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精品教案+说课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14462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精品教案+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精品教案+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精品教案+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精品教案+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精品教案+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精品教案+说课稿.docx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精品教案+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精品教案+说课稿.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精品教案+说课稿.docx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精品教案+说课稿

                 

课题

好的故事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课文中“综、锦、萍”等12个生字和新出现的词语。

2.理解课文,找出体现故事“美丽、幽雅、有趣”的句子读读。

3.朗读课文,对于难懂的词语,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4.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

重点

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好的故事”。

教学

难点

通过文本体味文中描述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课文中“综、锦、萍”等12个生字和新出现的词语。

2.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好的故事”。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1、话题导入

在鲁迅先生的许多文章中,有很多处写梦境,而梦里大多写到的是故乡情景,可见鲁迅先生的故乡情节是心中自然的情愫,并非偶然。

本文也是一篇和故乡有关的故事,一个充满美好梦想的故事。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走进鲁迅先生,走进鲁迅先生的内心世界,走近他心中那好的故事……【课件1:

课题】(板书:

好的故事)

 

新课

教学

(  )分钟

2、写作背景

【课件2】

《好的故事》是《野草》中比较突出的一篇散文诗。

作于1925年,当时全国大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着一系列的革命运动。

在封建军阀段祺瑞统治下的北平,更是一片黑暗。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鲁迅蔑视黑暗,憧憬光明。

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精神鼓舞着他,虽说中国当时是黑暗的,但他坚信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

《好的故事》就作于这样的背景之下。

四、初步感知

1.读课文,学习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

【课件3】

膝髁:

骨头上的突起,多长在骨头的两端,也指大腿骨或膝盖骨。

伽蓝:

佛寺。

皱蹙:

蹙:

收缩。

皱着眉头,眯眼睛。

形容不满的神态。

瘦削(xuē):

形容身体或脸很瘦。

霓色:

虹的一种。

2.再读课文,小组合作,简析本文结构。

【课件4】

(1—3)在昏暗的夜,朦胧中,“我”看到一个好的故事。

(4—11)具体描述了这故事的美丽、优雅、有趣。

(12)“我”从梦中回到现实,‘我’总记得这一篇好的故事。

3.读梦境一部分,看着梦里都有些什么?

(板书:

梦境乌桕、新禾、野花……农夫、村妇、村女……天、云、竹……)

五、研习探究(小组交流,师生合作)

1.请大家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眼前这个好的故事。

(明确)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作者对梦境的描写共分为几个部分,分别是什么?

简要概括一下。

【课件5】

(明确)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借回忆以前来写眼前梦境,表现了作者对眼前之景的憧憬和向往;第二部分写所见故事更加清晰,作者的情感更加强烈和对理想的坚定。

2.“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在好的故事里“我”的思绪飞扬和那种思想深处的对美好事物执着的追求。

但“我”一旦从美好的梦境再回到现实中,淡淡的怅惘就会油然而生,不难看出鲁迅对理想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3.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昏沉的夜”,从文章的开始到结束完成了一个美好的故事回环,,作者是怎样将这些看似琐碎的影像合成一个整体的?

(明确)一开始处在昏沉的夜,是在灯火渐渐地缩小了的昏暗背景中,然后渐渐明亮起来,次第写到“蒙眬”“闪烁的日光”“清楚起来”“分明”“皱蹙”“凌乱”“影子撕成片片”“碎影还在”,最后又回到那“昏沉的夜”里的凝视与沉醉,完成了一个美好故事的回环。

(板书:

现实——昏沉的夜)

 

 

学生在了解鲁迅的基础上来学习鲁迅的文章,会对文章有更深刻地理解。

 

本课词语在平常出现得较少,因为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是1925年,离现在比较久远,许多说法和现在不一样了。

所以,有必要拿出时间把这些词语弄明白。

 

小组合作,把文章的结构弄清楚,有利于下一步对全文中心的理解和对重点内容的探究。

 

对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来深入探究,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中,对文本的解读才能更深一层。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yōuyǎjǐndàidànɡyànɡhuǒyànshùnjiān

()()()()()

二、比一比,组词语。

综()锦()萍()藻()掷()

踪()绵()苹()澡()郑()

三、按照要求写词语。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写在扩号内。

吵闹—()平静—()肥胖—()整齐—()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写在扩号内。

优美—()迷糊—()摇荡—()瘦弱—()猛然—()

【答案】

一、幽雅锦带荡漾火焰瞬间 

二、综(综合)锦(锦带)萍(浮萍)藻(绿藻)掷(投掷)

