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伴孩子成长四.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06021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心伴孩子成长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爱心伴孩子成长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爱心伴孩子成长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爱心伴孩子成长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爱心伴孩子成长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爱心伴孩子成长四.docx

《爱心伴孩子成长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心伴孩子成长四.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爱心伴孩子成长四.docx

爱心伴孩子成长四

爱心伴孩子成长

第四集

 

家昨天睡得好吗?

虽然这几天的课程安排时间很紧,但是我们看到每位长辈、每位老师都在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好学的榜样,学习不疲不厌的榜样。

昨天我们有提到中国古老的一部教育经典叫《礼记·学记》,《礼记·学记》里面给了我们教学的方法。

第一个,不知道各位老师还记不记得?

有四种方法。

第一个是什么?

我发现我们在当老师当久了以后,就有个坏习惯,这个坏习惯就是很喜欢去出考题考人家。

「禁于未发之谓豫」,这个是预防法。

接着第二个是「当其可之谓时」,就是机会教育,遇到孩子出现状况的时候是机会,遇到他高兴的时候、难过的时候,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是教育孩子的机会;因为这些时候,我们都会去关照孩子的那颗心有没有时时的保持平静。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就是循序渐进,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情况给他应有的协助,而不是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孩子。

最后一个是「相观而善之谓摩」,这是一种学习的方法。

  当时我们就在跟一些老师讨论交流,在思考,现在常常讲,我们的孩子要有学习能力。

我想请问各位长辈、各位老师,什么是学习能力?

我们怎样来评价一个孩子有学习的能力?

一个孩子,如果自己打开课本,他能够学到知识,这是一种能力,但是还不是最彻底、最全面的学习能力。

而我们《礼记·学记》上提到的这句话,「相观而善之谓摩」,这个是最彻底的学习能力。

我们换句话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互相观摩、互相学习,简单一点,《弟子规》上两句话就讲得非常明白,「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其实这是真正的学习的能力。

因为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有这样的态度,「见人善,即思齐」,发现别人的优点就想着我如何向他学习;「见人恶,即内省」,看到别人不好的地方,马上反省我有没有这样。

如果一个孩子有这样的态度,他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处处都可以学习。

  所以,我们在班级就常常读日记,读日记,我选择日记有个标准,第一个就是「隐恶扬善」。

我在选择日记的时候,一般都会选择很好的一个榜样,这样的孩子的日记拿出来给同学们读。

就像刚刚马老师讲到的这个例子一样,一个校董在外面吃饭,遇到同学都给他鞠躬问好,那种内心的喜悦让我们感受到传统文化教育的力量,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孩子有礼带给别人内心的欢喜。

我们这个事情讲出来以后,其实也是扬善,也是在给我们树立榜样。

当时有老师问我,他说你的班为什么转变很快?

我当时就跟他讲,榜样的力量很强大。

因为我们都知道孩子有一个特点,他们都善于模仿,特别善于模仿。

我们给他模仿的榜样到底是什么?

他每天看电视,每天看打打杀杀,他脑子里都是这些影像,所以到了学校,他就模仿这些人打架。

但是如果我们每天给他树立很好的榜样,他模仿的就是这些好的言语、好的行为。

所以,榜样非常的重要。

  每次我们会给孩子读日记,就读这些小朋友在家怎么样孝顺父母的事情。

我记得有个孩子就写到,他说我回到家里想到要帮妈妈干活,因为我们讲「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最早我们跟孩子讲这句话,就跟孩子在课堂上练习,把它回归到生活的场景来教这些小朋友。

我们会问这个孩子,妈妈怎么叫你。

他说妈妈可能叫我小宝。

我们就模仿说,小宝,这个孩子可能闷闷的不会答应。

这时候我们就会讲,妈妈这个时候会很着急,所以一叫你马上要先答应一声,「哎」,然后再立刻跑到妈妈面前,给母亲鞠一躬说妈妈,请问有什么事吗?

这时候我们就会在课堂上跟孩子来演练这个过程。

比如说我们会说「可不可以把水给妈妈端过来?

