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单元质量检测四语文版必修2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74971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单元质量检测四语文版必修2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最新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单元质量检测四语文版必修2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最新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单元质量检测四语文版必修2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最新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单元质量检测四语文版必修2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最新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单元质量检测四语文版必修2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单元质量检测四语文版必修2 含答案.docx

《最新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单元质量检测四语文版必修2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单元质量检测四语文版必修2 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单元质量检测四语文版必修2 含答案.docx

最新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单元质量检测四语文版必修2含答案

第四单元/单元质量检测

时间:

150分钟满分:

150分

一、基础知识训练(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细:

仔细

B.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耳会:

恰逢

C.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恣:

放纵

D.民之望也,舍之,得民望:

愿望

解析:

选CA项,细:

小人。

B项,会:

迎合。

D项,望:

景仰。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辞甚巽,使人求谕谌

B.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

C.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

D.君之臣杼疾病,不能听命

解析:

选DA项,“巽”通“逊”;B项,“陈”通“阵”;C项,“取”通“娶”。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秦时与臣游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安棋常劣于玄谢玄入,问计于谢安

C.罪且及副元帅且大乱,若何D.不为崔子,其无冠乎叔孙还纳其女于灵公

解析:

选CA项“与”,介词,跟/连词,和;B项“于”,介词,比/介词,向;C项“且”,都是副词,将要;D项“其”,语气词,表反问,难道/代词,他的。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A.草行露宿B.栅淮以遏东兵

C.晞一营大噪,尽甲D.见棠姜而美之

解析:

选A例句“间”为名词作状语。

A项,“草”为名词作状语;B项,“栅”名词作动词;C项,“甲”名词活用作动词;D项,“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B.今入关,财物无所取

C.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

D.臣君者,岂为其口实

解析:

选BA项,古义:

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今义:

河北省;河南省。

C项,古义:

处置谋划。

今义:

多指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按情节轻重做出处罚的决定。

D项,古义:

吃喝,指俸禄。

今义:

假托的理由;可以利用的借口。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鸿门宴》中刘邦面临杀身之祸,张良向樊哙告急的两句话是“,”。

(2)《鸿门宴》中“,”两句话常被后人引用,用来说明欲成大事要豪迈果决,不要拘泥于细枝末节的道理。

(3)成语“草木皆兵”出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其原句是“,”。

答案:

(1)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3)又望见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

二、阅读能力训练(57分)

(一)课内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19分)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大怒曰: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范增说项羽曰: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

“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

“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

“为之奈何?

”张良曰: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曰:

“鲰生说我曰: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沛公默然,曰:

“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

”张良曰:

“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

“君安与项伯有故?

”张良曰: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

“孰与君少长?

”良曰:

“长于臣。

”沛公曰: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

“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

“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

”项王曰: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

“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庄则入为寿。

寿毕,曰:

“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

“诺。

”项庄拔剑起舞。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具告以事具:

具备

B.秦时与臣游游:

游玩

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德:

忘恩,倍,通“背”

D.沛公军霸上军:

军队

解析:

选CA项,具:

完全、全部。

B项,游:

结交,往来。

D项,军:

驻军。

8.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具以沛公言报项王昔朕以龙骧建业B.此天子气也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

C.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D.不如因善遇之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

解析:

选BA项“以”,把/凭借;B项“也”,表判断语气;C项“于”,介词,对/介词,在;D项“因”,趁机/仍然。

9.下列对上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3分)()

A.第一段交代了项羽和刘邦的矛盾起因是刘邦先一步进入函谷关,攻破咸阳,从而取得政治优势;曹无伤告密;范增分析情势。

B.第二段集中写张良为刘邦出谋划策这件事。

张良引导有方,使得刘邦逐步认识到不可莽撞行事。

C.因为张良曾经救过项伯的命,才有了文中项羽军机泄露,也才有了刘邦有备而赴鸿门宴。

D.刘邦的虚心求教,项羽的狂妄自大,张良的忠心事主,在节选部分展示得淋漓尽致,尤其以表现项羽的性格特征为主,同时也集中地表现出鸿门宴会中暗含的激烈的斗争。

解析:

选D刘邦实力不如项羽,想通过项伯缓解与项羽之间的矛盾,并非“虚心求教”。

10.将文言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5分)

译文: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

(2)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获。

(二)拓展阅读(3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19分)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馀人多厌之者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

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与语,大说之。

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

“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

“若亡,何也?

