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单元1中外抒情散文》教案 苏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95938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单元1中外抒情散文》教案 苏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中语文《单元1中外抒情散文》教案 苏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中语文《单元1中外抒情散文》教案 苏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中语文《单元1中外抒情散文》教案 苏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中语文《单元1中外抒情散文》教案 苏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单元1中外抒情散文》教案 苏教版必修2.docx

《高中语文《单元1中外抒情散文》教案 苏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单元1中外抒情散文》教案 苏教版必修2.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单元1中外抒情散文》教案 苏教版必修2.docx

高中语文《单元1中外抒情散文》教案苏教版必修2

05《新课标语文第一轮复习(必修二单元1)》

 

本单元是现代散文和外国散文单元,课文都是写景状物的名篇佳作。

《荷塘月色》以精彩的写景状物闻名于世,作者用他的生花妙笔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和精美的语言;《故都的秋》也写景状物,但更有感染力的是文中浓郁的情味,作者的襟怀、志趣、性格洋溢在字里行间。

《囚绿记》第一次进入语文课本,高中新课本选用它,是因为它篇幅较短,写景状物很有特点,表达情意含蓄蕴藉,适合中学生诵读、赏析。

一、赏析美景

尽管课文写作方法各异,写出的景物特点各异,但都有这样的共同特点:

写景精妙,景物特征鲜明,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按照常规,读写景状物散文首先要赏析景物描写。

这里简要分析这些课文的写景特点。

1.摄取景物片段。

这些课文都不太长,要在有限的篇幅内描写好景物,必然只写片段景物。

这种片段景物,可以是景物的空间片段,也可以是景物的时间片段。

前者如《囚绿记》,只写绿枝条,是一片段景物,至于绿枝条以外的各种景物一概舍弃;后者如《荷塘月色》,只写夏日夜晚的清华园荷塘,摄入作者视野的荷塘周围景物可谓多矣,不止写一花一叶,但时间只限定在夏日夜晚这一片段时刻。

描写景物空间片段的,往时间上延长,描写景物在不同时间上的变化;描写景物时间片段的,往空间上延长,描写在同一时段上的诸多景物。

尽管还可以有其他写法,也可以不写景物片段,甚至随心所欲地写景,但那样写,无法集中写景,不可能写得充分、细致,而且章法混乱,或者呆板,缺乏艺术性。

2.选择写景角度。

作者总是调动各种手段状写景物,包括选择写景的角度,有远景、近景,有俯视之景、仰视之景,有动景、静景,有定点观景、移步换景……如《故都的秋》的“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这是写仰视之景;《荷塘月色》的“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这是写俯视之景。

3.抓住景物特点。

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这是不言而喻的。

要写出景物的特点,往往与文章的整体氛围相协调,使全文保持统一和谐的风格特点。

如《荷塘月色》创造了一种幽暗、优美、静谧的氛围和意境,在这种背景下,对文中各种景物的个性化描写都与这种氛围和意境相适应。

要写出景物的特点,往往从细微入笔,把景物的细部、局部特征放大,或者较多地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或者将景物变形、变色、变味。

如《故都的秋》“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这是细致入微的笔法,如同电影的特写镜头;又如《荷塘月色》,写荷花荷叶荷香等运用了繁多的比喻和拟人,把景物的特点充分显现出来了,具有诱人的魅力。

二、体会深情

写景状物散文描写景物的形象、景物的特征,其间又伴随着作家情感的波动、情趣的流露。

状写景物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间断的──间断者,是为着抒情写意或章法布局的需要,写景中断,代之以叙事或议论。

然而情感必须贯穿始终,即使在作家沉浸于描写一景一物的细部特征时也得保持感情的潜流,景物呈现于作家眼中经过艺术化的选择提炼再用文字描写出来,不能不带上作者的主观感受;当然作家的情有时明显,有时隐晦,明晦多变,正显示文章情脉的跌宕多姿。

1.情感的一致性。

如《故都的秋》,开篇写道: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三个特点既概述了故都之秋的景物自身特点,也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切身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不是大起大落的,而是较为“平”地展开的。