」然后我们要跟孩子教,要跟他讲,你一定要说「是的,妈妈」,然后再去端水。

这些话我们发现不教孩子,孩子真的不会讲。

所以感觉到现在在教孩子的过程,每一句话都教给他。

因为这些话孩子说久了,他就慢慢的内化,就开始知道如何与长辈应对,如何来和我们的同仁、和我们的同学相处。

从语言开始,导正孩子不好的讲话的习惯。

  把水端过来以后,我们就会教孩子怎么端水。

我不知道那天李越老师有没有跟大家分享。

我们在教孩子端水的时候,我们会让他去体会,你把水端给老师,端给老师、端给母亲的时候,怎样让母亲接过水的时候很方便喝。

我们就会跟孩子举例子。

端水可不可以用五个手指把这个水的杯子这样一抓?

我不知道有没有孩子这样端水。

这样一抓,抓到老师的面前。

我就会告诉他,你的手一拿开,杯子上面就会有五个小小的手印,那老师都不敢喝水。

另外如果有杯把儿的杯子,我们端过去的时候怎么端?

如果你自己拿着这个杯把,你端到老师的面前,老师的手拿哪里?

老师就没有地方拿。

所以我们要考虑,自己要端着这个杯子的底部,然后一只手托着杯子的底,一只手扶住杯身,把杯把儿朝着老师的方向。

我们还会去问,朝哪个方向?

要朝哪个方向?

朝着老师很顺手拿的这个方向,习惯右手就要朝着右边,或者朝着左边,然后端过去给老师喝。

另外我们还会在这时候问他们,倒水要倒多少?

可不可以倒得满满的?

这个时候你端水就会非常的困难,因为你一步一走都会看到那个水会不会掉出来。

所以倒水一般倒到三分之二,不可以倒满。

这样端过去请老师喝水,请爸爸、妈妈喝水。

  我们在讲「父母呼,应勿缓」还会有一个拓展。

那一天跟小朋友讲什么是聪?

什么是明?

「听思聪,视思明」,耳朵认真的听,听到母亲的需要;眼睛仔细的看,看到母亲的需要。

所以「父母呼,应勿缓」,不一定是妈妈开口叫我了,我才应,而是我眼睛看到了就会应。

那天有个孩子就写日记,他就写到,他说今天我听了老师说要「视思明」,我回家就在想,我去问妈妈有没有事情干,妈妈会心疼我,他说妈妈会心疼我,跟我说没事。

所以我要自己学会去体会母亲的心,自己学会去体会有没有事情可以做。

他回到家里,他说我就看到家里地面是脏的,我就把地面扫了。

接着我又看到柴火没有抱进来,我就把柴火抱进来烧饭,还烧了一壶水。

他说我正想喝水,去倒水,发现水瓶是空的,我就烧了一壶水。

他说我把这些事情都做好,妈妈回来了,一看地面乾净了,饭也做好了,而且还烧好了一壶水,他说妈妈特别的开心。

我们在跟小朋友分享「父母呼,应勿缓」,这个「父母呼」他可能不是嘴上的呼,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父母念念都想着孩子。

我看了这个小朋友的日记,我非常的感动。

因为我就想起他这么小就能去体会,如果问妈妈,妈妈舍不得让他干活,不会让他干,所以他自己主动去做。

  我当时也很惭愧,我就想起来,在我没有学习传统文化以前,真的没有去体会过父母的心。

我记得当时我在深圳工作,我的父母都在成都。

我在工作的时候,我前一段时间都打电话回家,后来就开始发短信。

我把短信发回去,我的母亲、父亲就会回短信说,你如果工作太忙,就不用发短信了。

我当时没有去体会过父母的这种心境,我当时在想,既然父母已经说了不用发短信,那我就不发了,我就真的不发了。

但是后来我看到我的母亲给我发了一条短信过来,告诉我,她说今天你给爸爸发了一条短信,你的爸爸一见到我就非常高兴,而且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把你以前发的短信拿出来看一遍才会睡觉。

