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精诚联盟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联考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80711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精诚联盟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联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浙江省精诚联盟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联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浙江省精诚联盟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联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浙江省精诚联盟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联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浙江省精诚联盟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联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精诚联盟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联考试题.docx

《浙江省精诚联盟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联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精诚联盟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联考试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精诚联盟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联考试题.docx

浙江省精诚联盟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联考试题

某某省精诚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

选择题局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一小题2分,共70分。

每一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项选择、错选均不得分〕

1.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下游流域出现的遗址是

A.河姆渡文化B.良渚文化C.仰韶文化D.龙山文化

2.1988年,在某某市南郊区金胜村发现了春秋晚期晋国卿大夫赵简子墓。

赵卿墓共出土三套“升鼎〞,显然墓主人享用了诸侯之礼。

这一发现可以佐证春秋晚期

A.礼崩乐坏B.分裂割据C.诸侯争霸D.王权衰微

3.《史记・平准书》: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如此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徐货财。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汉书.食货志》:

“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般乡曲。

〞两如此材料A.对盛世的描写意在歌功颂德B.是司马迁对汉武帝的讽劝

C.有助于对汉代的了解D.是班固对盛世的批评

4.汉初贾谊提出分封诸侯王子弟为王的策略。

据此,汉文帝分齐国为七,分某某为三,汉景帝分梁国为五。

到汉武帝时,通过“推恩令〞,王子封侯者达一百多人。

由此可知A.汉文帝是分封诸侯王子弟的始作俑者B.汉武帝时期郡国并行的局面得以完毕

C.汉代王国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过程D.汉代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5.“魏蜀吴,争汉鼎。

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

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

宇文周,兴高齐。

〞如下选项中与《三字经》中的这段话所概括的历史相符的是

A.发生了牧野之战、淝水之战B.时代特征是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C.江南区域动态开发己经完成D.隶草行楷等各种书体出现

6.东晋建立之初,王氏家族的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兵坐镇长江中游,时人称之“王与马,共天下〞。

这一局面的出现明确

A.朋党之争加剧政治腐败B.东晋皇权受到严重威胁

C.门阀士族政治影响力大D.豪强地主势力开始崛起

7.如下关于科举制度的表述错误的答案是

A.隋文帝始建进士科B.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

C.武如此天首创武举D.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8.右图是屹立于某某某某大昭寺门前的一座石碑,

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的一次会盟,盟约里写道:

“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这次会盟是

A.葵丘会盟B.康熙会盟C.澶渊之盟D.长庆会盟

9.中国古代科技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以下科技成就搭配正确的答案是

A.裴秀—《齐民要术》B.宋应星―《天工开物》

C.贾思勰——《农书》

10.北宋时,出现了“一官三人共之〞的现象。

这种现象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

造成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重要因素还包括

①军队数量急剧增加②军队战斗力低下③农民起义频繁④战争的消耗和高额的赔款

A.①②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1.观察并分析下表,概括10-14世纪中国历史开展趋势的主要特征是

A.少数民族政权占主导B.从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

C.形成了二元统治结构D.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加快

12.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注重对某某的管理,元世祖忽必烈设立统辖某某的军政事务的机构是

A.驻藏大臣B.宣慰司C.宣政院D.理藩院

13.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以下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门第观念淡化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放松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14.一个又一个历史元素组成了丰富多彩的历史。

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先后排列正确的答案是

A.①②④③B.④③①②C.①②③④D.④①②③

15.“生我兮父母,长我兮疆土,我生不逢时,疆土多遭倭寇侵辱,救我再生兮,就是戚继光。

〞该诗歌主要颂扬了戚继光

A.平定了准噶尔叛乱B.赶走了荷兰殖民者

C.打败了沙俄侵略军D.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16.《清仁宗实录》中记载:

“尔国距中华过远,遣使远涉,良非易事……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据此可知,清仁宗拒绝与西方交往的原因是

①路途遥远②对西方器物认识不深③维护国家主权④天朝物产丰富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17.中国古代一思想家认为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主X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该思想家是

A.黄宗羲B.王守仁C.李贽D.顾炎武

18.如下有关我国古代经济开展状况的介绍,正确的答案是

①商朝时青铜农具极少②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细密,货币流通广泛

③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出现“苏湖熟,天下足〞④明清时期,形成徽商、晋商等大商帮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19.中英《某某条约》附件中规定:

英国的侨民、商人同中国人发生了冲突,犯了法或成为被告,只能由英国驻中国的管事官领事去裁判,中国政府不得过问。

这说明中国丧失了

A.领土主权B.贸易主权C.司法主权D.关税主权

20.意大利随军记者巴尔齐尼在某某火车站作现场报道:

“我们离他们大约三百码,他们的头上裹着红布条,让人联想起一个行进中的法国士兵团。

他们的红腰带在阳光下闪耀,大刀在头上挥舞,红缨枪在飞动。

突然,那些打头的,接下来是其他人,再接下来是所有人,一齐跪下来作祈祷……〞与此报道相关的战争应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1.老照片凝固了历史的瞬间。

下面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中国的政治某某化之路B.中国军民的反帝斗争

C.志士仁人的反封建历程D.清朝晚期近代化趋向

“同盟会的党员证〞,如下关于该图的相关表述,正确的答案是

①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的檀香山

②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③说明同盟会有明确的政治纲领

④该图属于直接史料,对辛亥革命研究有较高的价值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23.以下是某班同学在学习“民国初年维护某某的斗争〞时所做的学习卡片。

