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同步精选对点训练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失误.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13061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9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同步精选对点训练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失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同步精选对点训练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失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同步精选对点训练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失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同步精选对点训练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失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同步精选对点训练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失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同步精选对点训练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失误.docx

《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同步精选对点训练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失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同步精选对点训练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失误.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同步精选对点训练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失误.docx

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同步精选对点训练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失误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失误

1.下图为1949~1962年我国的粮食产量柱状图,造成1957~1962年期间我国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共八大作出了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决议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2.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

图中“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

A.实行“二五”计划

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建立人民公社

D.开展“大跃进”运动

3.下图是某一时期经济建设的宣传画。

上面有“社社亩产万斤粮,人人共庆丰收年”等标语,它反映了当时(  )

A.农业生产的真实情况

B.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

C.农业科技的巨大进步

D.不切实际的浮夸之风

4.如图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

它反映出当时(  )

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5.下图是中国《1957~1965年国家经济增长走势图》,导致这种巨大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

A.“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B.三大改造、中共“八大”

C.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D.“大跃进”运动、国民经济调整

6.1962年我国发展农业计划是农业总产值比上一年增长8.5%,实际结果是比上一年增长了11.6%。

形成良好发展势头局面的原因是(  )

A.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

D.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7.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从1961年起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其中“调整”的对象是(  )

A.中共八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方针

B.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

C.“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D.国民经济各部门失调的比例关系

8.下列四幅图中,最能反映“文化大革命”期间工农业产值变化趋势的是(  )

9.下表是1957~1960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构成比例表。

对表中所示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①“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②经济建设“左”倾错误严重

③工农业生产比例失调 ④“八大”主要任务基本完成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0.《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书中的评论提到: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衡量,1953~1957年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3年平均增长约38%和18.7%。

”这主要得益于(  )

A.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开展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

D.国家宏观调控的执行

11.“在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村共建起了七八万座大小水库以及相应的灌溉网络。

当我们翻开新旧中国的两本分省地图一对照,就会发现,新中国的地图上,造福于农民的人工湖泊星罗棋布,与旧时代有天壤之别。

我国的农业灌溉面积在1980年以前每年以1700万亩(3.5%)的速度增加,到1980年达到7.33亿亩。

”材料反映出()

A.人民公社期间中国的农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B.人民公社期间国家更注重对农村的经济投入

C.“大跃进”运动客观上促进了农村的水利建设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12.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目的是()

A.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B.加快落实“大跃进”的方针

C.解决社会主义改造的遗留问题

D.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问题

13.1960年冬,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经济方针。

该方针的提出说明()

A.国民经济形势开始迅速好转

B.对“左”倾错误开始局部纠正

C.国家开始干预国民经济发展

D.中国开始摆脱照搬苏联模式

14.请判断出现下表中局面的原因是()

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D.“文化大革命”

15.1962年我国农业总产值达到584亿元,扭转了前3年连续下降的状况,比上年增长了6.2%:

粮食产量达到3200亿斤,增长8.5%;油料产量达到3684万担,增长11.4%;生猪年末达到近1亿头,比上年增加了2440多万头。

上述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国家制定了()

A.过渡时期总路线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

16.1962年我国发展农业计划是农业总产值比上一年增长8.5%,实际结果是比上一年增长了11.6%。

形成良好发展势头局面的原因是()

A.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B.“大跃进”运动

C.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

D.邓小平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17.中共中央在一份报告中指出:

“明年一方面必须努力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另一方面必须尽力压缩城市购买力,争取社会购买力同商品供应保持平衡,使我们逐步掌握主动。

”此举表明中央力图()

A.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B.调整国民经济

C.确立公有制主体地位

D.深化经济改革

18.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

“保证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人民公社应该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家庭副业,增加社会产品,增加社员收入,活跃农村市场。

”这一规定()

A.鼓励了个体经济的发展

B.加快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

C.贯彻落实了“八字方针”

D.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19.1962—196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

这一现象说明了()

A.中央已经纠正了“左”倾的指导思想

B.调整在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C.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20.1962年与1961年相比,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增长22.63%,达到116.5亿斤;农村劳动力的数量超过1957年水平;农用拖拉机增加2779台,达到9800多台,农村集体经济得到了巩固并有所发展。

