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992765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案.docx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案.docx

教案

学号:

2009110224

姓名:

刘柳

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授课内容: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掌握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从理论体系的角度去更全面更深刻地领会和把握商品经济。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能够运用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的基本知识,理解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交易问题,分析日常经济的基本问题。

3、情感目标:

通过对商品经济及其相关理论的学习,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

教学重点:

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2、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

1、商品价值量的决定2、价值规律表现形式及作用

授课对象:

大一文科学生

课时:

第2课时(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方法:

讲授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讲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过程,资本主义产生的途径之一是从小商品经济中分化出来,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那么商品经济是如何产生,是人类产生之初就存在的吗?

(提问同学并请一到两位同学进行回答,答案:

不是)

既然商品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那么商品经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有的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讲授新课: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表明,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可以采取不同的经济活动方式和经济联系形式,人们生产的产品可以直接用来满足自身的需要,也可以进行交换,因此形成不同的经济形态。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

通过自给自足为目的的生产则形成自然经济,以进行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则形成商品经济。

首先我们来看自然经济。

1、自然经济

定义:

自然经济指的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自己或本经济单位(如原始公社、封建庄园等)的需要,并且产品不是为了交换,不进入流通过程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态,即自给自足的经济。

在自然经济形态中,每个生产者或经济单位几乎生产出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产品,基本不存在产品的交换活动。

自然经济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全部或大部分是在本经济单位内生产的,并直接从本经济单位的总产品中得到补偿或再生产,生产的目的是满足本经济单位或生产者个人的需要,不是为了交换。

第二,自然经济与分工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

封建社会以前,由于分工和协作还不发达,小而全的生产方式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经济联系异常薄弱,生产被封闭在一个个分散的家庭或经济单位内,劳动生产率低下。

第三,自然经济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

生产者为获得供自己消费的使用价值而生产,奴隶主、封建主对剩余劳动的榨取也受到所能提供的剩余劳动的实物形式限制,整个社会生产基本上停留在简单再生产水平上。

自然经济是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态。

在原始社会,人们在氏族组织的狭小范围内共同生产、共同消费。

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通过采集和狩猎获取的物品仅够勉强维持生活,没有剩余产品与别人交换。

这样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生产只能是为了满足生产者自己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

长达二三百万年的原始社会,是完全的自然经济。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漫长的发展时期,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即使在当今世界,自然经济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一些国家和地区。

自然经济具有因循守旧、墨守成规、闭关自守的特点。

2、商品经济

定义: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

(或者说,商品经济是在社会分工条件下,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进行劳动联系的特定方式,即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进行劳动交换的经济形态。

)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为什么在原始社会不会产生商品经济呢?

答:

原始社会主要就是以自然经济为主导地位,生产力十分低下,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只能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因此商品经济的产生是有条件的。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开始出现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

社会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人们生产的产品,除了维持劳动者再生产所必要的部分以外还有剩余。

这些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公社之间的交换提供了条件。

由于农业部落和游牧部落各自都需要获得本部落内部不能生产的产品,就开始出现交换。

第二次社会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私有制的出现,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发展起来,使产品变成商品,产品的生产变成商品生产。

商品生产使商品交换经常化,进而产生了货币,于是就有了商品经济。

第三次社会分工:

商业从农业、手工业中分离出来。

由于商品交换的日益频繁,交换的产品日益增多,交换的地区范围日益扩大,需要有一些人专门经营商品交换业务,从而出现了不从事生产只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这就产生了第三次社会分工。

商人的出现,缩短了商品的买卖时间,开拓了远方市场,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推动了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发展,使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日益发展起来。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已经在几个社会形态中存在,作为商品生产的共性是为交换而生产。

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不是为了自己去消费,而是为了出售,出售本身也就是商品交换过程。

所以,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

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条件:

1/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

没有社会分工,每个生产者都生产同样的东西,就没有必要交换。

列宁说: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基础。

提问:

是不是有社会分工,商品经济就存在和发展呢?

回答:

不是。

举例:

在古代印度公社中,除了种地的农民以外,还有官吏、登记员、铁匠、木匠、教师、运水员、理发匠等十几种不同的分工作业,但是他们的产品只在公社内部共同分配,产品并不能成为商品,也不存在交换。

那么商品经济的产生还需要有什么条件呢?

