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高无机综合推断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12332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1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高无机综合推断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化学高无机综合推断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化学高无机综合推断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化学高无机综合推断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化学高无机综合推断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高无机综合推断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及答案.docx

《高考化学高无机综合推断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高无机综合推断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及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化学高无机综合推断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及答案.docx

高考化学高无机综合推断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及答案

高考化学——高无机综合推断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及答案

一、无机综合推断

1.已知A、B、C、D是元素周期表中的四种短周期元素,A分别与B、C、D结合生成三种化合物:

甲、乙、丙。

甲、乙、丙三种化合物的分子中含有相同数目的电子;丙与甲、乙均能发生化学反应,且甲、丙为无色有不同刺激性气味的物质,化合物丁与C的某种单质在常温下反应可生成红棕色气体;B、C、D三种元素的单质与甲、乙、丁三种化合物之间存在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已略去):

(1)D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_________。

(2)B、C、D的原子半径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用元素符号表示)。

(3)丁与C的单质在常温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4)甲、乙、丙分子中的电子数均为________,实验室如何检验丙_______。

(5)C的单质+丙→乙+丁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2周期ⅤA族N>O>F2NO+O2===2NO210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5O2+4NH3

6H2O+4NO

【解析】

【分析】

本题有几个重要的突破口:

①甲、乙、丙三种化合物的分子中含有相同数目的电子;②丙为无色有不同刺激性气味的物质;③化合物丁与C的某种单质在常温下反应可生成红棕色气体,说明丁为NO,C的某种单质可能为O2。

【详解】

A、B、C、D是元素周期表中的四种短周期元素,A分别与B、C、D结合生成三种化合物:

甲、乙、丙。

化合物丁与C的某种单质在常温下反应可生成红棕色气体,则丁为NO、C为O元素;丙与甲、乙均能发生化学反应,且甲、丙为无色有不同刺激性气味的物质,由图中信息可知,丙与O元素的单质反应生成NO,也可以由O的单质与D的单质化合而得,则丙为NH3、D为N元素,乙为H2O;甲、乙、丙三种化合物的分子中含有相同数目的电子,则其都有10个电子,结合图中信息,B的单质可以与H2O反应生成甲和O元素的单质,故甲为HF、B为F元素。

综上所述,A、B、C、D分别是H、F、O、N,甲、乙、丙、丁分别为HF、H2O、NH3、NO。

(1)D为N元素,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第2周期ⅤA族。

(2)B、C、D的原子都是第2周期的元素,其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故其大小关系为N>O>F。

(3)丁与C的单质在常温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O+O2===2NO2。

(4)甲、乙、丙分子中的电子数均为10,实验室检验丙(NH3)的方法是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因为其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

(5)C的单质+丙→乙+丁的化学方程式为5O2+4NH3

6H2O+4NO。

【点睛】

推断题的解题方法最关键的是找好突破口,要求能根据物质的特征性质、特征反应、特殊的反应条件以及特殊的结构,找出一定的范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通常都能快速求解。

2.下列各物质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物质,甲为常见金属单质,乙、丙、丁是非金属单质,其它为化合物,B、D分别为黑色粉末和黑色晶体,G为淡黄色固体,J为生活中常见的调味品,I为红褐色固体,①是实验室制取丁的反应之一,F为棕黄色溶液。

各物质间的转化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各问题(部分生成物未列出):

(1)A的电子式:

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甲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F和E的混合溶液中用___________试剂(填化学式)检验E中阳离子;

(4)整个转换过程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有___________个;

(5)写出反应③E与G按物质的量之比2:

1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3Fe+4H2O(g)

Fe3O4+4H2KMnO46个6Fe2++3Na2O2+6H2O=4Fe(OH)3↓+2Fe3++6Na+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G为淡黄色固体化合物,J为生活中常见的调味品,则G是Na2O2,J为NaCl;I为红褐色固体,则I是氢氧化铁,甲是Fe单质;B、D分别为黑色粉末和黑色晶体,Fe与物质C发生置换反应生成另一种非金属单质,根据Fe与水蒸气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和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可知C是水,乙是氢气,D是Fe3O4;A与B反应生成水和一种非金属单质,且①是实验室制取丁的反应之一,判断A是过氧化氢,B是二氧化锰,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水和氧气,所以丁是氧气;四氧化三铁与K反应生成两种物质E、F,可以相互转化,则K是盐酸,盐酸与四氧化三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氯化铁,F与Fe反应生成E,则F是氯化铁,E是氯化亚铁,氯化铁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氯化钠、氧气,氯化亚铁与一定量的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铁、氢氧化铁、氯化钠。

