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建筑电气设计中的接地问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03696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述建筑电气设计中的接地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综述建筑电气设计中的接地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综述建筑电气设计中的接地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综述建筑电气设计中的接地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综述建筑电气设计中的接地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述建筑电气设计中的接地问题.docx

《综述建筑电气设计中的接地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述建筑电气设计中的接地问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综述建筑电气设计中的接地问题.docx

综述建筑电气设计中的接地问题

综述建筑电气设计中的接地问题

北方交通大学勘察设计研究院 张忠超天乐

摘要:

从工程实际出发探讨了多种存在的接地形式,包括它们的概念范畴、设置的必要性及其故障特性;在建筑工程中,多种形式、多种类别的接地同时并存是经常出现的情况,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满足接地电阻的要求,本文对此均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

接地联结电阻噪声防静电屏蔽

接地问题既是传统问题也是目前的实际问题。

在建筑电气设计和工程实际中,多种类别和形式的接地经常同时存在,传统的电源重复接地、防雷接地,为大面积的计算机房设置的防静电接地,为专业音响设备设置的高频噪音接地,为100kV以上高压试验室设置的屏蔽保护接地,等等。

随着用电设备种类和数量的增多,建筑工程中的电气接地种类也不断地增加,同时,对某一种接地形式的功能和技术要求也有一定的增加和提高。

本人在长期的建筑电气设计工作实践中进行了不断的思考,认为建筑工程中的电气接地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1.接地概述

接地从使用功能上大致分为工作接地和保护接地,前者是为满足工作需要而进行的接地,后者是为实现保护功能而进行的接地。

将电气设备(或系统)通过一定的形式进行接地,主要是保证接近系统的人员安全和在发生接地故障的情况下,防止系统本身损坏,保护接地线(地线)的功能是给故障电流一个低电阻通路,以使电路的保护器快速动作来切断该段电路的电源。

使人体触电的两个基本原因是通过危险电流和承受危险接触电压。

接地通道的电阻必须足够的低,以使接地端口和任何接地的金属件之间的电位不会达到危险的数值,通常推荐电压为50伏。

当电气设备某处绝缘损坏使外壳带电,而人触及该带电的外壳;如果设置了接地装置,故障电流将沿着接地体和人体流过;根据并联电路的特点,接地电阻越小,流经人体的电流也越小;当接地电阻小于某个定值,流经人体的电流就会小于伤害人体的电流值(通常推荐电流为30mA),使人体避免触电的危险。

电位梯度或电位为零的地方就是我们所说的电气上的“地”,把电气设备的金属部分用导体与地作良好的连接即为接地,埋入地中并直接与大地接触的导体称为接地体(或极),连接设备接地部分的导体为接地线,接地线和接地极的总和即为接地装置。

接地电阻是接地体周围土壤对接地电流呈现的阻碍作用,是指接地电流从接地体流向周围土壤时,接地体与大地远处的电位差与该电流之比。

接地故障电流(或接地短路电流、接地电流)再大地中由接地体作半球形散开,在相当远处(有关实验证明为20m)趋近于零。

在工程实际中,接地体一般有两种形式,自然接地体和人工接地体。

前者是利用埋在地下的金属构件、金属管道以及建筑物的基础底板钢筋作为接地体,该做法的优点是能够节省接地装置的工程量,从而降低工程造价,同时能够大幅度减小接地电阻。

但如果电气设备中包括大量的直流电器,尤其长期使用时,会造成这些兼作接地体用的管件和结构钢筋产生电蚀现象,导致供水管井漏水和结构钢筋变细等严重后果。

后者是专为降低接地电阻而埋设于地下的导体,有水平接地体和垂直接地体两种形式,采用镀锌铁材和铜材,后者一般采用镀锌角钢、镀锌厚壁钢管或铜管,前者包括线材和板材两种。

根据电气设备中带电部分对地电压的不同,把电气设备分为低压电气设备和高压电气设备。

部分资料显示,电气设备中任何带电部分的对地电压不论是正常状态或是故障碰地的情况下,其对地电压如果不超过250V,该设备则称为低压电气设备,否则即为高压电气设备。

如此说来,接于380V/220V三相四线系统的电气设备,当系统中性点直接接地时,属于低压设备,当中性点不直接接地时,则属于高压设备。

这是因为在一相发生碰地时,如果中性点直接接地,其它两相的对地电压仍为220V,低于250V;而如果中性点不直接接地,其它两相对地电压会超过250V,而接近于380V。