”何曰:

“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曰:

“若所追者谁?

”何曰:

“韩信也。

”何曰:

“诸将易得耳。

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顾王策安所决耳。

”王曰:

“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何曰:

“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王曰:

“吾为公以为将。

”何曰:

“虽为将,信必不留。

”王曰:

“以为大将。

”何曰:

“幸甚。

”于是王欲召信拜之。

何曰:

“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王许之。

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

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

合齐、赵共击楚。

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

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渡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魏王豹惊,引兵迎信。

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

信所出奇兵二千骑,人持一赤旗,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

赵军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

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禽赵王歇。

汉四年,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

汉王之困固陵,用张良计,召齐王信,遂将兵会垓下,破项羽。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馀人多厌之者/

B.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馀/人多厌之者/

C.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馀人多厌之者/

D.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馀/人多厌之者/

解析:

选D“不得”与“不能”表明韩信处境艰难的两种情况,应单独成语,据此可排除B、C;“厌”是动词,是陈述对象“人”发出的动作,“人”前应断开,据此排除A。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都尉:

官名。

战国始置,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秦汉时代是重要的中高级武官。

后历朝历代亦设此职,职掌权属各异。

B.斋戒:

是一种宗教活动形式,主要用于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以示虔诚庄敬。

C.坛:

中国古代用于祭祀天、地、社稷或者举行会盟、拜帅、誓师、封禅的台型建筑。

最初为林中空地的天然土丘,后为用土筑成的土堆,再后演变为砖石包砌的高台建筑。

D.丞相:

丞相(也称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丞相始设于战国,后来各朝沿袭设置。

时设一位丞相,时设左、右两位丞相。

基本上左丞相的权力大于右丞相。

解析:

选D有些朝代如北宋、明、清是左丞相的权力大于右丞相,但大部分朝代,尤其是秦汉以右为贵,右丞相的权力基本上大于左丞相。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信出身贫寒,又没什么好品行,不能被推举做官,而且他又不善经营,常在别人家里混饭吃,人们都很讨厌他。

B.韩信投靠项梁和项羽时,都不受重用。

转投汉王刘邦后,虽有滕公进言,但仍不被重用。

后来在丞相萧何的反复举荐下终被拜为上将。

C.韩信英勇善战,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他指挥多场战役,又与项羽决战垓下,辅助刘邦灭掉楚霸王,取得了政权。

D.韩信初为一介平民,后被封上将,汉四年,又被立为齐王,在垓下打败了项羽。

解析:

选B“反复举荐”错。

1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5分)

译文:

(2)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

(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他屡次向项羽献策,但项羽没有采纳。

(2)就火速冲进赵军空虚的营垒,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竖立起汉军的两千面红旗。

参考译文: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

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计,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

等到项梁率军渡过了淮河,韩信持剑追随他,在项梁部下,却没有名声。

项梁战败,又隶属项羽,项羽让他做了郎中。

他屡次向项羽献策,但项羽没有采纳。

汉王刘邦入蜀,韩信脱离楚军归顺了汉王,没有什么名声,当了一名接待来客的小官。

后来犯法被判处斩刑,同伙十三人都被杀了,轮到韩信时,他抬头仰视,正好看见滕公,滕公和韩信交谈,很欣赏他,把这事报告给汉王。

汉王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汉王并没有察觉他有什么出奇超众的才能。

韩信多次跟萧何谈话,萧何认为他是位奇才。

到达南郑,各路将领在半路上逃跑的有几十人。

韩信揣测萧何等人已多次向汉王推荐自己,汉王不任用自己,也就逃走了。

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报告汉王,亲自追赶他。

有人报告汉王说:

“丞相萧何逃跑了。

”汉王大怒,如同失去了左右手。

过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是恼怒又是高兴,骂萧何道:

“你逃跑,为什么?

”萧何说:

“我不敢逃跑,我去追赶逃跑的人。

”汉王说:

“你追赶的人是谁呢?

