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11053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库.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库.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库.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库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C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

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5.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B)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C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   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8.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B )

     A.马克思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威廉·配第

9.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C)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10.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   A)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到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  ABC )

  A.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

  B.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

  C.多次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破坏

  D.垄断资本主义

2.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  BCD )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3.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BCD )

   A.巴黎公社

   B.1831年和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ABC)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5.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CD)

   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三、分析题

 1.[材料1]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

“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

‘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249页) 

    [材料2]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

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

历史走得更远:

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

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0页)

    [材料3]恩格斯指出:

“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6页)

    [材料4]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指出:

“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自己的最终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

结论要是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毫无用处。

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有一定的形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摆脱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应当形成明确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42页)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答案要点]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

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

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2.[材料1]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观点是否能被看做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19世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美国著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

“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

这“同一套前提”是:

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这些看法的要点是:

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离析的腐朽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

“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

即使这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

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研究的结果。

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

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是正确的。

材料1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的角度,明确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

材料2科尔施的理解则着重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从政治立场着眼规定马克思主义。

材料3是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是一种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

所谓方法至上,就是把理论方法和结论对立起来,片面强调方法而轻视结论。

卢卡奇最初是在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的正统性问题时提出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的。

卢卡奇的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的错误之一,是他把方法仅仅理解为辩证法,而否认世界观的方法意义,实际是否认唯物主义的方法意义;错误之二,是离开论点、结论谈方法,把方法看做是可以离开论点、结论的独立自在的东西。

其最终结果将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否定。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C )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4.“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5.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B)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C )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7.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8.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C)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9.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D )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

10.“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A)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到具体 D.实践到认识

二、多项选择题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BC )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画饼不能充饥

2.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

“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

”“皆本物之固然。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含静。

”“动、静,皆动也。

”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BC  )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3.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  ACD )

   A.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C.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

   D.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

4.下列工作方法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是(  ABC )

 A.“抓典型”        B.“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C.“一切经过实验”   D.“欲擒故纵”

5.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一观点(  CD )

   A.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B.把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作用相混同,是相对主义的观点

   C.既承认偶然性的作用,又承认必然性的作用,是辩证决定论的观点

   D.说明事物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分析题

   1.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

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材料2]毕达哥拉斯认为:

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

水、火、土、空气。

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

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4]恩格斯指出: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

   

(1)材料1、2、3的观点相同吗?

并加以评述。

   

(2)材料4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答案要点]

   

(1)材料1、2、3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

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

不同之点则在于:

材料1、3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火,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

材料2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

   

(2)材料4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

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

   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原理的根本立脚点和出发点。

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

它证明了:

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能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虚幻和荒谬。

唯心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根本错误,并给予其根本性的摧毁和打击。

   第三,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

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2.针对以下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在运动发展中的作用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摘自韩愈:

《原道》)

   “玉不遇砥砺,不可以成器,人不遇困穷挫辱,不可以成德。

”(摘自《梅峰语录》卷上)

   [材料2]任何一件静止的东西,若不是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以运动力图进

入它的位置使它不再处于静止,即将永远静止。

   同样情形,任何一件运动的东西,除非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使它静止,即将永远运动。

(摘自霍布斯:

《论物体》,载《十六一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材料3]列宁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

在谈到黑格尔关于每一事物都是“和它自己的他物有差别”时认为“非常正确和重要;‘他物’是自己的他物,是向自己的对立面的发展。

   “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

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系)。

”(摘自《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请回答:

(1)分析材料1的观点,说明它的发展观的依据。

(2)分析材料2的观点,说明它的发展观的依据。

(3)谈谈你对材料3的理解。

 

[答案要点]

   

(1)材料1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对立面互相斗争、互相作用的结果。

韩愈的观点认为(对佛教、道教)如不加以禁止,(儒教)就不能得到流传和推行。

《梅峰语录》中关于人的发展的观点认为,人不遭受困难屈辱的锻炼,就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这种观点是朴素的、辩证的,是正确的发展观。

   

(2)材料2中霍布斯把力学中静者恒静、动者恒动的规律直接引入哲学,把物质的运动发展看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陷入了外因论,他的这种发展观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

   (3)材料3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

它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实质内容。

矛盾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联结起来,使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从而也就孕育着扬弃旧的矛盾的条件。

矛盾斗争在事物量变过程中的作用,就在于它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质变过程中的作用在于它能突破特定事物存在的限度。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中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 )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科学实验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2.实践的中介是(  A )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3.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D )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4.“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C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5.恩格斯说: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  B )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C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C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8.“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D )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这种观点是(  B)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10.列宁提出的: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 )

   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二、多项选择题

1.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  AB )

 A.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B.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C.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

 D.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与操作系统

2.“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