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桥古桥主题活动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08245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79.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洪桥古桥主题活动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洪桥古桥主题活动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洪桥古桥主题活动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洪桥古桥主题活动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洪桥古桥主题活动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洪桥古桥主题活动报告.docx

《洪桥古桥主题活动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洪桥古桥主题活动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洪桥古桥主题活动报告.docx

洪桥古桥主题活动报告

“寻访洪桥古桥,探寻文明密码”

——走近水乡的古桥主题活动报告

[内容摘要]

家乡洪桥原有两座古桥,已经倒塌消失了。

家乡其它的古桥会是怎么样呢,我们进行为期近三个月本次实践考察寻访活动。

调查表明,家乡有古桥有33座,现保存的有33座,这其中两座古桥已经出现松动倒塌的危险,其它尚好。

调查发现,家乡的古桥文化资源丰富,有各种关于桥的故事与传说,令人遐想;每座桥的楹联,值得细细品味,令人叹服。

另外我们还发现两座重建桥的桥名需要改正。

在本次活动中,通过我们的讲述和寻访,把古桥的历史、故事进行深度挖掘,让全镇人民能走近古桥,直观感受古桥价值,提高群众的古桥保护意识,发动古桥所在地的干部群众、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积极行动起来,以主人翁的姿态,加入到古桥保护队伍中来,为江南的水乡守住“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

我们家乡叫做洪桥古镇洪桥,历史上曾称鸿桥,因境内河港交叉纵横,湖泊星罗棋布,以水产风味浓、桥梁众多而取名。

家乡其它的古桥会是怎么样呢,究竟数量有多少,牢固状况怎样呢?

所以专门进行组织了本次实践考察与调查活动。

      

通过实地考察、调查走访、上网搜索等活动,了解了家乡古桥的现状、历史,曾经的传说,培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为保护家乡古桥献计献言等活动,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激发保护家乡历史文化资源的热情和责任感;通过系列的实践活动,增进了对我们家乡桥历史,桥文化的了解,丰富同学们的知识范畴,同时能有效地锻炼同学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二、调查对象及其范围

本次调查对象主要是家乡现存的古桥。

古桥指的是桥龄百年以上的。

有些古桥已经倒塌消失,或已翻建的桥,为了记住桥文化历史,我们也在调查范围之内。

调查的范围是我们学校就读同学区域范围之内,主要是洪桥全域范围内22个行政村。

三、调查方式与分组分工

主要分三个小组

第一组:

组长★包梦凡,组员:

车嘉楠、陈涛、陈耀楠、豆成、付利芳

主要负责考察调查原衡山片的古桥

第二组:

组长★陈惠晶,组员:

包梦云、蒋佳伟、蒋志坚、李旭杰、茆世权

主要负责考察沿太湖一带的古桥

第三组:

组长★倪城杭,组员:

马心怡、钱恒星、沈力宏、孙劲夫、钦淼

主要负责考察调查原洪桥的古桥

总负责,主要执笔人:

陈惠晶

摄影:

潘家能、王晶波

指导老师:

李莉

特邀顾问:

周凤平老师

四、调查内容

1.主要是实地察看古桥桥名、结构、材料、桥的楹联;

2.了解桥的地理位置、使用情况,安全状况;

3.走访当地老人,了解古桥的来历,故事传说等。

五、调查过程:

1.筹划准备(2014年10月3日至5日):

主要讨论制订调查考察活动方案,落实调查内容及分组情况。

我们在10月5日下午,在学校小会议室召开了本次活动的第一次会议,全体寻访活动的18位同学都参加。

主要介绍了本次活动的意义,分组情况,以及活动的初步计划等。

陈云刚老师参加了会议,特别强调了活动的意义,以及活动时必须遵守纪律,严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会议由陈慧晶主持。

2.考察寻访(2014年10月8日至2015年3月10日):

寻访活动的主要过程,也是具体实施阶段。

10月11日下午,包梦凡、倪城杭、邵旭泽三个小组长,在总组长陈慧晶家召开了第二次会议。

主要内容是发放调查问卷的纸,安排好自己家乡范围内古桥的桥名的来由,有关桥的传说与故事等。

李莉老师来电话关照,我们考察古桥时,不能单独小组进行,必须要有大人带领(确保安全)。

初步商量,由李老师带领集体考察古桥。

10月12日下午,由陈老师带队,我们一行6人在学校集中,之后骑着自行车从参观鴻桥开始,先后考察了道左桥、高宁塘桥、濂溪桥、两乡桥、六河桥、茂盛桥、王家坝桥、一来桥、迎箬桥、永福桥、永隆桥、圆通桥、臧家桥、永穰桥。