文章起始便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全文都是按这三个特点或三种感受来写作,情感成为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在这条线索的各个阶段都无多大变化。

2.情感的变化性。

如《荷塘月色》,开篇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文章中间透出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显出作者心灵在负重和挣脱之间游移,也就是说情感随写景叙事起伏变化,形成一条弯弯曲曲的线索。

3.情感的含蓄性。

如《囚绿记》,写一陋室外的一条绿枝,其景物可谓微小,但作者把它放到卢沟桥事变的社会政治背景下描写,意义非同凡响。

作者没有直接写北平人民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的现实,只写与绿枝条的“交往”,最后还深深地怀念绿枝条,寄语于此物,而意寓于他处,作者情感在显与隐之间,情感

的含蓄性成为文章的一大特点。

三、品味语言

写景状物散文的语言集中体现了散文语言之美,所以品味写景状物散文的语言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

“赏析美景”可以通过品味语言进行,“体会深情”也可以通过品味语言来进行。

语言是文章中有形的东西,文章中有许多无形的东西有待于从有形的东西中提取,正如建筑物必须从地基垒起一样,语言就是支撑文章思想感情、构思布局和艺术风格等综合大厦的基石。

1.文学常识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

原籍浙江绍兴。

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

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

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

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程度!

”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

  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

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

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

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

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

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

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

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

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郁达夫 (1895~1945)现代作家。

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7岁入私塾受启蒙教育。

后到嘉兴、杭州等地中学求学。

由于聪颖好学,少时已有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基础。

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

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

1913年赴日本留学,广泛涉猎了中外文学和哲学著作。

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异国生活,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也使他忧伤、愤世。

他从研究经济学转而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

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

回国后参加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

1923年起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

1927年8月退出创造社。

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

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并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在白色恐怖威慑下由上海移居杭州,徜徉于浙、皖等地的山水之间,写有不少文笔优美的游记。

  

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郁达夫的爱国热情又被唤起,投入抗战的时代洪流,参加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奔赴前线慰劳抗日将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

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化名赵廉隐居下来。

不久,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他去当翻译,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华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

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

  

 郁达夫一生著述宏富。

1928年起,郁达夫陆续自编《达夫全集》出版,其后还有《达夫自选集》、《屐痕处处》、《达夫日记》、《达夫游记》、《闲书》、《郁达夫诗词抄》、《郁达夫文集》,

以及《达夫所译短篇集》等。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影响广泛。

其中以短篇小说《沉沦》、《采石矾》、《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和《出奔》等最为著名。

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他的散文直抒胸臆,毫无隐饰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写得清新秀丽,富有气势和神韵,与他的小说一样,具有真率,热情、明丽、酣畅的风格。

  

陆蠡(1908一1942),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

原名陆考原,学名陆圣泉。

陆蠡是他的笔名。

天台平镇岩头下村人。

资质聪颖,童年即通时文,有"神童"之称。

1922年跨越初中,考入之江大学附属高中部,初露文学创作的才华。

1924年升入之江大学机械系。

1927年,转国立劳动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二年后毕业。

1931年秋,陆蠢与发人吴朗西等南下福建,任泉州平民中学理化教员,课余从事创作和翻译。

第一本散文集《海星》的大部分文章,就是在这时写的。

1934年,陆蠢到上海南翔立达学园农村教育科任数理教员。

一年后,因吴朗西和巴金等在上海创办文化生活出版社,便辞去教职,改任编辑。

1938年,应老友朱洗的邀请,到临海琳山农校任教,翌年仍回出版社。

在此期间,经常与著名作家巴金、丽尼、许天虹等促膝交谈到深夜,使其文学创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继处女作《海星》于1936年8月问世后,1938年3月,他的第二本散文集《竹刀》(曾名《溪名集》)出版,编入《文学丛刊》第五集;1940年8月,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囚绿记》,列为《文学丛刊》第六集。

三个集子的共同特色,是凝炼、质朴,蕴藉而秀美。

陆蠡也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的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尤其可敬的是,陆蠢是一位坚贞的爱国者。

1937年8月,吴朗西、巴金分别去重庆、广州筹建分社,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便由陆蠡负责。

几年中,在敌机轰炸中出版的书籍竟达数百种,还有十几种丛书。

期刊《少年读物》因有抗日内容被强令停刊,他又先后主编了《少年读物小丛书》和《少年科学》。

1942年4月,陆蠡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查封了书店,没收了全部《文学丛刊》。

陆蠢不顾胞妹的劝阻,亲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关押。

后被解到汪伪政府所在的南京审讯,敌宪问:

"你赞成南京政府吗”严陆蠢说,"不赞成!

