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多选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18175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34.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多选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马克思多选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马克思多选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马克思多选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马克思多选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多选题.docx

《马克思多选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多选题.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多选题.docx

马克思多选题

1、

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2、

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

A、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

B、争夺和瓜分世界殖民地的矛盾激化

C、资本主义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奥地利皇太子菲迪南大公在南斯拉夫遇刺身亡

3、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4、

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是()

A、康德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笛卡尔

5、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A、亚当?

斯密

B、大卫?

李嘉图

C、马尔萨斯

D、西斯蒙

6、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有()

A、历史根源

B、阶级根源

C、自然科学条件和理论基础

D、马克思和恩格斯个人品质

7、

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8、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

A、阶级性

B、实践性

C、客观性

D、人民性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

A、李大钊的理论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0、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

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

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11、

世纪30—40年代,标志着无产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三大工人运动是()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C、英国的无产阶级宪章运动

D、法国巴黎公社起义

12、

掌握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有()

A、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B、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C、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D、将马克思主义化作自觉的行动

13、

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A、圣西门

B、傅立叶

C、费希特

D、欧文

14、

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是因为发现了()

A、唯物史观

B、唯物主义

C、剩余价值学说

D、劳动价值论

15、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可以概括为()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D、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6、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全面看法是()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D、物质是意识的根源,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17、

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世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D、世界的本质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18、

下列选项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C、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

D、存在就是被感知

19、

下列命题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A、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心外无物

D、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20、

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本可以专靠神思任意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鬼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身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脖子二三尺而已这句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A、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B、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C、可以从人世间找到他的原型

D、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2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B、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C、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D、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2、

哲学是()

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3、

科学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关系到能否坚持()

A、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

B、唯物主义路线的问题

C、历史唯物主义问题

D、哲学的党性原则问题

24、

割裂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会导致()

A、唯心论

B、形而上学唯物论

C、庸俗唯物论

D、庸俗进化论

25、

哲学的物质范畴是()

A、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

B、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到某层次的物质形态

C、从具有无限多样的结构.特性的具体形态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D、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的普遍科学概念

26、

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它体现了()

A、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B、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C、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D、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27、

“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

E、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

28、

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

“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

”“皆本物之固然。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含静。

”“动.静,皆动也。

”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E、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29、

马克思说: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D、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E、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0、

按照物质定义,下列选项中属于物质的有()

A、社会存在

B、镜中花、水中月

C、梦中高楼大厦

D、电磁场和引力场

31、

相对静止是()

A、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B、运动的一般状态

C、一事物对于其他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

D、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32、

列宁说: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其含义是()

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B、物质是可以认识的

C、物质是属于共性的范畴

D、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33、

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是()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D、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34、

意识是()

A、人脑的分泌物

B、人脑的属性和机能

C、神的启示

D、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35、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A、必须通过实践

B、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C、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

D、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有机统一

36、

意识的产生大体经历的决定性环节有()

A、从无机物的反应特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B、从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心理

C、从动物心理到人的意识

D、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37、

意识对物质的依赖主要表现在依赖()

A、人的大脑

B、思维的发展

C、客观存在

D、社会存在

38、

意识的本质是()

A、人脑的产物

B、人脑的机能

C、社会的产物

D、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39、

在意识起源问题上,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B、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C、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D、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40、

从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上来判断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纸上谈兵

B、画饼充饥

C、实事求是

D、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41、

联系范畴的理解,正确的是()

A、联系是一切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相互作用是联系的根本内容。

C、物质是相互作用的主体。

D、联系是特定事物的一种特定关系。

42、

联系具有()。

A、普遍性

B、客观性

C、多样性

D、条件性

43、

承认联系客观性的意义:

()

A、承认联系的客观性是批判唯心主义、反对封建迷信的基本要求。

B、承认联系的客观性,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前提和基础。

C、承认联系的客观性,也是指导人们合理建立各种联系的客观要求和实践原则。

D、承认联系的客观性,积极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44、

联系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反对用孤立的观点。

B、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D、把普遍联系的观点建立在唯物论基础上,要求我们必须从客观事物本身的真实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

45、

普遍联系的观点化为方法论上的意义是()

A、要求用整体性的观点来观察事物,部分不能脱离整体

B、认识个别部分不必要把它从整体中分离出来

C、科学研究应揭示事物现象间固有的联系

D、建立新学科需要把对象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切断

E、真正认识事物要把握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

46、

对发展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发展是物质运动中前进性的变化和进化性的趋势。

B、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上升性的运动

C、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前进性的运动

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47、

下列观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48、

事物发展的过程性()

A、是事物和过程的辩证统一

B、任何事物都是一个过程;

