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测量质量管理细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99680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形测量质量管理细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地形测量质量管理细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地形测量质量管理细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地形测量质量管理细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地形测量质量管理细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形测量质量管理细则.docx

《地形测量质量管理细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形测量质量管理细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形测量质量管理细则.docx

地形测量质量管理细则

地形测量质量管理细则

(一)地形测量作业流程图

 

(二)地形测量方法及要求

本管理细则只适用于工程施工中局部范围内的大比例尺地形图测量。

地形测量控制网点是在施工控制网基础上加密得到的,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应与施工坐标系、高程系统相一致。

远离工区时,也可以采用北京坐标系或独立坐标系统。

比例尺为1:

200、1:

500、1:

1000和1:

2000,按正方形或矩形法分幅。

图式符号执行国家最新版本的《1:

5001:

10001:

2000地形图图式》。

地形测量由于外业数据采集和内业成图所使用的仪器和软件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不论采用何种方法,成图都必须满足规范要求和用户要求。

1)图根控制测量

(1)图根点布设方案

图根控制点再有网络RTK覆盖的情况下尽量采用在网络系统下进行观测,网络RTK覆盖不到的区域采用普通RTK采集图根控制数据;个别没法接受到GPS信号的区域,简易采用图根导线形式布设。

(2)图根点精度

图根点平面位置中误差相对于图根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大于5cm,高程中误差不大于5cm。

(3)图根控制点的密度

图根控制点应保证足够的密度。

由于数字测图已经普及,控制点的密度必须满足规范甲方要求,原则上每平方公里不应低于64个,且每幅图内埋石图根点不应少于2个(高等级控制点也可以包含在内)。

(4)图根控制点采用的标志

水泥、沥青铺面地埋石图根采用直径1cm、长5cm、顶端刻有“十”字的钢钉;不埋石图根点采用5cm长的水泥钉。

土质地面打入长30cm长木桩,中心标志采用小铁钉(土质地面图根控制点作为埋石图根点必须用混凝土加固)。

(5)图根控制点测量(RTK)

图根控制点观测必须采用其不低于以下要求:

平面≤10mm+1×10-6×D,高程20mm+1×10-6×D标称精度的仪器来进行观测。

观测前所用仪器设备必须进行检验和校正。

低海拔地区可以用RTK或网络RTK高程代替等外水准,高海拔(海拔高度≥100米)不允许使用RTK高程代替水准高程,必须走等外水准。

①测前点位校正

为保证所测图根点的精度,用来校正的高等级控制点不得少于4个,同时点位应均匀分布测区内及周边并且每个点的高程必须是水准联测高程。

点位校正可以采取纯室内或室内加室外两种方法进行。

纯室内方法就是把需要校正点的国家坐标系或地方坐标系坐标和经过平差的WGS-84坐标输入到手薄中进行校正;第二种方法是把国家坐标系或地方坐标系坐标首先在室内输入到手薄中,WGS-84坐标到实地现场采集再进行校正。

为保证转换参数的精度,建议点位校正采用第二种方法。

校正后每个点的两套系统间的残差平面和高程都不得大于3cm。

②图根控制点观测

为保证图根控制点外业观测的顺利进行及图根点观测精度,图根控制点观测须按照以下作业要求执行:

所用仪器属于自检的项目必须进行自检,尽量减少仪器误差;

RTK测量时必须使用三脚架,严禁使用对中杆及简易三脚架;

仪器高量取到主机护圈中间位置,由不同位置量取两次,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天线高输入手薄中;

整个图根控制过程中,一台仪器只能建立一个工程文件,不允许建立多个工程文件,防止出现多次重复点位校正。

测量模式采用“已测控制点”模式,采集历元不得小于60个(时间不低于1分钟,当信号不是太好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时间);每个点应独立初始化两次,每次初始化成功15秒后观测一次数据,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成果。

测量过程中,当遇到高等级控制点时必须进行检查,平面和高程互差不得大于5cm和4cm;

埋石图根点和不埋石图根点外业观测时要区分清楚,在点编码内进行标识;

