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九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检测一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990958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2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九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检测一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春九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检测一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春九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检测一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春九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检测一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春九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检测一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九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检测一新人教版.docx

《春九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检测一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九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检测一新人教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九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检测一新人教版.docx

春九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检测一新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期中检测

(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剑桥欧洲经济史》中写道:

“1861年2月19日(俄历),在许多历史著作中,(将)这一天定为俄国经济史上的两个时期的分界线。

”这一天成为俄国经济史的“分界线”是因为()

①废除了落后的封建农奴制②摆脱了沦为殖民地国家的危机

③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④加快了俄国近代化进程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2.有人说,是华盛顿创立了美国,是林肯拯救了美国;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一道分水岭。

下列所述不能论证上述说法的是()

A.独立战争实现了国家独立

B.南北战争废除了奴隶制度

C.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都扫除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D.南北战争摧毁了封建统治,传播了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

3.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机器的发明者都是有实践经验的工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技术和新机器的发明者几乎都是科学家,这种现象说明了()

A.自然科学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发展促进技术革新

B.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技术和新机器的发明需要掌握高深的理论

C.有实践经验的工匠都进步成了科学家

D.科学家开始对新技术新机器的发明产生浓厚的兴趣

4.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认为,“《物种起源》这本书的格调是再好也没有的,它可以

感动那些对这个问题一无所知的人们。

至于达尔文的理论,我准备即使赴汤蹈火也要支持”。

赫胥黎支持达尔文的理论的原因是达尔文()

A.论述了万有引力定律

B.主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C.揭示了时间与空间的辩证关系

D.指出了一切物种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之中

5.某学者说:

“用亚洲人的观点来看,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国际社会的一场内战。

”这场“

内战”前形成的两大对立集团的国家是()

A.德日奥、英法美B.德意日、英法俄C.德意奥、英法俄D.德意奥、英法美

6.很多俄罗斯学者和普通百姓认为,不管有什么缺点,“十月革命”都是20世纪—个重大事件,它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这里的“新阶段”新在()

A.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B.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实现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7.1921年,日本向参加华盛顿会议的本国代表发出训令,强调中国山东问题属于“不许变更事项”。

日本不愿变更的国际条约应是()

A.《凡尔赛条约》B.《九国公约》C.《联合国家宣言》D.《华沙条约》

8.有的学者认为:

危机并不一定就绝对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危机”这个词本身就包含着“危害”和“机会”两层含义。

下列史实不能够验证这一结论的是()

A.面对分裂势力的挑战,美国通过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

B.面对一战带来的灾难,列宁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

C.面对经济危机的打击,德国走上了法西斯道路

D.面对经济危机的打击,美国加强

了联邦政府的权力

9.印度诗人泰戈尔曾写道:

“在使人们断绝邪恶的斗争中,或许他(指甘地)不会成功……但是他的一生对子孙后代是一种教益。

为此,人们永远牢记着他。

”诗人如此评价甘地是因为他()

A.多次组织群众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B.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圣雄”

C.使印度成为令人尊敬的现代文明国家

D.进行改革,使印度的教会和国家完全分开

10.对下面漫画的解读,错误的是()

A.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纵容法西斯侵略B.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

C.漫画作者站在反法西斯的正义立场D.世界进步力量联合打击法西斯势力

11.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

下图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世界工业生产中西欧、日本所占比重不断提升的变化趋势。

该“变化趋势”出现的原因是()

①充分利用美国的援助②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

③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的加剧④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2.“横空出世一战中,社会制度初显优;二次大战建大功,一朝解体两极终。

”诗中概述的国家在1980年的国名简称是()

A.沙俄B.苏俄C.苏联D.俄罗斯

13.小敏同学用口诀法记忆非洲历史:

“南方古猿叫露茜,金字塔有木乃伊。

三角贸易失上亿,非洲终不为欧(洲)役”。

口诀中的“非洲终不为欧(洲)役”指的应该是()

A.埃及共和国建立B.纳米比亚独立C.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D.尼日利亚独立

14.苏联解体后,国际关系中“敌、我、友”界限变得比较模糊,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冷战”逻辑逐渐失效。

下列表述与此观点相符的是()

A.超级大国美国独霸世界

B.各国之间政治分歧已经消失

C.竞争合作、妥协共处趋势增强

D.多极化国际格局形成

15.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称:

“全球化是客观现实,它显示了在这个大家居住的星球上我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

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华的客舱,85%的乘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

