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和教学计划.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00768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4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和教学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四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和教学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四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和教学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四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和教学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四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和教学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和教学计划.docx

《四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和教学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和教学计划.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和教学计划.docx

四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和教学计划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

——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小学四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

四年级共有1个教学班,学生上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比较高,在三年级和四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性的操作技能,但是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高有低,掌握水平参差不齐,这对统一教学不利,因此在教学中应遵循“因材施教”原则,设计与各种层次学生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另外由于教学设备不足,学生上机操作的时间得不到充分保证,可能会影响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

二、教材分析

由四川教育教育出版社编著的小学四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材行文流畅、图文并茂、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

教材有“任务引导”、“金钥匙”、“小博士”、“知识窗”、“阅读材料”等模块构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介绍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引导同学们在一个个具体任务的过程中,领悟信息技术中蕴藏的科学思想和文化内涵,培养自己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

本册教材共有6个单元,它将引导你从体验网络的神奇作用开始、到你学会在网上自由“冲浪”。

第1单元“了解计算机网络”体验计算机网络,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学习共享校园网资源的方法;第2单元“神奇的因特网世界”介绍使用IE浏览器浏览网页的基本方法;第3单元“网上冲浪有技巧”介绍使用IE浏览器浏览网页的技巧;第4单元“把网上的'宝贝‘搬回家”学习保存网页、图片及文字的方法;第5单元“网上邮差E-mail”学习获得免费电子邮箱的方法并利用免费电子邮箱收发电子邮件;第6单元“网络安全与防范”介绍网络中的安全隐患、网络道德和法规,学习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三、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网络的基础知识,学会使用网络上的共享资源。

2、学会通过因特网浏览信息,获得学习、生活中需要的信息资源。

3、营造主动参与、动手实践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一步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习得技能,逐步形成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计算机操作中注意正确方法的指导,养成正确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5、拓宽知识面,拓展视野,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浓厚兴趣。

6、形成现阶段学生应知的信息技术理念,树立学好信息技术、用好信息技术的信心。

7、培养学生与人合作、自主探究思考、勇于动手、善于交流的能力。

8、进行爱护公共机房设备的品德教育。

四、教学措施

1、任务驱动思想。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明确指出:

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

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

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对主体性教学,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创造性能力具有积极性作用。

2、课程整合思想。

(1)与相邻学科的课程整合

(2)与德育整合。

3、趣味性思想。

(1)语言的趣味化

(2)内容趣味化。

4、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1)结合实例进行应用介绍

(2)贯穿网络知识。

5、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因材施教”、“螺旋上升”的方式,设置了适合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任务,教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

6、  通过演示和教授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本学期的教学内容。

7、课堂中穿插游戏、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8、课堂的主体交给学生,计算机的操作性强,应该多给他们练习的时间,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9、采用分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培养他们互帮互助、相互合作的精神。

10、教学以活动为重心,通过活动,呈现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信息技术应用的全过程.同时,在教学范例的选择上,注意贴近生活,渗透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应用过程中,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一单元“了解计算机网络”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网络的基础知识,学会使用网络上的共享资源。

2、学会通过因特网浏览信息,获得学习、生活中需要的信息资源。

教学难点:

学会通过因特网浏览信息,获得学习、生活中需要的信息资源

第一课计算机的种类及发展

   学习内容

   《计算机种类及发展》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的产生及发展。

   知道电子计算机的分类情况及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应用本课所学的知识去观察、了解电子计算机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电子计算机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感受科技发展给生活带来的变革,激发孩子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计算机的发展及分类情况。

   学习难点:

计算机发展4个时代的划分情况。

   教学准备

   电子计算机在生活中应用情况的图片、视频资料;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图片、视频资料;电子元件实物、不同外形的微型计算机实物、视频资料;任务等。

   教学过程

   1.布置课前任务(为该课做准备)

   教师:

请同学们尝试着完成书上第一课探究活动的任务

   学生:

按要求完成任务,并填表

   2.引入课题

   教师:

检查同学们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价

   学生:

倾听、思考

   教师:

小结任务的完成情况,补充演示同学们所没有收集到的,计算机在生活中应用的相关资料。

   提问:

刚才大家所看到的生活中的计算机,和大家在探究活动中所遇到的计算机,是不是一开始就是这个样子呢?

如果不是,会是怎样的呢?

