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中国经济之声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74544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79.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中国经济之声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精选中国经济之声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精选中国经济之声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精选中国经济之声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精选中国经济之声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中国经济之声全.docx

《精选中国经济之声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中国经济之声全.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中国经济之声全.docx

精选中国经济之声全

中国经济发展概况

2011年货币信贷概况

   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国家宏观政策注意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取得了明显成效。

经济增长和价格总水平涨幅逐步趋稳,国际收支继续改善,就业形势较好,国民经济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2011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47.1万亿元,同比增长9.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4%。

   实施稳健货币政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

2011年前三季度,面对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先后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3个百分点,3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共0.75个百分点,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引导货币信贷增长平稳回调,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

进入10月份以后,针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继续蔓延、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价格涨幅逐步回落等形势变化,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暂停发行三年期央票,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调整优化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有关参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三农”和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信贷支持。

总体看,稳健货币政策实施成效逐步显现。

   

(一)货币供应量增长总体回落

   2011年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85.2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增速比上年末回落6.1个百分点。

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9.0万亿元,同比增长7.9%,增速比上年末低13.3个百分点。

流通中货币M0余额为5.1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增速比上年末低2.9个百分点。

2011年现金净投放6161亿元,同比少投放214亿元。

   2011年年末,基础货币余额为22.5万亿元,同比增长23.2%,比年初增加4.2万亿元。

货币乘数为3.79,比上年末低0.13。

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为2.3%。

其中,农村信用社为7.3%。

   

(二)金融机构存款增长放缓

   2011年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含外资金融机构,下同)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82.7万亿元,同比增长13.5%,增速比上年末低6.3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9.9万亿元,同比少增2.1万亿元。

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80.9万亿元,同比增长13.5%,增速比上年末低6.7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9.6万亿元,同比少增2.3万亿元。

外币存款余额为2751亿美元,同比增长19.0%,比年初增加494亿美元,同比多增295亿美元。

   (三)金融机构贷款增长向常态回归

   2011年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58.2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增速比上年末低4.0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7.9万亿元,同比少增3779亿元。

人民币贷款增速总体回落。

2011年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54.8万亿元,同比增长15.8%,增速比上年末低4.1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7.47万亿元,同比少增3901亿元。

   对“三农”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较强。

截至2011年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为14.6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为25.1%,当年新增额为2.7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新增额比重为34.1%;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余额(含票据贴现)为10.8万亿元,同比增长25.8%,增速分别高于大型和中型企业贷款14.2个和12.5个百分点。

   外币贷款增速回落。

2011年年末,金融机构外币贷款余额为5387亿美元,同比增长19.6%,比上年末略高0.1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882亿美元,同比多增163亿美元。

   (四)社会融资规模保持合理水平,债券融资明显增多

   初步统计,2011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2.83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少1.11万亿元。

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7.47万亿元,同比少增3901亿元;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5712亿元,同比多增857亿元;委托贷款增加1.30万亿元,同比多增4205亿元;信托贷款增加2013亿元,同比少增1852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1.03万亿元,同比少增1.31万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1.37万亿元,同比多2595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4377亿元,同比少1409亿元。

   (五)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总体稳步上行

   2011年12月,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8.01%,比年初上升1.82个百分点。

其中,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7.80%,比年初上升1.47个百分点;票据融资加权平均利率为9.06%,比年初上升3.57个百分点。

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稳步上升,12月份加权平均利率为7.62%,比年初上升2.27个百分点。

   (六)人民币汇率弹性明显增强

   2011年,人民币小幅升值,双向浮动特征明显,汇率弹性明显增强,人民币汇率预期总体平稳。

2011年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3009元,比上年末升值3218个基点,升值幅度为5.11%。

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2011年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31.35%。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计算,2011年,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4.95%,实际有效汇率升值6.12%;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2011年12月,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21.16%,实际有效汇率升值30.34%。

   (七)促进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

   跨境人民币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

2011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五部委发布《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地区的通知》,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地域范围扩大至全国。

此外,全面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跨境人民币业务从经常项目扩展至部分资本项目。

1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允许境内企业以人民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银行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向境内机构在境外投资的企业或项目发放人民币贷款。

10月,发布《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管理办法》,允许境外投资者以人民币到境内开展直接投资。