实际上,从安全观点来看,电气设备的电压以250V为标准划分高压和低压是不很适当的。

电气设备的高低压之分,应该在1000V以上和1000V以下为比较合理。

同时在电压为1000V以上的电气设备中,当发生单相接地短路时,若接地短路电流大于500A时称为大接地短路电流的电气设备;否则称为小接地短路电流的电气设备。

关于强电和弱电的划分,一般认为工作电压为50V以下(如36V、24V、12V)时为弱电,常见的有通讯系统、有线电视系统、专业音响系统、防盗保安和火灾报警系统以及各种自动控制系统等。

其它相对的包括动力与照明系统即为强电。

相对静止的电即为静电。

针对弱电和静电而设置的接地是近年来尤其引起关注的。

目前的大部分资料认为,为了将各种不同用途和不同电压的电气设备接地,应使用一个总的接地装置,接地电阻满足其中电阻最小的电气设备的要求。

如此做法的优点是使各种电气设备具有了同一个地,对于零电位的参照是有利的。

但是对于防静电接地、专业音响系统接地等弱电接地如果与包括防雷接地在内的强电接地共用接地装置,有可能会使强大的雷击电流反涌入弱电系统,导致弱电系统受到干扰,甚至遭受毁灭性打击。

另则,为包括放电试验在内的超高压实验室而设置的接地如与其他低压设备的接地装置共用,也易造成局部零电位的升高,而导致供配电系统紊乱。

2.几种接地

(1)工作接地:

供配电网络及系统中最常见的接地之一,保证电气设备在正常和发生接地故障情况下可靠地工作。

如变压器和发电机的中性点直接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R≤4Ω),能够维持相线对地电压不变,或在单相碰地时消灭接地短路点的电弧,避免系统出现过电压。

(2)保护接地:

供配电系统中最常见的接地之一,为了保护人身安全,把电气设备在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部分,如金属外壳、构架等与大地做电气连接。

人体的电阻一般在1000Ω以上,而作为保护接地装置的电阻一般为几欧姆,甚至零点几欧姆,所以当人体触及到带电的设备外壳时,接地电流的绝大部分将沿接地系统流入大地,而只有极少部分流过人体,从而使人免受电击伤害。

(3)保护接零:

电气设备的外壳与零线连接。

当设备绝缘损坏时,相电压经外壳到零线形成通路,产生很大的短路电流,保护装置动作,设备断电,防止人身触电。

需要注意的是在同一配电系统,不能同时采取接零保护和接地保护,否则当接地保护设备发生碰壳时,保护电器不会动作,而零线和接零保护的设备外壳与地出现危险电压(约为配电电压的1/2),形成事故隐患。

值得注意的是中性线和零线的区别。

发电机、变压器、电动机和用电器的绕组中以及带电源的串联回路中有一点,它与外部接线端间的电压绝对值均相等,这一点称为中性点(或中点)。

当中性点(或中点)接地时称为零点。

由中性点(或中点)引出的导线称为中性线;由零点引出的导线称为零线。

由此,接零实为通过电源的中性点接地。

保护接零适用于低压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三相四线制系统。

在380V/220V三相四线制系统中无论电气设备采用了保护接地与否都必须采用保护接零,才能防止人体遭受触电的危险。

(4)重复接地:

除系统中性点工作接地外,将零线上的一点或多点与地做金属连接,接地电阻为4欧姆。

比如在低压配电系统中的电源引入点进行重复接地,尤其在三相四线制保护接零系统中,这是必需的。

在接零保护系统中,如果出现零线折断的情况,重复接地能避免折断后面的电气设备的外壳存在接近于相电压的危险电压。

(5)防雷接地:

防雷系统是为防止建筑物或设备遭受雷击破坏而设置的。

整个系统由接雷装置、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

防雷接地(R≤10Ω)是一种典型的工作接地,在雷电发生时可以对地泄放雷电流。

雷电流的大小与许多因素有关,不同地区也有很大区别。

一般平原地区比山地雷电流大,正闪击比负闪击大,第一次闪击比随后闪击大。

雷电流峰值的大小大致与土壤电阻率成反比。

大多数雷电流峰值为几十千安,少数上百千安至几百千安。

雷电流作为一种冲击电流通过接地体向大地流散时,其规律与工频电流大有不同。

在接地工程中,衡量防雷接地装置的作用,所采用的不再是工频接地电阻而是冲击接地电阻。

习惯上把冲击接地电阻定义为接地体对地冲击电压的峰值与冲击电流的峰值之比。

如此做法虽不尽合理,但趋于安全又便于计算,所以一直被沿用。

(6)等电位接地:

为减小接触电压而做的接地。

一般的接地装置是为接地电流提供一个低电阻的通道,从而减小经过人体的电流。

IEC标准提出了人体通过15~1000Hz交流电流时的生理反应曲线。

根据这个曲线,时间为无限大时,通过人体的电流是30mA。

当然人体阻抗并非定值,会随电压的升高而减少。

所以对于不同种类和情况下的接地装置的电阻值有着不同的规定。

比如高压设备的保护接地比低压设备的接地电阻应该更小。

同样在发生接地故障时,除了接地电流,还有一个致人于不利的因素,那就是接触电压。

经过大量科学试验证明,人体任何部位可以长期接触50V交流电压而不受损伤。

从接地保护系统的角度来讲,为使人身安全,就应保证人体在任何情况下的接触电压不超过该极限电压。

具体的做法是把人体能够接触到的金属用具及构(部)件相互之间尽量地进行有效的电气连接,也就是等电位联结的概念。

然后再与接地装置相连,就是等电位接地。

(7)防静电接地:

为了消除生产或设备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静电而进行的接地。

静电是两种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分离和摩擦而形成的。

静电电压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周围电解质的性质和状态、接触面之间压力的大小及其相互摩擦的速度、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有关,高者可达数千伏;而电流却可能小到1微安以下,所以当电阻小于1兆欧时,旧有可能发生静电短路而泻放静电能量。

静电放电的火花能引起爆炸和火灾,造成人员和财物的损伤。

防静电接地的范围包括所有设置在户外和车间内的有可能发生静电危害的管道和设备,所有容积大于50m3或直径大于2.5m的贮罐,润滑油电阻大于106欧姆的设备旋转部分;还有,铁路油罐车在灌注油液的时间内,栈桥、油罐车和铁轨之间应有良好的电气连接并可靠接地;移动的导电容器或器具有可能产生静电危害时也应接地。

为了防止静电危害,在某些特殊场所,工作人员不能穿丝绸或某些合成纤维衣服,要穿导静电鞋(如皮底或导静电橡胶底),并在手腕带接地环以确保接地。

在洁净室、手术室和计算机房等房间一般采用接地的导静电地板。

当其与大地之间的电阻在106欧姆以下时,即可防止静电危害。

其构造如图所示,是由防静电贴面砖、铝或特殊石棉板、导电性小块和金属脚组成。

专用于防止静电危害的接地系统的接地电阻应不大于100欧姆。

由于防静电接地系统要求的接地电阻值较大而接地电流(或泄露电流)很小(微安级),所以其接地线主要按机械强度来选择,最小截面为6mm2;一般采用绝缘导线,移动设备则采用可绕导线。

油罐车在行驶时,防静电接地的做法是将接在车体上的铁链直接垂到路面上。

(8)屏蔽接地:

为了防止电磁感应而对电力设备的金属外壳、屏蔽罩、屏蔽线的外皮或建筑物的金属屏蔽体等进行的接地。

屏蔽接地包括:

•静电屏蔽体接地:

把金属屏蔽体上感应的静电干扰信号直接导入地中,同时减少分布电容的寄生耦合,保证人身安全。

一般要求接地电阻不大于4欧姆。

•电磁屏蔽体接地:

减少电磁感应的干扰和静电耦合,要求接地电阻不大于4欧姆。

•磁屏蔽体接地:

防止形成环路产生环流而发生磁干扰的接地,一般要求接地电阻不大于4欧姆。

•屏蔽室接地:

其屏蔽体应在电源滤波器处,即在进口处一点接地。

•屏蔽线缆接地:

当电子设备之间采用多芯线缆连接时,如果工作频率f≤1MHz,线缆长度与波长之比L∕λ≤0.15时,可采用一点接地(又称单端接地);如果工作频率f>1MHz,线缆长度与波长之比L∕λ>0.15时,应采用多点接地,接地点间距S≤0.2λ。

(9)计算机接地:

包括信号地和保护地两种。

前者是计算机本身的逻辑参考地,也称逻辑地,是计算机正常运行所需要的,其作用与其它电子设备的信号接地相同,目的是统一参照零电位,不致引起信号量的误差,属于工作接地。

