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一年级下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83411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一年级下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数学一年级下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数学一年级下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数学一年级下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数学一年级下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一年级下教材分析.docx

《数学一年级下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一年级下教材分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一年级下教材分析.docx

数学一年级下教材分析

数学·一年级(下)教材分析

教材总体说明

一、教学内容

教材共8个单元,穿插3个实践活动。

重点:

10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以内的加减法。

难点:

100以内加减法中的进位和退位,从不同的方位感受物体的相对位置。

基本编排方式:

全册教材是以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为主要内容去联接各部分知识,穿插安排了位置与方向、认识图形和统计。

为了分散教学难点,把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两部分安排;为了保持知识的系统性,把人民币的认识安排在100以内数的认识中,把位置与方向和认识图形相对集中安排;还注意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倡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略)

三、教材编写特点

1.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努力体现生活中的数学价值。

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知识。

3.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重视学生的知识探究过程。

4.介绍有关数学背景知识,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5.加强口算和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6.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内容,重要的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逐步深入。

7.实践活动,特色鲜明。

8.形式多样,直观形象。

四、课时安排建议(略)

各单元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一、100以内数的认识

(一)单元教材说明

1.单元知识的学习基础和发展方向。

(1)本单元的学习基础:

20以内数的认识;

(2)本单元知识的发展方向:

是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多位数认识的认知基础,是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乃至整个四则计算的必要前提。

2.注意本单元四方面的联系。

(1)通过数数,建立计数单位,为学习数的组成、建立数位概念打基础;

(2)将数位概念作用于数的读、写,在数的读、写过程中强化学生对数位概念的认识;

(3)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分别从序数和基数这两个角度展示数的组合规律,数序为数的大小比较作必要的准备;

(4)运用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影响,推动学生对人民币单位的认识。

(二)单元教学提示

1.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加强实际操作和直观教学。

2.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概念。

3.以数位概念为核心,整体建构本单元知识结构。

4.教给学生迁移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5.发挥知识的整体功能,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各小节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数数、数的组成

1.单元主题图:

通过单元主题图,引导学生从中感受20以内的数不够用了,理解学习100以内的数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2.例1:

用数数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计数单位“一”和“十”和直观表象,为建立数位概念作必要的准备;

3.例2:

运用在例1掌握的计数单位,直观地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

4.例3:

把所学知识作用于生活实际,体会计数单位和数的组成在现实生活运用的情况,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建议(略,下同)

写数、读数

1.例1:

采用“直观——半抽象——抽象”的方式抽象数的写法,用原有写数方法推动新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写法;

2.例2:

逐步脱离具体的学具,通过对比感受数位在写、读数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读、写水平。

数的顺序、大小比较

1.例1:

利用原有的认知基础,加深对100以内数的顺序的理解,并揭示出数的排列规律,让学生更深刻地把握数概念,建立数感;

2.例2:

利用情景图介绍(十位不同的)两位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并体会比较方法的多样性和比较结果的一致性,初步掌握十位上不同的两个两位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3.例3:

通过直观比较,掌握并归纳比较方法。

4.数学文化知识:

介绍十进制的由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必然联系。

人民币的认识

1.情景图:

通过商场购物的情景,说明人民币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引发学生对人民币的认知需求;

2.例1:

认识人民币面值,现行流通的所有人民币都属于学生认识的范围;

3.例2:

了解人民币相邻单位间的十进关系并进行简单的换算,在换算中加深学生对人民币面值的理解;

4.例3:

通过买文具的现实情景了解人民币的使用价值,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整理与复习(略)

实践活动:

赶场

1.活动以100以内数的认识和人民币的认识为活动内容,主要由“数小鸭”、“找赶场天”、“买鱼”、“买菜”、“买树苗”、“买优良种子”等画面构成;

2.画面既呈现了运用知识的有关情景,也蕴含了(“买优良种子”等)思想品德教育因素;

3.既可以依据教材提供的情景,走出校门实际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价值,也可以在教室里创设现实情景开展活动。

二、方向与位置

1.本单元属于“图形与位置”最基础的内容,是为今后学习测量、识图和作图等方面作准备的,也是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

2.单元主题图:

不仅反映了位置与方向的有关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兴趣,而且为认识图形也作了一定的铺垫和准备;

3.例1:

通过上学图来呈现学生的前后位置,并初步感受前、后位置的相对性;

4.例2:

引导学生认识上、下、左、右,并深入理解位置的相对性,渗透环保教育;

5.例3:

通过找座位的方式,在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知识、让学生体验所学知识价值的同时,向学生渗透坐标的最简单的知识;

