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 第二单元 第3节 板块精练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13767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78.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编 第二单元 第3节 板块精练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第二编 第二单元 第3节 板块精练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第二编 第二单元 第3节 板块精练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第二编 第二单元 第3节 板块精练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第二编 第二单元 第3节 板块精练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编 第二单元 第3节 板块精练doc.docx

《第二编 第二单元 第3节 板块精练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编 第二单元 第3节 板块精练doc.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编 第二单元 第3节 板块精练doc.docx

第二编第二单元第3节板块精练doc

第3节鉴赏表达技巧

板块精练

板块1抒情手段

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秦淮杂诗

王士

年来肠断秣陵①舟,梦绕秦淮水上楼。

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似残秋。

【注】①秣陵:

今南京。

两首诗都写到“春如秋”,对比分析两诗表情达意上的不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题时要联系两首诗的内容,柳诗重在写景,通过凄迷的秋景来抒发自己内心的凄苦;王诗重在怀古,借南京昔盛今衰来抒发兴替之感。

答案:

柳诗借景抒情,王诗借古抒怀。

柳诗用花谢、叶落、莺啼来渲染一种悲凉的氛围,抒发了诗人被贬离乡之情。

王诗以“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等意象表达出作者对南京古城低回不尽昔盛今衰之感。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赴官寿安泛汴①

张 耒

西来秋兴日萧条,昨夜新霜缉缊袍②。

开遍菊花残蕊尽,落余寒水旧痕高。

萧萧官树皆黄叶,处处村旗有浊醪。

老补一官西入洛,幸闻山水颇风骚。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赴洛阳府就任寿安县尉,途经汴河之作。

②缊袍:

以乱麻为絮的袍子。

(1)诗歌的首联“西来秋兴日萧条,昨夜新霜缉缊袍”的含意和作用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中间两联把诗人丰富的情感寄托在景物的描写中。

请结合具体诗句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第一问理解句子的含意,一般应首先分析重要词语的含义,然后整体理解句子意思。

对诗句作用的分析要看诗句的具体位置,诗歌开篇的作用往往是:

统领下文、渲染烘托、铺垫引出、确定全诗的情感基调等。

(2)这首诗首联描写了季节的特征,表明天气已经开始寒冷;中间两联主要描写了汴河两岸的景象,这两联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最后一联是诗人复杂情感的具体体现。

答案:

(1)含意:

秋天来了,西风瑟瑟,到处萧条一片;昨夜下了霜,人们已经开始做棉衣了。

作用:

首联描写了萧瑟的环境,暗示了诗人悲凉的身世,营造出一种萧条冷落的意境,为全诗定下情感基调。

(2)中间两联描写了霜秋时节菊花的残蕊、留有旧痕的河床、黄叶飘飞的树木等,表现了诗人在年纪比较大的情况下做一个小官的落寞情怀;而“处处村旗有浊醪”是落寞情怀中的一种振奋,表现了诗人对山水美景的期待。

景物的多重性体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3.(2010·保定调研)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谒荆公不遇

方惟深

春江渺渺抱樯流,烟草茸茸一片愁。

吹尽柳花人不见,春旗催日下城头。

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此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已限定了鉴赏的角度,即“情景关系”。

那么,解答此题时,考生首先要分析诗中写了什么景,通过对“景”的描写抒发了什么“情”。

最后再说诗中“景”和“情”的关系,如“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等。

答案:

通过春江、烟草、柳花、春旗、落日等景物描写渲染苍茫迷离的氛围,表达了作者访友不遇的怅惘之情。

本诗采用以景写情的手法,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4.(2010·宜昌二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和晋陵①陆丞《早春游望》

(唐)杜审言②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③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④,归思欲沾襟。

