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复习381400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00336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复习381400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复习381400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复习381400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复习381400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复习381400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复习381400题.docx

《高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复习381400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复习381400题.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复习381400题.docx

高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复习381400题

高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重点复习

381—400题

 

38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茂才:

即秀才,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称之,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B.公车:

汉代官署名,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C.三辅:

汉时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

D.印绶:

印信和系印的丝带,亦借指官爵;“解印绶”指解下印绶,与“解褐”意同。

38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

指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及第者。

进士分等级,一甲三人,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进士及第。

B.大理:

即大理寺,官署名,专门负责刑狱案件的审理,其长官为大理卿,即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

C.中京:

指洛阳,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在历史上曾有三个不同的朝代封洛阳为中京。

D.旬日:

指十天,有时也指时间不长。

古代把一个月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为十天,分别为上旬、中旬、下旬。

38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秩:

指古代官吏的俸禄,也指官吏的官阶、品级,“削三秩”指被贬官三级。

B.传檄:

指传布檄文。

檄文指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

C.谥文懿:

谥号是古人对死去的地位高的人给予或褒或贬的称号,“文懿”是褒扬的谥号。

D.群经百氏:

群经指儒家经典;百氏指诸子百家。

群经百氏都是科举时代儒生应试的内容。

38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实封:

食邑制度之一,唐朝封户有虚实之别,唯加实封者,才能享有封地的租税。

B.篆字:

是汉字字体之一,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又称籀文,小篆又称秦篆。

C.广文:

唐朝设广文馆,设博士、助教等职,主持国学。

明清时因称教官为“广文”。

D.金紫:

秦、汉时指金印紫绶,唐、宋时指金鱼袋及紫衣,由皇帝颁赐给朝中的重臣。

38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理卿:

亦称大理寺卿,是掌握礼乐郊庙社稷之事的最高行政长官。

秦时称为廷尉,汉时改名大理,北齐则易名为大理寺卿。

B.改元:

指中国封建时期皇帝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或新皇帝即位时改变先帝的年号,颁布新年号。

每个年号开始的那一年称元年。

C.丁忧:

原指遇到父母等长辈的丧事,后多指官员居丧,官员丁忧必须解职回原籍守孝,期满后复职。

D.漕运:

中国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城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

漕运方法历经改革,在明代趋于完善。

38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书省:

作为正规的宰相机构,掌管制令决策,是中央最高权力机关,其长官中书令是宰相。

B.六部:

中央行政机构中六部的总称,即吏、户、礼、兵、刑、工部各部,其长官均为尚书。

C.铨选:

是唐宋至清选用官吏的制度,吏部主管官员的任免、升降,各级职官都听候吏部铨选。

D.刑曹:

指分管刑事的官署或属官。

曹指分科治事的官署或部门,如兵曹、功曹、户曹等。

38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监国:

指古代皇帝因故不能亲理国事,指定留守宫廷代为处理国事的人选。

B.致仕,古代官员奉命退休。

致仕的年龄必须为七十岁,有疾患则要提前。

C.太学:

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最早起源于西周,各个朝代称呼有所不同。

D.敕勒:

中国古代民族,为原始游牧部落,又称赤勒、高车、狄历、铁勒、丁零等。

38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生:

明朝、清朝时太学即国子监的俗称,在国子监就读的学生即被称作太学生。

B.明堂辟雍:

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用以朝会诸侯、发布政令、祭天和配祀宗祖等。

C.八坐:

即“八座”,是朝廷执事大臣的合称,晋代包括尚书令、左右仆射、诸曹尚书,但不管几人,皆用此称。

D.尚书:

古代六部中最高行政长官,吏部尚书掌管官吏任免、升降、考核、封勋以及典礼等事务。

 

38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稷:

土神和谷神的合称。

古代君主每年要祭土神和谷神,后以“社稷”借指国家。

B.华夷:

原指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与其周边的少数民族,后来也借指中国和外国。

C.顾命:

指新帝登基后托以辅政重任的大臣,他们手握大权,甚至可以决定新帝的废立。

D.三司:

在唐代之前,指太尉、司徒、司空三公,是当时朝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39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谱谍:

记述氏族或宗族世系的书籍,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作用。

B.忝:

常见的敬辞,是有愧于做某事的意思;“忝膺”用来表示惭愧受任某一职位。

C.薨:

古代称诸侯、皇帝的高等妃嫔及皇子公主,封王的贵族或有爵位的大官之死。

D.里:

指城市之中人口、商铺等相对集中的某一区域,类似于今天我们所说的街区。

39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改元:

指新君即位后改用新的年号,也指君王在位期间多次改用新年号。

B.诏狱:

指奉皇帝命令拘押犯人的监狱,也指需皇帝下诏书才能系狱的案件。

C.锦衣:

即锦衣卫,是明代直属于皇帝的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清代取消。

D.赠:

也称追赠,是指给已经死去的官吏或他的父祖、子孙追授官职爵位。

39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推荫:

封建时代,指因祖先勋劳或官职而循例受封、得官。

B.有司:

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C.大逆:

封建时代指危害君父、宗庙、宫阙等罪行,为“十恶”之一。

D.阙:

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后引申为皇帝的居处,又可代称朝廷、京城。

39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服除:

指古代官员父母去世,居家守丧,守丧期满将丧服去除,出来做官。

B.行伍:

是古代军队编制,每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C.声金:

即鸣金,指古代打仗时敲击铜钲表示退兵号令,击鼓则是进军号令。

D.尊俎:

指古代盛酒肉的器皿,后为宴席代称。

尊是置肉之几,俎是盛酒器。

39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偏孤:

指早年丧父或丧母。

古人忌讳死,故称父母之死为“见背”“弃养”等。

B.国子博士:

学官名,始设于晋朝,唐代隶属国子监祭酒,共有六名,分掌六学。

C.五鼓:

也叫五更或五夜。

古人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

五鼓时分即凌晨五点到七点。

D.中表,古代称父系血统的亲属为“内”,称父系血统之外的亲属为“外”。

内为中,外为表,合称之“中表”。

39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路,是宋代的最髙行政区划名,仿唐代道制而置,相当于明清的省。

B.衔枚,古代军队秘密行动时,兵士横衔像筷子的东西,防止说话,以免敌人发觉。

C.学士,最早指在学校读书的人,后来指官学教师或主管学务、礼仪、祭祀的官员。

D.请祠:

宋设不理政事而予俸禄的祠禄官,因故自请充任祠禄官,以处闲散之地称请祠。

39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渐:

是病危的委婉说法,古代常用婉辞,如“不豫”是天子有病的讳称。

B.节度使:

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

因受职时,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

C.赠典:

古代朝廷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的而举行的典礼。

D.矫制:

不遵皇帝诏令。

秦始皇称帝时,规定把皇帝的诏命称制。

39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朔:

是月初之名,又称新月,指农(夏)历每月初一。

朔日的前一天称“晦”。

B.太子:

两汉可指皇帝或诸侯王的继承人,但唯皇储称皇太子。

汉以后诸侯王的继承人改称世子。

C.宗庙:

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宗的处所。

古礼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得设庙。

D.《资治通鉴》:

由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东周到五代后周16朝的历史。

39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

指在本名之外另取的,和本名意思通常有某种关系的称呼。

B.免冠:

脱去帽子,古时可以表示敬意,也可以表示谢罪。

C.徙:

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和“移”“调”“转”“权”意思相近。

D.弃市:

古时死刑之一,是在人群聚集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

39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处士:

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与“隐士”的含义完全相同。

B.闾里:

古代城镇中有围墙的住宅区,一般为平民居住的地方。

借指平民或邻居。

C.大夫:

古代官阶。

先秦诸侯国中,国君之下设卿、大夫、士三级。

大夫世袭,有封地。

D.寡人:

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

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40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度:

即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可全权调度一地的军、民、财三政。

B.崩:

古时用来比喻帝王或王后的死。

诸侯或有封爵者死称薨,大夫死称不禄,士死称卒。

C.致仕:

指古代官员将官职交还君主,退休回家。

同义词语还有“致事、致政、休致”等。

D.郊祀:

古时君王会带领诸大臣,依据礼法于国都郊外祭祀天地,为百姓和国家祈福。

 

参考答案:

381.D(“解印绶”指解下印绶,即谓辞免官职;“解褐”指脱去粗布衣服,谓入任为官。

382.A(进士分等级,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383.D(“群经百氏都是科举时代儒生应试的内容”错)

384.D(“金紫”的“紫”不仅指“紫色绶带”,还指紫衣;也不一定赐给朝中重臣。

385.A(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大理寺掌管刑狱案件审理。

386.C(并非各级职官都听候吏部铨选。

唐代三品以上者由皇帝亲自选授;五品以上者由宰相提名呈报皇帝御批,吏部听制授官;六品以下者由吏部根据其身材、资历、才能、功劳、德行、言辞、书判诸方面的优劣予以“注批”,并报请门下省审复后授职。

387.B(致仕并不是“奉命退休”,而是古代官员正常退休。

一般是自己主动请辞,皇上挽留,如此反复几次,以显示君臣情意。

388.D(吏部不掌管典礼等事务)

389.C(顾命指帝王驾崩前托以辅政重任的大臣。

390.B(“忝”是谦辞)

391.D (追授官职爵位的对象不含“子孙”。

392.D(阙不是帝王宫殿的台阶,本义是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或古代宫廷等大型建筑入口处竖立的双柱。

393.D(“尊是置肉之几,俎是盛酒器”错误,应是“尊是盛酒器,俎是置肉之几”。

394.C(五鼓时分,应为凌晨三点到五点)

395.C(C选项所说的是学官。

396.D(矫制不是“不遵皇帝诏令”,而是指伪造皇帝诏令。

397.D(《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 

398.C(“权”是暂时代理官职。

399.A(处士是古时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

隐士是指隐修专注研究学问的士人。

只有那些能保持独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权势、具有超凡才德学识、并且是真正出自内心不愿入仕的隐居者,才能被称之为隐士。

400.B(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