"敌人又问:

"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国?

”回答依然是:

"绝不可能!

"7月21日临刑时,年仅34岁。

陆蠡的散文,在现代散文的百花丛中,有着夺目的光彩和独特的风格。

近年,全国许多出版社争着出版他的散文集,浙江和台湾先后出版了《陆蠡集》、《陆蠡传》;好多本中国现代文学史在论述散文部分里,都写到了陆蠡;中国现代散文的各种选集,也都选进了他的许多作品。

2.字音识记

《荷塘月色》

蓊wěng蓊郁郁弥mí望袅miǎo娜惦diàn记踱duó步煤屑xiè脉mò脉斑bān驳bó梵婀ē玲妖童媛yuán女敛裾jū渺miǎo茫幽僻pì酣hān眠

《故都的秋》

潭柘zhè寺一椽chuán破屋喇lǎ叭疏shū落落蕊ruǐ细腻nì夹jiá袄平仄zè歧qí韵橄gǎn榄lǎn颓tuí废散文钞chāo萧xiāo索普陀tuó山鲈lú鱼房檩lǐn譬pì如混混沌沌dùn廿niàn四桥

《囚绿记》

公寓yù瞥piē见了liǎo截淅xī沥lì涸hé辙揠yà苗助长婆娑suō葱茏lóng猗yī郁蕈xù菌

3.形近字辨析

《荷塘月色》

倩qiàn影靓liàng女绥靖jìng

辍chuò学啜chuò泣点缀zhuì

袅niǎo娜枭xiāo雄

惦diàn记掂diā量

《故都的秋》

干gān戈干gàn练

折shé耗折zhé叠

泡pāo桐泡pào影

卷juǎn曲开卷有益juàn

落là在后面落lào枕落luò差

《囚绿记》

寓yù意愚yú钝偶ǒu然

闲暇xiá瑕xiá不掩瑜遐xiá思

催cuī促摧cuī残璀cuǐ璨

漠mò视寂mò寞莫mò逆

迁徙xī徒tú步跋山涉shè水

4.词语成语积累

《荷塘月色》

蓊蓊郁郁:

草木茂盛的样子。

倩影:

美丽的影子。

渺茫:

因遥远而模糊不清。

袅娜:

柔美的样子。

丰姿:

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斑驳:

文中是深浅不一的意思。

幽僻:

幽静偏僻。

《故都的秋》

饱尝:

尝得非常充分。

混沌:

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领略:

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疏落:

稀疏零落。

《囚绿记》

急不暇择:

着急得没有时间选择。

开释:

打开释放。

揠苗助长:

比喻不管事物发展的规律,强求速成,反面把事物弄糟。

揠,拔。

 

新课标高考考纲对本单元的考查体现在下面三个层面上:

1.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考生需要注意的是选文的特点。

本单元所选的文章有三篇,作者分别是鲁迅、巴金、梁实秋。

09高考散文考的著名名家有:

池莉、周国平、张炜(广东卷和江西卷)、雷抒雁、沈从文、丰子恺等;08年高考散文考的著名名家有:

迟子健、萧乾、朱光潜、季羡林、史铁生等;07年高考散文考的著名作家有:

鲁迅、叶延滨、雷抒雁、赵丽宏、迟子键、臧克家、汪曾祺、李存葆、矛盾等;06年高考散文考的著名作家有:

都德、林清玄、周涛、牛汉、梁遇春、毕淑敏、冯骥才等;05年高考散文考的著名作家有:

冯骥才、李健吾、韩少功、周国平、史铁生等。

因此说,2010年的高考将会持续关注著名作家的精美散文。

如果不是名句散文,也不著名作家的精品散文。

本单元是现代散文和外国散文,但是从近五年高考来看,只考了都德一个作家的外国散文,数量还较小,所以备考应放在国内的近现代散文名篇名家。

1.(09高考全国卷Ⅱ,语文,14-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岳桦任林举

第一次去长白山,是1995年的夏天。

也是从那时起,才知道岳桦是一种树的名字。

那是一种只在长白山上才有的树。

那时的长白山,还没有进行旅游开发,没有什么所谓的“景点”,许多人去长白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看天池。

我们大概也是那个样子,所以一爬上汽车,人们的心和飞旋的车轮就达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盘旋而上,直奔峰顶。

尽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树、好景层出不穷,但似乎都与我们无关。

过后,当我重新翻阅那天的记忆时,除太阳未出时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水还算清晰,中间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红绿交错、模模糊糊的虚影,如一张张焦距没有对准的照片。

只有那些岳桦树,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意外,也是一个惊奇。

接近山顶时,我无意中将疲惫的目光从嘈杂的人群转向车外,突然,我感觉到,有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

那些树,纷纷沿着山体将身躯匍匐下去,并在斜上方把树梢吃力地翘起。

在透明的、微微颤抖的空气里,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强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这些树的名字,就叫做岳桦。

本来,树与树并立于一处时应该叫做林或森林,但许许多多的岳桦树并存一处时,我们却无法以“林”这个字来定义这个集体。

因为它们并不是站立,而是匍匐,象一些藏在掩体下准备冲锋或被火力压制于某一高地之下的士兵那样,集体卧伏于长白山靠近天池的北坡。

如果非给它们一个词不可的话,或许叫做“阵”或“阵营”更合适一些。

那么

,构成这个巨大阵营的,到底是怎样的一支队伍?

它们到底肩负怎样的使命?

我不知道白桦和岳桦在血缘上有什么联系,不知道它们到底是不是同一种植物,但我坚信,它们彼此是迥然不同的,就算当初它们生命的基因都来自于同一棵白桦树上的同一颗种籽。

白桦生在山下,与溪水、红枫相伴,过着养尊处优、风流浪漫的日子,风来起舞,雨来婆娑,春天一顶翠绿的冠,秋日满头金色的发,享尽人间的艳羡,占尽色彩的风流,如幸运的富家子弟,如万人追捧的明星。

而岳桦却命里注定难逃绝境,放眼身前身后的路,是道不尽的苍茫、苍凉与沧桑。

有人断言:

“性格决定命运。

”暂不说这句话用于人是否准确,但用到树上,肯定是不准确的,实在讲,应该是命运决定了性格。

岳桦,之所以看起来倔强而壮烈,正是由于

它们所处环境的残酷。

想当初,所有的桦都是长白森林里白衣白马的少年,峰顶谷底任由驰骋。

后来,那场声势浩大的火山喷发,将所有的树逼下峰顶,就在向下奔逃的过程中,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

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前边已经是郁郁葱葱的一片,每一种树都沿着山坡占据了自己的有利地形,没有了空间,没有了去路;而后面,却是火山暴发后留下的遍地疮痍与废墟,以及高海拔的寒冷,但那里却有着绝地求生的巨大空间,尽管那里有风,有雪,有雷电,有滚烫的岩石和冰冷的水,最后,它们还是选择了调头向上。

一旦选择了返身向上,桦就变成了岳桦。

而今,不管我们把怎样的情感与心愿给予岳桦,岳桦也不可能变成那些明快而轻松的白桦了,如同山下的白桦永远也不能够站到它们这个高度一样,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平凡与平淡。

因为从白桦到岳桦,作为一种树已经完成了对树本身或者对森林的超越,它们的生命已经发生了某种质变。

而今,与山中的那些树相比,岳桦更像一场风;与那些各种形态的物质存在比,它们看起来却更像一种抽象的精神。

(有删节)

