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第一轮专项复习测试题9.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02226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9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物理第一轮专项复习测试题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物理第一轮专项复习测试题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物理第一轮专项复习测试题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物理第一轮专项复习测试题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物理第一轮专项复习测试题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物理第一轮专项复习测试题9.docx

《高考物理第一轮专项复习测试题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物理第一轮专项复习测试题9.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物理第一轮专项复习测试题9.docx

高考物理第一轮专项复习测试题9

第五模块第11章第1单元

一、选择题

1.(2009年北京卷)做布朗运动实验,得到某个观测记录如图5.图中记录的是

图5

(  )

A.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情况

B.某个微粒做布朗运动的轨迹

C.某个微粒做布朗运动的速度—时间图线

D.按等时间间隔依次记录的某个运动微粒位置的连线

解析:

微粒在周围液体分子无规则碰撞作用下,做布朗运动,轨迹是无规则的,实际操作中不易描绘出微粒的实际轨迹;而按等时间间隔依次记录的某个运动微粒位置的连线的无规则,也能充分反映微粒布朗运动的无规则,本实验记录描绘的正是某一粒子位置的连线,故选D.

答案:

D

图6

2.如图6所示,甲分子固定在坐标原点O,乙分子沿x轴运动,两分子间的分子势能Ep与两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关系如图6中曲线所示.图中分子势能的最小值为-E0.若两分子所具有的总能量为0,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乙分子在P点(x=x2)时,加速度最大

B.乙分子在P点(x=x2)时,其动能为E0

C.乙分子在Q点(x=x1)时,处于平衡状态

D.乙分子的运动范围为x≥x1

解析:

当两分子由无穷远处相互靠近的过程中,分子力先表现为引力,后表现为斥力.所以整个过程中,分子力先做正功后做负功.由分子力做功与分子势能的关系可知,分子势能先减小后增大.结合图线可知:

乙分子在P点(x=x2)时分子力为零,加速度为零,A错;乙分子在P点(x=x2)时的动能与分子势能之和为零,即动能为E0,B正确;乙分子在Q点(x=x1)时,分子势能为零,动能也为零,D正确;乙分子在Q点(x=x1)时受斥力不为零.C错.

答案:

BD

3.气体分子运动具有下列特点

(  )

A.气体分子间的碰撞频繁

B.同种气体中所有的分子运动速率基本相等

C.气体分子向各个方向运动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D.气体分子的运动速率分布具有“中间多,两头少”的特点

解析:

由分子动理论,气体分子间距较大,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时,碰撞频繁,但其分子的速率大小不一,其速率分布具有“中间多,两头少”的特点;由于其在做无规则运动,向各个方向运动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答案:

ACD

4.分子动理论较好地解释了物质的宏观热力学性质.据此可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显微镜下观察到墨水中的小炭粒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这反映了液体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

B.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一定先减小后增大

C.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可能先减小后增大

D.在真空、高温条件下,可以利用分子扩散向半导体材料中掺入其它元素

解析:

分子间作用力随距离的变化而变化,若rr0时,随分子间距离r的增大,分子力可能先增大后减小,故B项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

B

5.下列关于分子力和分子势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当分子力表现为引力时,分子力和分子势能总是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增大

B.当分子力表现为引力时,分子力和分子势能总是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C.当分子力表现为斥力时,分子力和分子势能总是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

D.当分子力表现为斥力时,分子力和分子势能总是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减小

解析:

当分子力表现为引力时,即r>r0时,分子间距离继续增大,由图7甲知,分子力表现为引力,总的分子力先增大后减小,表现为斥力时,亦可根据此图分析.分析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如图7乙所示.

图7

当分子间距为r0时为平衡位置,当r>r0时分子间表现为引力,总的分子力随r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而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大,故A、B错.

当r

答案:

C

图8

6.如图8所示,甲分子固定在坐标原点O,乙分子位于x轴上,甲分子对乙分子的作用力与两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如图中曲线所示.F>0为斥力,F<0为引力.A、B、C、D为x轴上四个特定的位置,现把乙分子从A处由静止释放,选项中四个图分别表示乙分子的速度、加速度、势能、动能与两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其中大致正确的是

(  )

解析:

乙分子的运动方向始终不变,A错误;加速度与力的大小成正比,方向与力相同,故B正确;乙分子从A处由静止释放,分子势能不可能增大到正值,故C错误;分子动能不可能为负值,故D错误.

答案:

B

7.若以μ表示水的摩尔质量,v表示在标准状态下水蒸气的摩尔体积,ρ为在标准状态下水蒸气的密度,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m、Δ分别表示每个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下面四个关系式,其中正确的是

(  )

①NA=

 ②ρ=

 ③m=

 ④Δ=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③和④D.①和④

解析:

NA=

,NA=

,所以m=

,B选项正确.

