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桃 花 源 记2教学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989080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桃 花 源 记2教学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八年级语文桃 花 源 记2教学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八年级语文桃 花 源 记2教学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八年级语文桃 花 源 记2教学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桃 花 源 记2教学方案.docx

《八年级语文桃 花 源 记2教学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桃 花 源 记2教学方案.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桃 花 源 记2教学方案.docx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2教学方案

八年级语文:

桃花源记2(教学方案)

Chineseisknownasthe"MotherofEncyclopedias",whichisthebestinterpretationofit,solearningChineseisveryimportant.

(语文教案)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精品文档/文字可改

八年级语文:

桃花源记2(教学方案)

教材简介:

语文素有“百科之母”的称号,我想这是对它基础性最好的诠释,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语文科目,学习本教材的学生可以提高自身技能,本文档是按照教材进行修订编写,可以放心的进行教材使用。

  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的叙事线索,学习其曲折回环、悬念迭起的写作特点。

  2、正确评价《桃花源记》的社会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本文的叙事线索。

  2、曲折回环、悬念迭起的写作特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内容:

  过程:

  一、导语。

  大家一定听说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谁能解释一下?

(对,比喻与外界隔绝的幽静美好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它出自什么文章呢?

(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世外桃源”的“桃源”就是现在我们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的一个重要游览胜地。

那儿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学习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你一定会更加向往,很想去“世外桃源”走一遭吧。

  二、简介作者与本文写作背景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生于东晋末年,出生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博学能文。

但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不愿“为五斗米折腰”,41岁愤然辞官回乡,从此过着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疾病一起折磨着他,63岁过世。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大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优美的自然,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交往而不愿和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有57岁了。

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社会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桃花源诗》。

  三、放录音带,听课文朗读带。

  四、学生自读课文

  指名学生分段朗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豁(huò)然俨(yǎn)然阡陌(qiānmò)垂髫(tiáo)

  要同“邀”(yāo)诣(yì)骥(jì)遂(sùi)

  五、学生联系以往所学知识和书下注释,疏通词句。

  1、学生自己翻译课文。

  2、教师逐句指名学生翻译。

  3、教师归纳。

  六、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

  七、布置作业:

翻译课文(笔译)一遍,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总结重要文言词句的用法;

  分析课文结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垂髫诣豁然骥俨然阡陌遂邑人缤纷

  二、总结文言词句的用法。

  1、注意文中文言词句的意思。

  

(1)、缘溪行缘:

沿行:

指船行。

  

(2)、忽逢桃花林忽:

说明是偶然的;逢:

遇见

  (3)、才通人才:

仅。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

类(东西)、

  (5)、阡陌交通阡陌:

田间小路交通:

交错相通

  (6)、怡然自乐:

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7)、具答之具:

通“俱”,全、都。

  (8)、率妻子妻子:

妻子、儿女。

  (9)、此中人语云语:

yù,告诉。

  (10)、处处志之志:

同,做标记。

  (11)、诣太守诣:

到……去。

  (12)、未果,寻病终未果:

没有实现。

寻:

不久。

  2、注意文中几个古今异义的词。

  古义:

交错相通。

(两个词)

  

(1)、交通

  今义:

交通运输(一个词)

  古义:

妻子和儿女。

(两个词)

  

(2)、妻子

  今义:

男方的配偶。

(一个词)

  古义:

不要说,不用说。

(两个词)

  (3)、无论

  今义:

连词(一个词)

  古义:

像这样(两个词)

  (4)、如此

  今义:

如此,这样(一个词)

  古义:

与世隔绝的地方。

(一个词)

  (5)、绝境

  今义:

没有出路的地方。

(一个词)

  三、学生课堂练习:

完成P119第二题。

  四、学生反复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抄写课文,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内容:

  过程:

  一、学生齐读课文,明确课文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

渔人捕渔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开端)

  第二部分(2~3段):

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发展)

  第三部分(4~5段):

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讨桃源未果的情形。

(结局和尾声)

  二、分析第一部分:

  提问:

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明确:

这段景物描写点神秘色彩,暗示将出现“奇境”给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出现作了铺垫。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学生齐读第二部分。

  2、提问:

文中是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景象的?

  明确: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提问:

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明确:

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源这个地方,扰乱和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定生活。

  四、分析第三部分

  提问:

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是什么?

  明确: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五、课堂讨论:

P120第四题。

  六、学生背诵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曲折、悬念。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基础训练。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中无杂树

  发现桃花源芳草鲜美(开端)

  落英缤纷

  良田美池桑竹

  所见

  进入桃花源怡然自乐(发展)

  所闻:

避秦时乱,来此绝境。

  所历: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离开、再访桃花源遂迷、不复得路(结局和尾声)

可在这填写你的名称

YOUCANFILLINTHENAMEHer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