整整一个下午,我们骑车走遍了原洪桥镇,考察了所有古桥(15座)。

虽然十分劳累,但是大家非常高兴,因为我们收获是无价的呀。

10月18日下午,主要由第一、二小组成员组成,以及陈慧晶等13人,在李老师的带领下,考察原衡山片的古桥,我们沿途考察并寻访了宝庆桥、大头港桥、复兴桥、横山桥、花石桥、积善桥、涧湾桥、锁界桥、润泽塘桥、太平桥、万兴塘桥、兴茂桥、宜桥、义行塘桥、永福桥、永丰桥、震湖桥、震泽桥、观河庙桥、图影桥、碧岩村竹桥巷小桥等。

特别令人兴奋的是,我们在考察古桥“宝庆桥”时(光绪二十一重建),一位姓龙的伯伯听说我们在考察家乡古桥时,夸奖我们做得对。

10月19日下午,我们活动小组6个人,由陈慧晶任组长,前往我们的特约顾问周凤平老师家访问,聆听周教师介绍家乡古桥的故事。

周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为我们介绍许多关于家乡古桥的故事,我们真的十分兴奋又好奇,感觉家乡的桥文化真丰富!

在周老师老师家,我们还看到了周老师收藏的一些古桥的条石,抚摸到了双桥的“桥耳朵”。

3.总结整理(2015年3月11日至3月25日):

撰写修改调查报告。

我们先后四次召开各小组长的会议,对各小组调查后情况进行汇总与整理,特别是最后调查报告,由沈辉旺主要执笔,陈慧晶、倪城杭等协助,进行了三次大的补充与整理。

六、调查结果 

  1.古桥基本情况

 三个小组通过两个多月的实地考察,拜访了十几个当地的老人,结合摄影、文字记录,网络查找等形式,整理出家乡古桥的基本情况(年代、结构、牢固情况、地理位置等)。

33座古桥,现保存33座   调查寻访表明,家乡目前保存着比较完好的古桥共有33座,已经翻建的有9座。

翻建的这些古桥已经不见了,已经被其它结构的桥代替,我们还是列入了,目的是我们能记住桥的“先辈”,记住曾经的历史。

石板桥多,三孔桥多 现存家乡33座古桥的结构都是直梁石板桥,三孔的有26座,五孔的有2座。

1座是二孔的,一孔的有4座,洪桥区块先保存有古桥15座,均为梁桥,有高宁塘桥和六河桥两座五孔的梁桥,从体量来说应该列长兴县前列。

一来桥是很别致的桥与闸合一的闸桥,保存完整,在湖州境内都比较少见了。

我们了解到,横山现存古桥18座,还有2座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拱桥也颇有特色。

弁山曾经在宋元是很多高士隐居之所,跟外界的交往与联系就多,因此在前往碧岩的涧湾路上发现有2座宋元风格明显的武康石桥,应该是那个时代的遗存。

站在横山的桥上,一抬眼弁山总在眼前,感觉颇好。

    桥的走向与桥名 33座现存的古桥中,东西走向的有25座,南北走向的也有8座。

大体也能反映出家乡河道交叉的地理特点。

    33座有记载的古桥的桥名中,其它9座是为了纪念某一姓氏,而取的名(占27.3%),例王家坝桥等。

而其它14座桥是为了寄寓一方平安或者家乡兴旺良好愿望,而取名的(占42.4%)。

例如永福桥、太平桥等。

另外在一个区域范围之内桥名也有相似的取名,高宁塘桥、濂溪桥、两乡桥三座桥就是在沿湖的一带。

  古桥大多处于“休生养息”  33座现存的古桥,目前正使用中,有18座,其它15座已经停止使用,一般都在古桥边上,建造了新的桥梁。

所以,总体上家乡古桥,已经处于“休生养息”。

当然由于古桥桥面都是台阶式,不便于现在的行车,所以也是原因之一。

2.给每一座古桥作档案记录

在调查寻访中,我们察看了结构材料,长短宽度,牢固情况,地理位置,镌刻的桥名及楹联,同时也特别关心桥名的来历,听说许许多多的传说与故事(后有选编)。

通过几次的整理修改与论证,我们完成了33座古桥的档案记录。

(另见附件4)

3.建立古桥名片,传承家乡文化

“每一座桥有自己故事与历史,每一座有自己的相貌与诉说。

”,(周凤平老师语)

