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一下期末.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15300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7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一下期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化学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一下期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化学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一下期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化学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一下期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化学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一下期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一下期末.docx

《化学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一下期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一下期末.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一下期末.docx

化学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一下期末

2014-201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一(下)期末化学

试卷及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氮氧化合物与碳氢化合物经紫外线照射可发生反应形成有毒烟雾

 B.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应用化学原理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

 C.雾霾中含有大量超标的主要物质是二氧化硫

 D.用铝制的容器盛装浓硝酸,是因为铝和浓HNO3不反应

考点:

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绿色化学;硝酸的化学性质;常见的生活环境的污染及治理.

分析:

A.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NOx等为一次污染物,在太阳光中紫外线照射下能发生化学反应,衍生种种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气体和颗粒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

B.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C.雾霾是因空气中增加了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

D.铝与浓硝酸发生反应生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阻止了反应的进行,不是不反应.

解答:

解:

A.氮氧化合物与碳氢化合物经紫外线照射可发生反应形成有毒烟雾,称为光化学烟雾,故A正确;

B.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故B错误;

C.雾霾中含有大量超标的主要物质是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故C错误;

D.用铝制的容器盛装浓硝酸,不是铝与浓硝酸不发生反应,而是反应生成了保护膜,阻止了反应的进行,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化学与生活中的环境污染,题目难度中等,掌握光化学烟雾、雾霾、钝化现象的实质及绿色化学的概念是解题关键,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

 

2.下列物质的使用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制取粗硅

 B.用生石灰干燥氨气

 C.浓氨作制冷剂

 D.实验室中用棕色试剂瓶装浓HNO3

考点: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分析:

A.碳还原二氧化硅制取粗硅;

B.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

C.液氨汽化时吸收热量,故可用作制冷剂;

D.浓HNO3见光分解.

解答:

解:

A.碳还原二氧化硅制取粗硅,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

C.液氨汽化时吸收热量,故可用作制冷剂,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

D.浓HNO3见光分解,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难度不大,要注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116号元素已被命名为“鉝”;2014年5月,科学家已确认发现117号元素,未命名,元素符号Uus;若将元素周期表的“一列”看作“一族”;则对117号元素的相关表述或性质推断错误的是(  )

 A.属第17族元素B.属非金属元素

 C.原子核外有117个电子D.有放射性

考点: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分析:

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则,该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知,该元素位于第七周期、第VIIA族,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

解:

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则,该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主族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等于其周期数、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其族序数,所以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知,该元素位于第七周期、第VIIA族,位于At元素下方,

A.该元素属于第VIIA族元素,所以也属于第17族元素,故A正确;

B.第七周期元素都是金属元素,所以该元素一定是金属元素,故B错误;

C.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17,故C正确;

D.第七周期元素都有放射性,所以该元素一定是放射性元素,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元素性质及元素位置的判断,侧重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正确书写原子结构示意图是解本题关键,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结合元素周期律解答,题目难度中等.

 

4.下列实验的原理分析中,正确的是(  )

 A.将SO2通入品红溶液或者溴水都能使它们褪色,均说明SO2具有漂白性

 B.蘸有浓氨水和蘸有浓HNO3的玻璃棒靠近时有白烟产生,是因为氨气有还原性

 C.某溶液中滴加稀NaOH溶液,将湿润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试纸不变蓝,说明溶液中一定没有NH4+

 D.NH3•H2O的热不稳定性可以解释实验室中用加热氨水的办法制取氨气

考点:

氨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常见阳离子的检验.

分析:

A、SO2和Br2、H2O反应,是二氧化硫的还原性,不是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B、浓氨水具有挥发性和碱性;

C、溶液中可能含有氢离子等与氢氧根离子反应.氨气极易溶于水,稀溶液中,铵根离子与氢氧化钠反应,不加热,不能产生氨气;

D、一水合氨不稳定,加热促进分解.