后者是来自交流电源的保护接地。

计算机接地的型式主要有两种,一点接地和悬浮接地。

前者是将计算机各机柜中的信号接至机房内活动地板下已接大地的铜排网的同一点。

安全地接保护线PE或接地母排再接至铜排网的接地点。

如图所示。

后者是将计算机内部各信号接至机房内活动地板下与大地绝缘的铜排网的同一点,安全地接保护线PE或接地母排。

二者的区别在于铜排网接地与否。

由计算机至铜排网的接地线一般采用0.35mm×100mm或0.5mm×100mm薄铜排,活动地板下的铜排网一般按活动地板的尺寸采用0.6m×0.6m的网格。

(10)电气试验设备接地:

10kV以下的高低压实验设备一般为携带式或台式可直接放在工作台上,工作人员站在绝缘地板上,带绝缘手套操作,故可不接地;10~100kV和10kVA以下的高压实验设备和变压器,应将需要接地的部位都通过一点接地,一般要求接地电阻不大于4欧姆。

100kV以上的大型高压试验设备要求的接地电阻较小,而且需要在试验场所采取均压措施。

另外还有功率接地是指断路器、电动机、电源装置、大电流装置、指示灯等的电路的统一接地,保证这些电路中的干扰信号泄漏到大地中,不致影响信号电路的灵敏度。

3.安全的接地

一个建筑物的接地系统的首要目的是保证维护居住者和工作人员的安全环境和保护设备在发生接地故障情况下免遭损害。

为此要实现以下几点:

•提供一个故障电流低电阻的通道,使保护设备能立即动作。

•建立一个等电位面,使设备能安全运行。

•将金属部件互相联结后接地。

3.1典型的接地系统 

IEC标准按两种性质将低压配电系统进行分类,一种是按带电导体的系统的分类;一种是按接地系统形式的分类。

所谓带电导体,是指在正常工作时通过电流的导体,即作为相线和中性线(N线)的导体。

如此分为:

单相二线、两相三线、三相三线和三相四线。

由于保护线(PE线)不属带电导体,所以未计入其内。

鉴于此,我们在工程中常说和常用的单相三线和三相五线,在国际上是不存在的。

按系统接地形式的不同划分为IT、TT和TN系统。

TN系统有TN-C、TN-S、TN-C-S三种形式。

第一个字母表示:

T 供电系统的一点或多点直接接地(例如:

供电变压器的中性线直接接地);

I 供电系统完全不接地(即对地绝缘),或是经一人为串入的阻抗来限制故障电流。

第二个字母表示:

T 全部电气设备外露金属部分和能导电的金属部分直接接地;

N 全部电气设备的外露金属部分直接接到由供电公司提供的接地用的供电导线上。

第三个字母表示:

S 中性线和保护接地线完全分开;

C 中性线和保护接地线接在一起。

实际上,按系统接地形式的不同,低压配电系统被划分为IT、TT和TN-C、TN-S、TN-C-S五种形式。

TN-C系统即习惯上所说的三相四线系统,其最重要的特点是保护线和中性线合一为PEN线,具有简单和经济的优点,但在PEN线上除通过正常的不平衡负荷电流之外,有时还要通过高次谐波电流,因而在该线上有电位,如果有人触及即会触电。

而且一旦PEN断线,就破坏了系统的稳定运行。

若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由于故障电流要比同一点发生相间短路时,短路电流小得多,通常不能使零序保护装置动作。

而且,由于重复接地和PEN的分流,干线前端不能装设漏电保护装置,只适用于零序电流保护。

TN-S系统,我国也习惯上称为三相五线系统。

由于N线和PE线分开,三相不平衡电流不再流经PE线,避免了设备外壳的电位升高。

但是,变压器中性点的对地电压,仍会通过PE线使设备外壳有电流和电位。

系统可以采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

这种保护直接反映接地故障电流,故灵敏度高,而且动作电流可以整定得很小,以至于保护非金属性接地故障,整定电流只要大于正常的线路电气设备的泄漏电流就可以了,所以习惯上也称为漏电保护。

