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20717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太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太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太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太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太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太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太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太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太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征求意见稿)

 

安徽省太和县人民政府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三十日

 

目录

序言1

第一篇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2

第一章现实基础2

第一节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升2

第二节经济活力日趋增强,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推进2

第三节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民创业行动积极展开4

第四节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5

第五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5

第六节新农村建设见成效,社会保障工作稳步推进7

第七节政府自身建设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加快8

第二章发展环境9

第一节发展机遇9

第二节有利条件11

第三节压力与挑战12

第二篇战略构想13

第三章指导思想13

第四章基本原则13

第一节坚持加快经济发展与转型相互协调13

第二节坚持富民与强县和谐统一14

第三节坚持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互促进14

第四节坚持软环境与硬环境建设步伐一致15

第五节坚持统筹兼顾与重点突破相结合15

第五章发展战略15

第一节工业强县战略15

第二节城建促县战略16

第三节开放立县战略16

第四节创新促县战略17

第五节商贸活县战略17

第六节特色兴县战略17

第六章战略定位18

第一节打造全国闻名的“医药之都”18

第二节形成科技创新的“开放之城”19

第三节营造安居乐业的“生态之县”19

第四节弘扬文化气息的“书画之乡”19

第七章主要目标20

第一节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

第二节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进一步协调21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21

第四节远景目标展望22

第三篇主要任务23

第八章大力发展工业经济23

第一节有色金属再生产业23

第二节人发加工业24

第三节木材装饰板材加工业25

第四节医药制造业26

第五节筛网绳网产业27

第六节农副产品加工业27

第七节纺织服装业28

第八节保健品(食品)加工业29

第九节其他加工业30

第九章积极发展现代农业30

第一节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30

第二节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32

第三节加强农业综合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33

第十章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34

第一节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34

第二节积极发展民生性服务业35

第十一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37

第一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37

第二节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39

第十二章加快城镇体系建设40

第一节加快城区城镇化进程40

第二节加快重点集镇建设41

第十三章提升招商引资成效42

第一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42

第二节创新招商引资模式42

第三节优化投资环境43

第十四章推动生态环境建设43

第一节强化资源集约利用43

第二节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44

第三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44

第十五章推进社会全面进步45

第一节医疗卫生事业45

第二节教育事业46

第三节劳动和社会保障46

第四节民政事业47

第五节人口与计划生育48

第六节文化事业49

第七节体育事业50

第八节科技创新50

第九节增强社会管理能力51

第四篇保障措施53

第十六章提升服务能力,优化发展环境53

第十七章强化项目建设,优化投资结构53

第十八章实施人才战略,提供智力支持54

第十九章推动科技进步,搭建创新平台54

第二十章加强法制建设,打造平安太和54

第二十一章加大财政支持,强化金融服务55

附录156

附录257

太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征求意见稿)

序言

《太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阐明“十二五”期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是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全县各级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也是编制实施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根据《中共太和县委关于制定太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本《纲要》。

第一篇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第一章现实基础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人民同心协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势头良好,发展速度加快,发展活力增强,为实现我县奋力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节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升

“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总量不断上升。

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49.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06亿元,年均增长15.6%。

地方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2.03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8.4亿元,年均增长32.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的36.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0亿元,年均增长14%。

2010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亿元,年均增长27.5%。

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由2005年的10607元增加到2010年的23140元,年均增长16.9%。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2557元增长到2010年的4920元,年均增长14.0%。

“十一五”期间,我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第二节经济活力日趋增强,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推进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十一五”以来,我县坚持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大力实施“工业突破四年行动计划”,主攻工业取得明显成效。

“十一五”期间,预计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累计达到340.7亿元,年均增长33%,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100.8亿元,年均增长31.6%。

支柱产业进一步壮大,有色金属再生、医药制造、发制品、农副产品加工、绳网、筛网、中药材、木材加工等八大产业拥有规模企业80家,累计实现产值80.3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2.3%。

园区经济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一区两园”新调整规划面积达44.8平方公里,入园企业184家,规模企业实现产值68.7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9%,实现税收3.1亿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59.2%。

乡镇工业聚集区建设开局良好,倪邱、马集、税镇、高庙、三堂、李兴、皮条孙等7个乡镇工业聚集区规划面积20.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39家,实现工业产值10.6亿元,为全县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农业经济稳中有进。