解答:

解:

A.二氧化硫气体通入溴水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SO2+Br2+2H2O=H2SO4+2HBr,红棕色退去,体现了二氧化硫的还原性,故A错误;

B、有白烟产生说明生成氯化铵固体颗粒,体现浓氨水具有挥发性和碱性,故B错误;

C、溶液中可能含有氢离子等,优先与氢氧根离子反应,铵根离子不能反应.氨气极易溶于水,稀溶液中,铵根离子与氢氧化钠反应,不加热,不能产生氨气,故不能说明原溶液中是否含有NH4+,故C错误;

D、氨水不稳定,在加热条件下能分解生成氨气,所以可用加热氨水的方法制取氨气,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离子检验、氨水和二氧化硫的性质,难度中等,掌握常见离子检验方法,C选项注意干扰离子的影响.

 

5.一定温度下,反应N2(g)+O2(g)═2NO(g)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措施不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

 A.缩小容器的体积使压强增大B.体积不变,充入N2

 C.恒容,充入HeD.降低反应温度

考点:

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分析: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等,据此回答;

A、缩小体积使压强增大,则增大各组分浓度;

B、恒容,充入N2,则增大氮气的浓度;

C、恒容,充入He,各组分浓度不变;

D、降温,化学反应速率减慢.

解答:

解:

A、缩小体积使压强增大,则增大各组分浓度,可以加快该化学反应的速率,故A不选;

B、恒容,充入N2,则增大氮气的浓度,可以加快该化学反应的速率,故B不选;

C、恒容,充入He,各组分浓度不变,速率不变,故C选;

D、降温,化学反应速率减慢,故D不选;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浓度、压强,注意知识的灵活应用是关键,难度中等.

 

6.如图是一套实验制取气体的装置,用于发生、干燥和收集气体.下列各组物质中能利用这套装置进行实验的是(  )

 A.制取NO气体B.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C.制取氯气D.制取氨气

考点:

常见气体制备原理及装置选择.

分析:

由装置图可知,反应为液体和固体的反应,且不需要加热,生成的气体可用浓硫酸干燥,且能用向上排空法收集,说明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不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反应,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

解:

A.铜和稀硝酸反应生成的NO密度和空气非常接近,难溶于水,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所以只能用排水法收集,故A错误;

B.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法收集,故B正确;

C.高锰酸钾和浓盐酸应在不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氯气有毒,需要尾气吸收,故C错误;

D.氨气密度比空气小,应用向下排空法收集,且不能用浓硫酸干燥,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气体的制备和收集,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的考查,为高频考点,注意把握物质的性质,根据性质判断装置的要求,难度不大.

 

7.根据元素周期律,对下列事实进行归纳推测,推理不合理的是(  )

 事实推测

 AMg与水反应缓慢,Ca与水反应较快Ba与水反应会更快

 BSi是半导体材料,同族Ge也是半导体材料ⅣA族的元素都是半导体材料

 CHCl在1500℃时分解,HI在230℃时分解HBr的分解温度介于二者之间

 DSi与H2高温时反应,S与H2加热能反应P与H2在高温时能反应

 A.AB.BC.CD.D

考点:

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分析:

A.同一主族元素其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增强,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越容易;

B.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金属和非金属分界线处的元素单质能作半导体;

C.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

D.元素的非金属越强,其单质与氢气反应越容易.

解答:

解:

A.同一主族元素其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增强,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越容易,金属性Ba>Ca>Mg,则金属单质与水反应置换出氢气剧烈程度Ba>Ca>Mg,所以Ba与水反应会更快,故A正确;

B.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金属和非金属分界线处的元素单质能作半导体,Pb不位于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分界线处,所以Pb不能作半导体材料,故B错误;

C.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非金属性Cl>Br>I,所以氢化物的稳定性HCl>HBr>HI,则HBr的分解温度介于二者之间,故C正确;

D.元素的非金属越强,其单质与氢气反应越容易,非金属性S>P>Si,所以P与H2在高温时能反应,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元素周期律,明确同一周期、同一主族原子结构及其性质递变规律是解本题关键,知道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比较方法,题目难度不大.