TN-C-S是TN-C和TN-S混合的一种配电形式,兼有二者的特点。

在TN-C-S系统中,保护地线和中性线在电源线上是相联的,但在公共连接点上是分开的,并且在整个装置内也都保持分开。

关于这一点,在目前的低压配电工程实际中,有些做法是电源引入采用TN-C系统,在入户处做一组接地并引出保护接地线(PE线)。

此种做法必须在配电柜的接地端子排和电源的零线端子排之间进行有效的电气连接,否则,该配电系统又会回到TN-S系统,中性点对地存在了电压,造成事故隐患。

在建筑物电源线上,在合一的中性线/地线(PEN线)和大地之间可以是多次连接的,这被称为保护重复接地(PME);或者只是连接一次,这被称为保护接零。

在我国采用的大多数是带PME的TN-C-S系统。

需要注意的是,PE线和N线分开后,N线应对地绝缘,不能再与PE线合并和互换,不然它仍是TN-C系统。

TT系统是保护接地系统,从线的数量上看属三相四线系统,其主要优点是设备外壳与N线无任何连接,故正常运行时设备外壳无不平衡电流和电压,对人身安全有利。

然而当N线断线时,三相负荷因不平衡而使零电位偏移,单相设备有可能被烧坏。

所以,TT系统通常会装设断零保护装置。

但这样又会扩大事故停电范围,因此应以漏电保护和断零保护配套使用。

另外,如果该系统的配电对象均为三相用电设备,则问题就简单多了。

IT系统不配出N线,变压器中性点不接地,因此发生单相碰壳时,只是电容电流,其值很小。

接触电压可以限制在安全范围以内(约为20V)。

而不能得到单相电压220V则是它的一个重要缺点。

与大地的连接

在早期的实践中认为只要提供一个适当低阻抗的接地使接地故障电流的绝大部分通过该系统顺利入地而避免人体触电就足够了。

这些通常是用在地下埋入单根接地棒或足够长的水平导线使接地电阻达到要求值的办法来实现的。

当有大的故障电流入地时,这样做就不够了,因为要考虑接地处周围的电位场上升问题。

如果用的是单根接地棒的话,所有方向导来的电子将经过这根棒流入大地。

假设在电极周围大地的导电率是均匀的,那么随着电流的扩散,流过电流的面积按对棒体距离平方的关系而增加,电压梯度也以相同的方式减小。

站立在接地棒附近的人是站在电压梯度上面的,所受的电压和他所处位置有关,离极棒越近,电压就越高。

如果一个人尽量远离接地棒站立着,而他又触到了接地棒或与接地棒相连的金属件,那么此二处间的电压差就最大,即接触电压最大。

如果他的一只脚紧靠接地极而另一只脚站一步之远处时,在他的两脚之间就有一个电压差,即跨步电压。

不论他站在何处,在两脚之间总有电压差,但在最靠近接地棒的地方该电压差最大。

转移电压是接地棒或任何与之相连的金属件和在远处接地的绝缘电缆间的电压差。

这一概念也适用于从接地棒引至远处靠近另一接地棒的一根绝缘电缆的情况。

现代接地技术的主要目的之一就在于通过对接地系统的精心设计来减小这几种电压。

转移电压只取决于故障电流及接地电阻的大小(这是早期设计的传统的考虑),接地电阻越低越好。

影响电阻的因素是接地电极的物理尺寸和形状以及土壤条件。

例如,当棒的长度(棒径的影响较小)增加,方形板的边长加大、或当水平导线长度增加时,接地电阻就会减小,有些公式用土壤电阻率来计算等效电阻,显然,仅靠加大尺寸来取得实效是有限度的,还需要进行仔细的计算。

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对各种电力设备和电气装置要求的接地电阻值如表一,从表中

表一:

各种电力设备和电气装置要求的接地电阻值

电气装置名称及特点要求的接地电阻(Ω)

1KV以上的大接地电流系统R≤2000/I

当I>4000A时R≤0.5Ω

1KV以上的小接地电流系统R≤250/Ic

1KV以上的小接地电流系统与1KV以下的系统共用R≤250/Ic

1KV以下的系统容量为100KVA以上的发电机或变压器R≤4.0Ω

上述系统的重复接地R≤10.0Ω

容量为100KVA以下的发电机或变压器R≤10.0Ω

上述系统的重复接地R≤30.0Ω

小容量(开关整定25A以下)电气线路上的设备高低压电气设备联合接地R≤4.0Ω

工业电子设备R≤10.0Ω

电流(压)互感器二次侧线圈接地R≤10.0Ω

3~10KV变配电所共用R≤4.0Ω

低压电力设备R≤4.0Ω

配电线路零线上的每一处重复接地R≤10.0Ω

建筑物防雷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直击雷)R≤10.0Ω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感应雷)R≤5.0Ω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防直击雷)R≤10.0Ω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防直击雷)R≤30.0Ω