14.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

【答案】

(1)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

(2)为下文描写岳桦进行铺垫。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析】文中插入事后回忆,强调了一开始除了剪影和池水,没有其他的印象,这是事后回忆的基本内容,写这些,主要为后文对岳桦印象深刻作铺垫,作对比。

【思路分析】考查行文思路结构,要把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结合回答,解题提示:

答“用意”可从三方面考虑:

内容上,为表达某种意思;结构上,为铺垫照应、推动行文发展;艺术手法上,为更加强烈突出,富于表现力。

回答作用类题目,一要注意本身的内容作用,二要注意与上下文的作用,三要注意对思想主题的作用。

15.解释下列在文中的含意。

(6分)

(1)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和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强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2)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门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在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

【答案】

(1)①绝地中的桦为了生存而迸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②生存挣扎的代价是沉重的;③生命的痛苦与希望同在。

(2)①不幸的命运常常在毫无准备中降临;②桦的生命轨迹与生存环境因灾难而发生了根本改变;③他们将面临新的抉择。

【考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解析】

(1)中注意解释“神秘的力量或意志”“粗重的喘息”“尖利的叫喊”的含义;

(2)中注意“伸出了它无形的脚”“掉入了时间的陷阱”“一切都不似从前”;它们分别对应了答案中的要点。

【思路分析】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这类提问表面看是就词、句设问,但考查的大都是词句在文中的含义,答题时需要结合上下文意,整合作答。

先抓住句子的修饰语、难于理解的词语进行分析理解;其次看句子在文中的地位,是总起句,则在句子所涉及的范围提取关键词释义。

是总结句则在上文寻找,是过渡句则在上下文中提取相关信息,第三,看语境,找邻近句,结合文章中心理解。

第四,分析句子所反映的情感。

语句的含义题:

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16.作者坚信岳桦与白桦是迥然不同的,他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请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6分)

【答案】

(1)它们的命运不同:

白桦生长在山下,养尊处优;而岳桦生长在山上,身处绝境。

(2)它们的形态不同:

白桦挺拔明快,而岳桦身躯匍匐;(3)它们的性格不同:

白桦风流浪漫,而岳桦倔强壮烈。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析】问岳桦与白桦迥然不同的主要理由,就是问他们的区别,“迥然不同”是在第七段出现的,将下面的内容进行梳理即可得出白桦的特点,在相应找出岳桦相对应的不同即可。

答题时最好分类对比做答。

【思路分析】答题策略:

(一)要有文体特征意识:

论述文,论题、论点(分论点)是主要信息,论据和论证是次要信息;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内容和对象的特征(特点)是主要信息,说明的方法及运用到的材料是次要信息。

(二)要有切层分层意识:

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

同一关系取其一;相属关系取其”属”;相并关系取其”和”;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

(三)要有全文整体意识:

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才能全面准确。

语言组织方法主要有:

(1)采用摘句法:

  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

缩;

(2)采用合并法:

 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3)采

用提炼法:

 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

17.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表现岳桦?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

【答案】

(1)拟人,比喻。

(2)①通过拟人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由谷底到谷峰、由平凡到卓越的过程更加生动形象;②通过比喻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的内在气质得以揭示和提升。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E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方法,要注意按照修辞手法的作用答题,并要紧密联系文章内容。

“一旦选择了返身向上……它们的生命己经发生了某种质变”运用了拟人,“岳桦更像一场风”运用了比喻。

应当注意的是本文还运用了对比。

【思路分析】鉴赏手法及作用和思想情感,解题提示:

思路:

判断手法,文中具体语句,表达效果。

运用了……手法(技巧),表达了……(内容),有……效果。

解题思路:

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

)→→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1.象征:

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富有哲理。

2、铺垫:

显示事物发生的原因或基础,显示其发展的必然。

3、结构上:

总领全文、制造悬念,线索分明,前后呼应,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先抑后扬,卒章明志等。

4、抒情方式:

托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

5、表现手法:

烘托、渲染、联想、想象、浪漫色彩、写实手法、正反对比、以小见大等。

6、描写:

①、正面描写

A、渲染:

采用浓墨重彩的笔法描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