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故乡》教案版本人教版201印刷.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20626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7.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故乡》教案版本人教版201印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故乡》教案版本人教版201印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故乡》教案版本人教版201印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故乡》教案版本人教版201印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故乡》教案版本人教版201印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故乡》教案版本人教版201印刷.docx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故乡》教案版本人教版201印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故乡》教案版本人教版201印刷.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故乡》教案版本人教版201印刷.docx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故乡》教案版本人教版201印刷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故乡》教案

版本:

人教版2011·2016年8月印刷

制作: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第五中学·真情语文工作室·张同平

8故乡

鲁迅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文体知识目标)

2.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阅读与写作目标,重点,涉及练习一)

3.掌握一种划分情节的方法。

(阅读目标,重点)

4.掌握区分主要人物及主人公的方法。

(阅读目标)

5.理解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阅读目标,难点)

6.理解小说中议论的运用和作用。

(基础知识目标)

7.理解方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含记叙文)中的议论与议论文中的议论的区别。

【教学重点】

1.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阅读与写作目标,重点,涉及练习一)

2.掌握一种划分情节的方法。

(阅读目标,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阅读目标,难点)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小说。

小说属文学作品,对于文学作品的主题的理解,分析时不妨从历史、社会演变等方面给予学生提示,以此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人性。

对人物的分析,要重点抓住“变”字,探讨人物性格发展的外在和内在原因,进而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PPT课件。

配套课件放在0826tp付费XX文库中

【教学素材】《故乡》朗读.mp3;与课文有关29张图片。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以小说知识点导入新课:

本文体裁为小说。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小说的知识点。

谈谈小说:

小说:

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分类:

按篇幅长短——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千字文)

小说三要素:

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人物塑造方法:

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

故事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序幕、尾声)

环境: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小思考:

阅读小说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主题思想

下面我们就借《故乡》的学习来了解一些小说的知识点。

【板题】:

8故乡

鲁迅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学习目标。

(重点)

2.初步了解小说知识点。

(难点)

3.扫除生字词。

4.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5.掌握一种划分情节的方法。

(阅读目标,重点)

2、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文体知识目标)

2.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阅读与写作目标,重点,涉及练习一)

通过对比可以写出人物思想性格的变化,从而写出变化的根源(辛亥革命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主题就表现出来了。

3.掌握一种划分情节的方法:

(阅读目标,重点)顺叙分法,即时间顺序:

随时间推移划分,找时间性的词句或标志,一个时间段发生的事情划为一个部分(情节)

4.掌握区分主要人物及主人公的方法:

(阅读目标)主要人物可有多个,而主人公只有一个。

寻找主人公的方法有两个:

一是笔墨多的,二是体现主题的。

5.理解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阅读目标,难点):

烘托人物心情与主题。

6.理解小说中议论的运用和作用。

解说:

关于小说与狭义的记叙文、叙事散文的区别:

小说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叙事之后的议论或抒情来点明中心。

例七年级上册5课《世说新语》两则小故事(《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而记叙文在叙事之外(开头、结尾、夹叙夹议)有议论或抒情来点明主题。

例同学们写的记叙文,七年级下册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老教材《谁是最可爱的人》

那么本文学习目标说要理解小说中议论的运用和作用,不是矛盾吗?

不是。

小说中的议论是在叙事之中用某种描写写出的。

例本文最后三节(见书),实际上是叙“我离开故乡时的心理描写(想法),并不是叙完事后,对事的评价、看法,这就是我们要弄清的一个学习重点。

7.略理解方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含记叙文)中的议论与议论文中的议论的区别:

文学作品中的议论没有论点、论据、论证,只有一些片断议论或只是一些议论的句子。

议论文中的议论要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

三、检查字词预习

1.萧索suǒ:

荒凉、冷落。

2.家景:

家境。

3.如许:

这么些。

4.鄙bǐ夷:

看不起。

5.恣zì睢suī:

放纵,放任。

……

6.惘然:

心里好像失去什么的样子。

7.阴晦huì:

阴沉昏暗。

8.易主:

改换主人。

9.聚族而居:

同族各家聚在一起居住。

10.愕è然:

吃惊的样子。

11.祭祀sì:

