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规课程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16827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规课程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环规课程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环规课程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环规课程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环规课程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规课程设计.docx

《环规课程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规课程设计.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规课程设计.docx

环规课程设计

1.总则

1.1任务由来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国发[1998]36号)中指出:

“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制订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调动亿万群众的积极性,组织全社会的力量,投入到生态环境建设中去”。

2000年11月26日,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通知》(国发[2000]38号)中“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并根据《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制订本地区、本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积极采取措施,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实现祖国秀美山川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全国环境保护“十一五”计划》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中也明确提出了开展环境优美小城镇创建活动的要求。

为进一步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全面实施《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促进城镇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组织开展了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活动。

该项工作是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的手段也是保证乡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对保护和改善乡镇及周围农村环境,实施乡镇社会、经济和环境的长期健康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将改善环境质量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把环境保护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减缓,局部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环境保护取得了很大成就,环境保护工作进入新阶段。

茶山镇历史悠久,于200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艺术水平较高;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近年来,屏锦镇政府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工业,工业和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加快,商贸、餐饮、旅游等为主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

为此,根据东莞市的发展需求及《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东莞市环境保护规划(2007——2020)》对茶山镇进行环境保护规划。

1.2编制依据和适用标准

1.2.1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

(10)《全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

(11)《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

(12)《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16号);

(13)《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试行)》(环发[2002]82号);

(14)《关于开展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活动的通知》(环发[2002]101号);

(15)《村庄整治技术规范》

(16)《”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编制指南》

(17)《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18)《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技术指南》

(19)《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20)《广东省水环境容量测算实施方案》

(21)《东莞统计年鉴》

(22)《茶山镇总体规划》(1999-2020)

1.2.2适用标准

(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

(3)《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

(4)《生活饮用水源水质标准》(CJ3020-93);

(5)《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7)《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8)《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9)《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1993);

(10)《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

(11)《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

(12)《医疗污染物排放标准》(GB37/596-2006);

(13)《家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7/534-2005);

(14)《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

1.3规划期限和规划区域范围

规划基准年:

2006年

近期:

2006年—2010年

中期:

2010年—2015年

远期:

2015年—2020年

规划区域范围:

整个茶山镇辖区,总面积56.6km2,包括现辖的16个行政村和1个居民委员会。

1.4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1.4.1指导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要求,统筹规划城市生态体系构架,明确区域环境功能分区;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大力实施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1.4.2规划原则

本规划编制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环境建设、经济建设、城镇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2)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针对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环境特征、功能定位,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合理确定产业结构和发展规模。

(3)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

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

(4)突出重点,统筹兼顾。

以环境综合整治和环境建设为重点,既要满足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为后代预留可持续发展空间。

(5)坚持将传统风貌与现代化建设相结合,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保护相结合,科学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

(6)坚持环境保护规划服从区域、流域的环境保护规划。

注意环境规划与其他专业规划的相互衔接、补充和完善,充分发挥其在环境管理方面的综合协调作用。

(7)坚持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

既要立足当前实际,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又要充分考虑发展的需要,使规划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1.5规划重点

根据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出的通知《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试行)环发[2002]82号》,以及广东省环保局关于城镇环境规划的技术导则,结合茶山镇的实际状况,围绕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农业生态开发建设,重点规划以下三个方面:

(1)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包括水环境综合整治、环境空气综合整治、声环境综合整治、固体废物综合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整治;

(2)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包括水源地建设、绿化建设、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3)生态产业建设规划,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规划。

重点规划区域为镇建成区、中心村、饮用水水源地以及工业园区。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重点弄清楚经济与环境现状,找出存在的环境问题;有效利用资源,进行环境功能分区,合理规划区域的环境功能;确定合理的阶段目标,制定行动方案;最后提出环境综合整治的工程措施及配套的管理措施。

2基本概况

2.1自然环境现状

2.1.1地理位置

茶山镇位于东莞市中北部,北纬23°4′,东经113°52′。

东面邻近石排镇,东南方与横沥镇和东坑镇接壤,南接寮步镇,西面是东城区,北接东江南支流,与石碣镇和石龙镇一河相隔。

东西相距11.3公里,南北相距7.4公里。

寒溪河自西北-东南方向横穿全境向西,在东莞市东城区峡口汇入东江南支流。

2.1.2地形地貌

茶山镇全境东西宽、南北窄,大致呈“凸”字形状。

全区以平原为主,南部有部分丘陵,南北为河道、埔田,中部为山丘旱地,山丘之间为坑田。

地势东北高而西南低,最高点为海拔76米,最低点为海拔0.4米。

茶山镇土壤母质为花岗岩体和砂页岩两大类。

这些母质体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风化,现分别变为花岗岩风化土、砂页岩土和河炯田。