 

8.反应X(g)+Y(g)⇌2Z(g);△H<0,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减小容器体积,平衡向右移动

 B.加入催化剂,Z的产率增大

 C.增大c(X),X的转化率增大

 D.降低温度,Y的转化率增大

考点:

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专题:

化学平衡专题.

分析:

A、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减小容器体积压强增大,平衡不变;

B、催化剂改变反应速率,不改变化学平衡;

C、两种反应物,增加一种物质的量增大另一种物质转化率,本身转化率减小;

D、反应是放热反应,降温平衡正向进行;

解答:

解:

A、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减小容器体积压强增大,平衡不变,故A错误;

B、催化剂改变反应速率,不改变化学平衡,Z的产率不变,故B错误;

C、两种反应物,增加一种物质的量增大另一种物质转化率,本身转化率减小,增大c(X),X的转化率减小,故C错误;

D、反应是放热反应,降温平衡正向进行,Y的转化率增大,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分析判断和化学平衡移动的理解应用,题目难度中等.

 

9.已知16S和52Te位于同一主族,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

Te>Cl>SB.热稳定性:

H2Te>H2S>PH3

 C.还原性:

Cl﹣>S2﹣>Te2﹣D.酸性:

HClO4>H2SO4>H2TeO4

考点:

元素周期律的作用.

分析:

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增大、元素的非金属性减弱,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氢化物越稳定,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A.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减小,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增大;

B.非金属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氢化物越稳定;

C.非金属的非金属性越强,其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D.非金属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

解答:

解:

A.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则应有Te>S>Cl,故A错误;

B.非金属性S>P>Te,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氢化物越稳定,故B错误;

C.非金属性Cl>S>Te,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则还原性Te2﹣>S2﹣>Cl﹣,故C错误;

D.非金属性Cl>S>Te,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则酸性HClO4>H2SO4>H2TeO4,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元素周期律知识,侧重于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同主族、同周期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难度不大.

 

10.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A.打开啤酒瓶后,瓶中立即泛起大量泡沫

 B.工业制取金属钾:

Na(l)+KCl(l)⇌NaCl(l)+K(g),选取适宜的温度,使K成蒸汽从反应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C.在溴水中存在如下平衡:

Br2+H2O⇌HBr+HBrO,当加入NaOH溶液后,颜色变浅

 D.对于2HI(g)⇌H2(g)+I2(g)平衡体系增加压强使颜色变深

考点: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分析:

勒夏特列原理为: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使用勒夏特列原理时,该反应必须是可逆反应,否则勒夏特列原理不适用.

解答:

解:

A.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由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因此常温时打开汽水瓶时,瓶内的压强减小,因此瓶内的二氧化碳会从瓶中溢出,可以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A不选;

B.由于K为气态,将钾分离出来,降低了产物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B不选;

C.加入氢氧化钠后,氢氧化钠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促进溴和水反应,所以溶液颜色变浅,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C不选;

D.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但体积减小导致碘浓度增大,颜色变深,所以不能用勒夏特里原理解释,故D选;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明确平衡移动原理内涵及适用范围是解本题关键,易错选项是D,注意只有改变条件时平衡发生移动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否则不能解释.

 

11.下列装置所示的实验不能达到目的是(  )

A.

定量测定化学反应速率

B.

验证Na和水反应的热效应

C.

比较KMnO4、cl2、S的氧化性

D.

加热烧杯,分离SiO2和NH4Cl

考点:

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专题:

实验评价题.

分析:

A.该实验中用分液漏斗盛放双氧水;

B.利用气体热胀冷缩性质确定钠和水反应的反应热;

C.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

D.氯化铵加热易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氨气和氯化氢遇冷生成氯化铵.