“十一五”期间,农业总产值累计达到249.5亿元,年均增长10.6%,农业增加值累计达到130.5亿元,年均增长13.9%,连续四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及“全省小麦高产攻关先进县”称号。

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第三产业发展活力增强。

“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累计达到140.9亿元,年均增长14.3%。

培育壮大了医药、中药材、人发、木材及装饰板材、塑化、粮食、三粉、有色金属再生等专业交易市场。

商业贸易、交通运输、金融保险、物流配送、房地产等重点服务行业快速发展。

城乡市场购销两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四年居全省第一。

市场体系建设逐步推进,安徽华源仁济医药物流中心功能不断完善,三角元农产品批发市场、保健品综合商城相继开工建设。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顺利实施,农村商业网点发展到6000多个,城乡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36.6:

25.4:

38.0调整为2010年的28.3:

41.5:

30.2,第一产业比重下降8.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了16.1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第三节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民创业行动积极展开

“十一五”期间,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县域经济活力不断增强。

组织参加徽商大会、皖西北贸易洽谈会等国家、省、市重大招商经贸活动。

招商方式不断创新,相继在常熟、天津等地举办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组织招商小分队赴北京、上海、浙江、内蒙古外出招商,并取得重大成效。

悦康药业、海神药业、东盾木业、富泰发制品、即发瑞泰、嘉和服饰、安平机械制造、喜多多食品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我县。

全民创业行动积极展开,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壮大,全县私营企业发展到1370家,为我县经济持续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第四节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十一五”期间,我县城市建设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改观。

城区按照联结城关、旧县和开发区,向北、向西扩展城市的思路,形成了以太和大道为中心线、东西城区路网循环贯通的“一轴两翼”城市建设新格局,城区规划面积扩大到74平方公里,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重点乡镇建设也取得明显突破。

农业、交通运输、水利、文化、旅游等领域的投资得到显著加强。

投入的增加极大地改善了水利、交通、城建、供电等基础设施条件,大批工程建成并开始发挥效益,为今后经济发展积蓄了后劲。

第五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县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科技推广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实施粮食、畜牧业、中医药、农产品深加工与食品安全等“四大科技发展计划”,2009年有10项科技成果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并顺利通过了全国科技进步考核,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高。

教育事业取得新成就。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基础教育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学校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城乡中小学生受教育权利得到更好保障。

“十一五”期间,高考本科达线人数连续居于全市第一,受到市政府通令嘉奖。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太和清音和狮子灯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多次成功举办“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命名周年庆祝活动,并在2010年举办了首届“中国·太和书画艺术节”,扩大了我县书画艺术的影响,促进了书画艺术繁荣。

卫生事业成效显著。

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创新卫生事业发展模式,全面提升基本医疗及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制定了《太和县公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太和县重大传染病病人医疗救治与艾滋病病人生活救助实施方案》等政策。

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扶持具有一定规模和高水平的民营医疗机构,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人民群众多层次医疗卫生需求得到基本满足。

农村医疗事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全县建成村卫生室近300所,参加新农合达128.92万人,参合率达96.4%,78.39万人次受益。

体育事业取得新突破。

“十一五”期间,我县培养了两名世界冠军,在省农运会上取得了两金一银的优异成绩。

2007年我县选手获得“2007世界泰拳锦标赛”、“全国心意六合拳”擂台赛冠军,实现了我国在世界泰拳史上金牌零的突破。

在全市十一届运动会上,获金牌总数和团体总分两项第一,实现“三连冠”。

计划生育、档案、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地方志、老龄、旅游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第六节新农村建设见成效,社会保障工作稳步推进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开展了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围绕构建“县城-集镇-中心村”三个层次的城镇框架体系,启动了新一轮小集镇建设,完善了供水、排水、道路、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镇容村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全面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和中心村建设规划、村级产业发展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编制工作。

完成了大新、倪邱2个示范镇建设和原墙镇刘协等9个新村建设项目。

完成城乡电网改造投资4000多万元,保障了城乡供电安全。

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近1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固定电话、移动通信覆盖全县农村,所有村委会均实现了通电话、通宽带,所有村支部均开通了党员网上电视远程教育,电视、广播覆盖率进一步提高。

农村公路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大力实施“村村通”工程,提高了县乡公路通达能力,有效解决部分乡镇行路难问题。