我当时就感受到原来父母不是说不担心自己的孩子,而是很怕给儿女添麻烦。

如果我们做儿女的没有办法用心去体会父母的这种心境,只是在表面上听他们讲什么,其实真的自己已经不孝了。

所以直到现在,我还留着我的母亲发的这些短信,才感受到,我现在拿出来看到的时候,和我两年前看这个短信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我听到李律师在讲,说到有个孩子他的母亲得了癌症,得癌症的时候,儿子在日本工作,妈妈不愿意给她的孩子知道。

所以她生病很严重,化疗了好几次,都没有给她的儿子知道。

直到最后一次,她觉得已经不行了,快熬不过去了,她才打电话给她的儿子。

后来儿子回来,很坚定的信心照顾母亲,母亲奇蹟般的癌症也好了。

所以我们去体会父母的心,家里如果出了一点小事,我们在外面打电话回家,妈妈一定都会声音故意提高八度跟我们讲说「很好,家里一切都好,你放心」,除非发生极大的事情才会跟我们讲。

如果等到父母已经讲出口的时候,那时候一定都已经非常严重了。

所以我当时在想,我们的孩子如果从小我们就告诉他,用心去体会父母的心境,他从小有这样的态度,他就会少走人生的弯路,会少掉很多人生的遗憾。

所以这个小朋友他的日记,因为这种心境很好,我们要给全班的同学分享,就拿出来「相观而善」,观摩学习他的这种用心。

  当时我读完了这个日记以后,很多小朋友回家,本来他们的变化是,父母呼,不应;父母命,不行。

后来第二个层次就到了「父母呼,应勿缓」,妈妈一叫就答应;「父母命,行勿懒」,立刻就去做。

再提升第三个层次,就是用心去体会父母内心的呼唤,养父母的心。

到第三个层次,就达到父母不呼也要应,父母没有命也要行。

所以,我们很多小朋友,回到家里都开始主动的找活儿干,而不是等着妈妈来叫。

那段时间,因为我们读了这篇日记跟孩子分享以后,小朋友都开始起而效法,所以榜样的力量都很强。

这是善的一方面。

  另外,「见人恶,即内省」,其实这个态度不太容易形成,当然这也是我自己的一个障碍。

因为我在整个学习的过程,总感觉自己没有缺点,别人都是缺点。

总感觉看这个人身上也有问题,看那个人身上也有问题。

有一次我们就去下乡跟乡亲讲课,当时也是我们的马老师,马老师在讲台上讲,说讲到夫妇关系,最经典的一句话是「只看对方的优点,不看对方的缺点」。

容不容易做到?

其实不光是夫妇关系,朋友关系、君臣关系其实都是一样的,都要这样去做,我们的人际关系就会相处和谐,但是真的不太容易做到。

当时就讲到「各自责,天清地宁」,这句话有没有写过?

这句话有写过吗?

没有,我写一下。

夫妇之间「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其实不光夫妇,人与人的关系都是这样。

  当时我们在跟乡亲讲完,有个太太她后来也分享,昨天我们倪老师也没有放,有采访这个太太的一段录相。

她后来就跟我们讲,她说我以前跟我的先生每天吵架,比如说一双拖鞋,一个小孩的拖鞋放在楼梯口,我没有把它放好,我先生回到家里就会说:

你怎么当太太的,一双拖鞋都摆不好?

然后我就会说:

你有时间讲我,你弯一下腰就摆好了。

她说先生就很生气,一脚就把这个拖鞋踢得很远,然后两个人就吵起来。

因为一双拖鞋,她说我们有的时候可以吵五天,有的时候冷战就是十天半个月。

她说听完了这句话,「各相责,天翻地覆」,我怪你,你不好,你怪我,我不好,两个人就吵得天翻地覆。

  当时我们就跟这个乡亲讲了个故事,说有一对夫妇在做邻居,一家人是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每天吵;另外一家人却相处和乐。

这个吵架的太太有一天见到四下没人,就去敲对面的门,问说你们家怎么都相处这么和乐?

