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8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18156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49.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8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8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8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8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8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8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docx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8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8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8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docx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8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

【构建知识体系】

 

【细化考纲预测】

考纲

细化

高考命题预测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突出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土地制度、水利灌溉,同时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自给自足、精耕细作等)。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着重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管理制度(工官、匠户),同时考查古代中国纺织业、冶铸业、制陶业的主要成就。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突出考查古代中国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空间、时间),同时考查古代中国主要的市场管理制度。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主要考查“重农抑商”、“海禁”的成因及影响。

1、从概念内涵、特征、本质、属性角度命题:

官营手工业的生产特征、精耕细作的内涵、宋代商业繁荣的特征、重农抑商的内涵、明朝工商业发展的影响、“市”的变迁趋势、明朝“海禁”政策的起因及影响

2、从历史起因、条件、规律、趋势、影响、意义角度命题:

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起因、明代中期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的条件

3、从知识比较、联系、概括、归纳等综合能力角度命题:

归纳史料得出农业的历史地位

4、从认识、启示、评价、评述、新史观、新情境创设角度命题:

引入最新考古发现,考查古代手工业成就、以明代沉船“南澳一号”为切入点,考查明朝的对外政策、引入明代徽州土地买卖契约,考查商品经济发展

【剖析高考真题】——熟悉高考命题方向特点

考点一: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的发展)

01.(2018年北京卷文综历史2)2.南宋年初“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答案】B

【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常见方法之一是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但是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

如本题,如果学生对古代中国经济的知识掌握扎实,判断出②④存在史实错误,即可迎刃而解。

点睛: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情况,属于图片类试题,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图片、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处时代背景及古代中国铁制农具的状况进行分析。

04.(2018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2)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右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

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

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

——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

材料二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被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

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

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

材料三

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

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

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

(3)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信息及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三中“国家全力倡导、监督”“农为国本”信息可知国家的重视,“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反映了过渡的依赖而难以改革;第二小问,可以结合自然经济的特点、“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抑商政策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名师点晴】本题以农业为核心内容,与三农相关,国家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涉及三农问题,反映了国家对农业的重视,中共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到2050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因此在复习备考的过程需要关注一些长效热点,如三农问题等。

05.(2018年江苏卷文综历史5)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

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

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答案】C

06.(2018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

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

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

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

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

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

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5分)

【答案】

(1)特点:

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作用:

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

(2)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3)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解析】

(1)特点:

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由材料中的“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再结合不少农作物是我国先民首先培育和栽种的,可以得出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由“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唐宋时期“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等信息可以得出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由“《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等信息可以得出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作用由材料中的“‘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等信息可以得出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由“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并结合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相关史实可以得出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是备荒物资。

点睛:

本题考查古代商业这一长效热点,落实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涉及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变化类”的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关注材料中变化后的结果。

由本题中“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的信息可判定答案。

【突破核心考点】——课堂讲解重点难点突破

考点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归纳总结】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一万年前——刀耕火种

(1)组织方式:

集体劳动

2、商周时期——石器锄耕

(1)技术:

除草、施肥、灭虫

(2)组织方式:

集体劳动

3、春秋战国——铁犁牛耕

(1)技术:

水利灌溉

(2)组织方式:

小农经济

(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原始的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夏商周):

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1)发展过程:

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2)瓦解及原因:

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②许多私田出现;

③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

④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1)形成: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

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

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形式:

①国有:

土地所有制:

国家经营,主要用于封赏和授田(如均田制、屯田制)

②私有:

(包括君主土地私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私有土地的来源:

①将公田强占为私田②政府将公田赏赐给功臣③土地买卖

土地兼并的危害:

①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

②社会矛盾激化,动荡不安;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也称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1、形成:

春秋战国

2、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3、评价:

(1)积极:

在封建社会前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①比较稳定;②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③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2)消极:

在封建社会后期,即明清时期,小农经济日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①规模小,阻碍社会分工与商品经济的发展,阴碍近代社会发展;

