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鸿优秀教案电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18838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志鸿优秀教案电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志鸿优秀教案电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志鸿优秀教案电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志鸿优秀教案电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志鸿优秀教案电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志鸿优秀教案电子.docx

《志鸿优秀教案电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志鸿优秀教案电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志鸿优秀教案电子.docx

志鸿优秀教案电子

志鸿优秀教案电子

【篇一:

新课标(人教版a)志鸿优化系列丛书高中优秀教案生物必修2】

新课标(人教版a)

志鸿优化系列丛书

高中优秀教案生物

必修2

目录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

?

?

?

?

?

?

?

?

?

?

?

?

?

?

?

?

?

?

?

5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二)?

?

?

?

?

?

?

?

?

?

?

?

?

?

?

?

?

?

?

?

24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

?

?

?

?

?

?

?

?

?

?

?

?

?

?

?

?

?

?

?

?

?

41

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42

(一)减数分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4

(二)受精作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6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4

第3节伴性遗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2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3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

?

?

?

?

?

?

?

?

?

?

?

?

?

?

?

?

?

?

?

93

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2

第3节dna的复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2

第4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

?

?

?

?

?

?

?

?

?

?

?

?

?

?

?

?

?

117

第四章基因的表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3

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

?

?

?

?

?

?

?

?

?

?

?

?

?

?

?

?

?

?

?

?

124

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9

第3节遗传密码的破译(选学)?

?

?

?

?

?

?

?

?

?

?

?

?

?

?

?

?

?

?

?

?

?

152

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

?

?

?

?

?

?

?

?

?

?

?

?

?

?

?

?

?

?

?

?

162

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

?

?

?

?

?

?

?

?

?

?

?

?

?

?

?

?

?

?

?

?

162

第2节染色体变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1

第3节人类遗传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5

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

?

?

?

?

?

?

?

?

?

?

?

?

?

?

?

?

?

?

?

200

第1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

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9

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3

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

?

?

?

?

?

?

?

?

?

?

?

?

?

?

?

?

?

?

225

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

?

?

?

?

?

?

?

?

?

?

?

?

?

?

?

?

233

(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

?

?

?

?

?

?

?

?

?

?

?

?

?

?

?

?

235

(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1

(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

?

?

?

?

?

?

?

?

?

?

?

?

?

?

?

?

?

251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章节规划

本章是《遗传与进化》(必修②)的开篇,集中描述了孟德尔对生物性状遗传的规律的研究。

遗传因子是如何发现的?

这是在140多年前奥地利学者孟德尔,从个体水平出发,利用植物杂交实验的方法,展开对生物性状的研究来揭示遗传规律的。

由于孟德尔在植物杂交实验过程中发现了遗传因子和揭示了遗传因子遗传的两个规律,使遗传学诞生了。

因而孟德尔成为名垂青史的遗传学的奠基者!

孟德尔于1866年发表的《植物杂交实验》论文中,揭示了核遗传的两个基本定律,即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本章内容围绕以上两个定律分两节进行描述。

即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二)》。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

本节内容是按照孟德尔对生物性状遗传的探索过程,从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地展开的。

其顺序即是:

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方法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提出假说)→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验证假说)→归纳总结分离定律(总结规律)。

这就是本节教材内容的内在逻辑结构,这也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在教学内容上也便于学生沿着孟德尔的探索过程进行思考和从实际中领悟孟德尔的科学方法。

本节教材有一些新特色:

1.对实验过程以问题的形式,层层深入地引发问题和分析问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结构。

这是极其重要的特色!

2.对杂交实验的解释和对遗传规律的总结,没有作跨时代的说明,完全是按照孟德尔的推理得出的。

这是过去人教版的高中生物课本的内容中所没有的。

3.在讲述孟德尔的探究方法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求,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分析。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二)》,由以下的内容要点构成: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对现象解释的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等。

本节在内容安排上与第1节有共同的特点,即按照孟德尔的实验过程,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地展开讨论。

“一对相对性状的分离对其他相对性状有没有影响呢?

