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社交焦虑小组治疗方案设计说明.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10657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少年社交焦虑小组治疗方案设计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青少年社交焦虑小组治疗方案设计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青少年社交焦虑小组治疗方案设计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青少年社交焦虑小组治疗方案设计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青少年社交焦虑小组治疗方案设计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少年社交焦虑小组治疗方案设计说明.docx

《青少年社交焦虑小组治疗方案设计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少年社交焦虑小组治疗方案设计说明.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少年社交焦虑小组治疗方案设计说明.docx

青少年社交焦虑小组治疗方案设计说明

工业大学2011-2012

青少年社会工作课程设计

 

:

钟亮

学号:

2302080119

 

青少年社交焦虑小组治疗方案设计

第一章案例及问题分析

§1-1案例分析:

案例一:

黄某,男,18岁,大学一年级学生。

小时候父母的同事、朋友或亲戚到家里来,不敢打招呼,总是想办法躲起来。

高中以后稍微好一点,但在集体场合还是不敢讲话。

除非大部分人都很熟悉,一般的聚会、集体活动都不参加。

尤其不敢和女孩子讲话,不敢看女孩子的眼睛,一讲话就脸红。

读大学后,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虽然成绩很好,但心很痛苦,别人无法理解。

问题述及分析:

这是社交焦虑的一个典型案例。

案例中的案主黄某处于青少年时期,由于小时候就不敢与长辈及同辈群体进行交流才导致社交焦虑这一症状的产生,到了高中时期还是不敢参加集体活动以及在公共场合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即认为黄某之所以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受到影响主要是与小时候的经历有关。

而正是由于小时候就不敢与他人正常交流才会产生日后的社交焦虑症。

我们认为社交焦虑症的主要表现为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表现出不自然、严重害羞的心理,脸红,心情紧,举止表情不自然,口干,盗汗等。

像小黄这样的社交焦虑者应学会自我调节,比如学会放松自己,缓解焦虑情绪;不断提高自我意向,积极看待自己;以及增加自己的交往吸引力等。

案例二:

小许是一名20岁的大学新生,每当她看到老师,她就会显得很害怕。

这种情形是从进入高中后慢慢开始的,到了高三,情况越来越糟糕。

平时与同学们交往还比较正常,可一与老师面对面,她会无端地感到害怕,手足无措。

成绩也不断下滑,以至于只考取了一所三本院校。

小许是家中的独生女,父母寄予其很大的希望。

此次考试失利,心里十分难受。

9月份来校报到后,她发现“恐惧感”仍如影随形。

军训时,同学们与教官热热闹闹打成一片,她却远远地看着,不敢上前搭话。

问题述及分析:

案例二中的案主小许患的是一种叫做社交恐惧症的一种心理疾病。

社交恐惧症是常见的一种以心理疾病,患上社交恐惧症的患者往往表现为惧怕与陌生人接触,与陌生人交谈就会出现面红耳赤,思维混乱等多种不良现象。

之所以把这样的一个案例列出来是因为社交恐惧又名社交焦虑,两者虽不是同一种疾病,但在本质上还是相通的。

都会引起一些生理反应:

比如害羞,脸红,口干舌燥,出汗,头晕,恶心等,还有正常的人际交往受挫,不能同时也不敢与他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

患有这种社交恐惧症的患者很多,这样逐渐的就形成了社交恐惧症群体,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交恐惧症群,据于此,我们有必要对此类患有社交焦虑(社交恐惧)的案主们进行团体治疗。

第二章方案设计背景及理念

§2-1方案设计背景:

人际交往是青少年与社会接触,与同辈群体接触的一个必要的途径,也是自己与他人心交流的一个渠道和手段。

和谐的人际交往有利于青少年顺利完成日常的工作任务,能都给身心带来愉悦。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青少年群体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日益强大的社会心理压力,如何认识和正确处理他们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人际交往障碍会给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情绪、健康等各个方面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人际交往环境,将有利于青少年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和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与交往空间。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际交往都是一帆风顺,畅通无阻的,在有一些青少年的人际交往中与其他群体的交际变得困难,这一问题在他们与同辈群体的交往中显得尤为突出。