(私有制)

私有制使得产品归私人所有。

那么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生产者之间相互联系依存在私有制的条件下只有进行交换来实现。

条件是产品归私人所有,只有所有者才有权支配他,非所有者要取得得所有者的劳动产品,必须通过等价交换。

马克思说:

使物品成为商品,只是因为他们是彼此独立进行的私人劳动的产品。

私有制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因为私有制才出现商品交换。

那么,是不是只在私有制基础上才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呢?

回答:

不是。

事实上只要存在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商品交换就必然成为可能。

2/由此得出商品经济存在的第二条件(决定性条件):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属于不同的劳动者。

如果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人们共同占有,不存在不同利益要求的利益主体,劳动创造的产品就不存在你我之分,那么,彼此之间就不需要把产品当作商品来交换,商品经济也就不存在。

商品经济经历了从简单商品经济到发达商品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

商品经济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处于简单商品经济发展阶段。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发展到其发达阶段,即市场经济阶段。

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两个发展阶段。

过渡:

了解了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以后,商品经济,其核心就是商品,什么是商品,商品具有特性呢?

学生回答: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教师总结: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其实就是构成商品的两个因素。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有用性,即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由物品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属性决定的。

各种物品的不同的自然属性,能够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也就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一种物品可以有多种自然属性,它的使用价值也可以是多方面的。

例如石油,不仅可以作燃料,还而已用作化工原料,制作塑料、合成纤维、农药、化肥等等。

物品的多种使用价值,往往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逐步被发现和被人们利用的。

使用价值的量就是有用物品的数量,对这种数量的计量,是由物品的性质、用途和社会约定俗成决定的,如布匹用“尺”来计量,钢材以“吨”来计量,衣服以“件”来计量等。

商品的使用价值所体现的是人与物的关系,它本身并不反映社会的生产关系,它在一切人类社会中都存在,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使用价值是商品必须具有的因素之一。

提问:

是不是所有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是商品呢?

(否)

过渡:

不是一切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都是商品,有使用价值的物品要成为商品,还必须是用来交换的,即具有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例如,25公斤米换10尺布,这10尺布就是25公斤米的交换价值。

一百斤大豆换50斤油,50斤油就是一百斤大豆的交换价值。

注意:

在市场上,一种商品可以有多种与其他商品相交换的比例,因而能有多种交换价值。

而且,各种商品相交换的比例,还会因时间、地点不同而发生变化。

为什么25斤米可以换10尺布,一百斤大豆可以换50斤油呢?

那么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是由什么来决定的?

或者说,商品的交换价值是如何决定的?

对此,经济学说史上曾有过不同的看法,例如:

斯密和萨伊提出“生产费用”论:

认为商品价值决定于它的生产费用(工资、利润、地租)把收入说成是价值的源泉,即劳动创造工资,资本创造利润、土地创造地租。

评:

①混淆生产(价值创造)和分配(价值分配)。

②陷入由价值决定价值的自我循环。

③否认剥削,为资本主义辩护。

萨伊的“效用价值”论:

认为商品价值由它的效用(使用价值)决定。

评:

①把使用价值和价值混淆,

②不能回答空气、阳光有使用价值而无价值

马尔萨斯的“供求决定价值”论:

认为商品没有内在价值,其价值由商品市场供求决定,供大于求,价值下降,反之价值上升。

评:

否认价值形成的基础,无法解释供求一致时的价值决定。

供求影响价格。

门格尔、维塞尔、庞巴维克的“边际效用”论:

这是反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第一次挑战浪潮。

认为物品有无价值决定于它的有用性和稀缺性,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效用(最后单位的效用),即边际效用是衡量商品价值的尺度。

评:

①主观价值论,无法计算价值,不同人、不同时期边际效用不同,

②可取之处:

考虑了心理因素,边际分析方法可取

马歇尔的“均衡价值”论:

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第二次浪潮。

认为价值决定于供求价格相交点,用均衡价格代替价值。

评:

①供给价格决定于生产费用,需求价格决定于边际效用。

②把市场价格与价值混为一谈,是一种折中和综合。

熊彼特的“创新价值”论:

认为随着生产力发展,生产过程非人化和自动化了。

劳动者不是价值的主要创造者,自动化成为价值的决定者。

评:

机器或生产资料创造价值论的翻版,自动化条件下是复杂劳动,劳动生产率高。

托夫勒、耐斯比特的“知识价值”论、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过时,在科技急剧发展的今天,是知识、信息创造价值而不是劳动创造价值。

评:

①把知识与劳动相对立,片面强调知识、信息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抹煞了生产劳动创造价值的实质,宣称知识、信息自行创造价值。

②知识是人类劳动的结晶或劳动成果,不是人类劳动本身,它自身不会创造价值,是知识的运用过程或掌握了更多知识的人类劳动创造价值。

参见:

张鑫:

《科学认识知识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这些理论或多或少地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我们应该辩证地分析。

(只作了解)

也有人认为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大家想想就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不同使用价值是不同质的东西,不同质的东西在量上是不能比较的,只有同质的或同名的东西才能在量上进行比较,这是数学的基本常识。

所以在商品交换价值的背后,商品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不同商品之间必然存在某种共同的东西。

马克思说:

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作为劳动产品,所有一切商品都有的共同属性,就是再生产他们的时候,都耗费了一定数量的人类劳动。

不同商品以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进行交换,正是由于它们凝结了一样多的人类劳动。

这种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一切商品都是人类劳动产品,生产它们都花费了一定数量的劳动,这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们体力和脑力的耗费。

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都凝结了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因而它们可以按照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

25公斤米能够与10尺布相交换,是因为生产25公斤米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同生产10尺布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相等。

凝结在商品中的这种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价值的实体。

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在质上各不相同,因而在量上难以比较。

但作为价值,则在质上是相同的,在量上是可以比较的。

正是因为各种商品都具有价值,它们相互之间才能按一定量的比例相交换。

所以,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是内在的、抽象的,不能通过自己表现出来,只有通过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才能获得表现。

交换价值就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

因此,商品所具有的两个因素就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请同学判断下面的话是否正确(此部分为课堂互动环节)

①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对)

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②没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没有使用价值  (错)

③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 (对)

使用价值的存在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④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没有价值  (对)

一般人类劳动只有在商品经济关系下才能形成价值,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经济关系赋予它的一种社会形式,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因此,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就是商品的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缺一不可。

第一,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

一个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人需要,就不能成为商品,即使在它身上耗费再多的劳动,这些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

所以,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就不能形成价值。

第二,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

一个物品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如阳光、空气等,就不具有价值,也不能成为商品。

第三,商品必须是用来交换的。

商品作为劳动产品,生产出来以后,其使用价值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

不进行交换,使用价值就不能满足别人的需要,生产时耗费的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

例如原始社会的自给自足的经济中就不存在商品,因为没有交换。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表现在二者之间是互相排斥的。

一切商品对商品生产者来说,是为了获取它的使用价值。

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同一商品都不能既占有它的价值,又占有它的使用价值。

商品生产者为了占有商品的价值,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将它让渡给消费者。

商品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这一矛盾,生产者实现了价值,消费者获得了使用价值。

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但是,作为商品最本质的特征是具有价值。

因为使用价值不仅商品有,其他不是商品的物品也有,因而使用价值不是区别商品和其他物品的标志。

价值只有商品才具有,其他物品不具有价值。

因此,只有价值才体现商品的本质,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过渡: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是在人的劳动过程中产生,使用价值与价值是怎么样形成的?

这就是我们接下来所要探讨的问题。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作为商品两个因素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

具体劳动:

也称作有用劳动,是人们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各式各样的,生产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就需要有各种不同形式的劳动,劳动的性质和具体形式是根据劳动的目的、对象、操作方式、劳动工具和劳动结果等来区分的。

如生产衣服,需要裁缝的劳动;生产家具,需要木匠的劳动;生产粮食,则需要农民的劳动。

这种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具体形式的劳动,叫做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单独人类的具体劳动就能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吗?