”这一问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说明,分离定律是研究单因子的,而自由组合定律是研究多因子的。

单因子的研究是多因子研究的基础。

本章内容与本册书其他章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章内容集中描述了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实验过程。

而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只是一种推测,根据推测总结遗传规律。

而其他章的内容是围绕第一章的内容层层展开的。

如: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回答了遗传因子是什么和遗传规律的细胞学基础的问题;第3章《基因的本质》描述了遗传因子的

本质是什么;第4章《基因的表达》描述了遗传因子(基因)是如何行使功能的;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描述了遗传因子(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是怎样变化的;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描述了人类如何利用生物的遗传因子(基因);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则描述了生物进化过程中遗传因子(基因)频率是如何变化的。

总之,整册书是按照遗传学发展的历程来编写的。

抓住了这条主线,就可以找出各章之间的有机联系,教学中就能达到左右逢源了。

本章的知识结构如下:

本章教学价值:

1.知识方面

(1)学习孟德尔科学实验的方法。

(2)认知分离定律的内容和实质。

(3)认知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和实质。

2.能力方面

(1)学习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2)尝试进行杂交实验的设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认同孟德尔敢于质疑、勇于实践、勇于创新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本章教学安排: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

2课时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二):

2课时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

●从容说课

本节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即孟德尔的单因子遗传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

【篇二:

【志鸿优秀教案】2013-2014学年高中化学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志鸿优秀教案】2013-2014学年高中化学第一章从实验学化

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与物质的质量的关系。

(2)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掌握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和应用。

(3)树立安全意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并能识别一些化学品安全标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粗盐提纯实验,进一步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在此基础上练习蒸馏、萃取等分离方法。

通过实验中杂质离子的检验与除杂质方法的讨论,加深对提纯操作原理和方法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

和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

教学难点

(1)物质检验试剂的选择,蒸馏、萃取的操作,分离与提纯过程的简单设计;

(2)物质的量的概念,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

课前准备

实验用品:

所用课件:

①有关知识归纳与比较的表格与网络图。

②有关分离提纯的实验装置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因此,我们学习化学就必须先从实验中来学习它。

第一章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分离和提纯混合物的方法。

物质的分离是把混合物中各物质经过物理(或化学)变化,将其彼此分开的过程,分开后各物质要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物质的提纯是把混合物中的杂质除去,以得到纯物质的过程。

这些分离和提纯的方法有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分液等等。

推进新课

一、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投影]

[分析]过滤操作中需要注意的是:

“一贴、二低、三接触”,如下图。

1

①“一贴”:

折叠后的滤纸放入漏斗后,用食指按住,加入少量蒸馏水润湿,使之紧贴

在漏斗内壁,赶走滤纸和漏斗内壁之间的气泡。

②“二低”:

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加入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以防止未过滤的液体外溢。

③“三接触”:

漏斗颈末端与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相接触,使滤液沿烧杯内壁流下;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要使玻璃棒一端与滤纸三层部分轻轻接触;倾倒液体的烧杯嘴和玻璃棒接触,使欲过滤的液体在玻璃棒的引流下流向漏斗。

过滤后如果溶液仍然浑浊,应重新过滤一遍。

如果过滤是为了得到洁净的沉淀物,则需对沉淀物进行洗涤,方法是:

向过滤器里加入适量蒸馏水,使水面浸没沉淀物,待水滤去后,再加水洗涤,连续洗几次,直至沉淀物洗净为止。

[思考]在蒸发操作中需要注意的是什么?

[分析]蒸发操作中需要注意的是:

蒸发皿的溶液不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在蒸发过程中要不断搅拌;在加热至有大量固体析出时,要熄灭酒精灯利用蒸发皿余热将水分蒸干。

[思考]在蒸馏操作中需要注意的是什么?