去向她请教。

这个太太就跟她讲一句话,她说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家都是坏人,你们家都是好人。

我们家都是坏人,所以我们都不吵架;你们家都是好人,所以都吵架。

这句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不符合逻辑?

她举了个例子,比如说今天我给先生倒了一杯水放到桌上,先生不小心打翻了。

她说我就会立刻去讲说:

对不起,都是我的错,我的水没有摆好位置,让您把它打翻了。

先生就会给我马上也说:

对不起,都是我的错,你这么好心给我倒杯水,我都不小心,太对不起了。

然后太太说:

没关系,我再给你倒。

两个人就会很和乐。

但是你们家如果出现同样的情景,如果太太给先生倒了一杯水放到桌上,这杯水被打翻了。

先生立刻会说,因为先生是好人,谁是坏人?

对方是坏人。

「你怎么搞的,一杯水都不会放,居然放到桌子的旁边,把水让我一不小心就打翻了。

」太太就会说:

你不长眼睛,我好心给你倒一杯水,你就给我打翻了,要想喝,以后自己倒去。

两个人就会吵起来。

  我们这个故事讲完,这个太太回家也很反省,她就讲我按照老师们讲的「各自责,天清地宁」去做,我那天回家在床上一直在辗转难眠的想,我有错吗?

因为当时我负责去采访她,我就觉得很有意思。

她当时跟我讲,她说我一直在想我有错吗?

我的孩子已经读初中了,小女儿还在读幼儿园,已经结婚十多年了,我从来没有觉得我有错,都是先生的错。

她说我今天这个晚上想了一个晚上,我终于发现我确实错了,我没有做好一个太太的本分。

她说从那以后她就改变,结果一变,家庭立刻就变了。

比如说仍然是一样,鞋子没放好,先生回来一说,脾气很大,一说连个鞋都放不好。

她说我立刻就跑过去,给先生道歉,说对不起,是我没有做好,我立刻把它摆好。

她说我把它摆好以后,先生这个气一下就没了。

先生就会说:

你在家里做家务也挺累的,我来帮一帮你。

她说以前先生从来没有帮她做过家务活,自从她改变以后,先生经常帮她做。

她说原来这么简单,一念之间,「反求诸己」的态度一出来,关系的和睦就出来了。

  夫妇是这样,一个孩子要想以后经营幸福美满的家庭,要从什么时候开始培养?

一个孩子会不会对其他的人都是责怪,都不承担责任,突然有一天结婚了,他就改变?

他会突然改变吗?

所以,真正要让孩子一辈子幸福,从小就要紮下这样的根基,他才能够和谐的与人相处。

当时我们就跟小朋友一句四个字的真言,就让他们记住,「反求诸己」。

出现任何情况,找自己的原因,先找自己的原因,别人对不对先不要管,首先看我做对了没有?

如果一个孩子有这样的态度,他当下就可以把这个不好的心境调整过来。

  当时有个小朋友写了个日记很有意思,他说今天我走在放学的路上,因为我心情不好,所以我见到垃圾也不捡。

他说不仅不捡,我一边走,看到一个罐头瓶子,我一脚把它踢起来,踢到前面同学的书包上。

他说那个同学转头,我还不承认是我踢的,因为我心情不好。

然后走到路上,我看到一个小女孩摔倒了,我也不去扶她,因为我心情不好,他说我这样回家了。

下午第一堂课是体育课,他说我在操场上跑去上课的时候,我摔倒了。

当我摔倒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来关心我,没有一个人来帮助我,他说我的心里非常难过。

但是他说我突然想起了四个字,反求诸己,我一想,老师讲人生没有偶然,每件事情都是结果,原因其实都出在自己的身上。

他突然之间开悟了,他说原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为早上我没有去扶这个小女孩,所以下午我摔倒了,也没有人来帮助我。

  这个小朋友,如果我们想一下,他没有这个态度,他这一天他的心情会怎样?