”回答说:

“是韩信。

”萧何接着说:

“那些将领容易得到。

至于像韩信这样的杰出人物,普天之下找不出第二个人。

大王果真要长期在汉中称王,自然用不着韩信;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可以和您计议大事的人了。

但看大王怎么决策了。

”汉王说:

“我是要向东发展啊,怎么能够内心苦闷地长期呆在这里呢?

”萧何说:

“大王决意向东发展,能够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不能重用,韩信终究要逃跑的。

”汉王说:

“我因为你,让他做个将军。

”萧何说:

“如果是做将军,韩信一定不肯留下。

”汉王说:

“任命他做大将军。

”萧何说:

“太好了。

”于是汉王就要把韩信召来任命他。

萧何说:

“大王向来对人轻慢,不讲礼节,如今任命大将军就像呼喊小孩儿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去的原因啊。

大王如果决心要任命他,就要选择良辰吉日,亲自斋戒,设置高坛,礼仪要完备才可以啊。

”汉王答应了萧何的要求。

众将听到要拜大将都很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要做大将军了。

等到任命大将军时,被任命的竟然是韩信,全军都感到惊讶。

汉二年,兵出函谷关,收服了魏、河南王,韩、殷王也都相继投降。

汉王又联合齐、赵共同攻击楚军。

韩信又收集溃散的人马与汉王在荥阳会合,在京县、索亭之间摧垮楚军,因此楚军始终不能西进。

这年八月,汉王任命韩信为左丞相,攻打魏。

魏王把主力部队驻扎在蒲坂,堵塞了黄河渡口临晋关。

韩信就增设疑兵,故意排列开战船,假装要在临晋渡河,而隐蔽的部队却从夏阳用木制的盆瓮浮水渡河,偷袭安邑。

魏王豹惊慌失措,带领军队迎击韩信。

韩信就俘虏了魏王豹,平定了魏地,改制为河东郡。

韩信和张耳一起率领几万士兵想向东进发攻击赵国。

韩信挑选了两千名轻装骑兵,每人拿一面红旗,就火速冲进赵军空虚的营垒,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竖立起汉军的两千面红旗。

赵军退回营垒,发现营垒插满了汉军的红旗,大为震惊,以为汉军已经全部俘获了赵王的将领,于是军队大乱,纷纷落荒潜逃,赵将即使诛杀逃兵,也不能禁止。

于是汉兵前后夹击,彻底摧垮了赵军,生擒了赵王歇。

汉四年,册立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军队攻打楚军。

汉王被困在固陵,张良出计,招来齐王韩信,于是会兵垓下,打败了项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

尚书屯田外郎赠兵部员外郎钱君墓表

欧阳修

君讳治,字良范,姓钱氏。

明道二年六月十一日,以疾卒于家,享年五十有二。

君少好学能为文辞家贫其母贤尝躬织以资其学问每夜读书母为灭烛止之君阳卧母且睡辄复起读州举进士第一,试礼部高第,遂中甲科。

为吏长于决狱,历六县,皆有能政。

潮州自五代时,刘氏暴残其民,君为海阳经年,民归业者千余户,由是海阳升为大县。

潮之大姓某氏火,迹其来自某家,吏捕讯之,某家号冤不服。

太守刁湛曰:

“狱非钱君不可。

”君问大姓,得火所发床足,验之,疑里仇家物。

因率吏入仇家,取床,折足合之,皆是。

仇人即服曰:

“火自我出,然故遗其迹某家者,欲自免也。

某家诚冤。

”君即日出某家狱,致仇人以法,举州称为神明。

其佐宣州,数决大狱,及旁近郡狱有疑者,皆归决于君。

工部侍郎凌策知宣州,尤称君文学,曰:

“吏事不足污子,当以文章居台阁。

”欲荐其文,未及而策卒。

初,宣州官岁市茶于泾县,命君主之。

策子不肖,以恶茶数千斤入于官,君立焚之,以白策,策益以此知君。

策卒,君叹曰:

“世无知我者矣。

在麻城,以茶课岁增五倍,遂迁著作。

金堂故多盗,君以伍保籍民,察其出入,凡为盗者,许其徒告以赎罪,盗遂止。

会甘露降其县,明年,麦禾大稔,麦一茎五歧、禾一茎五穗者,县人以为君政所致,谓之钱公三瑞。

君叹曰:

“吾知治民尔,瑞岂吾致哉!