该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A.农业中开展“大跃进”运动

B.中共中央已经彻底纠正“左”倾错误

C.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实施

D.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为上升

21.在1962年9月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

自留地一般占生产队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五到七,长期不变;鼓励社员饲养家畜家禽;进行家庭手工业生产及副业生产;房前屋后的果树竹木,永远归社员所有。

由此可以看出()

A.党中央对农村政策作适当调整

B.从根本上否定人民公社化运动

C.在农村开始推行经济体制改革

D.恢复发展自然经济

22.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

这主要是因为()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充分暴露

B.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C.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D.反右倾斗争深入开展

23.1962年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支持实行包产到户等多种农业生产责任制。

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A.增强小农经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B.消除农村中存在的剥削现象

C.克服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弊端

D.克服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端

24.1961年3月,安徽省委决定实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田间管理责任制。

到秋末,扩大到全省生产队总数的85.4%。

这项政策()

A.试图纠正农村“左”倾错误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提高了人民公社化的水平

25.1959年5月中旬,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陈云在写给毛泽东的信中提出:

“说把生产数字定得少一点(实际是可靠数字),会泄气,我看也不见得。

正如少奇同志在政治局讲的,定高了,做不到,反而会泄气。

”并得到毛泽东的同意。

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了农业生产

B.“左”倾思想已引起了党的高度关注

C.中国共产党已经认识到“大跃进”运动的错误

D.中共中央开始调整经济建设方针

26.观察下表,导致表中会议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对人民公社体制弊端的全面反思

B.应对国内严重困难的需要

C.国家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现端倪

27.建国后的某一时期,河南焦作市市委、市政府曾出台措施规定:

生产队以原高级社的生产小队规模为基础,全市现有生产队2039个,应调整为3270个。

最终,全市共退赔土地20726亩,房屋66346间,机器111部,汽马车170辆,牲口1189头,生猪14123头.羊21485只,并赔偿无偿调用劳力损失,群众深表满意。

这些措施的出台表明()

A.土地改革运动存在一定阻力

B.农业合作化运动在顺利推进

C.国民经济调整工作逐步展开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28.1961年,中央颁布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取消了农村部分供给制和公共食堂。

这说明()

A.由于物资匮乏,生活必需品要凭票供应

B.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全面展开

C.中共中央纠正农村工作中“左”倾错误

D.为了调整国民经济取消了人民公社体制

29.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其中规定:

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允许社员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家庭副业,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等。

这项政策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30.1962年2月,七千人大会在北京召开。

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经济发展措施,包括:

压缩基本建设规模,降低工业发展速度,精简职工人数,压缩教育事业规模等。

这些措施()

A.确立了“八字方针”

B.清除了“左”倾错误

C.反思了“三面红旗”

D.阻碍了城市化进程

31.1958年,全国农村一哄而上,大办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1960年,中央发布文件规定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生产经营管理权应该主要归生产队。

上述变化反映出当时()

A.“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B.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开始

C.“大跃进”运动的扩大

D.对农村工作的务实调整

32.1959年5—9月,中共中央连续发出指示,决定恢复农民自留地,允许社员私人喂养家禽家畜,宣布社员房前屋后的零星树木归社员私有,社员家庭生产的产品可在集市上出售。

并规定公社、生产队生产的物资,在完成国家任务后,可拿到集市上交易。

这主要表明当时的党和国家()

A.运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发展市场经济

B.调整所有制结构并恢复发展私营经济

C.充分认识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D.采取具体措施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失误

33.1960年底,中央指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是现阶段人民公社的根本制度”,并宣布恢复农村集市。

这项政策()

A.改变了土地所有制

B.根除了“左”的错误

C.旨在加快工业化进程

D.意在纠正“一大二公”

34.1961年初,我国政府规定,国家财权基本上集中到中央,缩小专区、县、公社的财权;国家预算从中央到地方实行一本账,保持收支平衡,不准列赤字预算。

这表明我国()

A.开始加强计划的集中统一管理

B.试图改变政社合一的基层政权

C.简政收权以推动经济平稳发展

D.奠定工业高速发展的政治基础

35.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正式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中规定:

人民公社社员可以经营家庭副业,可以将家庭副业的产品拿到集市上出售。

这一规定()