村庄环境整治力度加大,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积极开展。

“千村百镇”示范工程顺利实施,镇村面貌进一步改观。

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稳步推进。

“十一五”期间我县劳务经济稳步发展,积极搭建农民创业就业平台。

通过认真实施“阳光工程”,接受培训的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

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符合条件的失地农民均被纳入低保范围,村级干部养老保险工作进一步完善,各项保险足额发放支付率达100%。

高度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扶助工作,完善农村五保户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特困弱势群体得到有效救助,低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第七节政府自身建设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加快

通过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规范了行政行为,提高了行政效率。

围绕“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和谐太和”主题,政府机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机制不断健全。

县行政服务中心、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运行逐步规范,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四五”普法教育通过省级验收,“五五”普法教育全面启动,公民法制意识不断增强。

强化食品、药品市场监管,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

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成效显著,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不断完善,信访工作得到加强。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高压态势,严厉打击“两抢一盗”等犯罪活动,平安太和建设扎实推进。

我县在“十一五”期间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主要表现在:

工业化水平仍显偏低,城镇化水平不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加快发展和环境保护需要进一步统筹解决;农民收入不高且城乡差距持续扩大,在增加农民收入、城乡均衡发展方面仍需十分关注,“三农”问题较为突出,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社会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问题比较复杂。

因此,要加快发展,奋力崛起,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十二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任务将更加繁重、更加艰巨。

第二章发展环境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遵循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发展理念,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进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加快社会结构转型,完善收入分配格局,让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开放成果。

在此背景下,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着诸多发展机遇和条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制约和挑战。

第一节发展机遇

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逐步复苏,外需恢复平稳增长,为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

政策机遇。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改革与创新、扩内需促消费作为一项长期发展战略、各项支农惠农富农政策实施力度不断加大、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发改地区[2010]1827号)、《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地区[2010]967号)、安徽《关于进一步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皖人社发(2010)35号)等政策的相继出台,有利于我县积极争取中央、省、市政策支持和资金补助,促进我县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壮大,强化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建设,增强创新发展能力,为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汇集等方面带来政策机遇。

产业转移机遇。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沿海地区产业继续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我县软硬件环境优越,产业发展基础较好,资源丰富,市场潜力较大,综合商务成本低,有利于我县发挥比较优势,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中占得先机。

区域合作机遇。

区域合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县北接河南,南连阜阳,周边各县市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同构性较强,具有区域合作的良好基础。

2010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县与合肥包河区结成对子,在人才培养、劳动力转移、教育、医疗、农副产品贸易等方面将展开深入广泛的合作,为我县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我县较强的经济实力,明显的特色经济优势,相对雄厚的产业基础,在区域合作中处于有利地位,有条件在区域合作中成为皖北地区经济增长极。

第二节有利条件

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后劲持续增强。

通过“工业突破四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打基础、增后劲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参加贸易洽谈会,实施“凤还巢”工程,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迅速增加。

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加快集聚,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进一步凸显,自主创新建设全面实施,投融资及城市建设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稳步推进,经济社会活力充沛。

交通条件优越,特色产业优势明显。

我县地处合肥、郑州、南京三省会城市的中心地带,拥有京九铁路、漯阜铁路、南洛高速、105国道、308省道、商杭高铁(在建)、商阜高速(在建)、太和码头,距阜阳机场仅30公里,水陆空交通便利,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已形成有色金属再生、毛发制品、医药制造、绳网、筛网、木材加工、中药材等支柱产业,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特点,加工产业链条长,产业集群凸显,创收创汇能力大。

资源要素禀赋丰富,城市引力逐渐增强。

我县地处淮北大平原,土地、人力、资金、资源等要素禀赋良好。

随着工业化进程推进和土地流转规模扩大将释放出大量农村劳动力,为我县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支持。

我县民间资本充裕,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连续多年居全省首位。

随着我县资源要素禀赋优势逐渐凸显,城区人口聚集,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框架拓展,城市化程度提高,城市品位上升,休闲、娱乐、居住等现代服务档次提高,有利于增强城市吸引力和集聚力,为把我县打造成中等城市和皖北物流中心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三节压力与挑战

区域竞争压力凸显。

“十二五”期间,全省各地区发展态势将进一步加快,势必对资源、资金、人才、项目展开争夺,特别是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设立,对我县从沿海地区引进投资和项目将产生很大冲击,我县实现率先崛起压力将越来越大。