同月,发布《关于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商业银行开展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的有关要求。

12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试点办法》,允许符合一定资格条件的境内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的香港子公司作为试点机构,运用其在港募集的人民币资金在经批准的人民币投资额度内开展境内证券投资业务。

   跨境贸易和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量明显增加。

2011年,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2.08万亿元,同比增长3.1倍。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收付平衡状况显著改善。

全年收付比从2010年的1:

5.5上升至1:

1.7。

2011年,银行累计办理对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201.5亿元,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907.2亿元。

   二、金融市场运行分析

   2011年,从金融市场运行情况看,货币市场交易活跃,货币市场利率总体高于上年;债券发行规模稳步增加,债券市场指数波动中有所上行;股票市场指数震荡下行,股票成交量有所减少。

   

(一)货币市场交易活跃,货币市场利率总体高于上年

   银行间回购、拆借市场交易活跃,成交量总体增加。

2011年,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累计成交99.5万亿元,日均成交3978亿元(同比增长13.5%);同业拆借累计成交33.4万亿元,日均成交1338亿元(同比增长20%)。

   2011年末,质押式债券回购和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3.37%和3.33%,比9月份分别下降0.38个和0.4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分别上升0.25个和0.41个百分点。

2011年,各期限Shibor总体波动上行。

   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大幅增长。

2011年,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名义本金总额为26759.6亿元,同比增长78.4%。

从期限结构来看,1年及1年期以下交易最为活跃,其名义本金总额为19992.5亿元,占总量的74.7%。

从参考利率来看,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的浮动端参考利率主要包括7天回购定盘利率和Shibor,与之挂钩的利率互换交易名义本金占比分别为51.5%和45.5%。

债券远期、远期利率协议交易清淡。

   

(二)债券发行规模稳步增加

   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量保持平稳。

2011年累计成交63.6万亿元,日均成交2546亿元(同比略降0.6%)。

从交易主体看,国有商业银行、外资金融机构是银行间现券市场上的净买入方,分别净买入现券5645亿元和2129亿元;其他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是主要的净卖出方,分别净卖出现券5510亿元和2269亿元。

交易所国债现券成交1253亿元,同比少成交409亿元。

   债券市场指数波动中有所上行。

前三季度,债券市场总体走弱;第四季度以来,债券市场指数有所反弹。

中债综合净价指数由年初的99.9点上升至年末的101.3点,上涨1.4%;中债综合全价指数由年初的108.8点上升至年末的111.3点,上涨2.3%。

交易所市场国债指数由年初的126.3点升至年末的131.4点,上涨4.0%。

   债券市场发行规模稳步增加。

2011年累计发行各类债券(不含中央银行票据)6.41万亿元,同比增长23.4%。

其中,商业银行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国家开发银行及政策性金融债、公司信用类债券增长较快,国债发行规模有所下降。

   (三)票据融资总体平稳,利率走高后略有回调

   票据承兑业务总体保持增长态势,下半年增幅趋缓。

2011年,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15.1万亿元,同比增长23.8%;期末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为6.7万亿元,同比增长18.7%。

承兑余额从年初的5.6万亿元快速增长至8月末的历史最高值7.0万亿元,之后同比增幅趋缓,年末承兑余额比年初增加超过1万亿元,对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较大。

   票据融资波动中小幅增长,票据市场利率走高后略有回调,总体处于高位运行。

2011年,金融机构累计贴现25.0万亿元,同比下降3.8%;期末贴现余额为1.5万亿元,同比增长2.1%。

金融机构加强对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的控制,年初票据融资余额小幅下降,第二季度逐步回升,下半年余额稳定在1.5万亿元左右。

年末票据融资余额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2.8%,比年初下降0.3个百分点。

受货币市场利率和票据市场供求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2011年票据市场利率总体处于高位运行,特别是下半年以来票据市场利率持续震荡上行,10月份达到最高点后有所回调。

   (四)股票市场指数震荡下行,成交量有所减少

   股票市场指数震荡下行。

2011年年末,上证综合指数和深证成份指数分别收于2199点和8919点,比上年末分别回落21.7%和28.4%。

沪、深两市A股平均市盈率分别从上年末的21.6倍和45.3倍回落到2011年年末的13.4倍和23.5倍。

创业板指数下行较多,年末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指数收于730点,比上年末回落35.9%。