A.推动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开展

B.符合当时国情,奠定“一五”计划的物质基础

C.恢复农民土地私有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是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部分调整

36.1962年7月,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印发的《关于印发农村生产资金座谈会纪要的通知》中明确指示“信用社应当恢复1957年以前的管理体制,即信用社应当是一个独立核算的单位,资金独立,自负盈亏,公社不得挪用或者支配信用社的资金。

”这一措施()

A.使“大跃进”以来的错误得到有效纠正

B.加速了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

C.有利于国家权力与农民利益的协调

D.扩大了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

37.1959年到1961年,国家采取了增产日用工业品,大幅压缩基本建设投资及国防费用,对自行车、钟表、酒类等消费品实行高价政策等一系列措施。

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全面优化经济结构

B.提高企业劳动效率

C.优先发展民生工业

D.减少赤字稳定市场

38.1961年,中央工作会议制定了《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决定在1960年底1.29亿城镇人口的基数上,三年内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以上。

同时决定1961年至1962年,城镇粮食销量争取压缩到480至490亿斤,比上年度减少30至40亿斤。

这些政策的实施在当时()

A.解决了农轻重比例失调问题

B.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C.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

D.有利于恢复国民经济

39.1961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对精减职工工作进行部署。

精减对象主要锁定在“1958年1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的来自农村的新‘职工(包括临时工、合同工、学徒和正式工)’”,而“原先就是城市居民的职工,一律不予精减”。

该通知意在()

A.纠正工作中的右倾错误

B.固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C.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D.推动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40.1961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各城镇精简职工队伍,到年底职工减少了872万,城镇人口减少1000万左右。

1962年—1963年又减少职工1000多万人,减少城镇人口1600万左右。

其直接原因是()

A.粮食供应紧张

B.疏散人口准备战争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左”倾错误的扩大

41.(节选)每个时代的中国人都有自己的“中国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三年超英,五年赶美。

一天等于20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你是英雄咱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

——某历史时期的宣传口号

请回答: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时期中国人的什么梦想?

这一梦想的问题在哪里?

答案解析

1.C

【解析】 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经济建设遭到极大破坏。

2.D

【解析】 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所以导致这一时期“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故选D项。

“二五”计划实施时间为1958~1962年,从图中可以看出“二五”计划实施期间“单位GDP能耗”已开始下降,故排除A项。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人民公社分别在指导思想和生产关系方面犯了“左”的错误,与题干不符,故B、C两项错误。

3.D

【解析】 由题干关键信息“社社亩产万斤粮”可知,这是反映“大跃进”时期浮夸现象,故选D。

4.C

【解析】 所给材料对“大跃进”运动进行了正面的评价,仍受“左”倾思想影响,没有对“大跃进”运动作出客观的评价,没有体现实事求是的思想,也就说明A、B、D三项的说法错误,故选C项。

5.D

【解析】 首先认真读图,明确1957~1965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变化情况。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8年开展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破坏了我国经济,造成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

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提出八字方针,使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发展。

故D项符合题意。

6.C

【解析】 注意题干时间“1962年”,1960年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得到逐步恢复和发展。

题干材料正是这种现象的反映,故选C。

7.D

【解析】 从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因此中央实行八字方针,故D正确。

8.C

【解析】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长期的动乱,国民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1973年和1975年周恩来和邓小平分别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对经济进行整顿,国民经济出现了好转,但由于“四人帮”的破坏阻挠,刚刚趋于稳定的经济形势又遭到破坏,符合这一史实的只有C项。

9.B

【解析】 “一五”计划是在1953~1957年,故①不正确;“八大”主要任务是把我国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而这一时期,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故④不正确;从表格数据可以反映出农、轻、重比例失调,这与开展“大跃进”运动有关,是经济建设“左”倾错误严重的反映,故②③正确。

10.A

【解析】 由材料信息“1953~1957年”“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3年平均增长约38%和18.7%”可知这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有关。

所以A项正确。

11.A

【解析】从材料“在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村共建起了七八万座大小水库以及相应的灌溉网络”中可以看出,人民公社期间中国的农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故A项正确;B、C项在题干中无从体现,D项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