[投影]

[分析]蒸馏操作应注意的事项,如下图。

蒸馏实验装置

①蒸馏烧瓶中所盛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1/3;

②温度计水银球部分应与蒸馏烧瓶支管口相切;

③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上口出;

④为防止暴沸可在蒸馏烧瓶中加入适量碎瓷片;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

[讨论]蒸馏与蒸发的区别是什么?

[分析]蒸馏与蒸发的区别:

加热为了获得溶液的残留物(浓缩后的浓溶液或蒸干后的固体物质)时,要用蒸发;加热为了收集蒸气的冷凝液体时,要用蒸馏。

[思考]萃取和分液分别如何来操作?

萃取剂的选择需要注意什么?

[投影]

[分析]1.萃取的操作方法如下:

2

①把待萃取的溶液注入分液漏斗,再注入足量萃取剂;

②随即振荡,使溶质充分转移到萃取剂中。

振荡的方法是用右手压住上口玻璃塞,左手握住活塞部分,反复倒转漏斗并用力振荡;

③然后将分液漏斗置于铁架台的铁环上静置,待分层后进行分液;

④蒸发萃取剂即可得到纯净的溶质。

为把溶质分离干净,一般需多次萃取。

2.分液的操作方法

(1)把要分离的液体注入分液漏斗内,盖好玻璃塞;

(2)将分液漏斗置于铁架台的铁圈上,静置,分层;

(3)将玻璃塞打开,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再盖好,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以保证漏斗里的液体能够流出;

(4)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流入烧杯,待下层液体流完立即关闭活塞,注意不可使上层液体流出;

(5)从漏斗上端口倒出上层液体。

3.选择萃取剂的标准是溶质在萃取剂的溶解度要比在原溶剂中大。

萃取剂与原溶剂不互溶。

萃取剂与溶液不发生反应。

[讨论]上面的这些方法都是物理方法的分离提纯。

我们还学习了化学方法提纯和分离,化学方法提纯和分离物质的“四原则”和“三必须”是什么?

[分析]

(1)“四原则”是:

一不增(提纯过程中不增加新的杂质);二不减(不减少欲被提纯的物质);三易分离(被提纯物与杂质容易分离);四易复原(被提纯物质要复原)。

(2)“三必须”是:

一除杂试剂必须过量;二过量试剂必须除尽(因为过量试剂带入新的杂质);三除杂途径选最佳。

[

应易于分离而除去。

将杂质转化为难溶物或转化为可溶物(非杂质难溶时)而通过过滤方法除去。

a中会引入hno3杂质,所以a不正确。

[练习]分离fecl3、kcl、baso4的固体混合物,应加入的试剂是哪些?

应采用的方法是什么?

分析:

这三种固体中baso4是不溶于水的,fecl3、kcl是溶于水的。

所以先加水然后过滤就可以分离出baso4。

fecl3、kcl溶于水后,加氢氧化钾溶液使fecl3与koh反应生成fe(oh)3沉淀,过滤就可以得氯化钾溶液,再蒸发氯化钾溶液就可以得到氯化钾固体了。

往fe(oh)3沉淀中加入盐酸使沉淀溶解则可以得到fecl3溶液,在不断通氯化氢气体的氛围中蒸发溶液即可得到fecl3固体。

[过渡]在学习混合物的分离提纯中我们还学习了两种离子的检验。

二、离子的检验

3

实验来测定其中na2so3的质量分数。

(1)称取样品ag,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2)往溶液中加盐酸(2hcl+na2so3===2nacl+so2↑+h2o),直至盐酸过量。

(3)往酸化的溶液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

(4)过滤,并洗涤,烘干得沉淀bg。

试回答:

(1)加盐酸为什么要过量?

(2)如何验证氯化钡已经过量?