”县人为君立生祠。

如皋民不农桑,以盐为生。

君曰:

“使民足以衣食,盐犹农也。

”乃悉求盐利害为条目,民便其利而盐最增积,以石数者至四十五万。

君在如皋,时年五十。

或叹其仕不达,君曰:

“使吾政行于民,是达也。

”蔡文忠公为御史中丞,数欲引君为御史,会君卒。

君平生所为文章三百余篇,号曰“晦书”。

(选自《欧阳修集》卷二十五,有删节)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少好学/能为文/辞家贫/其母贤尝躬织/以资其学问/每夜读书/母为灭烛/止之君阳卧/母且睡/辄复起读/

B.君少好学/能为文/辞家贫/其母贤/尝躬织以资其学问/每夜读书/母为灭烛/止之君阳卧/母且睡辄复/起读/

C.君少好学/能为文辞/家贫/其母贤/尝躬织以资其学问/每夜读书/母为灭烛止之/君阳卧/母且睡/辄复起读/

D.君少好学/能为文辞/家贫其母贤/尝躬织/以资其学问/每夜读书/母为灭烛止之/君阳卧/母且睡辄复/起读/

解析:

选C通览全句,把握大意,理清人物、事件,并结合关键词“尝”“辄”等判断。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

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

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解析:

选C“自发地”“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的说法不正确。

有的朝代,也可能是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奉祀的对象也不一定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1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钱治家贫好学,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为官后历任六县,且都有善政。

B.钱治擅长断案。

在潮州因审理一桩纵火案被人称道,在宣州时又多次判决大案。

C.钱治的文章也很出色。

他一生写了三百多篇文章,被工部侍郎凌策推荐给台阁。

D.钱治淡泊名利。

当别人为他的仕途不顺而叹息时,他自己更关心政令是否有利民生。

解析:

选C“被工部侍郎凌策推荐给台阁”不正确。

根据原文,“欲荐其文,未及而策卒”,且也不是推荐给“台阁”。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火自我出,然故遗其迹某家者,欲自免也。

(5分)

译文:

(2)以恶茶数千斤入于官,君立焚之,以白策,策益以此知君。

(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火是我放的,然而故意在某家留下痕迹,想让自己逃避罪责。

(关键词“故”“遗”“自免”)

(2)拿几千斤劣质茶叶交到官府,钱君立即烧毁了茶叶,把这件事报告了凌策,凌策因此更加赏识钱君。

(关键词“白”“以此”“知”)

参考译文:

钱君讳治,字良范,姓钱。

明道二年六月十一日,因病死在家中,享年五十二岁。

钱君从小爱好学习,擅长写文章。

家境贫穷,他的母亲贤惠,曾亲自织布来供给他学习。

每天夜里读书,母亲为此吹灭蜡烛来阻止他,钱君假装睡觉,等到母亲睡了,就又起床读书。

州里举荐(他为)进士第一名,参加礼部考试成绩优秀,考中甲科。

为官擅长断案,历任六县,都有善政。

潮州自从五代时,刘氏(指刘隐建立的“南汉”政权)欺凌残害百姓,钱君治理海阳多年,回归本业的百姓有一千多户,从此海阳升为大县。

潮州某大户人家失火,查寻火源来自某家,官吏逮捕审问这家人,这家人喊冤不认罪。

太守刁湛说:

“案件非钱君不能审判。

”钱君询问大户,找到引发大火的床脚,查验这只床脚,怀疑是乡里仇家的东西。

于是带领下属进入仇家,取来床后,折断床脚一比较,都对。

仇人立即服罪说:

“火是我放的,然而故意在某家留下痕迹,想让自己逃避罪责。

某家确实冤枉。

”钱君当天就让某家出狱,将仇人绳之以法,全州人都称赞(他)英明。

他辅助治理宣州时,多次判决重大案件,以至附近州郡有疑难案件,都集中由钱君审判。

工部侍郎凌策担任宣州知州,尤其称赞钱君的文章学问,说:

“政事不能玷污您,您应当凭借文章居于高位。

”想要推荐他的文章,还没有来得及推荐,凌策就死了。

当初,宣州官府每年从泾县买茶,让钱君主管这件事。

凌策的儿子不成材,拿几千斤劣质茶叶交到官府,钱君立即烧毁了茶叶,把这件事报告了凌策,凌策因此更加赏识钱君。

凌策死了,钱君叹息说:

“世上没有了解我的人了!