解答:

解:

A.该实验中用分液漏斗盛放双氧水,如果用长颈漏斗易导致生成的气体从漏掉中逸出,故A错误;

B.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如果钠和水的反应放出热量,会导致大试管中空气膨胀,压强增大,导致U型管中红墨水左低右高,所以能实现实验目的,故B正确;

C.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浓盐酸被高锰酸钾氧化生成氯气,氯气氧化硫化钠生成S单质,所以氧化性KMnO4>Cl2>S,故C正确;

D.氯化铵加热易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氨气和氯化氢遇冷生成氯化铵,加热时二氧化硅不分解,所以能分离两种物质,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实验方案评价,涉及氧化性强弱比较、反应热、除杂、反应速率的测定等知识点,明确实验原理及物质的性质是解本题关键,注意C中生成的氯气中含有HCl,但HCl不氧化硫化钠,从而不影响实验目的,为易错点.

 

12.下列装置示意图中的实验不能达到目的是(  )

 A.

研究压强对反应的影响(p2>p1)

 B.

研究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C.

研究平衡体系中增加O2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D.

体积恒定的密闭容器中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

考点:

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专题:

图示题.

分析:

A、合成三氧化硫反应是气体体积缩小的反应,则利用压强对化学平衡及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然后结合图象来分析;

B、合成三氧化硫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利用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及图象来分析;

C、利用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并结合图象来分析;

D、利用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的影响,结合图象来分析.

解答:

解:

A、该反应中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三氧化硫的体积分数增大,并且压强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大,达到化学平衡的时间越少,与图象不符,故A错误;

B、因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逆反应反应移动,则氧气的转化率降低,与图象中转化率增大不符,故B错误;

C、反应平衡后,增大氧气的量,则这一瞬间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不变,然后正反应速率在不断减小,逆反应速率不断增大,直到新的平衡,与图象符合,故C正确;

D、因催化剂对化学平衡无影响,但催化剂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则有催化剂时达到化学平衡的时间少,与图象不符,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与图象,明确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图象中纵横坐标的含义即可解答.

 

二、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2分,每小题有两个选项符合题意)

13.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

 A.NH4HCO3溶于过量的NaOH溶液中:

HCO3﹣+OH﹣═CO32﹣+H2O

 B.氯化亚铁溶液和稀硝酸混合:

3Fe2++4H++NO3﹣═3Fe3++2H2O+NO↑

 C.AlCl3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氨水:

Al3++4OH﹣═AlO2﹣+2H2O

 D.NO2溶于水:

3NO2+H2O═2H++2NO3﹣+NO

考点: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分析:

A.漏掉氨根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的反应;

B.氯化亚铁溶液和稀硝酸混合,硝酸将二价铁离子氧化生成三价铁离子;

C.不符合反应客观事实,应生成氢氧化铝;

D.NO2溶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

解答:

解:

A.NH4HCO3溶于过量的NaOH溶液中,离子方程式:

NH4++HCO3﹣+2OH﹣═CO32﹣+H2O+NH3•H2O,故A错误;

B.将氯化亚铁溶液和稀硝酸混合,反应生成铁离子和一氧化氮气体,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Fe2++4H++NO3﹣═3Fe3++2H2O+NO↑,故B正确;

C.AlCl3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氨水,离子方程式:

Al3++3NH3•H2O=Al(OH)3↓+3NH4+,故C错误;

D.NO2溶于水,离子方程式:

3NO2+H2O═2H++2NO3﹣+NO,故D正确;

故选:

BD.

点评:

本题考查了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原则,明确反应实质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向含硫燃煤中添加适量CaO可以减少SO2的排放

 B.工业氨氧化法制HNO3,每一步都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C.用Ba(NO3)2溶液鉴别SO32﹣和SO42﹣

 D.往铜粉理逐滴加入稀盐酸,再加入NaNO3溶液后,溶液颜色无变化

考点:

常见的生活环境的污染及治理;氧化还原反应;铜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物质的检验和鉴别的基本方法选择及应用.

分析:

A.向煤中掺入生石灰,在氧气参与反应和高温的条件下,用来吸收SO2,只生成硫酸钙;

B.工业氨氧化法制HNO3的反应:

4NH3+5O2

4NO+6H2O;2NO+O2=2NO2;3NO2+H2O=2HNO3+NO;

C.SO32﹣和SO42﹣均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D.有氢离子有硝酸根离子,就相当于有硝酸.