踪(跟踪)绵(绵羊)苹(苹果)澡(洗澡)郑(郑重)  

三、1.安静动荡瘦削凌乱

2.幽美昏沉荡漾瘦小陡然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理解课文,找出体现故事“美丽、幽雅、有趣”的句子读读。

2.朗读课文,对于难懂的词语,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3.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整体回顾,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好的故事”,了解了故事的大概,这节课,我们再来深入理解课文。

导入课文,回顾旧知,衔接下文。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重点赏析

1.【课件7】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赏析:

作者让我们“看见一个好的故事”中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这句话表现出了鲁迅思想深处那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自然而然的成为本文的文眼。

2.【课件8】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

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赏析:

“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的画卷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产生一种层次性的变化——先是在昏沉的夜里恹恹欲睡,再接着,“在朦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然后,感受着“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都在表达“我”的感情在美好的遐想中逐渐升华和清晰。

3.【课件9】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

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赏析:

鲁迅先生用这样的暖色笔触来描写他的想象世界和回忆中清晰的故事,不仅是一种精神慰藉,更是一种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随着故事的逐渐清晰,作者的感情在逐渐掘进的过程中已达到了一个高峰,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板书:

美丽、幽雅、有趣)

三、写法探究

1.“圆形结构”中展开构思(现实——梦境——现实)

文章从昏沉的夜开始到昏沉的夜结束。

在这情结中,以渐渐缩小了的灯火,燃起了一种美好的希望,展开了一幅美好的回忆图景。

(板书:

现实——梦境——现实)

2.结尾处意义深长。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

”但“我”只见昏暗的灯光,只见昏沉的夜。

希望和虚无,孤独和寂寞,给人一种淡淡的哀愁。

 

 

把重点句子的理解与全文中心的把握结合起来,学生既可以从重点句子中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又可以从全文中心意思着眼来深入理解句子含义,相得益彰。

 

探究文章写法,可以学到写作经验,指导今后的习作。

 

作业内容的开放,实际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放,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能从文本中寻找答案,还会在生活中有新的发现。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分钟

四、提炼升华

鲁迅先生把现实中难以实现的信念可以编织在梦里,再从梦中又回到现实里继续战斗,这真是一种执着的追求,也足以证明鲁迅先生对故乡的深厚情结和对“昏沉的夜”的憎恶。

 

板书

内容

现实

乌桕新禾野花……

农夫村妇村女……

天云竹……

的梦境:

美丽、幽雅、

事有趣

现实

 

课堂作业新设计

1、辨字组词。

雅()综()锦()苹()

稚()踪()绵()萍()

馅()消()郑()徒()

焰()削()掷()陡()

2、说说这篇散文诗主要写了几层意思?

三、品析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井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四、谈谈你对开头和结尾两次写到“昏沉的夜”的理解。

【答案】

1、优雅幼稚错综行踪锦绣连绵苹果浮萍肉馅火焰消灭削弱郑重投掷徒弟陡坡

二、共分四层:

(1—3)在昏暗的夜,朦胧中,“我”看到一个好的故事。

(4—11)具体描述了这故事的美丽、优雅、有趣。

(13)“我”从梦中回到现实,‘我’总记得这一篇好的故事。

三、倒影表现了大面积的,相对静止的景物;夹带则表现了斑斑点点的动态;而荡漾则表达了作者对河水、对水乡浓浓的、沉醉的爱,那河水就像醇醇的米酒,荡漾在作者的心头.

四、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昏沉的夜”.他用“昏沉的夜”暗喻旧中国的黑暗.但同时也表达了另一种期盼:

既是昏沉的“夜”,就总会过去,天,总是要亮的,太阳终究会照亮大地的。

教学反思

《好的故事》这篇文章,比较难懂。

我的教学思路是尽可能地采取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方式,在再三品读文本的基础上慢慢引出先生的精神,让学生能够透过文本看到文字背后的先生。

课堂教学设计分下面的步骤进行:

1.了解鲁迅先生和《好的故事》的创作情况;2.初品课文,交流第一印象;3.细品课文,初步探究“好的故事”;4.深入文本,共析“倒影”;5.体味“昏沉的夜”,由品读关键句入手抓住其特点;6.深入探讨“深暗的夜”,探究背景,体味鲁迅先生的寂寞心情和人生态度。

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实践了教师“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学生对这样一篇比较难懂的课文也比较清晰地了解了中心,学习了解了写法,弄清了重点句子的含义,总结出了鲁迅先生的复杂情感。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从整个作品来看,作者通过一个梦幻的、好的故事,表现了对于昏沉现实的否定,对于美好理想的追求。