(3)列出计算亚硫酸钠的质量分数的代数式。

答案:

(1)加入过量的盐酸能确保亚硫酸钠已完全反应掉,不会干扰后面的反应。

(2)取上层清液滴加稀硫酸,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说明bacl2溶液已过量。

142bag-g233(3)100%ag

[过渡]化学反应有很多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要定量研究在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通常用物质的量浓度来计算比较方便。

而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密切相关,因此物质的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很广。

三、物质的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思考]1.物质的量的定义,单位,符号。

2.阿伏加德罗常数,近似值。

3.物质的量、微粒数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关系。

[例题]若50滴水正好是mml,则1滴水所含的分子数是()

[思考]摩尔质量的定义,单位,符号,与相对分子(原子)质量的关系,与物质的量的关系。

数值上与相对分子(原子)质量相等。

例如:

naoh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0,它的摩尔质量为40

1a.mgb.m

2.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是多少?

3.有关规律是什么?

3.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气体具有相同的分子数。

[例题]有一真空瓶质量为m1,该瓶充入空气后质量为m2。

在相同状况下,若改为充入某气体a时,总质量为m3。

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a.29m2/m1

b.29m3/m1

c.29(m3-m1)/(m2-m1)

d.29(m2-m1)/(m3-m1)

分析:

不管在瓶中充入何种气体,在相同状况下,其体积和物质的量均是相等的。

设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x,则根据(m2-m1)/29=(m3-m1)/x,得x=29(m3-m1)/(m2-m1)。

故应选c。

[思考]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单位,关系式,浓溶液如何稀释?

[分析]物质的量浓度是指在单位体积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的多少的物理量。

制,以下操作正确的是()

a.称取7.68g硫酸铜,加入1000ml水

b.称取12.0g胆矾配成1000ml溶液

c.称取8.0g硫酸铜,加入1000ml水

d.称取25g胆矾配成1000ml溶液

[讨论]将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连成网络图。

[投影

]

[例题]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物质的体积都为22.4l

+b.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和硫酸中,h的物质的量浓度也相等

c.1molh2和1molhe中,所含的分子数相同、原子数相同、质量也相同

d.体积为6l的o2,其质量可能为8g

5

【篇三:

《志鸿优秀教案》2014年秋九年级物理名师示范教学设计:

第十三章第三节+比热容】

三、比热容

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教学重难点

1.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的计算。

2.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案一:

多媒体展示:

炎热夏季的一天傍晚,甲、乙两人在湖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湖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

学生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可能岸上、湖中、两者一样三者观点都有,到底哪种观点对呢?

从而引入新课。

方案二:

出示图片,夏天,岸上的沙子被晒得很烫,而海水却很凉,你有这种感觉吗?

你想不想

知道为什么?

推进新课

一、探究物质的吸、放热性能

探究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是初中物理中比较困难的实验之一,设计和实验操作的难度较大,需要注意及时指导和协助学生,以保证每组学生都观察到相应的实验现象,得到较好的实验结果。

下面对探究的各个环节加以具体说明。

(1)提出问题

从生活中学生已经意识到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不同,这里还要把这个比较笼统的问题描述为明确具体的可验证的物理问题。

教师可以予以引导:

如果上面两幅图中都是水或都是砂子,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也相等,显然,它们吸收的热量必定相等。

那么,不同物质(如水和砂子),在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等时,它们吸收的热量也相等吗?

这已经是一个可验证的问题,其中包含限制条件,如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等、不同物质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实验技术条件予以控制和测量,为下面设计实验提供了基础。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要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性能,需要取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使其升高相等的温度,比较各自吸收热量的多少。

这仅仅是一个实验计划而已,还要具体设计怎样实现这些要求。

具体做法是:

不同物质选择水和砂子;质量相等要用天平称量;升高的温度通过温度计测量出来;水和砂子吸收热量的多少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判断,因此要用两个相同的加热源(如相同的酒精灯,但从安全性考虑,尽量不要用通常的“热得快”等电加热器)。

另外,装水和砂子的烧杯规格要相同,要保证除了水和砂子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

通过观察水和砂子升高同样温度吸收热量是否相等来验证其吸热性能是否相同。

此外,砂子需要不停搅拌,否则会受热不均匀。

实验中也可选用水和煤油(或酒精、色拉油)对比进行研究,可以省去搅拌的麻烦。

但煤油、酒精和色拉油均属易燃品,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由此看来,本实验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可以直接采用教材上的,也可根据需要自行设计。