很显然,这艘船上不公正的事太多了,它很难浮在水面上。

它的航程是如此不合理和荒唐,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

”这段话表述的意思包括()

①世界经济联系日

趋密切,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休戚相关

②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利益分配不均

③缺乏公正性的全球化难以为继

④全球化潮流呈现出逐渐减弱的趋势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6.有这样一种观点: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一张看不见的铁幕阻隔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这个时期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其实只是“半球化”。

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是()

A.美苏冷战对峙局面B.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C.东西方经济发展不平衡D.世界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

17.下面是不同时期世界形势示意图。

其中能够反映当前世界形势的是()

18.纪录片《辉煌中国》中说:

在中国,每三个手机用户,就有两个在使用移动支付,这里是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市场。

这反映了中国充分应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出现的()

A.计算机网络技术B.电讯技术C.生物工程技术D.内燃机技术

19.科技进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下列现象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是()

A.机器轰鸣,火车奔驰

B.车马劳顿,家书万金

C.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D.在线购物,网络订票

20.下列科技成果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是()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1.(12分)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对比表

内容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开始时间

A

19世纪70年代

主要标志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电的广泛应用

新交通工具

火车、汽船

C

主要国家

B

德国、美国

材料二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列强将世界上大片地区强行纳入资本主义的统治之下……帝国主义国家间殖民扩张与掠夺进一步加剧,并由此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1)请填写材料一表格的内容:

(6分)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分)

(3)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的一场深重灾难?

请用史实说明。

(两点即可,4分)

22.(10分)(2018·四川眉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革命的展开是由一系列发明所引发的,而这些发明又很快地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中,并形成了大规模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制度。

……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化大生产加速了社会分工,给广大劳动妇女创造了就业机会,使她们逐步取得了经济独立,提高了妇女的家庭地位,由此改变了传统的婚姻价值观、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

……人们看到了科技所蕴藏的巨大动力,由此焕发了他们学习科技、接受教育的巨大热情。

……1851年英国为举办第一次世界博览会修建了水晶宫。

水晶宫本身就是财富的标志,它的造价达8万英镑,这在当时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宫内陈列着万余种世界各地的产品,其中英国的产品超过一半。

——根据任海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民众观念嬗变》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工业革命有何影响。

(不得摘抄原文,答出四点,8分)

材料二1858年是泰晤士河的“奇臭年”。

这年6月,臭气熏天简直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就连河边议会大厦的窗上也不得不挂起一条条浸过消毒药水的被单。

——引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工业革命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

(2分)

23.(18分)危机,是险境也是机会。

政治危机、民族危机、经济危机等伴随历史的延续,客观上促进了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图片现危机】

(1)19世纪中期,面对历史发展的潮流,美国、俄国和日本都出现了社会危机。

根据上面图片展现的历史信息,分别写出三国面临的主要社会危机是什么。

(6分)

【举措展胜机】

(2)面对社会危机,当时的美国、俄国和日本的举措的标志事件分别是什么?

(6分)

(3)俄国、日本解决危机的方式的共同点是什么?

(2分)

(4)美国、俄国、日本所采取的措施有何共同作用?

(2分)

(5)借鉴美国、俄国和日本等国的历史发展经验,请你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两条合理化的建议。

(2分)

24.(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

题。

材料一我们正在学习怎么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使资本主义经济活跃起来,党内有人认为这是“倒退到资本主义”……

材料二1921年8月,在莫斯科市民惊异的目光注视下,一位23岁的美国青年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他的名字叫阿曼德·哈默。

他为苏俄带来了大批急需的医疗设备

10月28日,第一份给外国人特许权的合同在这里正式签署,哈默获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

材料三苏联在经济、政治等领域也出现了种种不正常的现象。

例如,集体农庄的庄员和农民在饥饿的思维线上挣扎,大人、小孩都得了浮肿病,逮着什么吃什么,像动物尸体、烂树皮和沼泽植物的根等人不该吃的东西,他们都拿来吃。

由于优先发展重工业,轻工业的发展一直滞后,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政治大清洗造成大量冤假案,这些问题阻碍了苏联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留下了宝贵的教

训。

(1)据材料一,说明苏俄是在怎样的国情下实施新经济政策的。

(2分)为什么党内有人认为这是“倒退到资本主义”?

(2分)

(2)材料二体现的是新经济政策的哪一具体内容?