鸿桥,三孔石梁桥,洪桥镇洪桥村洪桥自然村(洪桥老街道),中华民国重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清《长兴县志»:

“鸿桥镇属平定区第十三图六十六庄,距城十八里。

”“其地向称僻静。

西连都家三乡诸荡,东接太湖烟波渺弥,议港纷歧,舟楫往来乃於趋避。

咸丰十年(1860年)商贾麋集於兹,帆樯林立,阛阓尘嚣,俨然一哄之市,延至於今犹备乡镇之一。

"两乡河穿镇而过,水路航行四通八达。

解放前后,一直是城东地区水乡码头。

 

道左桥,三孔石梁桥,洪桥镇古龙村导古土斗自然村,民国20年重建。

古名道姑土斗,相传有一道士和尼姑配婚,居此得名为道姑土斗。

以土斗名命村名。

旧时道姑成婚有伤风化,后改道姑为导古。

义行塘桥,图影村九百斗自然村,中华民国重建。

这座单孔石梁桥,桥两侧排柱上居然有两幅对联,面西:

“北临震泽一湖漫、东近小桥三里目”,面东:

“交过吴邑口来船、关锁太湖流溢水”。

十分难得。

 

涧湾桥,涧湾村西口沿溪涧上行400米,竹林边就是涧湾桥,桥面纵梁为带睑边弧形武康石梁,有卷云纹,具有明显的宋元风格。

宋元时弁山热闹一时,沿溪涧而上是上弁山碧岩的宋元古道,下行就是水路可通太湖从小梅口转而去湖州。

 

宝庆桥 横山桥村东仁自然村,东西向,光绪丙午年,光绪32年,1906年重建。

桥南是一片开阔的水面,眺望弁山绝佳。

在桥墩的南北两侧的桥柱上雕刻楹联:

北面的一对是:

“北望吴江帆影稳;南接秀水檐橹声”。

南边的一对是:

“家要长兴事早前去,人求清高心放平来”写得真是通俗易懂,又是精妙绝伦。

可惜我们发现家乡其它的桥,桥的楹联大多也有,但是已经模糊不清了。

 

七、调查后思考与建议

通过调查与访问,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家乡的古桥淳朴与魅力,家乡古桥的浓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价值,也充分反映家乡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同时唤起我们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增强同学们保护家乡文化遗产的社会责任感。

活动基本结束了,但是同学们热情高涨的参与情绪,令大家感动。

作为双桥人的下一代,我们有责任了解家乡“洪桥”的历史,33座家乡的古桥既有古建筑工艺上传承,更有着丰富的历史的故事。

桥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骄傲;是历史留给心灵的震撼。

同时我们也发现几个问题,建议有关部门,采取措施保护家乡的古桥,让家乡的古桥得以休生养息,让家乡古桥能够永远保存下去,让桥文化得以永远传承。

1.亟需抢修的古桥,应该列入计划尽快加固。

 家乡目前尚存的古桥中,有两座桥处于濒临倒塌的情况,十分危险。

两座是东风村钮家桥与日晖桥。

钮家桥的主要问题是桥墩已经裂开,其中三个石柱子,其中间的一根已经倒塌,桥堍两边的根基也是有所松动了。

六河桥是现存家乡跨度最大的5孔石板桥(51.7米),也是危险程度最高的一座桥,其突出的问题是桥堍的基石已经松动,已经脱落(见图片)。

还特别令人关注与担忧的是,日晖桥目前仍然在使用中,每天都有人当地人,从这座上来来往往。

2.立碑刻字,改正桥名

建议对现存的古桥,在检修的基础上,立碑刻字,概述桥的历史,提升家乡文化建设的品位,同时提高家乡对古桥的保护意识。

建议更正两座古桥的名称,还家乡古桥名本来面目。

现存位于小沉渎村的“大头港”其实是“窦渎港桥”。

我们在调查时,好几位老人都指出,原来的桥名是叫“窦渎港桥”。

3.继承古桥文化,汇编《家乡的桥》

出刊《灿烂的文化——家乡的桥》的板报,开展《知古桥,爱家乡》的主题队会,通过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对“古桥文化”的热爱之情,触动全体学生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我们结合“古桥文化”综合实践活动,平时留心关于桥家乡文化现象,已经例如收集乡土风俗、民间传说、名人轶闻趣事,并做了记录。

已经初步汇编《家乡的桥》。

本次活动主题明确,活动组织有序,特别是每次各小组的外出考察古桥活动都有老师或家长陪同,使我们各项活动得到安全有序顺利完成。

活动得到学校领导,家长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李莉老师的全程指导与帮助,我们十分感动,深表谢意!