比如我们列举出的案例一中,处于青少年期的黄某正是受到了社交焦虑症的困扰,导致他的人际交往的功能的缺失。

不敢也不能与其他群体进行有效的交流,如此以往,长期下来,就会变得很压抑,整个人也可能会因此患上精神疾病,比如抑郁症就是心没有得到很好的释放长期压抑导致的最终结果。

在中国,社交焦虑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心理问题,一个保守估算的数字是,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或多或少的遭遇过社交障碍的困扰。

在这个强调彰显个性、表达自己的社会里,崇尚纳言敏行,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人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交危机。

在这个每年以约1500万人的速度城市化的中国,人们时常感受到自己身处于繁华城市中的“孤岛”,好像这个城市的一切都与自己无关,人们也渴望与他人交流。

但同时,为什么众多人感到对社交缺乏信心,甚至对人际交往感到厌倦和逃避。

而我们这一代的青少年又该怎样才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向前大跨一步,让自己拥有健康而又精彩的社交生活呢?

据有关调查统计,社交焦虑在13到24岁之间就开始大量显现出来,而这个年龄段正是处于大好的青少年时期,之所以青少年社交焦虑会受到广大的关注也正是由于这个群体的特殊性,这个群体面临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与残酷的社会社会现实。

一方面他们要平稳的度过这个时期,力求不发生任何重大的对人身有打击的事件,另一方面他们又要面对各方面的阻力,同辈群体,家庭以及社会的阻力。

这样的一种阻力是不可预知的和难以预判的,正是在对抗这样的一种阻力的过程中,有些人顺利平稳的度过,于是他们有了一个美好的值得回忆的青春期,而另外一些人由于种种原因,在抵抗未知阻力的过程中遇到了种种问题,自己又不能顺利的解决,于是在这所有的结果中恰巧有一种叫做社交焦虑的心理疾病,这也正是社交焦虑的产生过程。

西方心理学中关于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的因素:

一是生物学因素;而是社会心理因素。

我们主要看的是社会心理方面的原因。

在社会心理方面主要影响因素有:

1.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中较为重要的是依恋关系,包括“安全型依恋,不安全-矛盾型依恋,不安全-回避型依恋”,很多研究都表明,后两种不安全型依恋会导致儿童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2.教养方式:

研究者还认为,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存在一定的关系。

父母的过度保护和控制会使子女形成过分害羞、胆怯、害怕的性格,造成日后的社交焦虑障碍。

3.同伴关系:

研究发现,同伴关系是影响社交焦虑障碍的较为突出的问题。

同伴关系不良会引起当事人的焦虑,而焦虑会导致社会退缩,而社会退缩影响人际关系和社会技能的发展,进而导致焦虑,又会加重社交焦虑障碍的程度。

4.青少年自身性格和气质类型:

性格与气质类型关系到个体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反应模式。

个体在气质上的差异,会影响父母对儿童的反应模式,这种模式又会导致儿童不安全依恋、社会退缩和焦虑的产生。

§2-2设计理念: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种专业方法。

人不可能离群索居,归依群体是人的本性。

人在群体中生活,而且透过群体达到发展和改变的目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在小组成长的经历。

我们有家庭成员,有学校同学,有单位的同事……我们每个人也有参加小组并与他人合作的经验,也有在小组中与别人分享和成长的体会。

小组工作正式基于在群体中与别人互动,发挥个人潜能,达到改变的目的。

小组治疗一直是社会工作中一种普遍应用的方法。

小组中的成员共同参与体验,减轻了孤独感,使人得以成长,勇于担当改变自身所带来的风险。

对质小组鼓励成员间建立一种真实的相互关系。

马斯洛说:

“如果可以把普通的个别治疗看作是一个由两个人组成的理想社会的雏型,那么集体治疗就可以看作是一个由十个人组成的理想社会的缩影。

另外,我们现在依据经验得出的资料表明,集体治疗是可以做一些个别心理治疗无法做到的事情”。

大多数机构中的咨询者都很容易受到集体咨询方法的影响。

精神卫生机构中的治疗师,常常要参与到各种治疗小组中去,诸如生活技能训练小组、父母小组、物质滥用康复小组、抑郁症或焦虑症治疗小组等。

在中小学和大学里工作的咨询者,则针对其它一些方面的问题组成小组,如社会技能、职业选择、人格成长、上课焦虑等。

而在医疗机构工作的心理学家,他们参与工作的小组往往要处理的是如何对付疼痛,或是那些患有特殊疾病病人的问题。

商业机构中的咨询者可以组织一些小组,帮助提高管理能力、制定退休计划、建立协作关系等。

几乎在任何一种部门,咨询者都可以应用集体治疗方法一显身手。

与个别咨询相比,集体咨询具有许多优势。

在小组咨询中,其他成员的在场为某个小组成员提供了一个极为难得的机会,让他可以在一个被保护的环境中与同伴一道实践一种新的相互作用的社交技巧。

小组鼓励咨客们对其他咨客的行为提供反馈,并就新的行为提出建议。

每个人谈出他得到其他成员的接纳、信任、关心和帮助的感受。

小组成员还要对有这么一个学习接纳、信任、关心和帮助他人的机会在小组谈出自己的看法。

§2-3理论基础:

作为社会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小组工作借用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其中与小组工作相关的一些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小组工作的助人机制、小组的过程和影响这个过程的因素,帮助我们更好的掌握小组工作的理念和工作技巧。

一、需要理论

需要是有机体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部环境或外部环境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人的需要按照起源可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按照指向的对象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自然需要包括饮食、运动、休息、睡眠、排泄、配偶、子嗣等;社会需要包括劳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成就的需要、社会赞许的需要、求知的需要等等。

物质需要是指向社会的物质产品,并以占有这些产品为满足;精神的需要指向社会的各种精神产品,在享受这些精神产品的过程中得到满足。

对小组工作比较有影响的需要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5个等级构成的,它们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排列分别是: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需要是指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

它是人所有的需要中最基本的,也是最有力量的。

安全需要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

归属和爱的需要是指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一个小组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等。

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

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使他(她)们在生活中变得更有能力、更富有创造性。

缺乏自尊会使人感到自卑,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处理面临的问题。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们追求自己能力或潜能的发挥和完善的需要。

马斯洛把当得不到满足时将直接威胁个体生存的需要叫做低级需要或缺少性需要。

那些并非生存所绝对必需的,可以做一定的延缓性满足的需要,被叫做高级需要。

高级需要的满足可以使人健康、长寿、精力旺盛和富有创造力,因此,高级需要也叫做发展需要。

2.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主要是阐述人际关系的形成、取向类型以及小组聚散过程特征的理论。

了解这一理论会提高工作员在小组过程中对成员的行为和成员之间关系的洞察力。

舒茨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

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感情需要。

包容需要是指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小组的需要。

支配需要是指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

感情需要是爱别人或被爱的需要。

人际需要决定着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际需要无法得到满足可能导致精神崩溃,甚至死亡。

第二,需要满足方式相对的继承性与连续性。

童年的人际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满足所形成的行为适应方式,影响并决定着个体在成人期对待他人的方式。

三种需要早期满足的情况和方式与个体后来的行为方式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在包容需要的满足方面,成员在儿童期与双亲交往极少的经验会使他们出现低社会行为,相反,如果儿童过分依赖与父母的沟通,则会形成超社会行为。

在支配需要的方面,如果在成员的儿童期父母采取既有要求又允许他们有一定的自主权和决定权,就会培养出型的行为方式;若父母过分控制或过分不控制,成员就会形成过度焦虑和防御性行为。

在感情需要的满足方面,成员在儿童期不能得到父母充分的爱,经常面对冷淡和排斥,成年后会形成低个人行为;相反,在溺爱环境中长大则容易表现出超个人行为。

第三,基本人际取向。

根据三种需要的相对强度和表达的主动或被动性,舒茨界定了六种基本人际关系取向。

主动包容型,即主动与他人来往、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外向者。

被动包容型,期待别人接纳自己,孤独、退缩、易疏离他人。

主动支配型,主动去支配他人,能运用权威、权力,喜欢控制别人。

被动支配型,期待别人来引导自己,乐于追随他人、受人支配,表现出顺从、无争等特征。

主动感情型,对他人处处显示喜爱、友善、热心、同情、亲密。

被动感情型,期待他人对自己表示亲密,本人则往往显示出冷淡、厌恶等情绪。

第四,关于“相容”。

舒茨认为人际关系中存在着三种人际相容:

互换的相容,发动的相容,交互的相容。

第五,关于小组的形成与瓦解。

3.需要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第一,帮助小组工作员把握小组的方向。

需要理论表明,人的行为是有规律可循的,一切的行为都是围绕着个人的需要而产生。

在小组工作中,了解人类的基本需要和有关的需要理论,可以让我们用需要的观点去看待人的发展和人的问题。

如果小组工作员在组建小组和推进小组的过程中,始终能够从需要的观点出发,看到一个活生生的、有需要的个体,并能对这些需要给予准确的了解,能够洞察组员的问题行为常常是因为他们使用不恰当的和非适应性的行为来满足他们正常和恰当的需要,工作员就可能在小组过程中有意识地利用小组的力量,激发和鼓励组员学习用积极和恰当的方式去满足这些需要,尤其是那些发展性的需要。

工作员如果能始终做到这一点,就能够保证小组正确的发展方向,使小组沿着不断增进成员的改变和成长的方向前进。

第二,帮助小组工作员明确小组的目标。

“社会功能”是社会工作的核心概念,社会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通过“赋权”来恢复和提高个人或某个社会小组的社会功能。

在社会功能的概念中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个人的社会角色的适当扮演以及个人对社会小组的参与,并将其作为个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加以界定,强调只有这样一些基本需要被满足,个人才能最大限度得发挥其社会功能。

小组工作的目标是恢复、提升组员的社会功能。

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从如何帮助成员满足其需要入手。

第三,帮助小组成员更好的理解组员的互动关系。

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不仅把人际需要的满足界定为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还对这些需要做了系统的分析和说明。

小组工作就是借助小组中的人际互动来改善实现目标的,因此,掌握这些人际交往的规律有助于我们悉心洞察小组中的互动情况,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提高小组的凝聚力和生产效率,更好地达到助人自助。

二、交流分析理论

1.交流分析理论的主要容:

交流分析理论是一种以精神分析为基础的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其三个基本假设为:

每一个新生儿都有与生俱来的能力,相信自己和他人都是“好的”;每一个人在童年的早期便决定了自己将如何生活;人们需要得到他人的注意才能生存。

波恩认为,我们的人格结构存在有三种自我状态:

儿童状态、成人状态、父母状态。

儿童自我时,是以某个早年经验到的方式来应对眼前;父母自我时,是以曾经经验到的父母的方式应对眼前;成人自我时,以一种经过思考,较理性的方式应对眼前。

每个人三种状态的比例不同。

波恩总结了三种交流的形态:

互补型、交叉型、隐含型。

互补型是一种符合正常人际关系的自然状态下的反应,是一种为人们所预期的反应。

刺激与反应是平行的,即一方以某种状态发出邀请,另一方做出相同的回应。

如父母对父母、儿童对儿童、成人对成人。

交叉型也叫交错型交流,指当一个人发出信息后,没有得到预期的反应。

当对话被打断或交错时,沟通会停止(通常是暂时的),继之而来的是新的或不一样的沟通。

隐含型也叫“暧昧型”交流,它通常包括两个以上的自我状态,传达的是一个公开的、社会层次的信息,及另一个隐藏的、心理层次的信息。

这种方式常常容易引起误会和不必要的麻烦。

2.交流分析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1、交流分析理论解释和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沟通,因此非常适用于小组工作,尤其是治疗模式和发展模式的小组工作。