   股票市场成交量有所减少。

2011年,沪、深股市累计成交42.2万亿元,同比下降22.7%;日均成交1728亿元,同比少成交527亿元。

创业板累计成交金额为1.89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0.1%。

年末,沪、深股市流通市值为16.5万亿元,比上年末减少14.6%。

创业板流通市值为250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4.9%。

   股票市场筹资额大幅减少。

2011年,各类企业和金融机构在境内外股票市场上通过发行、增发、配股等方式累计筹资5799亿元,同比少筹资5520亿元。

其中,A股融资5073亿元,同比少融资3882亿元。

   (五)保险业总资产平稳增长

   2011年,保险业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43万亿元;累计赔款、给付3929亿元,同比增长22.8%,其中,财产险赔付同比增长24.5%,人身险赔付同比增长20.6%。

   保险业总资产基本保持平稳增长。

2011年年末,保险业总资产为6.0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9.1%。

其中,银行存款比上年末增长27.5%,投资类资产比上年末增长17.4%。

   (六)外汇市场交易活跃,掉期交易快速增长

   2011年,人民币外汇即期成交35538亿美元,同比增长16.7%。

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累计成交金额折合17710亿美元,同比增长38.0%,其中隔夜美元掉期成交10220亿美元,占掉期总成交额的57.7%。

人民币外汇远期市场累计成交2146亿美元,同比增长556.8%。

全年“外币对”累计成交金额折合946.7亿美元,同比增长42.1%,其中成交最多的产品为美元对港币,占市场份额比重为45.2%,同比下降15.2个百分点。

外汇市场交易主体进一步增加,截至2011年年末,共有即期市场会员318家,远期市场会员73家,掉期会员71家,期权会员27家,即期市场做市商26家,远期市场做市商20家。

    (七)黄金市场价格震幅较大,交易规模显著增加

    黄金价格先涨后跌,波动较大。

2011年年初国际金价为1419.5美元/盎司,9月达到历史最高价1920.5美元/盎司后震荡下跌,年末收于1561.8美元/盎司,较年初上涨10.0%。

国内金价与国际金价走势总体保持一致,上海黄金交易所年内黄金(AU9995)最高价为396元/克,年末收于319.8元/克,较年初上涨5.9%。

全年加权平均价为每克327.5元,比上年上涨61.7元。

上海黄金交易所交易规模大幅增加。

2011年,黄金交易累计成交7438.5吨,同比增长22.9%;成交金额为2.48万亿元,同比增长53.5%;日均成交30.5吨,同比增长22%。

白银累计成交24.7万吨,同比增长235.6%;成交金额为1.94万亿元,同比增长402.2%。

铂金累计成交65.0吨,同比增长18.9%;成交金额为0.02万亿元,同比增长20.5%。

  外汇管理概况

   外汇管理,是指一国政府授权国家货币金融管理当局或其他国家机关,对外汇的收支、买卖、借贷、转移以及国际间结算、外汇汇率和外汇市场等实行的管制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所称外汇,是指下列以外币表示的可以用作国际清偿的支付手段和资产:

(一)外币现钞,包括纸币、铸币;

(二)外币支付凭证或者支付工具,包括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银行卡等;(三)外币有价证券,包括债券、股票等;(四)特别提款权;(五)其他外汇资产。

    外汇管理局的基本职能包括:

(一)研究提出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防范国际收支风险、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政策建议,研究落实逐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培育和发展外汇市场的政策措施,向中国人民银行提供制订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建议和依据;

(二)参与起草外汇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草案,发布与履行职责有关的规范性文件;(三)负责国际收支、对外债权债务的统计和监测,按规定发布相关信息,承担跨境资金流动监测的有关工作;(四)负责全国外汇市场的监督管理工作,承担结售汇业务监督管理的责任,培育和发展外汇市场;(五)负责依法监督检查经常项目外汇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依法实施资本项目外汇管理,并根据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不断完善管理工作,规范境内外外汇账户管理;(六)负责依法实施外汇监督检查,对违反外汇管理的行为进行处罚;(七)承担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和其他外汇资产经营管理的责任;(八)拟订外汇管理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标准、规范并组织实施,依法与相关管理部门实施监管信息共享;(九)参与有关国际金融活动;(十)承办国务院及中国人民银行交办的其他事宜。