解答:

解:

A.向煤中掺入生石灰,在氧气参与反应和高温的条件下,用来吸收SO2,只生成硫酸钙,可以减少SO2的排放,故A正确;

B.工业氨氧化法制HNO3的反应:

4NH3+5O2

4NO+6H2O;2NO+O2=2NO2;3NO2+H2O=2HNO3+NO,三个反应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都是氧化还原反应,故B正确;

C.SO32﹣和SO42﹣均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因此不能鉴别,故C错误;

D.有氢离子有硝酸根离子,就相当于有硝酸,铜能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溶液为蓝色,故D错误.

故选C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性质、工业氨氧化法制HNO3等,难度不大,注意有氢离子有硝酸根离子,就相当于有硝酸,D为易错点.

 

15.如图是部分短周期元素化合价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图(X、Y、Z、W、R代表元素符号)。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离子半径比较:

W>R>X>Y>Z

 B.W的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和稳定性均弱于R的氢化物

 C.工业上电解熔融的ZR3制备Z单质

 D.含Y元素的盐溶液可能显酸性

考点: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

专题: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

分析:

短周期元素,由图中化合价可知,X的化合价为﹣2价,没有正化合价,故X为O元素,Y的化合价为+1价,处于ⅠA族,原子序数大于O元素,故Y为Na元素,Z为+3价,为Al元素,W的化合价为+6、﹣2价,故W为S元素,R的最高正价为+7价,应为Cl元素,据此解答.

解答:

解:

短周期元素,由图中化合价可知,X的化合价为﹣1价,没有正化合价,故X为F元素,Y的化合价为+1价,处于ⅠA族,原子序数大于F元素,故Y为Na元素,Z为+3价,为Al元素,W的化合价为+6、﹣2价,故W为S元素,R的最高正价为+7价,应为Cl元素.

A.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离子电子层越多离子半径越大,故离子半径:

S2﹣>Cl﹣>O2+>Na+>Al3+,故A正确;

B.W为S,R为Cl,非金属性Cl>S,则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Cl>H2S,还原性:

HCl<H2S,故B错误;

C.氯化铝属于共价化合物,熔融状态下不导电,工业上电解熔融的氧化铝冶炼铝,故C错误;

D.含Na元素的盐溶液可能显酸性,如硫酸氢钠等,故D正确,

故选AD.

点评:

本题考查结构性质与位置关系应用,难度中等,根据化合价与原子序数是推断元素解题的关键.

 

三、解答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6.如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针对表中的A﹣J种元素,填写下列空白.

  主族

周期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0族

2ABC

3DEFGH

4IJ

(1)元素J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第四周期VⅡA族 .

(2)在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合物中,酸性最强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HClO4 ,它与碱性最强的化合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H++OH﹣=H2O .

(3)C与D按原子个数比1:

1形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为 

 ,该化合物是由 离子和共价 键形成.

(4)某同学做同周期元素D、E、F、G、H性质递变规律实验时,自己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并记录了有关实验现象(见如表,表中的“实验步骤”与“实验现象”前后不一定是对应关系).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

①将E单质用砂纸打磨后,放入试管中,加入少1.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四处游动,

量水后,加热至水沸腾;再向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发出“嘶嘶”声,随之消失,溶液变成红色②向新制的Na2G溶液中滴加新制的单质H的水溶液2.有气体产生,溶液变成浅红色

③将一小块金属D放入滴有酚酞溶液的冷水中3.剧烈反应,迅速产生大量无色气体.

④将单质E投入稀盐酸中4.反应开始不十分剧烈,产生无色气体.

⑤将单质F投入稀盐酸中5.生成白色胶状沉淀,继而沉淀消失

⑥向FH3溶液中滴加DOH溶液至过量6.生成淡黄色沉淀.

请你帮助该同学整理并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内容:

实验②、实验④所对应的实验现象分别为 6、3 (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