   学生:

思考、讨论,发挥想象力,并试着回答问题

   教师:

引入课题

   板书:

计算机的种类及发展

   3.引导学生看书、自主学习

   板书:

计算机的诞生——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4个时代——电子计算机的分类及应用(注:

意图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发展、分类情况,有一个总体的初步了解)。

   学生:

看书,可以相互讨论交流。

   4.教师补充讲解

   教师:

按板书的流程,配合准备好的图片、视频资料及实物,讲解相关的知识。

   学生:

倾听、提问。

   5.学生自查、小结所学知识

   教师:

请同学们自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检查自己探究活动任务的完成情况。

   学生:

检查、订正、互相交流。

   教师:

小结、评价

   6.结束

   

 

《整理自己的文件和文件夹》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文件、文件夹的更名、复制、移动和删除。

   过程与方法:

运用所学文件和文件夹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情感目标:

遵守公用机房的要求,不要随意删除他人的文件和文件夹,养成良好的上机习惯。

   学习重、难点

   重点:

文件及文件夹的更名、复制、移动、删除操作。

   难点:

文件和文件夹的更名操作、多文件、文件夹的操作。

   教学准备

   范例文件及文件夹“壁纸”、等(包括学生机端);探究活动的范例:

“小林”,“小明”的文件夹及相关文件。

   教学过程

   1.抛出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引出课题

   教师:

提出任务,请同学们试一试将本机C盘上名为“壁纸”的文件夹,复制到自己的文件夹下面,并改名为“我的墙纸”。

   学生:

通过看书或相互讨论,尝试完成操作。

   教师:

观察、评价、记录学生的操作情况。

   引出课题

   板书:

整理自己的文件和文件夹

   2.自主探索、倾听讲解学习新知

   ①   通过看书、听讲学习文件和文件夹的复制、改名

   教师:

评价部分学生的完成情况,找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操作进行示范,让该生说说他的操作过程及理由。

   不足之处由教师引导、补充

   部分学生:

按老师要求进行示范并说明理由,其余学生倾听、观察、提问。

   教师:

观察、引导、评价

   (指出操作中可以采用用多种方法来完成,如:

菜单、快捷键、右键等)

   演示:

多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方法

   ②   学习文件和文件夹的移动、删除

   教师: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把自己文件夹中“我的墙纸”中的不喜欢的图案文件删除掉,并增加一些自己喜欢的图案文件。

   学生:

按要求自我探索、相互讨论完成操作。

   教师:

观察、评价、记录学生的操作情况。

   小结、评价学生的完成情况。

   特别指出:

“移动”和“复制”操作的区别。

   ③   学习“回收站”

   教师:

请同学们通过看书、操作,学习“回收站的利用”

   补充演示学习中不足的情况。

   特别指出:

“临时删除”和“永久删除”的区别

   强调情感目标:

请不要随意删除公用机房的文件和文件夹,以免造成他人和系统文件的丢失,养成良好的上机习惯。

   3.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探究活动

   教师:

布置任务,完成书上的探究活动。

   学生:

按要求完成任务。

   教师:

观察、评价任务的完成情况,为下次讲评做好记录。

   4.本课小结,结束。

《用艺术字美化标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短文中插入艺术字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插入艺术字及对艺术字进行简单设置的能力。

   2.技能目标:

学会如何在短文中插入艺术字,并对艺术字进行简单的设置:

包括大小的设置、位置的设置、式样的设置。

   3.情感目标:

通过艺术字的插入与设置,培养一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学会艺术字的插入与设置

   教学难点:

学会艺术字的设置

   硬件环境:

课件、网络环境下的广播教学

   软件环境:

Office软件,纯文字短文(学生用),有艺术字的短文(教师用)

   教学方法:

示范模仿、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课堂教学过程:

   一、创设对比导入

   1、学生打开指定的Word文档《神奇的九寨沟》,让其对标题进行美化。

   学生操作:

用格式——字体的方式美化标题。

   2、展示学生的美化作品,并取出老师制作的艺术字的标题进行比较

   学生小组讨论:

比较学生作品与艺术字作品之间的差异

   3、引出学习重点——艺术字

   教师:

这些字有颜色、造型的不同,我们把这些字叫做艺术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插入艺术字”。

(板书课题:

用艺术字美化标题)

   展示艺术字的用途。

   出示图片。

 

 (本环节让学生感觉自己所掌握的内容还需要更加丰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新课教学。

   

(一)插入艺术字。

   1、 教师讲解最简单的插入艺术字的方法(详细讲解)

   

(1)    将插入点置于要插入艺术字的位置。

   

(2)    执行“插入”→“图片”→“艺术字”。

   (3)    出现“艺术字库”对话框。

选择一种艺术字样式,单击“确定”按钮,进入“编辑‘艺术字’文字”对话框。

   (4)    在“文字”框中输入要设置的文字即“神奇的九寨沟”。

   (5)    .在“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