【注】①晋陵,即今江苏常州。

②杜审言,初唐著名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先代已迁居洛阳巩县。

作此诗时,作者在江阴县任职。

③淑气,春天温暖气候。

④古调,这里指陆丞作的《早春游望》。

诗的首联为抒情埋下了伏笔,颔颈、颈联两联与尾联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方式和概括诗歌主旨的能力。

解答前一问时,首先要明白诗歌有哪些抒情方式,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等;其次,分析具体诗句,看所问的诗句分别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解答后一问时,可先找出诗歌中表达感情的句子,如本诗中的“归思”,再分析诗歌各联所表达的感情,最后确定本诗抒发的感情。

答案:

颔联、颈联承“物候新”展开描写,借写他乡春色,暗点怀乡之思,这是借景抒情;尾联则直抒胸臆,点明“归思”的主旨。

板块2描写手法

1.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江 上

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江 上

董 颖①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①董颖是个穷困潦倒的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奔走异乡。

(1)试从动静角度对两首诗前两句的写景特点加以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的第四句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题干中“前两句的写景特点”的限定。

组织答案时,可以先试着自译一下有关诗句的大意,然后从“动静角度”进行分析,比如“却低徊”“一双鸥”显然属动态描写,而景物的背景则是静态的。

(2)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忽见千帆隐映来”承“青山缭绕疑无路”而出,可以让我们自然地联想到陆游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而“待汝成阴系钓舟”中,重点词无疑是“系”(表示惜别)和“钓舟”(暗示着漂泊),再联系小注中对董颖生平的介绍,答案也就基本明确了。

答案:

(1)王诗:

阴云中,含雨的晚云似在低垂慢移,静中有动,悠远含蓄。

董诗:

万顷秋江之上,双鸥飞舞,忽高忽低,静中有动,空阔寂寥。

(言之有理即可)

(2)王诗阐述了困难与黑暗中往往蕴涵着希望和光明的哲理。

董诗不仅写出了作者惜别的心情,也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言之有理即可)

2.(2010·潍坊二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忆秦娥 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

曾 觌

风萧瑟,邯郸古道伤行客。

伤行客。

繁华一瞬,不堪思忆。

  丛台歌舞无消息,金樽玉管空陈迹。

空陈迹。

连天衰草,暮云凝碧。

【注】1169年隆冬,在去金国进贡时,作者路过邯郸望见六国时期赵王宴乐之所——丛台,遂作此词。

(1)请分析“繁华一瞬,不堪思忆”在结构上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虚实结合”是这首词的突出手法,请结合全词加以简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回答此题首先要注意这句词在词中的位置,还要联系上下文内容,把握住重点词“伤”“繁华”“思忆”,则不难看出是过渡作用。

(2)解题时要结合全诗来看,哪一部分是“虚”,哪一部分是“实”。

下阙中头两句想象以前的繁华景象,后两句实写眼前荒凉。

此外,虚实相生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此处是以虚衬实。

答案:

(1)承上启下(过渡)。

承上文的“伤”,点明了引发伤感的原因,又引出了下阕对赵国故都繁华奢靡景象的思忆。

(2)运用想象虚写了古时繁盛一时的丛台歌舞奢靡的画面,实写了邯郸古道上萧瑟秋风中衰草连天的凄凉景象。

以虚衬实,寄寓了词人对宋王朝割土分疆、国势衰微的悲痛之情。

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淡黄柳

姜 夔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惟柳色夹道,依依可怜。

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

马上单衣寒恻恻。

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

明朝又寒食。

强携酒,小桥宅。

怕梨花落尽成秋色。

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金人南侵,南宋偏安江南,合肥当时已成边区。

词的上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是怎样营造的?

试从描写的角度加以简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题时要首先把握整首词的情感,结合词前小序中“凄凉”二字不难看出上阕意境。

如何营造意境,要注意词中的重要意象及其描写角度,如“晓角”“吹”是从听觉来写,“寒恻恻”是从触觉来写,“看”则说明是从视觉来写。

另外,回答时要结合诗人情感。

答案:

凄凉(凄清、岑寂)。

词人从听觉角度描写了“晓角”,从触觉角度描写了天气的寒冷,从视觉角度描写了“空城”和柳色,这些描写写出了巷陌的凄清和词人的孤寂。

4.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结合全诗,简析作者用什么手法写“溪居(农村)”景象的?