(2分)

(3)材料三反映了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着哪些问题?

(从经济、政治两个角度回答)(2分)

(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从苏俄(联)的发展历史中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

(2分)

参考答案

1.C解析题干关键信息是“1861年”“这一天成为俄国经济史的‘分界线’”。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决日益严峻的农奴制危机,1861年,俄国亚历山大二世进行了改革,废除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加快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俄国在19世纪中期并没有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机,因此选C。

2.D解析美国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所以说南北战争摧毁了封建统治是错误的。

故选D。

3.A解析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科学技术特别是自然科学同工业生产没有真正结合,其发明是实践经验的结果。

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尤其是自然科学同工业生产结合起来,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因此A项说法正确。

4.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达尔文的贡献。

题干关键词是“达尔文的理论”。

A项是牛顿的成就;B项是达尔文的观点;C项是爱因斯坦的成就;D项是物种不变论,不符合达尔文的观点。

据此可知答案选B。

5.C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形成了三国同盟、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主要包括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三国协约由英国、法国、俄国组成。

6.C解析A、B两项是二月革命的成果,C项是十月革命的成果,D项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成就。

7.A解析《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

日本获得了很大利益,因此日本不愿变更该条约。

8.C解析1929年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面对危机,各国纷纷寻找出路。

德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发动世界大战,最终以失败告终。

故C项符合题意。

9.A解析依据甘地的事迹,可以判断A项符合题意;B项是对他的评价,而不是理由;甘地没有使印度成为现代文明国家,C项不符合题意;甘地没有领导印度政教分离的改革,D项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是A。

10.A解析识读图片可知,中美英苏等国组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对法西斯势力予以沉重打击。

B、C、D三项表述与图片和史实相符,故选A。

11.C解析本题考查战后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后西欧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美国的扶持;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技成果;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

由此判断C项符合题意。

12.C解析苏联的存在时间是1922-1991年。

故1980年的国名是苏联。

13.B解析“非洲终不为欧(洲)役”是指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其

标志是纳米比亚独

立。

14.C解析国际政治格局由两极向多极化方向演变是战后世界历史发展的一种基本趋势。

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和冷战的结束,世界暂时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增强。

题干中“国际关系中‘敌、我、友’界限变得比较模糊,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冷战’逻辑逐渐失效”,说明冷战时期的敌对、竞争逐渐开始向竞争合作、妥协共处转变,因此,答案为C项。

15.A解析“全球化是客观现实……我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说明世界经济日趋密切,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休戚相关;“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华的客舱,85%的乘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说明经济全球化下的利

益分配不均,存在差别;“这艘船上不公正的事太多了,它很难浮在水面上……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表明全球化缺乏公正性,难以为继。

故A项符合题意。

16.A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国际形势。

从题干中的时间“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及“看不见的铁幕阻隔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可知铁幕是指美苏之间的冷战。

17.D解析随着苏联解体,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了,世界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故选D项。

18.A解析题干中的“手机”“移动支付”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19.D解析A项中火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B项中家书是工业革命前的通信方式;C项中电灯、电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D项中在线购物、网络订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

故选D。

20.B解析①蒸汽机车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②飞机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③电子计算机和④航天技术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故选B项。

21.

(1)A:

18世纪60年代,B:

英国;

C:

汽车、飞机。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①如:

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造成双方损失近百万人,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②大战从1914年持续到1918年,长达4年之久,先后有30多个国家卷入战争;③大战使参战各围共死伤3000多万人,其中被战争、饥饿,疾病等夺去生命的人超过1000万,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任意答两点,其他的符合史实、言之有理也可)

22.

(1)工厂制出现;女性经济独立或提高了妇女地位或解放了妇女;促进了科技教育的发展;英国积累了大量财富,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巩固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国家;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社会化大机器生产成为主要生产方式,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

(任答四点)

(2)环境污染。

23.

(1)图一:

美国南方黑人奴隶制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燧;

图二:

封建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

的发展;图三:

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

(2)美国:

爆发南北战争:

俄国:

进行1861年改革;日本:

进行明治维新。

(3)都通过改革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4)都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5)国家统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我

们要维护国家统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改革是强国之路,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勇于创新;要抓住机遇,加强国际间的经济联系。

(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24.

(1)小农国家。

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

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2)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

(3)政治:

权力高度集中,民主和法制匮乏。

经济:

经济各部门发展不协调,过分重视重工业;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4)①遵循市场价值规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②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③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