本来心情就不好,摔了一跤又没人理他,他的心情可能会愈来愈糟。

这种很糟糕的心情会影响到哪些方面?

一定会影响他的学习,影响他待人处世的态度,甚至他的心境会看任何人都不高兴,并且把这些怨都积在心里,一点一点的累积,有一天就会爆发。

所以我们感受到,学经典的孩子,为什么成绩也能够变好?

因为他的心思都可以专注在学习上面,他没有这些烦恼来烦他的心。

当这个孩子他有了这个态度,不仅让他自己醒悟了,他摔倒了没人扶他,让他学习感受这种自己摔倒,别人不理你的这种感受。

下一次再遇到同学摔倒,他会去把他扶起来,一个态度就能够让孩子在当下的境界当中有所体悟、有所学习。

我们讲「见人恶,即内省」,每个人其实都可以教导我们。

  当时有个小女孩她也写了一篇日记。

她说我在放学的路上,见到一个哥哥把一支钢笔掉到地上,我过去帮他拾起来,双手递给他。

这个哥哥拿过笔,转身就走。

她说从这里我今天有收获,我学到了如果别人把东西捡给你,我们一定要双手接过来,并且说谢谢。

她是怎样学到的?

我当时感觉到这就是学习的能力,这是真正的学习的能力,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能够去学习。

你看一个小女孩,她把钢笔双手递给这个哥哥,这个哥哥一抓,转身就走。

如果没有这种态度,她肯定会想,你怎么这么没礼貌?

这个态度对她自己有帮助吗?

对自己没有帮助。

但是因为有想到「见人恶」,见到别人做的不够的地方,「即内省」,他在给我做反面的示范,让我体会没有礼貌给别人的内心带来的这种不安,带来的不满。

所以下一次提醒我,我不可以这样做。

她就讲下一次别人捡东西给我,我一定要双手接,并且说谢谢,因为这是她在送东西给人的时候,她心里期望的。

所以在这些过程当中,孩子们都会有学习。

  刚刚我们还讲了各自责的一个态度,谦让的态度。

当时我们班也有两个小朋友,在写作业的时候抢桌子。

我不知道我们马来西亚的孩子是不是两个人同桌?

像祖国大陆都是两个人坐一张,两个人同桌。

他说那天他的同桌把手就放到他的地盘上来了,我就狠狠的撞了他一下。

他说我撞过去,他也狠狠的撞了我一下。

我正想再撞他的时候,我突然想到老师讲要「忍人所不能忍」,所以这个忍字真的是最好的方法。

当我们坏习惯、我们的脾气起来的时候,你只要忍下去,结果就会不一样。

他说我正想撞他,我就想到忍人所不能忍,于是我没有再撞。

结果我才这样做,没有撞过去,我的同桌就开始给我道歉。

他说同桌就马上说对不起,刚刚把你撞疼了吧!

所以我们感受到,其实人的这种惭愧心时时都在,如果我们忍下来,我们讲「愧之,小人可使为君子」,愧之,小人可以变成一个君子。

你看我们没有去撞他,让这个同桌生惭愧心,我这样狠狠的撞了同学,同学却原谅我,他一下子就开始惭愧;让他生惭愧心,一个小人可以变成君子。

但是相反,「激之」,君子会变成小人。

我们一直去争,一直去情绪很高涨,一个人本来很有修养,可能都会变成一个小人跟我们一起吵起来。

所以忍,忍住就可以让人都成为君子。

  这个小朋友他说,我一忍,这个孩子(同桌)就跟他讲,对不起,把你撞疼了吧!

这个时候我就说没关系,刚刚是我不对。

本来他们俩在争地盘,结果接下来他们俩就说,你写作业用右手写,位置要宽一点,你过来一点,我让一点没关系。

这个同桌就说,不是,不是,你的手都没地方摆了,你过来一点。

结果两个人就变成了让,从争就变成了让。

但是我们去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忍的态度,这件事情再发展下去可能是什么?