旧俗备供品向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

12.无端:

无缘无故。

13.苏生:

苏醒,重现。

14.嗤chī笑:

讥笑。

15.隔膜mó:

彼此思想感情不通。

16.展转:

同“辗转”。

原指身体翻来覆去,这里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17.瑟sè索:

即瑟缩,身体因寒冷而蜷缩或兼发抖。

18.潺潺chán:

拟声词,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19.影像:

课文中指具体生动的图景、形象。

给汉字写拼音,给拼音写汉字:

萧索(suǒ)鄙(bǐ)夷恣(zì)(睢)suī阴晦(huì)(愕)è然祭(祀)sì嗤(chī)笑瑟(sè)索隔膜(mó)潺潺(chá)n禁(jīn)不住瓦(楞)léng五行(xíng)缺土脚(踝)huái潮(汛)xùn模(mú)样装弶(jiàn)(髀)bì间深(黛)dài惘(wǎng)然(鹁鸪)bógū伶仃(língdīng)(獾)huān猪寒噤(jìn)(胯)kuà下秕(bǐ)谷

四、作家作品

本文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小说。

鲁迅(1881-1936),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本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开始用“鲁迅”笔名创作,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36年病逝于上海。

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

《社戏》选自《呐喊》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

《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

五、写作背景

鲁迅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他谋生的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生活的凄苦,十分悲愤。

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小说是以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为背景的。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六、主题初探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忆所感,着重描写了“两个”闰土和“两个”杨二嫂,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穷苦大众所受到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真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的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烈感情。

七、整体感知:

故事情节

1.标注88个自然段。

本文是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的,听读课文并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时间顺序划分故事情节,同时写出情节大意。

插课文音频朗读

提示:

关于小说情节的划分方法有许多种,本文是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时间顺序写的,即可用顺序分法:

随时间推移划分,找时间性的词语,一个时间段内发生的事划为一个部分(情节)

2节首句:

回故乡时间:

阔别故乡20余年,1919.12深冬。

6节首句:

在故乡时间:

第二日早晨。

78节首句:

离故乡时间:

(参见77节首句)

[板书设计]

故事情节

回故乡1-5在故乡6-77离故乡78-88

交待回故乡的时间、萧条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离故乡的痛苦心情,寄

景象、悲凉心情、目的希望于未来、下一代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归纳:

掌握一种划分情节的方法:

顺叙分法,即时间顺序:

随时间推移划分,找时间性的词句或标志,一个时间段发生的事情划为一个情节。

[课后作业]预习练习一、三

第二课时

过渡语:

上堂课我们对小说的情节做了分析,这堂课我们对文中的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做进一步探讨。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阅读与写作目标,重点,涉及练习一)

2.掌握区分主要人物及主人公的方法。

(阅读目标)

八、人物形象

1.小说成功地塑造了闰土、杨二嫂及线索人物“我”的典型形象,请用原文概括这三种人各是怎样的形象?

提示:

应到小说的后半部去找。

答:

86节。

闰土辛苦麻木;杨二嫂辛苦恣雎;“我”辛苦展转。

[随堂练习]练习三

“我”:

为生活到处奔波;

闰土:

被生活压的喘不过气,精神麻木地活着;

别人(杨二嫂类):

自私、刻薄、欺负更弱小的人活着。

新生活:

如(88节)记忆中的故乡那样或充满关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平等的幸福生活。

2.在这三个典型形象中,谁是主人公?

提示:

找主人公有两种依据:

一是笔墨,二是主题。

答:

闰土

归纳:

掌握区分主要人物及主人公的方法:

主要人物可有多个,而主人公只有一个。

寻找主人公的方法有两个:

一是笔墨多的,二是体现主题的。

3.闰土的性格有什么变化?

对这个人物主要用了什么描写?

提示:

找人物性格首先要找对这个人物的各种描写。

例:

闰土这个物的变化,就要找二个阶段对他的各种描写:

少年闰土:

12-30节配图;中年闰土:

34-77节配图

[少年闰土]

外貌:

12节:

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

15节:

紫色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天真活泼,充满朝气

语言、动作:

18、23节全部

热情朴质,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在“我”心目中是小英雄。

[中年闰土]

外貌:

55节:

身材增加了一倍;脸变作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头

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

纸包和一支长烟管,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满脸愁苦

神态:

59节欢喜和凄凉、恭敬

[随堂练习]如何理解闰土“欢喜”和“凄凉”的神情?