【详解】

(1)A是过氧化氢,过氧化氢是共价化合物,A的电子式为

,故答案为

(2)甲是Fe单质,C是水,Fe与水蒸气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和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4H2O(g)

Fe3O4+4H2,故答案为3Fe+4H2O(g)

Fe3O4+4H2;

(3)E是氯化亚铁,F是氯化铁,氯化亚铁具有还原性,能够与KMnO4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KMnO4溶液褪色,则可用KMnO4溶液检验亚铁离子,故答案为KMnO4;

(4)由转化关系可知,上述转化过程中除D与K的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外,其余均是氧化还原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共6个,故答案为6;

(5)E是氯化亚铁,G是Na2O2,氯化亚铁与过氧化钠按物质的量之比2:

1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铁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6Fe2++3Na2O2+6H2O=4Fe(OH)3↓+2Fe3++6Na+,故答案为6Fe2++3Na2O2+6H2O=4Fe(OH)3↓+2Fe3++6Na+。

【点睛】

本题考查无机物的推断,注意根据物质的性质、特征作为突破口进行推断,注意牢固把握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及用途是解答关键。

 

3.在一定条件下可实现下图所示物质之间的转化:

请填写下列空白:

(1)孔雀石的主要成分是CuCO3·Cu(OH)2(碱式碳酸铜),受热易分解,图中的F是______(填化学式)。

(2)写出明矾溶液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写出B电解生成E和D的反应方程式:

(4)图中所得G和D都为固体,混合后在高温下可发生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该反应消耗了2molG,则转移的电子数是。

【答案】(每空2分,共10分)

(1)CO2

(2)Al3++4OH-=AlO2-+2H2O

(3)2Al2O3

4Al+3O2↑(4)2Al+3CuO

3Cu+Al2O34NA(或2.408х1024)

【解析】

试题分析:

(1)明矾与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盐。

孔雀石的主要成分是CuCO3·Cu(OH)2(碱式碳酸铜),受热易分解,生成氧化铜、CO2和水。

CO2能与A反应,则F是CO2。

(2)明矾溶液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3++4OH-=AlO2-+2H2O。

(3)CO2能与偏铝酸盐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氢氧化铝分解生成氧化铝和水,电解氧化铝生成氧气和铝,则B电解生成E和D的反应方程式为2Al2O3

4Al+3O2↑。

(4)图中所得G和D都为固体,分别是是氧化铜和铝,混合后在高温下可发生铝热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3CuO

3Cu+Al2O3。

反应中铜的化合价从+2价降低到0价,因此若该反应消耗了2mol氧化铜,则转移的电子数是4NA。

考点:

考查无机框图题推断

4.如图所示每一方框表示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其中A、C、D、E、F在通常情况下均为气体,且加热X生成的A与C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B为常见液体。

试回答下列问题:

(1)X是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F是__________。

(2)A―→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G与Cu的反应中,G表现的性质为______。

(4)X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生成C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5)以C、B、D为原料可生产G,若使amolC完全转化为G,理论上至少需要D___mol。

【答案】NH4HCO3NO22Na2O2+2CO2=2Na2CO3+O2酸性和氧化性NH4++HCO3—+2OH-=2H2O+CO32—+NH3↑2a

【解析】

【分析】

X能与盐酸、氢氧化钠反应都生成气体,应为弱酸铵盐,与盐酸反应得到气体A,A能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气体D,则A为CO2、D为O2,X与氢氧化钠反应得到气体C为NH3,A与C物质的量之比为1:

1,且B为常见液体,可以推知X为NH4HCO3、B为H2O,C(氨气)与D(氧气)反应生成E为NO,E与氧气反应生成F为NO2,F与水反应得到G能与Cu反应生成NO、NO2,则G为HNO3,据此解答。