茶山镇的土壤分类有河流冲积、谷底冲积、潮砂泥田、炭质黑泥田、冷底田、泥质土田、深砂地、黄崧土地、半砂泥、潮砂土等。

2.1.3气候与自然灾害

茶山地处亚热带,毗邻南海,常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

春夏多雨,夏秋之间常有台风及干旱现象,冬季受北方寒潮侵袭,间有霜冻发生,但时间不长。

全年平均湿度为77.9%,年平均降雨量为1600-1700毫米,最大年降雨量为3300毫米,最小降雨量为950毫米。

每年4-9月份集中了年降雨量的83%,年内雨量的分布呈“双峰”形,两个高峰分别为6月份的“龙舟水”和8月份的“白露水”。

茶山镇太阳辐射丰富,据估计,年太阳辐射值为110千卡/m2,以2月最低,为6.23千卡/m2;7月最高,为12.5千卡/m2。

全年日照时数约1957小时,其中7月、8月、10月平均日照均超过200小时。

茶山镇气候宜人,年均温度为21.9℃,年中最高气温为38.1℃,最低为4℃。

茶山镇四季分吹季候风,从风向玫瑰图来看,风向频率较高的为东风和北风,夏秋两季常受台风影响,最大台风为11-12级。

历史上的自然灾害主要有:

台风,旱灾,洪涝,霜冻等。

全镇震情稳定,属无震地区,历史上无大的地震发生。

2.1.4河流水文

茶山镇位于东莞市中北部平原区,境内地势平坦。

茶山镇属亚热带湿润区,境内水资源丰富,水系发达,主要河流有北面的东江南支流,境内的寒溪河以及西面的黄沙河。

东江南支流经峡口、樟村、莞城、道窖、沙田,于泗盛注入狮子样,河长42.7公里。

寒溪河是茶山镇的主要河流,它发源于大屏嶂之观音山,流经黄江、长平、茶山,自茶山的东南横贯整个镇流向西面,通过排渠流向珠江口排入狮子洋,主河长59公里,流域面积720平方公里,年中最大流量为400立方/秒,平均流量为120立方/秒。

黄沙河发源于东城区的同沙水库,经光明、同沙从西流入寮步,经上屯、霞边、下岭贝等管理区向北流入东城区汇合寒溪河。

此河靠雨水补给,1958年扩宽河道后更有利于排涝灌溉。

2.2社会发展概况

茶山镇历史悠久,梁武帝时(503年—515年)已有村落。

明清时属文顺乡,民国时期属第六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第五区、1953年属石龍区。

1959年从石龍公社拆出后成立茶山人民公社,1983年撤社建区,1985年被省评为珠江三角洲工业卫星镇,1987年4月正式改名为茶山镇。

建于明清时代的南社村古建筑群于200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艺术水平较高,具有浓厚的珠江三角洲水乡情调,已成为颇具吸引力的旅游景点。

2.2.1行政区划

茶山镇全镇域面积56.8平方公里,下辖16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

各行政村分别为:

茶山村、京山村、横江村、下朗村、博头村、冲美村、塘角村、南社村、上元村、增埗村、超朗村、孙屋村、寒溪水村、刘黄村、粟边村、卢边村。

居委会为茶山镇居民委员会。

2.2.2人口概况

茶山镇2008年全镇总人口约18.2万,其中户籍人口为43320人,占总人口约23.8%,外来人口约13.8万人,占总人口约76.1%。

应当指出的是,由于各种方面的原因,茶山镇的总人口比实际情况还要多一些,主要表现在暂住人口方面。

表2-1茶山镇2008年人口统计表

村(居)委会

总人口数(人)

户籍人口(人)

户籍人口

外来暂住人口(人)

外来人口

比例(%)

比例(%)

上元村

8615

3115

36.2

5500

63.8

茶山村

1742

1742

100

0

0

下朗村

2364

1383

58.5

981

41.5

横江村

13626

2973

21.8

10653

78.2

卢边村

6965

2665

38.3

4300

61.7

寒溪水村

6936

936

13.5

6000

86.5

增埗村

15852

6839

43.1

9013

56.9

南社村

13263

3463

26.1

9800

73.9

塘角村

14509

2829

19.5

11680

80.5

京山村

8017

2337

29.2

5680

70.8

博头村

3275

619

18.9

2656

81.1

冲美村

3162

712

22.5

2450

77.5

粟边村

5624

1974

35.1

3650

64.9

刘黄村

5864

979

16.7

4885

83.3

孙屋村

1982

702

35.4

1280

64.6

超朗村

2872

2872

100

0

0

居委会

66747

7180

10.8

59567

89.2

合计

181415

43320

23.88

138095

76.12

(资料来源:

《东莞统计年鉴》)

2.2.3交通状况

茶山镇紧邻东莞市附城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图2-3)。

镇中心区距东莞市区约10公里,距广州、香港约70公里左右,距广州、深圳两个国际机场均为1小时车程,距香港国际机场也仅有两个多小时的车程。

广深铁路横贯茶山镇境内,镇内有两个火车运输站。

茶山镇内联网公路纵横交错,距广深高速公路10公里,距莞深高速公路仅2公里。

即将建成的东部快速路将茶山镇与松山湖科技产业园、虎门港紧密地联成一体。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镇内已形成了以安泰路、环城路为主体的全镇道路网络,北面有莞龙路,南面有莞樟路,茶山大道横穿茶山连接莞龙和莞樟路,往南经寮步、大岭山、长安至深圳,往北经石龙、增城至广州。

全镇实有铺装道路长度超过76公里,铺装面积超过209万平方米。

表2-2镇域规划主要道路一览表

名称

道路等级

宽度(M)

长度(M)

莞龙路

市域联网公路

46

1515

石大路(茶山大道西、茶山大道中、茶山大道东)

市域联网公路

50

8737

环城路(东西向)

主干道

60

7143

增石大道

主干道

60

3101

环城路(南北向)

主干道

60

2115

工业大道

主干道

46

5693

茶兴路

主干道

50

4951

环东路

主干道

50

1662

卢边二路

主干道

50

1767

增步三路

主干道

50

3124

横江路

主干道

50

2527

园头山大道

主干道

60

3934

茶龙路

主干道

50

2113

茶山南路

主干道

60

2645

茶石路

主干道

50

2250

工业八路

主干道

46

1664

茶山大道南

次干道

30

1400

银山路

次干道

30

3078

金山路

次干道

30

4930

茶中路

次干道

30

3666

增卢大道

次干道

35

1931

卢边大道

次干道

35

2159

工业五路

次干道

25

2010

工业二路

次干道

25

2068

(资料来源:

《茶山镇总体规划(1999-2020)》)

2.2.4文化教育

目前茶山镇已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普通高中、高中升学率分别为95.5%、73.9%和87.7%。

近年来民办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民办学校共有5间(小学4家、中学1家)。

全镇共有小学13所,普通中学4所。

在深入实施“教育强镇”的过程中,加大镇、村两级财政教育经费的支出,明显改善了教学条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同时,江滨公园、休闲公园等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已经投入使用。

随着文化、体育设施的增加、覆盖面的扩大,茶山镇的文化生活将会更加丰富。

表2-3茶山镇教育事业统计

学校

学校数(所)

毕业生数(人)

招生数(人)

在校生学生数(人)

教职工数(人)

专任教师(人)

普通中学

6

1069

2152

5275

359

288

小学

7

1663

2477

13369

637

596

(资料来源:

《东莞统计年鉴》)

2.2.5医疗卫生

茶山镇的医疗服务水平和农村医疗服务设施继续得到改善,目前有医疗机构30个,其中有医院一所,医院床位128张,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表2-3茶山镇卫生事业状况

机构数(个)

医院床

位(张)

卫生工作人员

总数

医院数

总数

技术人员

执业医师

执业助理医师

注册

护士

药剂

人员

检验

人员

30

1

128

453

391

108

15

139

26

19

(资料来源:

《东莞统计年鉴》)

2.3经济发展概况

“十五”期间,茶山镇结合自身实际,按照“一网两区三张牌”和“一城三创五争先”的发展战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富民强镇为目标,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拓创新,推动全镇经济稳步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6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39.1亿元,工农业生产总值87.18亿元,第三产业GDP达到14.1亿元,社会零售总额超过8.75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26.2%、31.1%、26%和18%;镇级工商税收总额4.56亿元,可支配财政收入为2.8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905万美元,外贸出口总额4.08亿美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28.6%、26.2%、17%和16.3%;农民人均年收入为9547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36.1亿,分别与2005年同比增长8.1%、20.5%。

2006年茶山镇总用电量为10.4亿千瓦时,总供水量为5072万吨。

表2-4茶山镇历年GDP(单位:

万元)

年份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生产总值(GDP)

105432

123931

153205

195098

268473

310088

391273

其中

第一产业

10712

9801

9801

8607

7413

6652

3215

第二产业

64726

75341

91916

118895

161070

191425

246906

第三产业

29994

38789

51498

67596

99990

112011

141152

(资料来源:

《东莞统计年鉴》)

2.3.1工业发展现状

茶山镇积极推动外向型经济带动的战略,新建成了占地5000亩的茶山工业园,以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了来自美国、日本、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外商投资企业343家,形成了以服装、玩具、食品、五金、塑料、电子为主的工业布局。