请你帮助该同学把卡片中标注序号的空项准确补充完整。

A.①武昌起义②清帝退位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①二次革命②清帝退位③《中华民国约法》

C.①武昌起义②复辟帝制③《中华民国约法》

D.①二次革命②复辟帝制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4.如下图是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开展主要得益于

A.北洋政府对开展实业的重视B.辛亥革命扫除了资本主义开展障碍

C.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25.周恩来曾说过:

“新某某主义革命的历程就是从天安门走向天安门。

〞后一个天安门是指发生在天安门前的开国大典,那么前一个是指

A.北平和平解放B.五四运动C.新文化运动D.八国联军侵华

26.“左图右史〞是历史研究的根本方法。

如下选项中对应正确的答案是

A.在①处打响了武装对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B.在②处革命党人起义成功后建立了“中华民国〞

C.在③处洪秀全领导了农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D.在④处蒋介石建立国民政府背叛了国民大革命

27.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某某,在“抗疫〞过程中被钟南山院士称为“英雄城市〞,如下有关某某的历史,说法错误的答案是

A.1911年武昌首义后出现“中华民国〞国号

B.北伐期间国民革命军在工农群众的支持下收回了汉口英租界

C.1928年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与时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D.1938年某某会战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28.在思维中运用历史:

请按右图上标号顺序,回答中央红军长征路线上的如下地点发生的历史事件不符合事实的是

A.长征起点:

井冈山根据地

B.某某会议,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飞夺沪定桥

D.某某会宁胜利会师

29.右图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1932-1941年秋三军阵亡将士统计表》局部内容〔选自X正隆著作《雪冷血热》〕。

以下说法正确的答案是

①表现了中国人民在正面战场的抗战做出了重大牺牲

②印证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抗战的开始

③粉碎了日军发动全面侵华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④折射出了东北抗日联军在日寇后方抗战的悲壮艰辛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④D.①④

30.右图是抗日战争时期某战役的形势示意图,

与此战役相关的说法是

A.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B.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C.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D.这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31.“岛寇荼毒,痛与滇西。

谁无血气,忍弃边陲。

桓桓将士,不顾艰危。

十荡十决,甘死如饴。

瘗忠有圹,名勒丰碑。

懔懔大义,昭示来兹。

〞这段碑文纪念的是

A.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B.中国远征军C.中国工农红军D.国民革命军北伐军

32X治中将军在一次欢送的晚宴上致辞:

“大局部的意见我们已经一致了,就是和平、某某、团结、统一,在蒋主席领导下彻底实行三某某义。

〞该晚宴的背景最有可能是

A.国共两党达成第一次合作B.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D.国民党全面进攻取得成效

33.如下人民军队佩戴过的袖标出现的历史先后顺序是

①②③④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④②③①D.②④①③

34.在某次国际会议中,双方的分歧主要集中在:

是尊重印度支那三国民族权力的根底上,全面解决政治和军事问题呢,还是只解决军事问题;是全面解决三国问题呢,还是只解决越南问题。

对于这次会议,如下说法正确的答案是

A.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身份参与的国际会议

B.成功解决了朝鲜和印度支那的和平问题

C.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D.通过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如此》

35.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无视的政治力量。

其标志性事件有

①自力更生拥有“两弹一星〞②中华人民某某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③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④中苏建交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非选择题局部

二、非选择翅〔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36.阅读材料,回答如下问题。

(10分〕

材料一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X:

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孟子认为“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挺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韩非认为“以法为教〞、“法不阿贵〞,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如此国家之治厚〞……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

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状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展改造和开展的工作。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据材料一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2分〕

(2〕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种思想流派的治国主X。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家争鸣的意义。

(8分〕

37.阅读材料,回答如下问题。

(10分〕

材料一1947年,中共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

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分配土地。

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明确:

中国共产党高举反封建的战斗旗帜,为在全国消灭封建削的土地制度提供了一个根本纲领。

同时,它在国民党统治区产生了广泛的政治影响,对随后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发挥了推进作用。

——摘编自李佑新、高文学《土地改革对新中国制度建设的历史影响》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新解放区和即将解放的地区尚未进展土地改革。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某某国土地改革法》,以改变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做法,确立了“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土改总路线。

中央和地方政府派遣大批土改工作队,深入指导土改运动。

1952年年底,除某某、某某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外,大陆土改取得了巨大胜利,约3亿农民分得7亿亩地和大量生产资料与其他财产,最终完成了新某某主义革命中一项最根本的历史任务。

——摘编自新德行《中华人民某某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共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意义。

(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50---1952年土地改革的根本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共推行土地改革的原因。

(6分〕

38.阅读材料,回答如下问题。

(10分〕

材料一中国几千年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

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X岂之《中国历史十五年》

材料二明太祖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

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局部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摘自《中国历史》

材料三中华人民某某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根底的人民某某国家:

中华人民某某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摘自《中华人民某某国宪法》(1954年9月15日〕

(1)材料一所说的“制度〞是由谁创立的?

在制度创新方面,你认为秦朝最突出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材料二中明太祖推行的诸多改革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4分〕

(2)根据材料三说明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中华人民某某国宪法》的性质。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到材料三表现了我国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