答:

闰土见到童年好友是高兴的,所以“喜欢”,但二十几年的世态炎凉使他感到痛苦难堪,所以“凄凉”。

语言:

60节“老爷!

……”

写出闰土在封建等级制度下所受的精神压迫和痛苦,也刻画出了农民闰土与知识分子“我”之间关系的隔膜。

62节“水生,给老爷磕头。

”66节“……这成什么规矩。

那时是孩子,不懂事……”

中国传统的一套封建礼法关系,以及这种礼法关系所维系着的封建等级观念。

人与人平等相待就不成规矩,可见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之深。

不仅经济生活上困苦不堪,精神上也被严重摧残。

69节“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

这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

缺吃少穿的情况下还送来干青豆体现他的善良和淳朴。

71节“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

说明官税繁重,生活愁苦

动作:

72节“他只是摇头……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表现他内心不平,又无力反抗,更不知如何改变现状。

麻木迟钝。

75节:

“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

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

反映出闰土的麻木与迟钝,把改变现实的希望寄托在对神灵的祈求、祷告上。

归纳1:

神态、语言、动作善良、忠厚、勤劳、朴实、麻木、迟钝

归纳2:

闰土的变化:

少年闰土是一个天真活泼,热情朴质,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的小英雄形象,而中年闰土已成为了一个满脸愁苦,麻木迟钝,但不失善良、勤劳、朴实的农民形象。

对这个人物形象用了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描写。

(记练习一1、2问)

4.除了闰土的性格有变化,杨二嫂的性格也有变化,找找杨二嫂的性格有什么变化?

提示:

杨二嫂的性格变化,仍应找不同阶段对她的描写。

20年前的杨二嫂45节配图

动作:

终日坐着安分守已

外貌:

“豆腐西施”、擦着白粉、颧骨没这么高、嘴唇没这么薄,因为伊,这豆腐店的

买卖非常好。

漂亮、被侮辱、被损害的形象。

20年后的杨二嫂:

39-52节、83节配图

外貌:

40节“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圆规”

(尖刻、能说会道、令人可鄙)

语言:

39、46、50节“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哈!

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

“忘了?

这真是贵人眼高……”“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

(尖酸刻薄)

语言:

48节“……让我拿去罢……”

动作:

52节“……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配图(自私、爱占便宜)

动作、语言:

83节“说是闰土埋着的……”“飞也似的跑了”(势利)配图

归纳:

杨二嫂的变化:

20年前的杨二嫂是一个安分守已、漂亮、被侮辱、被损害的小市民形象,而20年后她成了一个尖酸刻薄、自私势利的小市民形象。

(记练习一1、2问)

5.我们知道小说所要塑造的主人公是闰土,那为什么要写杨二嫂这个人物?

分析:

至于为什么要写杨二嫂这个人物。

那是因为小说除主人公外,往往还要设置一些主要人物来对主人公进行辅助。

如本文杨二嫂变化的原因是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的恶习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所以杨二嫂的性格变化对主人公闰土的性格变化、对主题的体现有辅助作用。

6.以上分析看闰土、杨二嫂的性格变化都是用了什么手法写出来的?

对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变化(配图)

比20年前后扬二嫂的变化(配图)

作用:

通过对比可以写出人物的思想性格的变化,从而写出变化的根源——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现实——主题(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课后练习]

作者从闰土、杨二嫂的变化中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态度?

练习一3问:

(1)为中国农民的活力被封建社会扼杀而悲伤。

(2)对中国封建社会农民的苦难轮回无可奈何。

(3)为纯真的人性被扭曲而痛苦。

(4)对理想的人与人的关系的渴望。

第三课时

过渡语:

上堂课我们对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作了一些分析,这堂课我们将对主题及环境描写的作用进行学习。

第三课时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主题及对比写法

2.理解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阅读目标,难点)

3.理解小说中议论的运用和作用。

(基础知识目标)

9、深悟主题

1.小说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我”是作者所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不能指作者自己。

“我”是文中的线索人物。

线索人物“我”的思想主要是用什么描写出来的?