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环境容量、资源供需矛盾日益显现,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压力越来越大。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需要转变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传统“三高”产业将会受到更为严格限制,实现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目标任重道远。

经济社会矛盾有待解决。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转型加快和各项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将不断显现,公共服务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亟待完善,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矛盾有待解决。

“十二五”期间,我县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也面临着各种严峻的挑战和压力,但总的来说,机遇大于挑战。

我县具备加快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和政治保障,有望缩小与我省发达县(市)的差距,实现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进入全省前20强的目标。

第二篇战略构想

第三章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速崛起、兴县富民为主线,继续坚持并不断赋予“主攻工业、繁荣三产、强农固本、和谐发展”总体工作思路新的内涵,突出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两轮驱动”,实施工业强县、城建促县、开放立县、创新促县、商贸活县、特色兴县“六大战略”,依托省“861”行动计划、市新“6611”工程和县“8862”工程(见附录1),打造城市新区、医药物流新区、县经济开发区、城关和肖口工业园、重点工业聚集区“六大板块”,努力把太和建设成“医药之都、开放之城、生态之县、书画之乡”,奋力在皖北地区率先崛起。

第四章基本原则

第一节坚持加快经济发展与转型相互协调

“十二五”期间,我县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妥善处理发展和转型的关系,围绕发展促转变,转变促发展,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科技含量,改善发展环境,挖掘发展潜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确保发展速度居全省前列,缩小与省内发达县区差距,走出一条具有太和特色的发展之路,为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第二节坚持富民与强县和谐统一

“十二五”期间,应深化改革开放,激发人民群众创业激情和敬业精神,高度关注民生,着力推进民生工程,加快城乡住房建设步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落实支农惠农富农政策,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百姓有所呼,政府有所应”联动机制;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调节收入分配体系,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富民强县最终目标。

第三节坚持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互促进

“十二五”期间,重点围绕我县有色金属再生、毛发加工、医药制造等优势产业,着力推进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调整,加快城市化进程,建设开放型、服务型、创新型城市,强化产城联动机制。

以“城市全面建设”为抓手,以城区扩展为契机,拉开城市框架,打造城市新区,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大市场、做活商圈、做强物流,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分工,提升经济效益,实现城市和产业互动发展。

第四节坚持软环境与硬环境建设步伐一致

“十二五”期间,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吸引外来投资的重要手段,是启动民间资本的推手,是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把软环境建设作为发展的生命线,更新思想观念,改善投资环境,提升文化实力,建设法制太和、信用太和、平安太和,建设服务型政府。

着眼我县长远发展,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公用设施体系,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软硬环境建设齐头并进,逐步增强经济社会承载力。

第五节坚持统筹兼顾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既要妥善处理速度和质量效益、内需和外需、投资和消费、城镇和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及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努力形成良性互动局面,又要深刻把握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以城镇化和经济发展为突破口,围绕关键领域、关键区域、关键产业和关键工作,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形成“双轮”推动,实现我县率先崛起。

第五章发展战略

第一节工业强县战略

以构建平台、优势产业、引进项目、龙头企业为抓手,重点发展“一区两园”、7个乡镇工业集聚区和若干个村级创业示范点建设,促进工业经济稳定快速增长,保持工业经济强劲发展态势,实现工业产值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巩固与提升工业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第二节城建促县战略

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倪邱、双浮、税镇、三堂、李兴、皮条孙、马集、肖口、坟台、关集等为中心镇的“一核十星”城镇布局体系。

县城应依托“经济开发区”和“城关镇工业园”两个主要的经济增长极,充分发挥核心带动作用。

把坟台和关集分别定位为我县东北部和东南部的中心镇,使我县城镇布局体系更为合理,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第三节开放立县战略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发挥政府和企业开放主体作用,树立开放理念,扩大开放视野。

提高毛发制品、中药材等外向型产业的科技含量,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加大对有色金属再生、医药制造、木材加工等优势产业的支持力度,提高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

以举办“华药会”为平台,巩固我县在全国医药流通领域的龙头地位;以“中国·太和书画艺术节”为契机,加强国内外文化交流,提升“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知名度,为文化产业链形成搭建一个开放的平台。

第四节创新促县战略

深化体制改革,转变发展理念和经济发展方式,完善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创新型政府。

立足科教资源和产业基础,实施“人才工程”,组建“太和职业技术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