 

附件资料1:

本次课题组小组分工名单。

主要分三个小组

第一组:

组长★包梦凡,组员:

车嘉楠、陈涛、陈耀楠、豆成、付利芳

主要负责考察调查东风的古桥

第二组:

组长★陈惠晶,组员:

包梦云、蒋佳伟、蒋志坚、李旭杰、茆世权

主要负责考察双桥丁家浜、金桥一带的古桥

第三组:

组长★倪城杭,组员:

马心怡、钱恒星、沈力宏、孙劲夫、钦淼

主要负责考察调查双桥村的古桥

总负责,主要执笔人:

陈惠晶

摄影:

潘家能、王晶波

指导老师:

李莉

 

附件资料2:

洪桥片和横山片区域简介

横山位于长兴县东部,辖区北靠太湖,东南以弁山分水线与湖州市白雀为界,西南和西部以弁山山和河流与李家巷、洪桥毗邻。

整个区域呈三角形,总面积约36平方公里。

因公社曾驻地在横山桥自然镇,故名。

清《长兴县志》:

"横山桥,原名黄山桥,在县东四十里,跨黄山港(顾志)"黄山,在横山桥南1里处有一山,其土黄色,故名。

桥名由此而得。

辖区在清同治间属白乌区正东乡,27--29图。

解放前属鸿桥区山乡和图影乡。

1949年4月解放。

解放后建政横山乡和图影乡,1956年两乡合并为横山乡。

1958年10月建立鸿桥人民公社,其辖区属横山管理区。

1961年底调整规模中撤销管理区,建立横山人民公社。

现已经并入洪桥镇。

自然条件公社北部属平原水网地区,约占40%;南部弁山北麓属丘陵山区,约占总面积的30%;水面占10%。

南高北低,平原地区平均海拔2--3米,山区最高峰海拔500多米。

横山港由西向东至小梅口,平分全境。

境内河道纵横,荡漾星罗棋布。

其中较大的有大荡漾、陈湾漾、鸭卵漾等,不但有利于蓄洪航运,而且对于发展养殖业的潜力很大。

西南和南部山区,矿产资源丰富,有石英石、石灰石、建筑石和紫砂等。

曾有县属陈湾石矿、石英矿均在此。

主要特产:

水产(鱼、菱、珍珠)、梨、茶叶、毛笋、竹根洗帚。

这里产的黄泥笋、水蜜梨和竹根洗帚尤为闻名。

这里有古代风景区碧岩。

为弁山"三岩"之冠。

清《长兴县志》:

弁山有秀岩、云岩、碧岩,惟碧岩最胜。

上有碧岩寺(1958年被毁,近年来重建)。

这里山势雄伟陡峭,峰峦迭至太湖小梅口。

从后城进山,拾阶而上,50步一折,凡26折,32盘旋,登830级而达于顶。

上碧岩向东北方向俯视,太湖风光,尽收眼底,湖面洪涛万顷,渔帆点点,大小雷山,飘浮湖面;洞庭七十二峰绰约可数。

相传碧岩十二景,除了人工建筑被破坏外,其余天然胜景依然尚存。

值得称奇的珠帘水、瀑布泉,从百尺崖头飞溅而下,终年不竭,石壁上镑刻有苏东坡的"清空世界"四个大字,清晰可见。

在图影桥东至小梅口,为保护湖岸,有条长达三华里的石塘埂,相传为东晋时吴兴太守谢安修建,名谢公塘。

洪桥位于长兴县东部,其辖区北靠太湖和新塘,东临横山,南以舟山分水岭与湖州市为界,西连下箬寺和李家巷。

总面积为34平方公里。

曾经是以种植水稻'为主的粮产区。

因中心在鸿桥自然镇,故名。

据清《长兴县志»:

“鸿桥镇在县东十二里,其地向称僻静。

”时属“平定区第十三图”。

镇名由桥名而得。

该桥系跨两乡河上的一条三孔人行石桥。

正因为“其地向称僻静”,因此在太平天国和抗战时期洪桥成了长兴人的避难之所,因此在这两个时期洪桥繁盛一时,鸿桥两侧商铺连绵成片。

解放前和解放初,全社辖区属南阳、潼桥、鸿桥三乡,1956年撤南阳、潼桥乡,并入鸿桥乡。

1958年10月,建立鸿桥人民公社,为鸿桥管理区,1961年撤掉鸿桥管理区,建立鸿桥人民公社。

1965年3月,经省人委批准,将鸿桥改为洪桥。

洪桥系滨临太湖的平原水网地区,南部舟山北麓有少量丘陵。

平原地区海拔3.8米,丘陵地区海拔80米,最高的山为弁山云峰顶,海拔521.6米。

境内河流纵横,本县著名的箬水,经下箬寺,过鸿桥东至湖州。

泗安塘支流经赵家桥东入太湖。

湖泊有都家漾、排田漾等,排灌方便。

境内有田、有地,有山、有水,俗称“太湖之滨、舟山之峡”,自然条件优越。

为长兴县粮食、蚕桑重点产区之一。

特产蚕茧、小湖羊皮。

 

附件资料3:

学生活动照片

 

 

 

 

 

 

 

 

附件资料4:

(洪桥片古桥名片)

1、道左桥,三孔石梁桥,洪桥镇古龙村导古土斗自然村,民国20年重建。

古名道姑土斗,相传有一道士和尼姑配婚,居此得名为道姑土斗。

以土斗名命村名。

旧时道姑成婚有伤风化,后改道姑为导古。

2、高宁塘桥,五孔石梁桥,洪桥镇金星村斗角自然村西500米,居仁村陈家浜东150处,1937年重建。

周围环境优美,去的时候正是麦熟时节,成片的麦田很多年没有看到了。

3、鸿桥,三孔石梁桥,洪桥镇洪桥村洪桥自然村(洪桥老街道),中华民国重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清《长兴县志»:

“鸿桥镇属平定区第十三图六十六庄,距城十八里。

”“其地向称僻静。

西连都家三乡诸荡,东接太湖烟波渺弥,议港纷歧,舟楫往来乃於趋避。

咸丰十年(1860年)商贾麋集於兹,帆樯林立,阛阓尘嚣,俨然一哄之市,延至於今犹备乡镇之一。

"两乡河穿镇而过,水路航行四通八达。

解放前后,一直是城东地区水乡码头。

4、濂溪桥,单孔石梁桥,洪桥镇橡树下村七兜里自然村东,1929年重建。

站在桥头可南眺弁山。

5、两乡桥,三孔石梁桥,洪桥镇排田漾村两乡浜自然村西北300米的高铁边,光绪念七年重建,县级文物保护点。

该村浜南原属鸿桥乡,浜北属南阳乡,故名两乡浜,桥也因此得名。

6、六河桥,五孔石梁桥,洪桥镇南阳村北塘自然村北,新塘居仁村陈家浜南的杨家浦港上,中华民国重建,风格与高宁塘桥相仿。

7、茂盛桥,三孔石梁桥,洪桥镇排田漾村原长兴航管站内,现桥就在高铁旁,桥下河流已填,站在桥边,头顶不时有高铁轰然而过。

8、蒋湾山塘桥,单孔石梁桥,洪桥镇陈桥村舟山浜自然村东200米,1922年重建,桥往南数百米就是弁山山麓。

9、王家坝桥,单孔石梁桥,洪桥镇亭子桥村王家坝自然村南,离高铁也只有不到20米。

高铁横穿洪桥大大滴改变了洪桥古桥的周边环境,两乡桥、茂盛桥等都是的。

10、一来桥,单孔石梁桥,洪桥镇太湖村邹家港自然村,南北向,与陡门或者说闸门合一。

桥南是上世纪60年代所建的集体用房,现在保存完好。

11、迎箬桥,单孔石梁桥,桥名显然与箬水有关。

洪桥镇橡树下村路西斗自然村,同治十三年,中华民国二十九年重建,以辖区鹭鸶土斗命名,后因"鹭鸶"两字书写不方便,取其谐音为路西土斗。

以土斗名命村名。

鹭鸶土斗西靠杨家浦港,地势低洼,古时白水茫茫,野草丛生,常有鹭鸶鸟在此栖息,故名鹭鸶土斗。

与喜鹊土斗、乌鸦土斗同为县内三只鸟名土斗。

12、永福桥,单孔石梁桥,洪桥镇陈桥村舟山浜自然村,清咸丰年间重建,但所剩桥面板为武康石材,侧面的雕刻样式比较古老,与湖州境内的宋元风格相仿,清代重建应该是改造和利用了旧桥板。