6.例4:

以学生画画为基本情景,呈现观察者从前后和侧面位置看到的同一物体的不同现象,使学生获得物体的相对位置的直观经验;

7.例5:

重点呈现从上面观察到物体现象,帮助学生建立俯视物体的直观感受。

三、认识图形

(一)单元教材说明

1.分类与认识图形的关系:

分类为认识图形作一些学习方法和认知策略上的准备,通过认识图形强化和巩固学生所掌握的分类方法。

2.分类由一年级(上)按一个因素的分类标准分类发展到按两个因素的分类标准分类;

3.在认识图形时注意沟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二)单元教学提示

1.加强观察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掌握分类方法。

2.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初步建立图形概念。

3.沟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突出首次认知的定向作用,正确建立图形表象。

5.重视图形拼组游戏,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三)各小节教学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分类

1.以“按一个因素分类的分类标准”为认知起点,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突出新旧知识的衔接;

2.分类时既鼓励有条理地思维,也鼓励直觉思维;

3.突出操作在分类中的重要作用,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分类方法的同时鼓励学生多种分法,从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认识图形

1.将前面的分类方法作用于图形的认识,通过图形分类让学生初步感知图形的特征;

2.从一些具体实物中抽象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圆,是认识图形非常重要的一步,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图形的共同特征,而舍弃具体实物非本质的属性,从中抽象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圆;

3.用“说一说”的方式,沟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

4.练习中主要通过观察和操作加强对图形特征的理解。

四、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单元教材说明

1.本单元的加减法仅限于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2.学习基础:

是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的加减法和100以内数概念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

基中,20以内的加减法为本单元的学习提供了计算策略(如个位上的数对着个位上的数加减)上的准备,100以内的数概念,特别是数的组成为本单元计算方法的探讨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3.发展方向:

是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的学习基础;

4.各小节知识的联系方式: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是本单元最基础的知识;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则是在前一知识点上发展起来的,重点突出了位置值在计算中的作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则是第二小节知识中的计算方法的推广、深化和综合运用。

(二)单元教学提示

1.重视算法多样化,但不穷尽所有的算法。

2.提倡口算。

3.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有机结合。

4.重视从具体情景中引入数学问题,重视学具操作对学生理解算理的重要作用。

(三)各小节教学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1.例1和例2: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情景图,沟通加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加减法计算的整体认知结构;

2.例1:

通过每盒10支铅笔这个图像,提醒学生重视计数单位在计算中的重要作用,初步揭示4个“十”加2个“十”得6个“十”的基本算理,再通过小棒图强化这个算理;

3.小棒操作是思考算理的基础,教材采用先建立表象,再指导学生根据这个表象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不同的算法;

4.例2与例1虽然编排方式相似,但处理方法应有不同。

教学例2时,应该鼓励学生直接借鉴例1的方法,思考例2怎样算。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

1.例1:

23+30的学习基础是20+30,与前一小节知识相比,这里需要突出思考的是,剩下的3个月饼怎么处理,重点解决好这个问题,其它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例2:

是与例1进行对比展开学习的,把23+30和23+6进行对比,学生很容易发现,两道题的第一个加数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是第二个加数不一样,因此应该重点思考的是例1的3个十要加在十位上,那么例2的6个一该加在哪一位上呢?

解决了这个关键性的问题,例2的解题方法就迎刃而解了。

教材通过以上两个例题的教学,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相同数位对齐相加”的计算方法。

3.例3:

纸鹤图突出不可数的特点,不象月饼图那样几个十几个一显示得很清楚,这就需要借鉴例1的计算方法,从23+30中十位上的3个十要对着十位加,悟出60-30中的3个十应该对着被减数的十位减。

这不仅仅是解决一个计算方法的问题,最为主要的是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计算方法的普遍适用性,这种体验对于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是有利的。

4.例4既无情景图,又无算法展示,给学生的思考留下较大的空间,也体现了4个例题的层次性。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1.例1:

去掉了具体的可以直接数出的人数,用“23个男同学和25个女同学”这些抽象的数呈现条件,使学生不能用数数的方法直接数出结果,只有结合前面掌握的计算方法探讨新问题的计算方法,体会其计算方法的普遍适用性;

2.竖式首次作为其中的一种计算方法出现;其目的一是分散竖式在后面集中出现的难度,另一方面用竖式来强化“相同数位对齐加减”的计算方法;

3.这里的竖式只是让学生认识,但不在练习中作要求;

4.例2在编排方式上虽然和例子1相似,但处理时应该更放手;

5.例3:

用“算一算”体现教材编排的层次性,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通过合作学习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整理和复习(略)

五、认识钟表

(一)单元教材说明

本单元包括认识钟表和实践活动两小节内容,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认识钟表为实践活动的开展作一些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准备,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在帮助学生体验数学价值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二)单元教学提示

1.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

2.重视观察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并作认识钟表。

3.积极创设情景,帮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价值。

(三)各小节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认识钟表

1.主题图:

用主题图说明时间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激发学生认知需要的同时渗透了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教育;

2.钟面图:

用不同的钟面让学生体会钟表形式的多样性和钟表功能的同一性,并认识钟面和钟面上的时、分针;

3.例1:

认识整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整时,认识时注意口语“点”与书面语言“时”的沟通和转换,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掌握判断整时的方法(例如如果没有时间,你怎样根据周围的环境判断大约7时了),提高学生对整时的掌握水平;

4.例2:

认识几时半,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位置,由时针在9与10的中间判断既不是9时,也不是10时,再观察分针走了钟面一半的距离,判断这个时间是9时半。

教学时还要注意口头用语“半”与“30分”的沟通和转换;

5.例3:

认识大约几时,这是对某段时间的估计,所以去掉了表示具体精确时间的电子表。

这部份内容和数感、估算一样,在生活中用得相当普遍,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时间的体验掌握好这部分知识;

6.数学文化知识的介绍:

介绍计时工具的演变,体会人类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不断进取的精神。

实践活动:

参观滨江路

1.该活动的认知基础包括:

位置与方向、认识图形、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认识钟表;

2.画面分成4组:

(1)集合图,强化学生对钟表的认识,培养学生诚信的好品质;

(2)观察图,通过对前、后、左、右的观察和对生活中图形的观察强化学生对方位、图形的认识;(3)问路图,体会方位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4)看高楼图,体会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运用价值。

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

(一)单元教材说明

1.本单元是在10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重点研究如何进行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

2.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都是按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两个层次安排的。

其中第一个层次的学习是为第二个层次的学习作必要的准备,通过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学习,帮助学生全面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是100以内加减法各个知识点的综合,是本册教材中计算的最高层次,教学时要结合一年级(上)学习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有关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好这种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

(二)单元教学提示

1.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2.在重视口算的同时让学生掌握笔算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各小节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进位加法

1.例1和例2主要解决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2.例1:

重视原有知识对新知识学习的推动作用,用议一议的方式,让学生分析“计算时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后,再讨论解决的办法。

3.例2:

新的计算情景是两个加数(两位数和一位数)交换了位置,在教学方法上要让学生充分借鉴前面掌握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放手讨论,以体验计算方法的普遍适用性。

4.例3:

主要解决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新增了两种计算方式,估算和用竖式算(这里说的新增竖式算不是说是教材上第一次出现竖式,而是指这里的竖式是提出计算要求的竖式)。

提出竖式要求主要是因为数比较大,口算容易出错,用竖式计算,能从展示计算过程的角度检查出错误的原因所在,减少错误因素;在数比较大的题目中,估算有其现实作用,能体现其生活的运用价值,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也是新课程理念在计算教学中的重要体现。

退位减法

退位减法的编排与进位加法的编排大致相似。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1.例1:

主要学习连加,用入队的主题图渗透思想品德教育,重视竖式在连加中的作用,并介绍了连加竖式的简便写法;

2.例2:

主要学习连减,编排与例1大致相似,但从多种算法中,渗透了50-18-13和50-(18+13)两种算法;

3.教材对例3的教学要放手得多,采用议一议的方式学习加减混合,要求学生大胆借鉴例1、2的学习方法,主动完成例3的学习。

整理与复习(略)

实践活动:

春游

主要由三组画构成:

(1)上车图,强化学生对100以内的数概念的理解;

(2)活动图,(3)野餐图,都是体会100以内的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的学习内容。

七、统计

1.是在一年级(上)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2.例1:

让学生理解并找出已经作好的象形统计图传递出的信息,理解统计在生活中收集信息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3.例2:

用涂色记录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能力,并从象形统计图逐步过渡到条形统计图;

4.课堂活动第1题:

第2问和第3问都渗透了可能性的有关知识;第2题,让学生体验统计与生活的必然联系。

八、总复习

教材分析(略)

教学建议

1.不平均使用力量,用重点内容和核心概念的复习来带动其它知识的复习;

2.正确处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方式组织复习;

3.精心设计复习内容,妥善处理提高复习质量与减轻学生负担的关系;

4.正确处理巩固与发展的关系,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任务落到实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