12.D

【解析】回顾已学知识可知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国民经济面临着严重的困难。

1960年国家首次提出对国民经济整顿的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到1962年,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八字方针是对“左”倾错误的一次纠正,但是并未从根本上消除“左”倾错误,D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项。

13.B

【解析】国民经济形势开始迅速好转,是在八字方针指导下带来的社会影响,而非背景,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倾错误迅速发展,导致三年经济困难,党中央及时对原有的“左”倾错误进行局部纠正,使国民经济好转,故B项正确;我国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就一直对国民经济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苏联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八字方针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局部调整,并未改变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

14.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格反映了1962年中国经济建设的好转,这次经济建设的好转是由于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的推行,选项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未让经济好转,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也不会使经济好转,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文化大革命”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5.B

【解析】依据题意1962年中国经济各项指标好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1961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实施的结果,故B项正确。

A项不符合题意,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化三改造”;C、D两项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不符合题意。

16.C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62年”、“形成良好发展势头的局面”等,可知是实行八字方针的效果,C正确;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1958年“大跃进”运动,“文革”期间邓小平恢复调整国民经济,A、B、D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

17.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努力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尽力压缩城市购买力,争取社会购买力同商品供应保持平衡”等,材料信息反映了当时我国物质十分缺乏,中央力图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结合所学知识不难联系到1960年冬中共中央提出的“八字方针”,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提及工业发展的问题,排除A;C项错误,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公有制主体地位已经确立,排除;D项属于无关项,排除。

故选B。

18.C

【解析】题干主题是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中对非集体经济即家庭私有经济限制有所松动;问题指向是解读这一规定的作用。

A项“鼓励”与材料中“应该允许和鼓励”的政策态度不相符,也与时代不符;B项与之后的史实不符,与时代不符;C项与材料中的“保证”和“应该允许和鼓励”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相吻合;D项与时代不符。

故选C。

19.B

【解析】中苏关系恶化、自然灾害、“大跃进”等“左”倾错误造成当时农村的极度困难,1960年冬天实行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重点是调整农轻重的比例问题。

材料中出现的现象即“调整”所达到的效果,它促使国民经济逐渐得以恢复,故B正确。

中央没有纠正“左”倾的指导思想,后来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错误泛滥,排除A;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标志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C;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仍然是以公有制为主,排除D。

20.C

【解析】农业中开展“大跃进”运动出现于1958年,排除A;B项“彻底”的说法错误;1960年冬,中共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C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农业与工业比重的对比,排除D。

21.A

【解析】B、C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后;D不对,恢复发展自然经济是历史的倒退;60年代初面对三年经济困难,党和政府提出“调整”等八字方针,因此选A。

22.B

【解析】A是国民经济出现困难的原因,而题目问的是为什么要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

B是直接原因,故选B。

C是具体的措施,不是原因。

D错误,当时主要是反对“左”倾错误。

23.D

【解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带来1959—1961年的三年严重经济困难,在对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过程中,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支持实行包产到户等多种农业生产责任制。

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克服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端,故答案为D项。

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当时农村不存在剥削现象,排除B项;农业合作化运动已于1956年结束,排除C项。

24.A

【解析】从中央的决策来看是对包产到户这一方式的最大肯定,说明中央试图纠正农村中“左”倾错误,故A项正确;B选项说法错误,这时仍然是土地公有制;A选项说法错误,1978年后才逐渐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选项材料无法体现。

25.B

【解析】真正认识到“大跃进”运动错误,是在1960年八字方针提出时,故C项错误;生产数字的高低与人民公社没有直接的联系,故A项错误;“正如少奇同志在政治局讲的,定高了,做不到,反而会泄气”,“大跃进”时浮夸风的“左”倾思想已经引起刘少奇、陈云、毛泽东等的关注,故B项正确;“开始调整经济建设方针”是在1960年,故D项错误。

26.B

【解析】1961年我国并没有全面反思人民公社,且表格内容除了人民公社问题还有其他内容,排除A;由表格中会议的时间1961年和会议的主题有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是由于“左”倾错误导致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所致,故答案选B项;1961年我国经济困难,没有取得显著成就,排除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在安徽凤阳小岗村试点,1982年确立,排除D。

27.C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土地所有制的改革,故A项排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