答案:

B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如果取水平地面为零势能的参考面,则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的机械能和内能都为零

B.如果取水平地面为零势能的参考面,则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的机械能为零,内能不为零

C.一个装有气体的绝热密封容器做匀速运动,如果使容器突然停止运动,则气体的温度要升高

D.一个装有气体的绝热密封容器做匀速运动,如果使容器突然停止运动,则气体的温度保持不变

解析:

取水平地面为零势能面,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动能和重力势能都为零,故机械能为零;而物体的内能与零势能面的选取无关,内能不为零.绝热容器突然停止匀速运动,分子与器壁碰撞,机械能将转化为内能,气体分子的动能增加,分子势能不变,故选项B、C正确.

答案:

BC

二、填空题

9.如图9所示为测定气体分子速率的实验装置,整个装置放在真空中,其中O是产生金属蒸气的气源,W1、W2为相距为L的两同轴圆盘,S1、S2为W1、W2圆盘上的狭缝,两缝夹角为α,P是接受分子的显示屏.金属在蒸气源中被加热后,从狭缝S逸出经S′后形成一窄束分子流.当圆盘W1、W2静止时,由于其上的狭缝S1与S2有一夹角α,所以穿过S1的分子流不能穿过S2;但是,当W1、W2绕公共轴以角速度ω转动时,通过狭缝S1的部分分子通过S2射到屏上,可以确定这部分分子的速度为________.(分子通过L的时间小于圆盘的转动周期)

图9

解析:

由题意知:

分子通过S1运动L距离达到W2,如果此时S2正好转到此位置,分子可以射到屏上,分子运动L距离的时间与圆盘转过α角的时间相等,即t=

,v=

,所以v=

.

答案:

三、计算题

 

图10

10.实际应用中,常用到一种双金属温度计,如图10乙所示.已知其中双金属片被加热时,其弯曲程度会增大,则:

(1)说明该温度计的测温原理.

(2)结合图甲判断双金属温度计的内、外层分别为何种金属.

(3)这种温度计与水银温度计相比,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解析:

(1)双金属温度计是利用热膨胀系数不同的铜、铁两种金属制成的双金属片,是运用其弯曲程度随温度变化的原理来工作的.

(2)题图甲中,加热时,双金属片弯曲程度增大,即进一步向上弯曲,说明双金属片下层热膨胀系数较大,即铜的热膨胀系数较大.图乙中,温度计示数是顺时针方向增大,说明当温度升高时温度计指针顺时针方向转动,则其双金属片的弯曲程度在增大,故可以推知双金属温度计的内层一定是铁,外层一定是铜.

(3)优点是:

无危害、读数清晰、坚固耐用等.

缺点是:

不能测量0℃以下的温度等.

答案:

(1)双金属片的弯曲程度随温度变化

(2)内层是铁外层是铜

(3)优点是:

无危害、读数清晰、坚固耐用等.

缺点是:

不能测量0℃以下的温度等.

11.铜的摩尔质量为6.35×10-2kg、密度为8.9×103kg/m3,阿伏加德罗常数为6.0×1023mol-1.求:

(1)铜原子的质量和体积.

(2)1m3铜所含原子的数目.

(3)估算铜原子的直径.

解析:

(1)1mol铜含有铜原子数目等于阿伏加德罗常数,故铜原子的质量

m=

kg=1.05×10-25kg①

铜原子的体积

V0=

m3=1.19×10-29m3②

(2)1m3铜的物质的量为

n′=

mol=1.4×105mol③

1m3铜所含原子数目

n=n′×NA=1.4×105×6.0×1023个=8.4×1028个④

(3)把铜原子看成球体,设铜原子的直径为D,则

V0=

π(

)3=

πD3=

D=

m

=2.8×10-10m⑥

答案:

(1)1.05×10-25kg 1.19×10-29m3

(2)8.4×1028个 (3)2.8×10-10m

12.新华社北京2008年11月12日电:

在中国探月工程一期即“嫦娥一号”圆满成功的同时,中国探月工程二期也已启动.其中,嫦娥二号卫星将于2011年底前完成发射.已知大气压强是由于大气的重力而产生的,某学校兴趣小组的同学,通过查资料知道:

月球半径R=1.7×106m,月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1.6m/s2.为开发月球的需要,设想在月球表面覆盖一层厚度为h的大气,使月球表面附近的大气压达到p0=1.0×105Pa,已知大气层厚度h=1.3×103m比月球半径小得多,假设月球表面初始没有空气.试估算

(1)应在月球表面添加的大气层的总质量m;

(2)月球大气层的分子数为多少;

(3)分子间的距离为多少?

(空气的平均摩尔质量M=2.9×10-2kg/mol,阿伏加德罗常数NA=6.0×1023mol-1)

解析:

(1)月球的表面积S=4πR2

月球大气的重力与大气压力大小相等mg=p0S

所以大气的总质量m=

代入数据可得

m=

×1.0×105kg≈2.27×1018kg.

(2)月球大气层的分子数为N=

NA=

×6.0×1023个≈4.7×1043个.

(3)可以认为每一个气体分子占据空间为一个立方体,小立方体紧密排列,其边长即为分子间的距离.设分子间距离为a,大气层中气体的体积为V,则有

V=4πR2h,a=

a=

≈1.0×10-9m.

答案:

(1)2.27×1018kg 

(2)4.7×1043个 (3)1.0×10-9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