【详解】

X能与盐酸、氢氧化钠反应都生成气体,应为弱酸铵盐,与盐酸反应得到气体A,A能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气体D,则A为CO2、D为O2,X与氢氧化钠反应得到气体C为NH3,A与C物质的量之比为1:

1,且B为常见液体,可以推知X为NH4HCO3、B为H2O,C(氨气)与D(氧气)反应生成E为NO,E与氧气反应生成F为NO2,F与水反应得到G能与Cu反应生成NO、NO2,则G为HNO3;

(1)由上述分析可知,X是NH4HCO3; F是NO2;

(2)A→D为Na2O2和CO2反应生成碳酸钠和O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

(3)Cu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与氮的氧化物,反应中N元素的化合价部分为不变化,部分降低,故硝酸表现酸性、氧化性;

(4)NH4HCO3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H4++HCO3—+2OH-

2H2O+CO32—+NH3↑;

(5)以NH3、H2O、O2为原料可生产HNO3,使a mol NH3完全转化为HNO3,根据电子转移守恒,理论上至少需要氧气的物质的量=

=2amol。

5.下图为一些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其中部分反应中反应物或生成物未列全。

已知A、H、I、K均为家庭厨房中的常见物质,其中A是食品调味剂,H是消毒剂的有效成分,I、K可用作食品发泡剂。

B是一种有机酸盐,E、F、G均为氧化物,L是红褐色沉淀。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B的组成元素为_____。

(2)鉴别等物质的量浓度的I、K稀溶液的实验方法为_____。

(3)G→J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

(4)M是含氧酸盐,反应①中H、L、D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

2:

4,则M的化学式为_____。

【答案】Fe、C、O取I、K的稀溶液,分别滴加C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者为I2FeO+H2O2+6H+=2Fe3++4H2ONa2FeO4

【解析】

【分析】

A是食品调味剂,H是消毒剂的有效成分,则A为NaCl,H为NaClO,G为氧化物,加H2SO4、H2O2生成J,J加D得L,L为红褐色沉淀,则L为Fe(OH)3,D为NaOH,以此逆推可知J为Fe2(SO4)3,G为FeO,则B中含有Fe元素,C为Cl2,B为有机酸盐,则一定含有C、O两元素,E、F为氧化物,结合框图,则F为CO,E为CO2,I为Na2CO3(纯碱),K为NaHCO3(小苏打)。

【详解】

(1)由以上分析可知B加热分解可生成CO、CO2、FeO,则应含有Fe、C、O三种元素,故答案为:

Fe、C、O;

(2)I为Na2CO3(纯碱),K为NaHCO3(小苏打),Na2CO3与氯化钙反应生成CaCO3为白色沉淀,可加入CaCl2溶液鉴别,出现白色沉淀者为Na2CO3,故答案为:

取I、K的稀溶液,分别滴加C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者为I;

(3)G→J的反应为FeO生成Fe2(SO4)3的过程,H2O2具有氧化性,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O+H2O2+6H+=2Fe3++4H2O,故答案为:

2FeO+H2O2+6H+=2Fe3++4H2O;

(4)H、L、D分别为:

NaClO、Fe(OH)3、NaOH,根据物质的量之比为3:

2:

4,结合生成一种含氧酸盐M,可确定M的化学式为Na2FeO4,方程式为3NaClO+2Fe(OH)3+4NaOH=2Na2FeO4+3NaCl+5H2O,故答案为:

Na2FeO4。

【点睛】

无机推断题注意题的突破口,如A是食品调味剂,是氯化钠,H是消毒剂的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钠,I、K可用作食品发泡剂,为碳酸氢钠和碳酸钠,L是红褐色沉淀,为氢氧化铁。

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是关键。

6.短周期元素X、Y、Z、W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已知在同周期元素的常见简单离子中,W的简单离子半径最小,X、Y、Z、W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在日常生活中用途极其广泛.

X

Y

Z

W

(1)X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

(2)X、Y、Z元素的氢化物均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中一定条件下,液态YH3与液态H2Z可以发生类似方式电离,则液态YH3中阴离子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

(3)超细WY粉末被应用于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域.其制作原理为W2Z3、Y2、X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两种化合物,这两种化合物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原子个数比均为1:

1;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以W为材料制成的容器在空气中具有自我保护作用,这种容器______

填“能”或“不能”

用来腌制咸菜,原因是______.