(钱君)在麻城,因为茶税每年增加五倍,于是升任为著作郎。

金堂过去多盗贼,钱君用编制伍、保的方法登记百姓,观察他们的出入,凡是做盗贼的,允许他们的同伙告发来赎罪,盗贼于是平息。

恰逢甘露降落那个县,第二年,小麦和谷子大丰收,小麦一根茎上分五支丫,谷子一根茎上长五支穗,县里百姓认为这是钱君德政所致,称它们为“钱公三瑞”。

钱君感叹说:

“我只懂得治理百姓罢了,祥瑞哪里是我招来的呢!

”县里百姓给钱君建立生祠。

如皋的百姓不从事农业生产,把盐业当作生计。

钱君说:

“让百姓丰衣足食,盐业就如同农业。

”于是详尽地探求盐业的利弊制定规章,百姓觉得方便有利,于是盐产量极大增加,用石来计算高达四十五万石。

钱君在如皋,时年五十岁。

有人叹息他仕途不通达,他说:

“假使我的政令能在民间施行,这就是通达啊。

”蔡文忠公担任御史中丞,多次想引荐钱君做御史,适逢钱君去世。

钱君平生所写文章三百多篇,名叫“晦书”。

三、表达能力训练(12分)

19.从下列《史记》人物中任选一位,写一段评论。

要求抓住人物特点,能从正反两方面对人物加以评说,表述上有文采。

(不超过150字)(6分)

孔子项羽刘邦李广荆轲

答:

答案:

项羽

他是一位怀揣壮志、果敢勇武的霸王,他也是一位率真自尊、儿女情长的伟丈夫。

在普通百姓的眼中,他是力扛鼎、气盖世的英雄;在词人的眼中,他是令人仰慕的“人杰”“鬼雄”;在史家眼中,他又是迷信武力、缺乏宽容、政治幼稚、令人扼腕的悲情英雄。

20.仿照下列画线部分的句式,以《鸿门宴》《淝水之战》《段太尉逸事状》中的人物为描写主体,在后面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文字,使之与画线部分一起构成排比句。

(6分)

沉默,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风度,更是一种品格。

如果没有沉默,就没有孕育,就没有震荡,就没有突破。

《崔杼弑其君》中太史在沉默中体现恪尽职守,用“崔杼弑其君”五个字彰显太史的品格,给后人留下事件的真实;,

;,,。

解析:

注意分析画横线语句前的相关思想:

沉默是气质、风度、品格,没有沉默就没有突破。

然后分析画横线语句的特点,挑选合适的人物仿写即可。

答案:

《淝水之战》中谢安在沉默中表现镇定自若用下棋赌墅完成以少胜多的战例给后人留下丰富的想象《段太尉逸事状》中段太尉用沉默表现满腔愤怒用默默擦洗百姓身上的鲜血实现对焦令谌的对抗给后人展现忍的内涵

四、写作能力训练(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种不起眼的动物叫吸血蝙蝠。

它身体极小,却是野马的天敌。

这种蝙蝠靠吸动物的血生存。

它在攻击野马时,常附在马腿上,用锋利的牙齿极敏捷地刺破野马的腿,然后用尖尖的嘴吸血。

无论野马怎样蹦跳、狂奔,都无法驱逐这种蝙蝠。

蝙蝠则可以从容地吸附在野马身上,落在野马头上,直到吸饱吸足,才满意地飞去。

而野马常常在暴怒、狂奔、流血中无可奈何地死去。

动物学家在分析这一问题时,一致认为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是微不足道的,远不会让野马死去,野马的死亡是它暴怒的习性和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