烟囱R≤30.0Ω

注:

I-流经接地装置的入地短路电流(A);Ic-单相接地电容电流(A);

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电气设备接地的种类不尽全面,比如高压甚至超高压电气设备接地的阻值和计算机设备防静电接地的阻值等;对于某一种电气设备接地的阻值要求和规定也不尽一致,比如高低压配电系统和电力设备。

在工程实际中,实现上述接地电阻的接地装置(尤其当要求阻值比较小时)常常既不是一块板或一根接地极而是复合接地体或叫接地网。

而且为使接地电阻的计算尽量准确,须对大地电阻率进行实测,采用四极量测法。

将四根电极排成直线等间距打入地中,对两端电极通以电流(I),测定中间两个电极之间的电压(U),得电阻R=U/I(Ω),其土壤电阻率为ρ=2πaR(Ω.m)(a为相邻电极的间距)。

值得注意的是测设地层要与接地装置的所在地层一致和测量时机的把握。

接触电压不仅取决于接地电阻,也取决于接地点和设备的物理位置。

围绕电气装置周围埋设导线并连接到接地系统去(如果被保护装置比较大比如一座大楼,可以考虑采用接地网),在导线环路内的整个面积内就建立一个等电位区。

那么触及设备外壳金属件的人因站在圆环导线的内部,他就处在接触电压低的电压梯度的顶部。

较大物理尺寸的接地极有两个额外的好处,一是接地体内的电流密度减小,然后是使电压梯度的陡度更低;同时接地电阻亦可下降,以使最大故障电压减小。

有关利用结构及公用管道的金属件作接地极的问题,各国的规程有非常大的差距。

通常禁止把瓦斯管道及燃油管道用作接地极。

而有的国家规章允许在主人同意时使用水管。

通常是允许使用结构钢件作接地极的,但也可能要附以特殊限制。

一般要求将所有这些金属件都连接到接地系统去,不管是否当作接地极使用。

等电位联结

等电位联结是将所有可接触的金属部分,不论是属于电气装置的(称作外露金属部分)或不属于电气装置的(称作装置外金属部分),都与接地系统相连接。

当建筑物中的电气系统发生故障时,接地系统上升高了电压就传导到与之相连的设备外壳等的外露的金属部分上去。

这个电压要比大地的电压高,这是因为接地系统有电阻而有故障电流流过这个电阻的原故。

在建筑物里的许多装置外金属部分(如水管、煤气管以及结构钢材)都是接大地的。

假若不将它们与接地系统相连的话,它们和接地系统之间就会存在一个电压。

任何人如同时接触装置外金属部分和电气设备的外露金属部分部件时,就会受到电击的危险。

把装置外金属部分和接地系统相接就可去掉这个危险并提供了一个所谓的等电位环境。

一般像水管、煤气管、暖气片建筑框架金属梯子以及扶框金属地板和架子等均应做等电位联结。

做联结时要注意避免不要因为修理而断开一个联接点,而将其他处的联结破坏中断。

举例言之可用下面的安装方法,在一个区内把一个连续不断的导线环与每个需要连接的点相连接,使得将压板卸下后不会破坏以后各点的连接。

因为有的金属件在电气上不是连续导电的(例如在管道件及电缆支架上的接头),所以必须将不相连通的部分跨接起来。

这些跨接必须保证维修时不会将其以后部件的联结切断。

如果采用建筑物的金属部分作接地极,必须注意避免正常的对地电流流过这些金属部分。

例如,供煤气的管子只应在它进入建筑物的地方(而不得在其它另的地方)与接地系统相连接,而在每个接头处必须有辅助的跨接线连接。

如果在管路上有多个接地连接,那么煤气管路就成为接地系统的一部分而违反了规章。

在我国要求联结线的截面不得小于主保护接地干线的一半,并规定最小为6mm2。

对于TN-C-S系统,最大截面是25mm2。

如果有机械保护时,辅助连接线必须至少为2.5mm2的铜线;若没有机械保护时,则为4mm2铜线。

自然,重要的是所有联结线的寿命必须超过建筑物的寿命,虽然在这个时期内建筑物的用途和使用的设备及装备可能会有许多变动,在管理上必须建立足够的记录以确保此后的改、扩建工作不影响已有的等电位联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