帮助,加强学生人生规划教育,使学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在选择中发现自己的潜质,在选择中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自主发展、健康发展。

二是教师有成就地工作。

学校对教师的管理要以人为本,做到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人性化有机结合。

要满足教师“成就感”,充分了解、培养和用好教师个性特长,创设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根据教师特长和特点委以不同重任,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地通过各类培训班、研修班对教师的特长加以训练与强化,努力创造条件,保证教师充裕的自我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引导教师通过各类教科研活动取得研究成果,及时予以鼓励,促使教师“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工作”;要激发教师“归属感”,通过情感激励、目标激励、荣誉激励,促进教师找到“事业归属”,通过发扬民主,创设各类主人翁环境,促使教师找到“家的归属”;要促成教师“幸福感”,用团队意识激发教师与学校荣辱与共的情感,引导教师把学校发展与个人发展统一起来,把个人目标与学校愿景统一起来,从学校的成绩中找到成功的喜悦,从学校的发展中找到成长的愉悦,从团队合作的成果中找到个体的荣誉,从而既享受到过程的幸福,又享受到结果的幸福。

三是学校有特色地发展。

学校文化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核心表现。

各学校要进一步强化学校文化建设,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加强研究、探索实践,精心谋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特色引领,打造学校文化特色。

校本研修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途径。

学校特色既需要大量的实践探索,又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引,更需要实践与理论的有效结合,校本研修就为这种探索、指导和结合提供了条件,很多学校的特色发展成果都来自和体现于学校卓有成效的校本研修上。

各学校要高度重视校本研修工作,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生为研究对象,围绕学校教学实际开展研究,形成符合学校实际的、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研究成果,以打造学校工作特色。

课堂教学创新是学校特色发展的中心环节。

纵观国内外教育名校,无不是因为有校本特点的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而出名。

因此,学校特色发展要在挖掘学校教学传统和优势的基础上,融合新的教学理念,创新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过程与方法,从根本上转变教师教的行为与学生学的行为。

要鼓励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创新研究,组织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集体攻关,精心打磨带有鲜明学校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方法,为学校特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完善评价机制,提升质量发展内涵

一是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

教育评价离不开考试,“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根本区别之一是在如何对待考试这一问题上。

“应试教育”片面地把考试的功能夸大,导致了以考试为中心,教育的其他因素都围绕考试转。

由此有人在批评“应试教育”时,把考试也大加贬低,好像考试是“应试教育”的罪恶之源,实际上这也是一种片面的看法。

从教育评价的角度看,考试作为检测学生的学业水平,了解教师教学质量,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手段是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

但它并不是唯一手段,它只是众多评价手段中的一种。

我们不应把考试结果作为一个僵死的终点,而应把它作为进一步改进教育教学的起点,使它在以后的工作中“活”起来,这样考试才能真正发挥评价作用。

二是建立完善的目标体系。

建立目标体系是进行教育评价的基础,也是进行价值判断时的依据。

要依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教基二[2018]2号),借鉴国内外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吸收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充分考虑长期以来确立教育目标的传统,根据新课程评价的要求,从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建立目标体系。

评价要坚持全面性,在全面发展观指导下,面向全体学生,使教师和学生以全面发展为导向共同努力;要坚持教育性,以科学目标体系为导向,引导师生不断向既定的目标靠拢,以评价结果反馈为手段,促使师生改进各自的工作和学习,为实现素质教育目标而不懈努力;要坚持发展性,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变迁、素质教育的深入,素质教育目标体系也要随之不断地调整。

三是形成有效的实施机制。

评价的实施机制是使素质教育评价机制落到实处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素质教育顺利实施的关键。

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使素质教育内容和评价的有关思想、观念深入到每一个与评价有关的人心中,让他们了解评价内容和评价操作程序,使评价功能得以正常的发挥;要建立常设的评价组织机构,学校要指定一名校级干部负责,统一协调与评价有关的各项工作,防止在评价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扯皮现象;要重视评价后的信息反馈,评价结果并不意味着评价过程的结束,而应该依据评价结果分析教学成败和质量高低的原因,提出改进建议,并把这些信息及时传达给评价对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评价的功能,使素质教育的运行形成良性循环。

4、突出教学研究,提升师资队伍素质

一是加强校本研修。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修制度是新课程推进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教研工作的基础。

要指导学校开展切实有效的“校本研修”,建立健全促进“校本研修”发展的机制,积极探索区域性校本研修实施模式和策略。

要“基于校本”,做到教师反思显性化、同伴合作专题化、专家引领本土化;要“走出校本”,做到强强联合、以强扶弱、借力发展、区域合作;要“保障校本”,教育行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