(否)

注意:

马克思说:

具体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正像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使用价值作为一种有用物,生产他总是需要一定的自然物质为前提条件。

具体劳动不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惟一源泉,商品的使用价值是自然物与具体劳动相结合的产物,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具体劳动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无论社会形态如何,人类要生存总要进行各种不同形式的劳动,生产出各种使用价值满足自身的需要。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属性,虽然不依社会形态而变化,但具体劳动的门类和操作方式,则随着生产力和生产专业化、社会分工的发展,而不断扩展和变化。

抽象劳动:

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在具体形式上各不相同,但都是人类劳动力的消耗,都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

它们都是人类劳动力生理学意义上的消耗,是人的脑、筋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性耗费,也就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这种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创造的惟一源泉。

抽象劳动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生产关系,不能把抽象劳动只理解为劳动力的耗费,而应该把劳动力耗费与形成商品的价值联系起来。

只有在劳动产品成为商品的情况下,为了交换的需要,才有必要把各种具体劳动形式撇开,比较各种商品生产中耗费劳动的多少。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它们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不存在只有具体劳动没有抽象劳动的劳动,也不存在只有抽象劳动没有具体劳动的劳动。

所反映的性质不同:

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特殊来看的,是不同性质的劳动;抽象劳动是从劳动的共性来看的,是一般的人类劳动,没有质的区别,只有量的不同。

具体劳动说明的是劳动的过程;抽象劳动说明的是劳动的量的多少。

所体现的关系不同:

具体劳动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以任何形式为转移的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历史范畴。

总结:

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这是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统一体。

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意义:

(了解部分)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首先,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以前的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早就分析了价值并把价值归结为劳动时间。

但是,他们没有发现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不了解是抽象劳动而不是具体劳动创造了价值。

当人们提到生产商品的劳动各不相同为什么可以互相比较,是什么劳动形成商品价值时,他们不能作出科学的回答。

马克思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第一次科学地回答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从而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的劳动价值理论发生了革命性变革,成为完全科学的理论。

其次,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运用此学说,论证雇佣劳动者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同时,转移了旧价值,而抽象劳动则形成新价值。

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区分了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再次,劳动二重性学说,还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等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的全部经济理论都是建立在劳动二重性理论基础之上的。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过渡: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那么商品的价值是由什么来决定或者计量的?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1.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因此,商品的价值量也就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来计量。

劳动量是用劳动的天然尺度即劳动持续的时间来计量的,而劳动时间又以时间单位(小时、天)作为计算标准。

所以,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过渡:

既然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时间,那如果我是生产者,做一件衣服,我做个十年八年甚至更久,我这件衣服肯定就值钱了,因为耗费的劳动时间多啊。

学生作答:

不是。

既然不是的话,那么商品的价值是由什么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呢?

首先了解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时间两个概念。

个别劳动时间:

单个个别的劳动者(生产者)生产单位商品耗费的时间。

生产同一种商品,有许多个别生产者。

每个个别生产者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称为个别劳动时间。

由于个别生产者使用的生产工具不同、劳动努力程度不同、劳动熟练程度不同和其他各种因素不同,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就会不同。

如果说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个别劳动时间所决定,那么就会出现一种商品会有许多种价格,这是不符合经济原则中的等价交换原则,也没有办法进行交换。

因此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个别商品的这种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过渡:

提问学生,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或者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是什么?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第52页)这里的“社会”是指在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者的范围内的社会。

“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某一时期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生产者具有的生产条件,其中主要指劳动工具。

“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指中等水平或部门平均水平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者的意义:

①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他的劳动耗费就能得到完全补偿。

即不获利也不亏本。

②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他的劳动耗费不仅能够得到补偿,还有可能获得超额利润,在竞争中就会处于有利地位。

③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他的劳动耗费就会有一部分得不到补偿,也就有可能会亏本,在竞争中就会处于不利地位。

举例:

两个不同的生产者,一个是铅笔(注简单一般的铅笔),一个是生产钢笔。

大家可以发现,同样是写字用的笔,钢笔比铅笔的价格肯定要高出几倍,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解释:

这是因为铅笔和钢笔虽然都是笔的一种,但是他们的生产过程,钢笔的制作过程肯定比铅笔复杂,即钢笔的生产者所付出的劳动是一种较铅笔而言的复杂劳动。

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还具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之分。

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

简单劳动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历史发展时代具有不同的标准,由此可见,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是相对的,随着科学技术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发展,过去的复杂劳动可以变成较简单的劳动,整个社会简单劳动的水准可以比过去更高。

在相同的时间内,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是不相等的。

1小时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可以是1小时简单劳动创造价值的若干倍。

在商品价值量的计算中,复杂劳动折合或换算为若干倍的简单劳动,不是由商品生产者自觉进行的,而是在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过程决定的。

解释品牌商品的价值:

品牌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