在作者看来,好的故事在现实社会中的实现还是不可能的,它只是存在于作者的思想中,存在于作者的梦幻中。

虽然如此,它也时时给在黑夜中生活的作者以生的鼓舞,让作者有所追求,有所奋斗,因而,这篇好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作者内心真、善、美世界的表露,它让读者看到了作者真实的内心世界,使我们对于作者一再声明自己的彷徨苦闷有了新的、更深刻的理解。

“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才是作者对理想人生的渴望,对生命本质的体悟。

  整个作品将梦幻与现实相交织,既表现了现实与理想的对抗,也揭示出作者内心世界的向善追求。

同时,敏锐的感受、细腻的观察和真实的描写相映成趣。

作者对于河边的景物的感受和对于河中倒影的观察非常敏锐和细腻,读者在欣赏一幅幅变化多姿的美妙图画之余,不得不为作者的感受力、观察力和语言的表现力感到赞叹。

作品立体式的图景展示,既给读者一种立体的美的感受,同时又引导读者在他的文字中构想自己的图景,大大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欲望,使作品具有强烈的创造性和可塑性。

【作者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评价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鲁迅在20世纪初中国“救亡图存”的大背景下,大声呼唤“精神界之战士”,提出“立人”主张。

他登上五四文坛后,写出《阿Q正传》等不朽著作,从反面批判人性的残缺,后期则以杂文为武器全力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扭曲人性的社会和传统。

他毕生所致力的,就是对中国人精神的反思,启悟中国人“悟己之为奴”,改造自己的国民性,从奴性状态上升到悟性境界。

而这种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中国人能够“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600万字,其中著作500万字,辑校和书信100万字,加上翻译作品以及日记合计1000万余字;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

小说《祝福》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法等50多种文字。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野草》鲁迅著。

写作于1925年1月24日。

1927年7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

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

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觉》等篇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影的告别》《死火》《墓碣文》等篇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希望》《死后》等篇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地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

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

名人评价鲁迅先生:

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金良守(韩国文学评论家):

“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法捷耶夫(苏联作家):

“鲁迅是真正的中国作家,正因为如此,他才给全世界文学贡献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

他的语言是民间形式的。

他的讽刺和幽默虽然具有人类共同的性格,但也带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点。

”他又评价鲁迅为“中国的高尔基。

郭沫若(诗人、学者):

“鲁迅是革命的思想家,是划时代的文艺作家,是实事求是的历史学家,是以身作则的教育家,是渴望人类解放的国际主义者。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纵横交叉。

()

2.飘荡;起伏不定。

()

3.消瘦得像被削过一样。

形容憔悴。

()

4.一眨眼一刹那。

()

5.突然。

()

阅读能力大提升

二、内容梳理(课文回放)。

 谈谈你对开头和结尾两次写到“昏沉的夜”的理解。

思维创新大拓展

三、学习运用本文“圆形结构”的构篇方式,写一处景物。

参考答案

一、1.综错2.荡漾3.瘦削4.一瞬间5.陡然

二、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昏沉的夜”。

他用“昏沉的夜”暗喻旧中国的黑暗。

但同时也表达了另一种期盼:

既是昏沉的“夜”,就总会过去,天,总是要亮的,太阳终究会照亮大地的。

三、示例:

清早,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

我赶紧顺着人行道往荷花池边跑去。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

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

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

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风过了,我停止了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

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过了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中午了,我顺着人行道依依不舍地走到公园大门口,荷花的清香不时地飘过来,像要勾住我回家的脚步。

《好的故事》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以“认识鲁迅”为中心组织课文。

这篇文章一如它的篇名,为我们呈现了一种非常美好而又明快的美学意境。

作者通过一个梦幻的、好的故事,表现了对于昏沉现实的否定,对于美好理想的追求。

在作者看来,好的故事在现实社会中的实现还是不可能的,它只是存在于作者的思想中,存在于作者的梦幻中。

虽然如此,它也时时给在黑夜中生活的作者以生的鼓舞,让作者有所追求,有所奋斗,因而,这篇好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作者内心真、善、美世界的表露,它让读者看到了作者真实的内心世界,使我们对于作者一再声明自己的彷徨苦闷有了新的、更深刻的理解。

学习这篇课文,能促进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更深刻、全面地认识鲁迅。

二、说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预告、烟草、烟雾、昏沉、错综”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4.能借助“阅读链接”及相关资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能借助“阅读链接”及相关资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难点是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能借助“阅读链接”及相关资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的教学原则。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品悟法。

“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读”也是语文实践的主要途径之一。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读进去,想开去,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来理解和体会语言。

本课教学我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读悟交融,让学生在朗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从而体会“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2.情境体验法:

感情需要感情去触摸,感情需要用感情去交融,这就需要科学的方法来助读,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入深度的学习体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课教学中,我根据课文的描述,利用图片展示,创设情境,同时补充相关背景资料,引导学生想象代入,情感朗读,体会“好的故事”中描绘的景物、梦与现实的对比、作者的感情。

说学法——在教学中,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展开讨论、交流,从而理解课文内容,解决学习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以学生平时的生活话题导入:

同学们做过梦吗?