(5)某汽车尾气分析仪以燃料电池为工作原理测定XZ的浓度,其装置如图所示,该电池中电解质为氧化钇

氧化钠,其中Z2-可以在固体介质NASICON中自由移动.则负极的反应式______

关于该电池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工作时电极b作正极,Z2-通过固体介质NASICON由电极b流向电极a

B工作时电流由电极a通过传感器流向电极b

C传感器中通过的电流越大,尾气中XZ的含量越高

(6)由元素X与元素Z组成的某种阴离子具有还原性,能被酸性KMnO4氧化,请填写相应的离子,并给予配平:

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答案】第二周第ⅣA族

不能氯离子会破坏铝表面氧化膜

AC

216528

【解析】

【分析】

由短周期元素X、Y、Z、W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X、Y、Z处于第二周期,W处于第三周期,在同周期元素的常见简单离子中,W的简单离子半径最小,则W为Al,可推知X为C、Y为N、Z为O.

(1)主族元素周期数=电子层数、主族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2)液态NH3与液态H2O可以发生类似方式电离,则液态NH3中电离得到NH4+、NH2-;

(3)Al2O3、N2、C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两种化合物,这两种化合物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原子个数比均为1:

1,反应生成AlN与CO;

(4)氯离子会破坏铝表面氧化膜;

(5)该装置是原电池,负极上一氧化碳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

,正极上氧气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原电池放电时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阴离子向负极移动,一氧化碳的含量越大,原电池放电时产生的电流越大;

(6)由元素C与元素O组成的某种阴离子具有还原性,能被酸性KMnO4氧化,该阴离子为C2O42-,利用化合价升降相等及原子守恒、电荷守恒进行配平。

【详解】

由短周期元素X、Y、Z、W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X、Y、Z处于第二周期,W处于第三周期,在同周期元素的常见简单离子中,W的简单离子半径最小,则W为Al,可推知X为C、Y为N、Z为O.

(1)X为C元素,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4,处于周期表中第二周第ⅣA族;

(2)液态NH3与液态H2O可以发生类似方式电离,则液态NH3中电离得到NH4+、NH2-,NH2-中N原子与H原子之间形成1对共用电子对,其电子式为:

(3)Al2O3、N2、C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两种化合物,这两种化合物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原子个数比均为1:

1,反应生成AlN与CO,反应方程式为:

(4)氯离子会破坏铝表面氧化膜,铝容器不能用来腌制咸菜;

(5)该装置是原电池,负极上一氧化碳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

A.工作时电极b通入空气,b作正极,阴离子向负极移动,O2-由电极b流向电极a,A项正确;

B.原电池放电时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故电流由电极b通过传感器流向电极a,B项错误;

C.一氧化碳的含量越大,原电池放电时产生的电流越大,C项正确;

答案选AC;

(6)由元素C与元素O组成的某种阴离子具有还原性,能被酸性KMnO4氧化,该阴离子为C2O42-,反应中C元素化合价由+3升高为+4,Mn元素化合价由+7降低为+2,化合价升降最小公倍数为10,C2O42-的系数为5,MnO4-的系数为2,由原子守恒可知:

CO2的系数为10,

的系数为5,H2O为8,H+的系数为16,故配平后离子方程式为:

【点睛】

解答本题时,根据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进行推断是解题关键。

信息型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是难点;信息型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是指用文字描述的方式,叙述一个化学反应的过程,需要从文字信息中提炼反应物、生成物,进而分析反应中电子得失情况,其流程为:

7.已知A、B、C、D、E是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常温下,E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它们之间有如下反应关系。

(1)若A是一种红色金属单质,B是一种常见的挥发性酸,反应时生成的C是无色气体,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若反应放出1.12L气体(标准状况下),则被还原的B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mol。

(2)若实验室中利用固体A和B的反应制备气体C,C是一种无色、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小、碱性的气体,试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实验室检验C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

(3)若B是黄绿色有毒气体,上述关系经常用于实验室尾气处理,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若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靠近盛满B的试管口,看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

【答案】2NO3-+3Cu+8H+=2NO↑+4H2O+3Cu2+0.05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气体,若试纸变蓝,则证明该气体为氨气Cl2+2OH-=Cl-+ClO-+H2O试纸变为蓝色