②非常脆弱,很难保证税收;

③容易引发生态矛盾。

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方法技巧】

(一)部分历史概念:

1、生产力:

指生产能力,影响它的因素主要有生产工具,生产管理,技术水平,生产关系等

2、生产关系:

指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产品如何分配等。

3、精耕细作:

是对土地高度利用为基础,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等,以提高农业产量。

4、土地兼并:

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

土地兼并严重时,两种矛盾突出起来。

一是农民与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

这些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

(二)古代农业可归纳为“一、二、四、五”

一种模式:

小农经济。

两种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四大特点: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自给自足、封闭分散。

五种工具:

耒耜、耦犁、翻车、曲辕犁、筒车。

(三)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1、地域差异角度:

南稻北粟格局。

2、农业结构角度: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生产模式角度: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与完善。

4、经营方式角度:

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5、经济重心角度: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到补性。

6、生产力角度:

生产力、生产工具、生产技术、水利设施不断进步。

(四)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演进的特点

1、从制作材料上看:

经历了由骨、木、石等直接源于自然的材料到青铜、铁等需要加工的金属材料的变化。

2、从制作方法上看:

经历了从原始的打制、磨制到金属冶炼、铸造的变化。

3、从使用的动力上看:

经历了从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的变化。

(6)评价:

①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它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农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了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

②小农经济的弱点:

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7)破产: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廉价商品大量涌入,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联系1:

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一般原因。

①客观原因:

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

②政治条件:

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③科技条件:

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

④国内外交流条件:

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⑤群众条件:

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联系2:

古代中国经济衰落的一般原因。

①政治:

统治阶级腐败及政策失误,破坏了稳定。

②经济:

无赖地兼并、苛捐杂税、阶级压迫。

③军事:

战乱不断、农民起义、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④生态:

过度采伐、围垦带来的生态恶化。

【典题探究】

01.(2017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25)《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答案】C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经济·汉初经济发展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整理并识记调动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的能力中档。

学生只要准确记忆汉代经济发展的一些相关内容即可答对,但答对的前提是对材料内容的准确解读。

本题整体看并不难,但要读懂材料中的最后一句话,才能甄别出D项是无关项,要准确记忆A项的现象出现在明朝时在可以。

02.(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2)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

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

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

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

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的发展

【名师点睛】本题是通过文物挖掘的方式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做这类题目需要掌握相关知识的细节性知识点,同时把握关键词,注意不要夸大对信息的解读即可。

【答案】B

考点三、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归纳总结】

(一)商业产生于发展历程

1、商朝时期:

“商人”出现,货币为贝壳;

特点:

商业由官府控制;

2、春秋战国:

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特点:

由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3、秦汉时期:

秦统一货帛、度量衡,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表现:

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

4、隋唐时期:

城市繁荣,城市中“市”“坊”分开,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

5、宋朝:

彻底打破高、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海外贸易发达原因:

①从分裂走向局部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②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③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地域和时间限制(打破市、坊界限,有早市、夜市);

④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⑤纸币的出现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6、明清:

城镇经济繁荣,各地涌现出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一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全国各地

(二)古代商业发展特点

(1)商业产生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2)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3)政府逐渐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但长期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长足发展;

(4)商业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三)商业发展的表现

1、经营主体的发展:

官商(周朝)——私商(春秋战国)---商人数量增加

2、货币发展:

铜铁金银—纸币(北宋交子—元朝广泛用纸币)

3、商品种类的增加:

手工业品—大量农产品进入市场(明清)

4、商业资本的增多:

明清区域性大商帮的形成

5、城市商业的发展(城市是商品交换的主要场所,它的的繁荣是商业发展的重要表现)

(1)城市发展的原因:

①政治军事的需要

②经济发展的需要

(2)城市发展的表现:

①周——唐的城市:

城市的职能以政治只能为主,经济职能为辅,对市场有严格的限制,县以上可以设市。

②北宋——后的城市:

经济功能加强,商业限制少,打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草市出现、

(四)阻碍商业发展的因素:

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

重农抑商

1、产生:

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中,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传统经济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2、原因:

(1)“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2)巩固封建统治(根本原因)

3、目的:

(1)直接目的:

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2)根本目的:

巩固封建统治。

4、主要内容:

把农业作为国计民生的根本,倍回重视和保护;对商业活动是进行抑制。

5、特点:

(1)贬低商人地位;

(2)限制经营范围;(3)衙税;(4)禁止对外贸易。

6、评价

(1)积极作用:

①封建社会初期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②巩固了封建统治。

(2)消极作用:

①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发展,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②使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海禁”与“闭关锁国”

1、原因:

(1)防范西方殖民入侵和反清斗争

(2)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3)根本原因: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是该政策产生的根源。

2、内容:

严禁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3、危害:

(1)阻碍了海外市场的拓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方法技巧】

(一)古代商业的发展可归纳为“五先”与“五后”五个变化

商业场所:

先定时定点,后打破时空界限。

交易媒介:

先物物交换,后一般等价物,直至固定为金银。

商人组织:

先亲缘组织,后业缘组织和地缘组织。

主导商业:

先官商,后私商。

政府管控:

先直接严控,后间接宽松。

(二)古代“市”的基本形态

(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3)“夜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4)“晓市”即早市,也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三)古代的经济政策可归纳为“一、三、四”

一个核心:

维护小农经济。

三种土地制度:

氏族公社公有、奴隶社会国有、封建社会私有。

四大政策:

土地买卖制度、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

(四)官府控制的对外贸易:

(1)西汉张骞通西域之后,陆上丝绸之路开通,路线是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或阳关,再经过今天的新疆进入中亚和西亚。

(2)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时,为增加财政收入,积极发展海外贸易,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时,主要港口有泉州、广州和庆元(今宁波)设立市舶司。

泉州为重要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

这种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政治上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经济上求购各种异域珍宝特产,以满足统治者对奢侈品的需求。

(郑和下西洋)

(5)清朝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

清朝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五)古代货币的发展演变:

(1)战国:

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铸币,如齐国的刀形币、赵国的铲形币、楚国的蚁鼻钱以及秦国的半两钱等。

这是各诸侯国商业兴盛的表现,但货币不统一妨碍各诸侯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2)秦:

规定圆形方孔钱作为通行全国的货币,后世历代都仿照秦钱样式。

(3)两汉:

汉代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

汉代的铜钱重量几经变化,至武帝铸五铢钱才稳定下来。

王莽为掠夺财富发行大钱。

(4)三国:

那时货币减少,布帛、谷物成为主要的流通手段。

曹魏曾以法令形式废止铜钱,使用实物交易,以后行废不定。

(5)隋:

仍铸五铢钱,禁止使用前代大小不一的旧币,有利于贸易的发展。

(6)唐:

唐初改革币制,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

新铸的“开元通宝”,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后来发行量很大。

唐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

(四)发展历程:

1、产生:

明朝

(1)产生原因: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必要条件,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出现部门:

私营手工业中的纺织业、陶瓷业等

(3)出现标志:

手工工场的出现(即当时“机房”的出现)

(4)关系: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和机工之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5)目的:

是为了增殖利润、扩大再生产

2、发展:

清朝:

到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表现在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分工更细,部门和地区增多。

(五)特点

1、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

2、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

3、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六)表现:

在沿海,尤其是江浙地区出现雇佣关系,在手工业行业率先出现。

如江都苏州的丝织业,松江纺织业。

(七)阻碍因素:

1、根本原因:

腐朽的封建制度。

2、具体表现在:

①国家政策(重农抑商、禁海与闭关政策);

②国内市场狭小;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资金。

【方法技巧】

(一)资本主义萌芽的“一、二、三、四”

一个标志:

自由雇佣关系的出现。

两个推动: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

三个特征:

微弱稀疏,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发展水平低。

四个阻碍:

自然经济的抵制、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