发展下去,两个人你再撞我一下,我再撞你一下,继续撞。

好,你撞的比我刚刚撞你的还要疼,我再撞你不划算,用脚踢。

好,你踢了我一下,我再踢你一下,两个人就会打起来。

所以矛盾的产生,就是这一点点,一时的小不忍。

  古人跟我们讲,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我们常常会讲,小孩子打打闹闹没关系。

好,他打打闹闹,现在可能打过了就算了,当他长大了,这个态度会跟着他一辈子。

现在跟同桌打,以后跟谁打?

可能就跟自己亲密的人打架,因为同桌现在跟他关系最近,可能就跟先生打,就跟太太打。

一时的不忍,我们也看到很多夫妇因为一时的脾气,闹到离婚的都有,造成多少家庭的悲剧,都是因为从小没有这样的一个态度。

所以我们跟小朋友讲,小不忍真的是乱大谋。

这样的日记我们也会拿出来读,在读的时候,很多孩子就开始反省,当他再遇到同样的情境,他就想得起来我的同桌是怎么做的,他就会来克制自己,相观而善。

所以,榜样的力量很强,这是一种榜样。

  另外我们还会跟孩子讲《德育故事》。

我们中国在《二十五史》里面记载了很多很好的有德行的人。

当时有些学者,在清代有个大儒把它挑出来收编成册,编成了《德育故事》。

我们也印了很多,包括翻译成现代的文字,我们每天就讲德育故事给孩子听,在讲故事的时候其实也可以锻练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当时我们讲德育故事,我们就请值日的同学,或者值日班长轮流上台讲。

前一天我把故事给他,让他准备,准备好了,先讲给我来听,然后给他指导,第二天就在全班讲给同学听。

所以让班上的同学每天都在听好的、看好的、学好的,他就不会每天心思里去想很多这些不好的东西。

昨天我们在跟一些校长在交流,当时有校长说,有的孩子他坏习惯跟着他很久了,孩子自己想改,改不过来。

我们可以怎么办?

昨天我们打个比方,不是说善的力量没有用,不是没有用,而是善的力量太弱了。

我们去体会一下,我们现在的孩子,每天他的脑子里想的善多还是学的恶多?

我们讲「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没有学善的,他脑子不会是空白,他都会占满。

善的没有进去,那里面都是恶的。

现在我们点点滴滴给孩子善的引导,让他善的空间愈来愈多,恶自然就会愈来愈少。

我们把善的力量让它提升起来,恶力量就会下去。

  所以我们在带班的过程,一个深刻的体会就是班风很重要。

这个班风,怎样来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风?

就是靠「相观而善」。

因为我们的评价,一个老师在孩子的心里,他的地位是很重的。

我们不断的在强化的部分,我们不断在赞扬的都是好的,孩子向善的这种力量就起来。

另外我们在每个当下,只要有机会就会给孩子讲孝道。

像德育故事,我一般就安排在午会,我不知道我们这边的课程安排,就是中午来到学校的时候,孩子会有个休息的时间。

本来他们在教室外面乱跑,本来是这样,后来我把他们全部邀请到教室里面听同学讲故事,讲德育故事。

而且讲故事,我们还可以让孩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表演德育故事,所以这些孩子他们都学得很快乐,有的是在讲,有的是在演。

他的时间就被这些好的东西占据,免得他就在外面乱跑,或者又发生一些不好的矛盾。

他的精力都用在我如何讲好故事,我如何写剧本,我如何演好我的角色,我如何来做道具,我如何来排演的时候服装。

然后演得很好,我们再让这些高年级的同学到低年级的班上去演,他们又会觉得我很有成就感,他的兴趣就全部都转移到善的这方面来。

  其实我们在推广的过程,感受到真是这样。

当时我们让孩子,比如说排演一个孝行的故事。

像「陆绩怀橘」,陆绩小小的时候到丞相家去吃橘子,那个时候很难得吃到一颗橘子。

他就会把橘子收起来,带回去给妈妈吃。

孩子在演的过程,愈演他就会愈投入,最后他就会把德育故事带到自己的生活当中来演。

  当时我们班有个小朋友也很有意思,他就写了一个日记。

他说今天我回家,爸爸从外面骑着摩托车回来,跟我说,宝贝,你知道我今天给你带什么了吗?