【解析】A、B、C、D、E是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常温下,E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考虑E为H2O;

(1)A是一种红色单质,B是一种常见的挥发性酸,反应时生成的C是无色气体,则A为Cu,B为稀硝酸,C为NO,D为硝酸铜,反应的离子反应为2NO3-+3Cu+8H+=2NO↑+4H2O+3Cu2+,生成硝酸铜体现硝酸的酸性,生成NO体现硝酸的氧化性;若反应放出1.12LNO气体(标准状况下),NO的物质的量为0.05mol,则被还原的HNO3物质的量为0.05mol;

(2)C是一种无色、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则C为NH3,实验室利用铵盐与熟石灰反应制备氨气,该反应方程式为:

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检验方法为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气体,若试纸变蓝,则证明该气体为氨气(或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该气体,若有白烟生成,则证明该气体为氨气);

(3)若B是黄绿色有毒气体,应该为氯气,实验室常用NaOH溶液吸收其尾气,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若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靠近盛满B的试管口,氯气能氧化I-生成碘单质,则看到的现象为试纸变为蓝色。

点睛:

考查无机物的推断,涉及浓硝酸的性质及氨气的制备;此类题的解答一般有以下步骤:

思维起点的选择:

思维起点是指开始时的思维指向、思维对象或思维角度,推断题中的思维起点应是最具特征的某个条件(包括文字叙述或某个变化过程);思维过程的展开:

解题者在确定思维起点的基础上,利用题目所给信息,结合已有的化学知识和解题经验,不断地缩小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的距离;思维过程的检验:

将上述思维过程的结果代入题中,检查一下是否符合题中条件。

8.A~H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物质,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部分反应物、反应条件和产物已略去)。

A、H是常见的金属单质,工业上常用电解法冶炼H;通常状况下B为黄绿色气体;G为红棕色固体;C、D、E、F、G物种化合物含有同一种元素。

(1)B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

(2)检验D中金属阳离子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_____。

(3)金属H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其与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4)E在空气中转化成F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5)理论上G与H反应生成1mol固体A放出428kJ热量,G与H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6)单质A在氧气中的燃烧产物X可用于去除地下水中的

具有放射性)。

在酸性条件下,X将TcO4-−转化为难溶于水的TcO2,同时得到F,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答案】

取少量D溶液于试管中,先滴加KSCN溶液再滴加氯水,若滴加KSCN溶液时未出现明显现象,滴加氯水后出现血红色,则D溶液中含Fe2+(或取少量D溶液于试管中,滴加K3[Fe(CN)6]溶液,若出现蓝色沉淀,则D溶液中含Fe2+)2Al+2OH-+2H2O=2AlO2-+3H2↑4Fe(OH)2+O2+2H2O=4Fe(OH)32Al(s)+Fe2O3(s)=2Fe(s)+Al2O3(s)ΔH=-856kJ·mol-13Fe3O4+TcO4-+H++13H2O=9Fe(OH)3+TcO2

【解析】

【分析】

通常状况下B 为黄绿色气体,则B为Cl2,A是常见的金属单质,且A与盐酸反应生成D,D又与氯气反应生成C,A也能与氯气反应生成C,且A与C反应生成D,则A应为Fe,D为FeCl2,C为FeCl3,C、D、E、F、G 物种化合物含有同一种元素,且G 为红棕色固体,D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E为Fe(OH)2,E氧化得F为Fe(OH)3,F受执分解得G为Fe2O3,H 是常见的金属单质,工业上常用电解法冶炼H,金属H 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则H应为Al,氧化铁与铝发生铝热反应得铁,符合各物质的转化关系,据此答题。

【详解】

(1)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B为Cl2,B 的电子式为

故答案为

(2)D为FeCl2,检验D 中金属阳离子的实验方案是先滴加KSCN溶液再滴加氯水,若滴加KSCN溶液时未出现明显现象,滴加氯水后出现血红色,则D溶液中含Fe2+(或取少量D溶液于试管中,滴加K3[Fe(CN)6]溶液,若出现蓝色沉淀,则D溶液中含Fe2+),

故答案为先滴加KSCN溶液再滴加氯水,若滴加KSCN溶液时未出现明显现象,滴加氯水后出现血红色,则D溶液中含Fe2+(或取少量D溶液于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