提示:

“我”的思想,首先仍要找对“我”的描写,比较集中在86-88节

答:

心理描写。

例1:

86节“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中的“路”的含义是什么?

配图

双关:

A离开故乡的路B人生的路

例2:

87节: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1)“我想到希望”为什么“忽然害怕起来”?

因为“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但路该如何走,还没有答案,所以想到希望,自然便害怕起来。

(2)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

闰土把希望寄托在神灵上,希望目前的生活好一点,所以说他的愿望“切近”,而“我”则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未来,希望他们有新的生活,但还没有明确的答案,所以说“我”的愿望“茫远”。

例3:

88节:

我想: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运用什么表达方式?

有什么深刻含义?

完成练习四:

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充满了哲理,深化主题。

“无所谓有”,意在说明光有“希望”,空怀“希望”而不去追求、奋斗,“希望”就不成其为“希望”;“无所谓无”意在说明即使“希望”只有一点点,但只要为了“希望”而不懈追求,始终不渝地去奋斗,“希望”就会成为现实。

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告诉我们:

要实现美好的愿望,就要努力去实践。

归纳1:

“我”的形象。

“我”是一个线索人物,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记结尾)

归纳2:

主题。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忆所感,着重描写了“两个”闰土和“两个”杨二嫂,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穷苦大众所受到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真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的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烈感情。

归纳3:

小说中议论的运用和作用。

关于小说与狭义的记叙文、叙事散文的区别:

小说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叙事之后的议论或抒情来点明中心。

例七年级上册5课《世说新语》两则小故事(《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而记叙文在叙事之外(开头、结尾、夹叙夹议)有议论或抒情来点明主题。

例同学们写的记叙文,七年级下册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老教材《谁是最可爱的人》

那么本文学习目标说要理解小说中议论的运用和作用,不是矛盾吗?

不是。

小说中的议论是在叙事之中用某种描写写出的。

例本文最后三节,实际上是叙“我离开故乡时的心理描写(想法),并不是叙完事后,对事的评价、看法。

所以本文的议论是用心理描写写出的。

这就是我们要弄清的一个学习重点。

10、环境描写

过渡语:

故乡的人在变,那是因为故乡的环境在变。

下面我们探讨一下使得人物变化的环境。

环境描写分为社会环境描写与自然环境描写。

本课对故乡的描写有三处:

在2、6节写了现实中的故乡;在12节写了记忆中的故乡;在88节还再现了记忆中的故乡。

这些都属于什么描写?

而结尾88节又为什么要再现记忆中的故乡?

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什么写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配图)

自然现实中的故乡2、6节荒凉、阴晦,一幅萧索的图画对比:

突出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蹂躏故乡每况愈下的变化,反映出旧中国农村日趋破产的社会现实(主题之一)。

环境

描写记忆中的故乡12节色彩鲜明,是一幅神奇的图画

再现记忆中的故乡88节是“我”对美好希望

的象征,也是对新生活

的想象与憧憬(主题之二)

归纳: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与主题。

11、总结

总而言之,全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无论在塑造人物形象上,还是在环境描写收都用的是对比手法来写,从而达到表现主题的目的。

少年闰土和成年闰土。

(农民命运的日益悲惨)

我和闰土的关系。

(封建等级的鸿沟)

杨二嫂前后生活。

(黑暗社会已病入膏肓)

故乡情景。

(每况愈下的中国农村经济)

我和闰土的关系与宏儿水生的关系。

(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闰土和杨二嫂:

(对闰土的崇敬与同情)

[板书设计]

十二、老师寄语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愿同学们铭记作者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为着我们的人生希望努力拼搏。

[课后作业]:

练习二

“可悲的后障壁”是指由于人的观念、地位、生活环境差异所带来的精神上的隔膜。

“可悲”在于这样的“障壁”是生活中近于“合理”地存在着的,而且也是精神伦理上难以打破的。

原因:

是封建秩序观念长期的强制性的压力。

(这样的压力使人们不得不在精神上、肉体上屈服。

在封建秩序中寻找并最后居安于既定位置,成为麻木的顺民。

“厚障壁”是封建秩序的需要和必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