13、永隆桥,单孔石梁桥,桥镇潼桥村张家坝自然村,中华民国重建。

去的那天正逢端午,桥边的枇杷熟了,桥头有小孩子吃粽子。

14、圆通桥,单孔石梁桥,洪桥镇陈桥村石桥头自然村,桥下河道被填,只剩下桥面可见。

桥南的一处河埠头非常精致。

15、臧家桥,单孔石梁桥,洪桥镇古龙村龙舌咀自然村,无桥名及纪年题刻。

桥边的古槐郁郁葱葱,环境优雅。

丁家渎、陈家渎、吴家头、周家头、港南门、石桥头、吴家渎七个小村组成,故称"七村龙舌咀"。

长兴港至此分流,主流向东北,经新塘口注入太湖,向东为横山港直至湖州市。

中间一块桑地,四面环水,地形似神话中的"龙舌、龙咀"。

村名以此而得。

永穰桥,单孔石梁桥,洪桥镇金星村斗角自然村,桥上水泥栏杆上刻永穰桥,村里人说大约建于上世纪60年代,下面石梁上刻“新建平穰桥“,看形制约建于清末民国时期。

 

(横山片古桥名片)

1、宝庆桥,横山桥村东仁自然村,东西向,光绪丙午年,光绪32年,1906年重建。

桥南是一片开阔的水面,眺望弁山绝佳。

2、大头港桥,小沉渎村扶拦桥自然村北150米处,靠近太湖大堤,无桥名和纪年。

网友阿杰船长认为,窦渎港系34条古溇港之一,已经湮废,文物部门将其登记为“大头港桥”属误读。

应该是窦渎港桥。

3、复兴桥,碧岩村竹桥巷自然村,清嘉庆元年重建,现在已经废弃,桥上爬满了南瓜藤,弁山就近在眼前。

4、横山桥,横山集镇上,南北向,1960年重建。

非常雄伟和气派的拱桥。

5、花石桥,图影村李家荡自然村(现在已拆迁),南北向,现桥面东侧石梁为武康石,中间为花岗岩。

桥往南就是陈湾石矿,桥北现保存有觉成禅寺。

6、积善桥,涧湾村西口溪涧上,南北向,宋元风格。

中间桥面纵梁为带睑边弧形武康石梁,南侧边孔还有一武康石睑边弧形石梁,还有卷云纹,其他替换了花岗岩。

7、涧湾桥,涧湾村西口沿溪涧上行400米,竹林边就是涧湾桥,桥面纵梁为带睑边弧形武康石梁,有卷云纹,具有明显的宋元风格。

宋元时弁山热闹一时,沿溪涧而上是上弁山碧岩的宋元古道,下行就是水路可通太湖从小梅口转而去湖州。

8、锁界桥,小沉渎村宅里自然村西北50米处,戊辰年重建。

9、润泽塘桥,小沉渎村北墙门与王家港两个自然村之间,中华民国12年立。

10、太平桥,大荡漾村邱家荡自然村西,癸亥年冬三元会重建。

不知道这三元会是什么组织。

11、万兴塘桥,图影村堂子斗自然村,1928年重建。

12、兴茂桥,图影村大公斗自然村。

乾隆三十六年重建。

13、宜桥,万仕桥村茆家浜自然村西,光绪二十四年重建,桥上远眺弁山甚佳。

14、义行塘桥,图影村九百斗自然村,中华民国重建。

这座单孔石梁桥,桥两侧排柱上居然有两幅对联,面西:

“北临震泽一湖漫、东近小桥三里目”,面东:

“交

15、永福桥,图影村蔡家港自然村中,现迁建到小沉渎村东200米小河上,东距

16、永丰桥,碧岩村王家浜自然村东口,中华民国12年重建。

17、震湖桥,小沉渎村北,与明代的太湖石古堤坝相连接,同治十一年重建。

18、震泽桥,小沉渎村北,原为三孔石梁桥,1957年拓宽河道,1958年从他处迁建民国六年的大兴桥,合建成现在的五孔石梁桥。

原桥道光3年重建。

19、新桥,长兴洪桥镇高大斗村,东西向,1967年建,青砖拱桥。

20、观河庙桥,图影村陈胡斗自然村西,现新居民区东侧,只剩中孔在河中央。

图影桥,图影村南谢公塘上,原为石拱桥,被拆除改建成水泥梁桥,但两边金刚墙采用老桥石材,尚能看到老的桥联残件三件,上面刻有:

“乡间卜岁丰;歉仍向影中看;即化机以窥”等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