谁能把自己做的美梦和大家分享一下?

自然地提挈了文章内容,为学生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生字较多或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我再利用多媒体检查自学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词检查认读,抽查朗读。

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让学生交流讨论识字方法,帮助识记。

对难读的句子,交流朗读方法和要点,学生进行展示读。

对难理解的词语,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理解词语的方法交流讨论,理解意思。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课文有几部分内容?

重点写了什么?

明确文章的写作顺序和思路,引导分清层次,概括内容。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提示总结,以梦境为中心展开,帮助概括内容。

提示:

课文首先写了深夜的情况,引出梦境中“好的故事”,接着重点写了梦境中“好的故事”,最后,梦境破碎,回归现实。

(四)体会“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学生自由读梦境的这一部分,思考:

作者写了哪些美好的景象?

学生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交流:

这些景象在你头脑里形成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利用课件出示重点句段,学生朗读感悟,想象画面,交流感受,体会景象表现出的“美丽,幽雅,有趣”。

根据学生的交流,适当补充关于鲁迅的资料,并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和理解。

学习写法,在对照中体会作者的感情与追求。

出示照应的语段,学生朗读、发现,体会照应的写法,感受作者对美好的向往和强烈追求。

(五)品读理解。

学生品读梦境外的现实——昏沉的夜,体会作者描写的用意。

引导学生朗读相关语段,体会昏沉的夜的特点。

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到当时夜的喧嚣混乱,从作者的表现中体会他当时的惆怅、孤寂。

结合“昏沉的夜”及作者当时的情感,让学生再次读梦境,对比感受梦境中的景象,体会梦与现实的矛盾,感受其中所代表的作者内心希望与绝望的纠结、挣扎。

读梦境的消散,体会作者的眷恋与不懈追求。

学生自由朗读梦境消散的内容,归纳梦境消散时作者的表现。

多种形式朗读,表演、做上动作读等,体会其中表现出的作者的感情。

教师引导:

结合内容回顾梦醒时“我”的表现,穿插情感,用自己的话进行讲述。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骤然一惊,“好的故事”被撕成碎片。

我从梦中醒来,眼前只剩下“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尽管如此,我“真爱”这“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

但当我“抛了书”,取笔准备记下时,“碎影”没有了,只有“昏暗的灯光”,我在现实的“昏沉的夜”中,不过,“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充分反映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著眷恋,决计要同“昏沉的夜”进行不懈的抗争。

(六)联系相关资料,理解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

学生感情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引导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帮助理解内容。

体会“好的故事”中描绘的美丽的场景是鲁迅自己内心的美好愿景的寄托与表达。

视学生的理解情况,补充写作背景。

让学生了解当时作者的处境,深化对“昏沉的夜”的理解,体会当时作者对令人失望的现实的怅惘。

结合阅读链接的点拨,感受文章蕴含的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希望与绝望的争扎,最后理解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对希望的坚持。

引导说句子,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们能否这样概括:

《好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作者:

于黑暗中守望光明,结果却依然黑暗。

请大家仿照这个句子,再说几句话。

让学生在说中锻炼了自己的表达,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七)总结升华,课外拓展。

拓展阅读《野草》。

鲁迅先生曾说过:

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就能读出他于绝望中寻找希望的一种挣扎。

同学们课下可以再阅读鲁迅的《野草》,然后交流读后的感想。

本课意蕴深刻,作者所表现出的美好的人生信仰及执着的人生追求一定在学生心中刻下了很深的印记,而作者在现实与梦境中的挣扎,也一定能让学生产生一定的认同和探究的欲望。

根据学生的阅读感受,我适当延伸,让学生课下读读《野草》,初步感受鲁迅的思想。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理解《野草》是有较大难度的,因此本次的拓展延伸没有具体的理解要求,只让学生交流感想,能有阅读的兴趣和浅显的阅读感受即可。

(八)课堂总结。

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梦境的散文诗。

起于昏沉的夜,结于昏沉的夜。

作者先写昏沉的夜,这是当时所处的黑暗环境的象征。

再具体抒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