他说我不知道。

爸爸说你最喜欢吃的。

他说我一听就高兴起来,是橘子!

他说爸爸说是,拿开袋子就抓出来一个扔给我。

他说我拿着橘子正想吃,突然想起来「长者先,幼者后」,我就把橘子又还给了爸爸。

爸爸觉得很奇怪,说怎么,怎么不吃?

我跟爸爸讲:

爸爸,您还没有吃,我不可以吃。

接着我的爸爸就很高兴,哈哈大笑,吃了起来,然后又拿了两个给我。

他说爸爸你再给我两个,爸爸给了他两个。

我拿进屋子,给了一个大的给哥哥,留了一个小的给我。

他哥哥就觉得很奇怪,哥哥就问我说:

今天怎么这么怪,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你以前都挑大的,今天怎么把大的给我?

这个孩子说(这个孩子叫杨原懂),他讲你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吗?

我们这边有讲这个故事吗?

有。

他说你听过吗?

他哥哥说有。

这个孩子说,孔融四岁就懂得让梨,我杨原懂十三岁了,才学到《弟子规》,难道我就不能让橘子吗?

  我当时一看我就觉得非常的可爱,他说我十三岁才懂得让橘子。

这个日记我就拿给全班同学一读,读完这个日记,我们就给孩子们立志。

我跟他们讲,德育故事是我们的这些古圣先贤他们小时候,或者长大了以后演出来的这些很好的故事,我们现在也要在生活当中演出现代的德育故事。

所以每个孩子都要立志做最好的演员,要把德育故事演出来。

这些孩子一听都很高兴。

那段时间就常常看到这些孩子跟我们的古圣先贤学习的故事,像「黄香温席」,黄香九岁帮爸爸暖被窝。

我们马来西亚不用,马来西亚很暖和。

他很冷的时候暖被窝,夏天帮父亲搧凉蓆,把凉蓆搧凉了,再请父亲睡觉。

我们就跟小朋友讲,讲完以后,他们回家也会去学习。

冬天山东很冷,孩子们就会去给爸爸、妈妈灌热水袋,那是以前从来没有干过的事。

以前都是爸爸、妈妈给他们灌热水袋,提前放到被子里,现在学了以后,就会向这些好的榜样「相观而善」。

  另外我们讲「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

孩子有没有智慧去判断真正的善和恶?

什么是善?

我当时问小朋友,我说什么是善?

什么是恶?

一个孩子他就讲,如果同学需要帮助,我去帮助他,就是善。

我说是。

当时还有一个同学讲,如果同学要借东西我借给他,就是善。

是不是善?

当时我也把那个日记又拿出来问,如果同学要借东西,我借给他了,但是我想的是下次他能再借给我,是善吗?

所以,善恶不能够看表面,善恶要问你的内心。

一念为人就是善,自私自利就是恶,你自私自利的心去帮人也是恶,那不是善。

所以善恶不在外,善恶要问你自己的内心。

  当时我们语文课本有一篇很有意思的作文题,这个作文题问到说,「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以后,有人就开始质疑,说「武松打虎」,大家有听过这个故事吗?

武松打虎一直以为是英雄,但是「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以后,有人就觉得武松把保护动物打死了,武松是不是英雄?

让大家来讨论。

当时我们班的小朋友写了很多作文,我看了都觉得很有意思。

有个孩子就写,他说武松打虎是英雄,因为他不是为了炫耀自己去打虎的。

因为当时老虎进村子去伤人,把村子里的人都咬死了,武松为了救人,才不得已打死老虎,所以他是英雄。

我们去看看这个孩子的判断,他是从哪个角度去判断的?

从武松的存心,从一个人的存心的角度去判断他是英雄。

  接着又一个孩子写,他说武松打虎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