同时,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民营企业产值比例逐步增加,成为茶山镇的经济支柱之一。

目前,茶山镇有茶山工业园、塘角工业园、金山工业园、超朗工业园、沙角工业区和卢屋工业区等六个主要工业生产基地。

2.3.2农业发展现状

茶山镇为发展城郊型农业,切实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堤围的防洪抗洪能力。

同时,及时调整农业结构,建立蔬菜、水果、水产、畜牧几大生产基地,提高农业的总和效益;大力抓好蔬菜生产,现有蔬菜面积约4000亩,种植市场畅销的品种;抓好以荔枝、龙眼为重点的水果生产,积极发展优良品种和引进先进的栽种技术;把发展畜禽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大力发展水产业,鱼塘面积约3000亩,推广优良品种,实行鱼畜结合,抓好鱼塘的整治改造,提高塘鱼的质量和产量。

2008年茶山镇农业总产值为5776万元,农林用地总面积为32079亩,粮食总产量突破1000吨,农村用电量为103890万千瓦时,化肥施用实物量约1442吨,农药使用量约26吨。

2.3.3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茶山镇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对城市服务人口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至2008年末,从事第三产业的户籍人口达到6094人。

2008年茶山镇第三产业的GDP已达到14.1亿元,社会零售总额超过8.7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和18%。

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成为茶山镇经济发展的重要一部分。

2.3.4土地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茶山镇土地总面积为56.6平方公里,但由于外来人员较多,人均土地面积相对不足。

茶山镇现状工业用地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建设用地扩展迅速,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工业用地占城镇建设用地比重过大,但单个工厂规模较小;

(2)由于土地所有权的分散化,形成土地利用的空间分散化和无序化,难以形成规模和集聚效应,也带来土地规划建设管理的困难;

(3)现状工业用地遍地开花及沿公路两侧建设现象严重,布局凌乱,城镇工业和居民用地混杂,影响居民生活、交通与城镇管理;

(4)相当部分工业散落在农村居民点中,对外交通联系差,配套设施不完善。

近年来,镇域建成区发展迅速,城镇格局已基本形成。

但城镇发展与布局上具有马路经济的特点,建设用地沿公路扩展,整体格局不合理,中心区不突出,缺乏现代城市景观;村庄建设也有较大发展,但空间发展不平衡;市政与服务设施发展较快,但整体上仍较落后。

2.4城镇性质和发展方向

茶山镇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以服装、食品、玩具为主的加工业初具规模,电子信息工业也开始得到发展,区际以至国际间的产业联系已初步建立,产业环境趋于优化;随着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工业园的开发建设,茶山的产业升级将成为可能,从而带动茶山的经济发展上一个新台阶。

茶山地处东莞市区与石龙两大城镇之间,这两个城镇均是规模较大的非农业人口与非农业活动集聚区,由于人口密集、收入较高而消费力较强,但因空间限制,许多需求难以就地得到满足。

茶山可充分考虑这样的区位特点,发展以市区与石龙为市场的产业,如农副产品、度假旅游、休闲服务以及度假型房地产等。

根据目前的建设状况和发展趋势以及《茶山镇总体规划(1999-2020)》,二十一世纪的茶山镇将发展成为一个以现代工业为主导,商贸、服务、旅游等第三产业兴旺,并具有富于地方特色的生态观光型三高农业的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环境优美的城镇

4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与环境发展预测

4.1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4.1.1人口发展预测

2006年,茶山镇户籍人口为43320人,比2001年增长9%,6年间平均年增长率约为17.4‰。

2006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14‰,近几年茶山镇户籍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为6.4‰左右,人口年均机械增长数为300人左右。

茶山镇人口构成以外来人口为主,本地户籍人口增长较慢,总人口数随外来人口的增减而波动。

2006年茶山镇外来暂住人口138095人,比2001年增加334.8%,平均年增长率为134.2%。

表4-1茶山人口增长趋势(单位:

万人)

年份

年平均增长率

总人口数

户籍人口数

暂住人口数

2006年

134.2%

18.2

4.33

13.8

2010年

73.39%

24.8

4.59

20.2

2015年

76.96

35.4

4.95

30.5

2020年

\

46.0

5.32

40.7

4.1.2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定行政区域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茶山镇历年GDP变化见图4-2。

图4-2茶山镇历年GDP变化

2006年茶山镇GDP突破39亿,比2005年增长26.2%。

2001至2006六年间,GDP年均增长率为25.9%。

根据《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纲要》,东莞市“十一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

表4-3各规划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趋势(单位:

亿元)

年份

高速方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