相邻图根控制点应尽量保证相互通视。

RTK作业前必须对手薄中的观测参数进行设置,作业过程中严禁修改,手薄参数设置数据如下表:

参数

数值

可观测卫星数

≥5

卫星高度角

≥15º

PDOP

≤6

平面限差

≤0.02m

高程限差

≤0.05m

③RTK作业完成后应上交的如下文件:

1点矫正残差数据文件(电子文档);

2带有观测日期、时间、仪器高、WGS-84坐标、国家或地方坐标系等参数的原始记录数据文件(电子文档);

3两组不同观测数据三维坐标数据检核文件(电子文档);

4图根控制点成果表(电子文档和各一份)。

5等外水准外业记录数据(装订好的A4幅面纸质资料一份)

(6)图根控制点测量(全站仪)

个别没法实施RTK测量的地方,采用图根导线的方式布设图根控制点。

图根导线观测的起算点可以充分利用原有的高等级控制点。

6.1图根平面控制测量

6.1.1图根平面控制点的布设,可采用图根导线(网)方法,不宜超过二次附合,图根导线在个别极困难的地区可附合三次。

局部地区可采用极坐标法和交会点等方法,亦可以采用GPS测量方法布设。

6.1.2图根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之规定。

因地形限制图根导线无法附合时,可布设支导线。

支导线不多于4条边,长度不超过450m,最大边长不超过160m。

边长可单程观测1测回。

水平角观测首站应连测两个已知方向,采用DJ6光学经纬仪观测1测回,其它站水平角应分别测左、右角各1测回,其固定角不符值与测站圆周角闭合差均不应超过±40″。

图根电磁波测距附合导线的技术要求

比例尺

平均

边长

(m)

导线

全长

(m)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m)

方位角

闭合差

(″)

水平角

测回数(DJ6)

测距

仪器类型

方法与

测回数

1:

500

80

900

≤1/4000

≤±

1

Ⅱ级

单程观测

1

1:

1000

150

1800

1:

2000

250

3000

6.1.3角度观测

1)观测注意事项

①角度观测应遵守下列规定:

观测应在成象清晰、稳定的条件下进行。

晴天的日出、日落和中午前后,如果成象模糊或跳动剧烈,不应进行观测;

②观测前应凉置仪器30分钟,让仪器温度与外界温度基本一致后才能开始观测。

观测过程中仪器不得受日光直接照射;

③仪器照准部旋转时,应平稳匀速;制动螺旋不宜拧得过紧;微动螺旋应尽量使用中间部位。

精确照目标时,微动螺旋最后应为旋进方向。

④观测过程中,仪器气泡中心偏离值不得超过一格。

当偏移值接近限值时,应在测回之间重新整置仪器。

⑤观测必须按规范要求进行,观测成果应做到记录真实,字迹工整,注记明确,观测要求及各项限差均应符合规范规定。

⑥用电子手簿记录时,软件必须是经过鉴定且经总工程师批准使用的。

⑦若采用手工记录,观测完后,应立即检查记录手簿,计算各项观测误差是否在限差范围内,确认全部符合规定限差方可离去,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返工与重测。

2)一个测站上观测工作顺序

(1)安置全站仪

①先将脚架安放在测站上,使脚架头大致水平,脚架头中心大致对准测站中心;把仪器固定在脚架上,移动脚架的两个脚,使地面测站标志中心与对中器中心大致重合;

②通过升降脚架使圆水准气泡居中,松开仪器连接螺丝,移动仪器,使地面测站标志中心与对中器中心精确重合,拧紧连接螺丝。

③用仪器脚螺旋精确整平仪器:

先将长水准管与两脚螺旋平行,调整这两个脚螺旋使水泡居中;再使长水准管垂直于这两个脚螺旋的连线方向,调整第三脚螺旋,使气泡居中。

以上对中、整平过程可能要反复进行,直到精确对中,且旋转照准部在各个方向上,长水准管气泡居中。

④)测站、各镜站(注意量取的位置)分别读记测前气压、温度。

(2)观测

角度观测一般采用方向观测法进行,方向观测法一测回的操作步骤如下:

a盘左望远镜十字丝照准1号方向的反射棱镜觇牌纵横标志线,水平方向设置为0º0′0″,读记水平角,测记斜距(平距、高差)。

b盘左依次照准2…N号方向,同法测记,最后闭合至零方向(当观测方向大于3个时)。

以上观测为上半测回。

c纵转望远镜,逆时针方向旋转仪器1~2周后,望远镜十字丝照准零方向的反射棱镜觇牌纵横标志线,读记水平角,测记斜距(平距、高差)。

d盘右依次照准N,N-1…1号方向,同法测记。

e上面a~c为第一个测回的观测,照准第1方向,设置水平度盘,同法测完全部测回。

f量测仪器高、棱镜高作为检核

g检查记录,关闭仪器,本站结束。

(3)记录检查

如有需要重测(或补测)的,应马上重(补)测。

重测注意事项如下:

a 重测一般应在基本测回(即规定的全部测回)完成以后,对全部成果进行综合分析,作出正确的取舍,切忌不加分析,片面地、盲目地追求观测成果的表面上合格,以致最后得不到良好的结果。

b 因测错方向、读错记错、碰动仪器、气泡偏离过大、上半测回归零差超限以及其它原因未测完的测回,都可以立即重测,并不算重测的测回数。

c 一测回中2C互差超限,同一方向值各测回互差超限时,重测超限方向并联测零方向(起始方向的度盘位置与原测回相同)。

因测回互差超限重测时,除明显孤值外,原则上应重测观测结果中2C值最大和最小的测回。

d 一测回中超限的方向数大于测站方向总数的1/3时,应重测整个测回。

e 若零方向的2C互差超限或下半测回的归零差超限,则应重测整个测回。

f 在一个测站上重测的方向测回数超过测站上方向测回总数的1/3时,应重测全部测回。

6.2图根点高程测量

图根点的高程,应用图根水准、图根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或GPS测量方法测定。

6.2.1图根水准

1)图根水准测量应起闭于高等级高程控制点上,可沿图根点布设为附合路线、闭合环或结点网,对起闭于一个水准点的闭合环,必须先行检测该点高程的正确性。

高级点间附合路线或闭合环线长度不得大于8Km,结点间路线长度不得大于6Km,支线长度不得大于4Km。

使用不低于DS10级的水准仪(i角应小于30″),按中丝读数法单程观测(支线应往返测),估读至毫米。

水准测量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之规定。

图根水准计算可简单配赋,高程应取至厘米。

表6图根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路线长度

(km)

视距长度

(m)

前后视距差

(m)

附合路线(环线)闭合差

(mm)

≤8

≤100

≤30

平地

山地

±40

±12

注:

L为路线长度,以km计;n为测站数。

2)图根水准观测使用不低于DS10级型水准仪配双面木质标尺观测,按中丝读数法单程观测(黑面一次读数),中丝估读至1mm;支线按往返观测。

3)图根水准外业记录采用电子手薄记录方式记录。

6.2.2图根光电测距三角高程

1)图根三角高程导线应起闭于高等级控制点上,其边数不应超过12条,边数超过规定时,应布设成结点网。

图根三角高程导线垂直角应对向观测,图根三角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7之规定。

表7图根三角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

仪器类型

中丝法测回数

指标差较差

垂直角较差

(″)

对向观测高差、单程两次高差较差

(m)

各方向推算的高程较差

(m)

附合或环形闭合差

经纬仪

三角高程测量

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经纬仪

三角高程测量

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DJ6

1

对向1

单向2

≤25

≤0.4×S

≤0.2×HC

注:

1S为边长(Km),HC为基本等高距(m),nS为边数,D为距边边长(Km);

2仪器高和目标高应准确量取至毫米,高差较差或高程较差在限差内时,取其中数。

当边长大于400m时,应考虑地球曲率和折光差的影响。

计算三角高程时,角度取至秒,高差应取至厘米。

2)当采用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法施测图根点高程时,垂直角的观测可在水平角观测完后进行。

3)垂直角观测

a在盘左位置用中丝照准觇牌标志线,测记垂直角,完成上半测回。

b盘右照准觇牌标志线,测记垂直角,完成下半测回。

c盘左、盘右两位置照准目标时,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