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专题.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50284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PPT 页数:89 大小:4.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专题.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苏轼专题.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苏轼专题.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苏轼专题.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苏轼专题.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轼专题.ppt

《苏轼专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专题.ppt(8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轼专题.ppt

苏轼,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

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林语堂苏东坡传),苏轼,1.人格魅力:

“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

”2.文化成就:

“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3.人生态度:

旷达乐观的文人典范,人格魅力:

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苏东坡做的肉叫“东坡肉”苏东坡烧的鱼叫“东坡鱼”(五柳鱼)苏东坡沏的茶叫“东坡茶”(七碗茶)苏东坡酿的酒叫“东坡酒”(密酿酒)苏东坡吃的点心叫“东坡饼”(为甚酥)苏东坡用的砚台叫“东坡砚”,苏轼的人格魅力,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文人形象对人“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对物“凡物皆有可观”传说轶事:

僧人哑对、朝云智答、调侃董必、自嘲章惇、巧助秦观、兄妹互谑,苏轼,1.人格魅力:

“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

”2.文化成就:

“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3.人生态度:

旷达乐观的文人典范,词:

是开宗立派的大家,首开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诗歌:

提高了宋诗的质量,成为北宋诗坛骄傲。

“苏黄”散文:

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领衔人物。

书法:

擅长行书、草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为“宋四家”。

绘画:

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传世。

赋:

把古文引进赋体的创作,赤壁赋与欧阳修的秋声赋同为文赋的代表作。

苏轼寒食帖手迹,苏轼赤壁赋手迹,苏轼枯木怪石图,醒世恒言苏小妹三难新郎,小妹嘲云:

“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东坡答嘲云:

“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小妹又嘲云:

“去年一点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东坡复答云:

“几回拭脸深难到,留却汪汪两道泉。

”,苏轼,1.人格魅力:

“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

”2.文化成就:

“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3.人生态度:

旷达乐观的文人典范,人生态度,曾经头角峥嵘、锋芒毕露苏洵名二子说:

“轼”与“辙”的区别苏轼洗儿戏作“人皆养儿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少入京师,有相者云:

一双学士眼,半个配军头。

政治生涯,执著于政治理想,经时济世。

屡遭政治风波,履险如夷。

历次卷入的政治风波,反王安石新法,自请外放密州、徐州卷入“乌台诗案”,“谤讪朝廷”被贬黄州与司马光旧党政见不合,贬杭州新党执政,贬惠州、儋州自评“问汝平生功业”,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儒家君子固穷的坚毅精神,经时济世的用世情怀老庄轻视有限时空,超然物外,顺应自然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看取当下,随缘自适,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儒家思想为经时济世的支柱,佛老思想作调剂,前者要求为国为民,为功绩事业急流勇进,后者要求听其自然,无为而至,宠辱不惊,超然物外,洒脱旷达。

林语堂苏东坡传,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方面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无家的小孩。

人物生平,早年经历,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苏轼生性放达,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进京应试,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进京应试。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

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

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写道:

“皋陶为土,将杀人。

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

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

“何必知道出处!

”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

“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名动京师,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

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

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

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

嘉祐四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

治平二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

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乌台诗案,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

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

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

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乌台诗案,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

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

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

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

“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被贬黄州,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东山再起,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

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

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

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

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

于是苏东坡终于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东山再起,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

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

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

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筑建苏堤,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20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印月)作为标志。

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6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

苏堤在春天的清晨,烟柳笼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

筑建苏堤,“东坡处处筑苏堤”,苏轼一生筑过三条长堤。

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

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

年近6旬的苏轼,日夜奔驰,千里迢迢赴贬所,受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

苏轼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

为此,“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人们欢庆不已。

如今,这条苏堤在惠州西湖入口处,像一条绿带,横穿湖心,把湖一分为二,右边是平湖,左边是丰湖。

流落儋州,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

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

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第二年六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

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

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

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

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

为此苏轼题诗:

“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

”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

在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最后结局,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

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六岁,御赐谥号文忠(公)。

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

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

乌台诗案(7月2811月29入狱),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东坡由徐州调任太湖滨的湖州。

他作湖州谢上表,其实只是例行公事,略叙为臣过去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但他在后又夹上几句牢骚话: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讽刺青苗法: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出自山村五绝)讽刺农田水利法: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盐碱地)变桑田(出自八月十五日看潮)讽刺贡举法:

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出自戏子由)讽刺均输法:

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出自盐诗)揭发“大逆不道”:

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出自桧树),给弟弟苏辙绝笔诗中有:

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

给妻子王闰之绝笔诗中有: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黄州赤壁东坡制造,黄州现存的“东坡赤壁”有二赋堂、挹爽楼、栖霞楼、剪刀峰、留仙阁、碑阁、酹江亭、坡仙亭、睡仙亭、放龟亭、喜雨亭、问鹤亭。

“东坡居士”和“东坡雪堂”,初到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