2、交流分析理论中对个人三种自我状态的自然出现,可以帮助我们在小组过程中分析和领悟自己的人格结构,学习顺畅地与他人沟通。

3、小组可以帮助当事人把焦点放在个人的早年生活,帮助组员了解自我的生活态度,沟通形态以及个人的能力不能充分发挥与个人早年束缚的关系。

4、小组可以提供一个互动的情境,使成员可以尝试和练习新的沟通方式,增加他们的自我觉察,改变他们的生活态度,最终开始新的生活。

第三章小组活动计划书的撰写

§3-1小组基本信息

小组名称:

爱在人间

导师:

华炜

咨询人:

leon

组员:

黄强,许,虎,倩,王刚,包青,顾翔,乔大海,董建,流

§3-2目标及目的

目标:

运用专业的团体工作的社会工作方式去帮助组员改善目前的焦虑状况,缓解由社交焦虑而产生的压抑情绪,教授组员一些减轻焦虑的方法,进一步提高组员自身减缓焦虑的能力,从而最终使组员能够与其他群体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

目的:

1.增强组员的自信心,提高组员的人际交往能力。

2.活动过程中,让组员学习到一些基本的缓解焦虑的方式,并能灵活应用。

3.活动过程中,鼓励组员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与想法,不用害怕他人的笑话,引导组员之间进行和谐的人际交往。

§3-3服务对象

1.资格:

患有不同程度焦虑症的青少年

2.特点:

希望减轻社交焦虑,获得正常人际交往的青少年

§3-4小组特征

1.性质:

治疗性小组

2.节数:

四节

3.日期:

2011年6月1日至7月1日

4.时间:

14:

00至15:

30

5.地点:

中心XXX室(地点可能因活动性质而改变)

6.人数:

共十人

§3-5招募方法

1.于中心贴海报。

2.于中心的自修室及询问处和康乐室放置宣传单,并邀请当值同事派予招募对象。

3.于中心五月至六月的会员通讯宣传。

4.招募对象主动找到治疗中心并报名。

5.若人数不足,会亲自致电招募对象宣传并邀请参加。

§3-6每节活动计划

第一节活动容

日期及整节活动时间:

6月1日14:

00至15:

30

个别活动时间

地点

目标

所需物资

ⅰ)约5分钟

中心205室

•让组员及工作员间互相认识

ⅰ)工作员及义工自我介绍(包括及在组中的角色等)

义工1名

ⅱ)约15分钟

•让组员之间有初步的认识

ⅱ)组员自我介绍(包括或称呼及对小组的期望值等)

ⅲ)约12分钟

•鼓励组员主动去认识其他人

ⅲ)“认人比赛”:

2人一组来完成。

首先让组2个人彼此主动认识,然后让每一组去结识另一组,但在介绍时组成员互相向别人介绍。

ⅳ)约5分钟

•让组员更清楚小组目的及容,并澄清他们的疑问

ⅳ)介绍小组目的及容

ⅴ)约13分钟

•与组员一起订立小组规,使他们对小组更有归属感及承担责任

ⅴ)与组员一起订立小组规,澄清小组组员应有的责任与义务

笔记本10本;笔10支

ⅵ)约20分钟

•分配组员适当任务

ⅵ)作业:

“闪亮之星”演讲比赛,下次活动

ⅶ)约20分钟

•让组员表达对这次聚会的感觉,令工作员明白他们对小组的看法和意见

ⅶ)邀请组员简单地说出对这次聚会的感受及意见

第二节活动容

日期及整节活动时间:

6月10日14:

00至15:

30

个别活动时间

地点

目标

所需物质

ⅰ)约10分钟

中心205室

•活跃小组气氛,增进组员之间的感情,组员积极参与,以便更好的进入主题

ⅰ)游戏:

开火车

ⅱ)约25分钟

•引导组员将自身的经历分享给其他组员,增强组员的同理心,鼓励组员积极参与,摆脱焦虑

ⅱ)话题:

“跨越那道坎”:

组员讲述引起自身社交焦虑的一些亲身经历,其他组员参与讨论

ⅲ)约20分钟

•培养组员之间的信任,通过参与集体活动加深组员之间的了解,摆脱焦虑

ⅲ)游戏:

“信任跌倒”:

一名组员站在桌上或椅子上,背对着其他人向后倒,由一到两名组员负责将他接住

桌椅等道具

ⅳ)约25分钟

•锻炼组员在公共场合发表演讲的能力,能做到不怯场,提高自信心,减缓焦虑

ⅳ)活动:

“闪亮之星”演讲比赛正式拉开帷幕

话筒;投影设备

ⅴ)约10分钟

•组员对此次小组活动提出意见与建议,作出总结,以便下一次活动的顺利开展

ⅴ)活动:

组员对本次小组活动进行总结并对下次活动展望

第三节活动容

日期及整节活动时间:

6月20日08:

00至12:

00

个别活动时间

地点

目标

所需物资

ⅰ)约30分钟

市区XXX街道;市区XXX景点

•提醒组员活动时应注意安全

ⅰ)工作员介绍此次户外活动的主要行程及注意事项

扩音喇叭

ⅱ)约60分钟

•通过做任务的形式达到与人交流的目的,进一步去感化青少年,消除害怕陌生的情绪,减轻社交焦虑

ⅱ)活动:

“任务进行时”:

工作员将任务写在纸片上分配给各位组员,要求两人一组去完成,这些任务要求组员合作,学会与不同人打交道。

主要任务有:

路上向陌生人借零钱;向陌生人问路;与上促销人员攀谈并讨价还价;去申请办领会员业务等等

硬纸片若干

ⅲ)约60分钟

•鼓励组员参与集体活动,互帮互助;通过集体娱乐活动缓解焦虑情绪

ⅲ)活动:

带领组员去市区游乐场所,参与到刺激、惊险的游戏当中,体验集体活动带来的新鲜感

ⅳ)约60分钟

•通过集体活动,体现组员的互帮互助,借爬山的过程和沿途的风景来缓解焦虑情绪

ⅳ)活动:

组织组员去风景区爬山

ⅴ)约30分钟

•鼓励组员分享交流此次户外活动的心得

ⅴ)活动:

总结与归纳:

邀请组员谈谈对此次活动的看法

第四节活动容

日期及整节活动时间:

7月1日14:

00至15:

30

个别活动时间

地点

目标

所需物资

ⅰ)约15分钟

中心205室

•让组员重温小组活动容

ⅰ)与组员总结分享小组容

ⅱ)约15分钟

•让工作员了解组员对小组的感受,为日后的评估及跟进工作做好准备

ⅱ)组员分享参加小组以来,自己身上发生的一些变化,焦虑是否有所好转

ⅲ)约10分钟

•评估小组成效

ⅲ)做小组后期评估问卷

问卷表

ⅳ)约50分钟

•让工作员与所有组员同欢

ⅳ)大食会

食物(事先准备好的)

 

§3-7所需资源

1.人手:

工作员一名

义工:

两名(邀请社会工作系的同学担当,一名协助工作者做小组工作,另一名则负责小组的进行时,负责处理各种突发状况,但是具体任务要视情况再决定。

2.财政预算

3.物资

收入

1)组员缴交的费用($40*6)$240

2)中心津贴$260

支出

1)游戏物资$30

2)手工材料费$70

3)食物材料费$70

4)大食会$580

5)礼物$50

合计费用$500

合计费用$800

§3-8工作日程

日期

任务

2月

制作海报及有关宣传的预备工作

3月1日至5月1日

于会讯刊登广告

5月1日至5月10日

招募青少年志愿者,接受报名

5月10日至6月1日

约见参加者,进行组前聚会及筹备开组工作

6月1日至7月1日

开组

7月1日至8月1日

小组总结及跟进工作

 

§3-9应变计划

预计困难

应对方法

1)招募不到足够的参加者

请同事帮忙,招募一些他们熟悉又符合条件的青少年参加;由参加的青少年推荐符合条件的同辈群体

2)工作员难以应付突发状况

邀请有经验的同事帮忙;小组初期尽快掌握组员的性格及所关注的事物,以便工作者在构思小组及运用小组时,能更好的针对他们的需要;在每节活动之前仔细构思小组的流程及安排,在小组进行时工作者关注组员言行并及时回应

3)组员对小组活动兴趣不高

经常关注他们,并鼓励他们发言;工作员设计的活动和话题应尽量吸引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