不管采用哪种,教师都应引导学生弄清表格中各行各列表示的含义,包括其中的单位等,这是以后阅读、使用和设计表格必备的知识。

实验的步骤要让学生自己设计,以锻炼他们设计实验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兹举一例,仅供参考:

①按照图16.3-1和图16.3-2所示,用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温度计等组装两套器材;②用天平分别称取100g水和砂子,分别倒入两个烧杯中;③记录水和砂子开始时的温度;④同时对水和砂子加热,记录在加热1min、2min、3min?

?

时水和砂子各自升高的温度。

本实验的操作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同组学生互相配合,对实验结果不要过于追求完美,只要能得出定性结论即可。

(3)分析与论证

学生实验取得数据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分析:

质量相同的水和砂子,升高相同温度时,加热的时间长短是否相同?

这说明了什么?

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在描述结论时,初学的学生不一定能做到简洁而准确,只要能大致地将问题表达清楚,就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

但教师一定要规范描述到“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不相等,水吸收的热量比砂子吸收的热量多”。

二、比热容

比热容的定义可以直接给出,但教师要引领学生解析其中的关键词及其含义。

如为什么要限定“单位质量”“温度升高1℃”,这是因为比热容是以热量来定义的,而热量跟物体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都有关。

比热容是初中物理出现的唯一一个由两个以上物理量来定义的物理概念,教师对概念的表述与单位的教学都要充分估计学生认知的困难,把铺垫和引导做得细一些。

对于比热容的单位,要结合阅读数据表“一些物质的比热容”,明确其含义。

因为热量计算公式课标没有要求,教学不必要补充传统教材中的吸热公式和放热公式,不引入相关计算,而是把重点放在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上。

通过阅读数据表,要求学生知道水的比热容最大,会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的特点解释有关现象。

这里可以设计学生讨论交流活动:

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常用热水来取暖?

汽车中为什么用水来做冷却剂?

这些问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

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应先让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然后汇报辨析,教师梳理总结。

对于水的比热容较大,教师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明确其两方面的含义:

质量相同、升高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吸收的热量多,所以用来作发动机的冷却剂;质量相同、降低的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放出的热量多,所以冬季常用热水来取暖。

三、热量的计算

展示问题1:

①1kg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展示问题2:

2kg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展示问题3:

2kg水温度升高50℃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展示问题4:

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其质量、温度变化、比热容成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得出:

物体吸收的热量与质量成正比,与升高的温度成正比,与物质的比热容成正比,计算公式:

q吸=cm(t-t0)。

学生自己推导得出:

物体放出热量计算公式:

q放=cm(t0-t)。

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回顾一个完整的探究应包括哪些过程。

2.比热容的概念、单位及物理意义。

3.q吸=cm(t-t0)。

4.q放=cm(t0-t)。

板书设计

三、比热容

教学设计

(二)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2.会用比热容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

3.知道物质温度改变时吸热或放热的公式,并会进行有关的简单计算。

课前准备

复习回顾

地理知识:

沿海地区与内陆沙漠地区的气候特点有哪些不同?

观察思考

1.用同样大小的炉火,烧开一壶水和半壶水,哪个需要加热的时间长?

加热时间长说明吸收的热量多还是少?

2.用大小恒定不变的炉火加热同一壶水,让水温升高10℃和升高20℃需要的时间一样吗?

哪个需要吸收的热量多?

3.请根据上述事实和你的生活经验,推断水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有什么关系?

如果需要,可以与你的家人交流讨论。

合作探究

一、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活动1:

与同学交流课本第130页“想想议议”中问题,回答:

1.水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有什么关系?

2.如果取两种不同种类的物质(如水和砂子),它们的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也相等,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吗?

你见到过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