所写景象有什么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回答本题时需注意抓住整首诗描写景物的技巧和语言。

这首诗纯用白描,不做作,不涂饰,朴素自然,平淡疏野,真可谓洗尽铅华,得天然之趣,因而诗味浓郁,意境悠远。

透过这一切,我们还隐约可见一位翘首拈须、悠然自得的诗人形象,领略到他那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和闲适舒坦的心情。

答案:

诗人用白描的手法,为我们绘出一幅素淡清新的水乡风景画:

临水的村庄,春日无闲人,大人都干活去了,只剩掩着的柴门、疏落的篱笆、汩汩的溪水、飘荡的小船、玩得痛快的村童……村落宁静,静中有动,一切都和谐而富于诗意,充满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5.(2010·汕头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洞霄宫①

林 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注】①洞霄宫:

在今浙江余杭县西南大涤洞,一向是游览胜地。

道家认为大涤洞是第七十二福地,唐代建有天柱观,北宋改名洞霄宫。

此诗颔联写景极有特点,请结合诗句从两个方面作具体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题时要注意写景角度和手法。

如声色结合,视角的变化,动静结合等。

还要注意描写手法的作用,以及所描绘出的意境。

答案:

①色彩绚丽。

用了“碧”“红”“青”“白”四字,铺开一幅彩绘,见得秋山秋水,一派鲜艳,毫不枯淡。

②对比强烈。

涧是碧色,却流红叶;树是青的,却映白云。

③动静相生。

“流红叶”何其匆匆,“点白云”何等悠闲。

④俯仰相衬。

“碧涧……”是向下看,“青林……”是抬头看,俯仰之间何等空阔自然。

板块3修辞手法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

秦 观①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

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

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①秦观:

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苏门四学士”之一,一生多次被贬。

(1)“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句中的“碧桃”和“凡花”指什么人?

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寄寓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题时要联系小注的内容来知人论世,另外,结合诗中意象特点来联系诗人实际情况,可以看出诗人写花,实则伤己,以花喻人来抒发自己的愤懑。

答案:

(1)分别指杰出人才(品德高尚的人)和一般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2)身为仙品奇葩却开放在乱山深处,虽美丽如画,却无人来欣赏。

这里词人以如画的碧桃自况,委婉地表达了怀才不遇、不被重用的感慨。

2.(2010·佛山一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未展芭蕉

钱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本诗突出的特点是连用了几个比喻,请任选一处分析其意蕴及表达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答题时先明确诗歌哪里运用了比喻修辞,因为诗歌题目是“未展芭蕉”,而诗句并没有出现芭蕉这一意象,由此可知诗句中的“烛”“蜡”“芳心”“书札”就是“芭蕉”的喻体。

回答其意蕴及表达效果时需要结合有关诗句,并紧扣比喻修辞的特点。

答案:

将未展芭蕉比作蜡烛。

比喻非常新颖,蜡烛通常给人的感觉是红亮、温暖,这里却说“冷”“绿”,“冷”使人感到那紧紧卷缩的芭蕉上面似乎笼罩着一层早春的寒意;“绿”则给人以美丽的联想。

或:

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

在料峭春寒中卷缩着“芳心”的芭蕉,仿佛是一位含情脉脉的少女,由于寒意袭人的环境的束缚,只能暂时把自己的情怀隐藏在心底,把未展芭蕉宛若少女娇怯羞涩的神情出神入化地传达出来。

或:

将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

未展芭蕉像是深藏着美好情愫的密封的少女书札,严守着内心的秘密。

“会被东风暗拆看”,既准确地传达出大自然的微妙变化,又惟妙惟肖地写出了少女娇羞的情态,形神兼备,意味无穷。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来 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一边是禾苗行将枯死,一边是白云悠悠,形成鲜明对比。

同时也可看出诗人赋予云更多的人的色彩,是对与云一般的不问百姓死活的权势者的讽刺。

答案:

三、四句运用了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

一边是大片禾苗行将枯死,急盼甘霖,一边却是云朵高高在上,悠闲从容,化作奇峰。

表现了作者对见死不救的云的憎恨以及对“不问苍生”的权势者的抨击。

4.(2010·江西五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午 枕

王安石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

有人说三、四两句很有艺术表现力,请你说说诗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把握思想感情,可抓住一个“梦”字和一个“愁”字。

由于没有交代写作背景,所以鉴赏时可以回避政治失意之类的措辞,就事论事地说“忧愁”。

表达技巧上可从拟人、对比、衬托等方面思考。

答案:

①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鸟和山都人性化,表达了作者的忧愁。

②采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用“窥人鸟”的无情来反衬“隔水山”的有情。

③“悠扬”“宛转”,前者是双声,后者是叠韵,因声见情,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缠绵不绝的情愫。

④三、四两句对仗工整,语意连贯:

诗人因鸟唤而梦醒,因梦醒而见山,因见山而人愁,展现了一个相当复杂的心理过程。

(答对两点即可)

5.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书 事

(唐)王维

轻阴阁①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华子岗

(唐)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注】①阁:

同“搁”,停止。

两首诗虽然所写景物各不相同,但在写法上却极为相似,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要找出拟人的修辞并不困难,关键是审题时要抓住“分析”二字,就是要做具体的分析,哪里用了拟人,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

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景物以生命。

如王诗中一个“欲上”写细雨后的青苔好像是从地上蹦跳起来的天真烂漫的孩子,亲昵地依偎到自己的衣襟上来。

裴诗中一个“侵”字,写云光追逐自己的足迹,写出了夕阳下诗人一步一步下行的生动情景;一个“拂”字,写山色好似轻拂诗人衣衫,状其苍翠欲滴,青翠可爱。

板块4构思技巧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岁 晚

王安石

月映林塘淡,风含笑语凉。

俯窥怜绿静①,小立伫幽香。

携幼寻新的②,扶衰坐野航。

延缘③久未已,岁晚惜流光。

【注】①绿静:

指水。

②新的(dì):

菊花始开。

③延缘:

徘徊流连。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时要注意诗句的位置,因为是尾联,所以对诗歌主旨的揭示、深化作用必不可少。

不仅如此,还要解答出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

由叙及情,揭示主旨。

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景色的喜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珍惜之情。

(意思对即可)

2.(2010·武汉4月)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龙兴寺老柏院

张 在

南邻北舍牡丹开,年少寻芳日几回。

惟有君家老柏树,春风来似不曾来。

(1)“春风来似不曾来”有两层意思,请具体说明这句诗含有哪两层意思。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回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此题考查对诗中关键句子含意的理解能力。

题干已明确提示诗句含有两层意思,考生要先找准回答这两层意思的角度。

抓住诗中的两个对象(柏树和观赏者)及句中关键词“似”,就能够准确解答此题。

(2)此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解答此题,一要准确回答出诗歌主要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二要分析诗歌是怎样运用反衬的,三要分析诗歌运用反衬的表现手法对表现诗歌主旨有什么作用。

答案:

(1)一层意思是就老柏树自身而言的,表现老柏树不受自然条件的干扰,无论春风来还是不来,它都始终保持自己原有的风姿;另一层意思是就观赏者而言的,表现人们对它视而不见的态度,即使是春风吹来的时候,人们也不会去关注它。

(2)主要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

这首诗用世人对牡丹的趋之若鹜来反衬对老柏树的视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