C、任何过程都要依赖于事物

D、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49、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区别指()

A、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

B、矛盾的同一性是绝对的

C、矛盾斗争性是相对的

D、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

50、

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有()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贫生于富,弱生于强

C、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D、量体裁衣,对症下药

E、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51、

下列各项属于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的原因的有()

A、新事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形式

C、新事物抛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

D、新事物保留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

52、

下列各项属于矛盾同一性的有()

A、同志间的相互帮助

B、祸与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C、磁铁南极和北极的相互依存

D、两个事物的绝对同一

53、

矛盾的特殊性通常有()

A、矛盾性质的特殊性

B、矛盾地位的特殊性

C、矛盾的可变性

D、矛盾两个方面地位的特殊性

54、

“某一豆荚中结出几粒豆,某条狗的尾巴有几寸长,不多不少,不长不短,这些都是必然的。

”这种观点是()

A、把必然性绝对化

B、把偶然性当作了必然性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

D、唯心主义宿命论

E、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55、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在于()

A、没有脱离偶然性的必然性,也没有脱离必然性的偶然性

B、事出有因,没有偶然性,一切都是纯粹的必然性

C、偶然即必然,必然即偶然,二者没有区别

D、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偶然性总是受着必然性的支配

E、必然性与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56、

有人说,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对立双方“势不两立,你死我活”的对抗。

这种观点()

A、揭示了矛盾的斗争性的深刻含义

B、错误地把矛盾的斗争性归结为矛盾斗争的对抗形式

C、用矛盾斗争的对抗形式抹杀了矛盾斗争性的普遍性

D、否定了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含义广泛的哲学范畴

E、是对矛盾的斗争性简要而明确的表述

57、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因为()

A、它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B、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的根本方法

C、它是贯穿于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D、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各种形式

E、它揭示了一切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58、

事物的质与属性的关系是()

A、属性是事物质的外部表现

B、同质的事物可能有不同的属性

C、事物的质发生变化,事物的属性也会发生变化

D、本质属性是事物质的表现,非本质属性是量的表现

E、在同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属性也可能发生变化

59、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A、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的

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C、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发生质变

D、量变和质变没明显的区别

60、

下列例子中属于否定之否定的现象有()

A、冰——水——汽

B、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波粒二象说

C、团结——批评——团结

D、麦株——麦粒——麦株

E、生产粮食——粮食被人消费——生产粮食

61、

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A、体现了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

B、经过两次转化达到对立面的统一

C、表现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自我完善唯

D、产生了仿佛是“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E、体现了回到出发点的周而复始的运动

62、

唯物辩证法认为()

A、A任保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或两种因素。

B、B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持其自身存在的方面。

C、C肯定这一事物为其自身而不是其他事物的方面。

D、D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其转化为其他事物的方面。

63、

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有()

A、朴素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E、自然唯物主义

64、

唯物辩证法是()

A、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B、与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世界观

C、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的内在联系所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普遍发展规律的科学

E、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65、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表现在()

A、是否承认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B、是否承认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C、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性

D、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源泉

E、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66、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实现的,其中包括()

A、物质与意识

B、英雄与群众

C、原因与结果

D、可能与现实

67、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有利于()

A、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B、坚持物质的可知性

C、坚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克服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

68、

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E、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合理的

69、

下列论断是对矛盾概念的理解和表述的有()

A、“独中又自有对”

B、“反者道之动”

C、“无独比有对”

D、“有一必有二,二本于一”

E、万物“皆各有耦”、“耦之中又有耦”

70、

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是()

A、符合事物发展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

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C、社会领域里新生事物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和趋势

D、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因而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71、

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

D、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真实可靠

E、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7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因为它()

A、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C、使哲学发展到了顶峰

D、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73、

康德承认在人的意识之外存在着“自在之物”即客观世界,但又认为人只能认识“自在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自在之物”的本质。

其错误在于()

A、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B、否认人类的认识能力

C、割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D、否认认识的作用

E、把人类认识限定于感性认识

74、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75、

“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

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

”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

D、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

76、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77、

列宁说: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其含义是()

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B、物质是可以认识的

C、物质是属于共性的范畴

D、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E、物质是主观的产物

78、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经过多次反复,这是因为()

A、事物本质的暴露有个过程

B、人的认识要受到主体的知识水平等主观条件的限制

C、认识过程中难免发生错误

D、人的认识要受到社会历史、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E、人的认识能力有限

79、

判断一个认识是否为真理,就看()

A、A是否有用

B、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C、C是否得到公认

D、是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E、是否包含相对真理

80、

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

A、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B、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C、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

D、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与操作系统

81、

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通过特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8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83、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84、

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

B、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C、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85、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86、

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于

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