其中,外汇储备管理是我国外汇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

外汇储备经营始终坚持“安全、流动、保值增值”的原则,进行审慎、规范、积极的投资运作。

按照上述原则,外汇储备管理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进行多元化货币、资产配置。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资产中包括美元、欧元、日元等多种货币,投资于各主要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政府类、机构类、公司类等多种金融产品。

多元化投资组合中,不同货币、不同资产类别之间此消彼长、互补平衡的效果明显。

    二、外汇管理目标

   外汇资源短缺曾长期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

与之相适应,外汇管理的主要目标即是保障国家对这种稀缺资源的计划和支配,在管理理念和制度安排上奉行“宽进严出”原则。

告别外汇短缺时代后,我国外汇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主要目标转变为通过对外汇资金流入和流出的均衡管理,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服务经济发展。

   

(一)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也称外部平衡,其基本含义是国际收入等于国际支出。

如国际支出大于收入,即为逆差;收入大于支出,即为顺差。

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论是从一个时期来看还是从某一时刻来看,总是处于不平衡状态,不平衡是经常的、绝对的,平衡则是偶然的、相对的。

   国际收支持续不平衡会对一国经济会产生不利影响。

持续的、大规模的逆差会导致外汇储备大量流失,本币汇率下跌,国际资本大量外逃,引发货币危机。

持续逆差还会导致获取外汇的能力减弱,影响经济发展所需生产资料的进口,抑制国民经济增长,影响充分就业。

持续的、大规模的顺差给货币供给量带来压力,管理不善可能为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制造温床。

较大顺差是汇率升值预期的重要原因之一,套利资金可能大量流入,使国际收支顺差进一步扩大。

大进往往孕育着大出,将来形势稍有波动,可能出现资金的集中流出。

顺差也意味着没有充分合理地利用经济资源,大量资金没有用于国内投资和消费,而用于出口部门,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和动态调整。

   外汇管理是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措施。

面对国际收支较大规模的不平衡,外汇管理可以通过严格审核国际收支交易真实性来防范虚假外汇资金流出流入,可以通过调整外债、证券投资等资本项目收结汇、购付汇等政策,以及建立健全跨境资金流动监测监管体系,防控异常资金流入和流出,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应当说明的是,国际收支平衡状况是国民经济,特别是对外经济整体运行的结果,要保持国际收支相对平衡,优化经济结构是根本。

    

(二)维护金融安全

   开放程度越高,一国维护金融安全的责任和压力就越大。

跨境资本异常流动是一国金融安全的重大隐患。

外汇管理可以通过如下方式,防范跨境资金异常流动,维护金融安全。

   首先,外汇管理如同“筛子”。

通过各种制度安排,筛出那些没有真实交易背景以及尚未放开的资本项目外汇资金异常流入流出。

1999年初,我国正式实施了进口报关单联网核查制度,要求所有进口项下对外付汇均必须有真实交易背景,基本堵住了货到付款项下假报关单进口骗汇的漏洞。

近些年,外汇管理部门还加大了资本流入管理,如2008年实施了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等制度,防控出口多收汇,发挥了外汇管理筛出异常资金流入的功能。

   其二,外汇管理如同“防火墙”。

外汇管理可在境内和境外资本之间筑起流出入和汇兑转换的“防火墙”,有助于为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及各项改革顺利推进创造条件。

国际经验也表明,小型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频频发生的金融危机,在不同程度上都与本国资本项目的无序开放有关。

防范和化解全球化风险,需适应经济发展阶段和金融监管水平,发挥外汇管理隔离风险的“防火墙”作用。

   其三,外汇管理如同“蓄水池”。

外汇管理可以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情况,收紧或放宽对境内机构和居民保留或自由支配外汇的比例或额度,间接调控外汇资源在国家和民间的持有比例。

例如,当面临资本外逃或大规模资本流出时,外汇管理可以要求境内机构和个人及时调回境外外汇,抑制资本外流,做大国家外汇储备资金池,威慑或防卫投机性资本攻击。

    (三)服务经济发展

   服务经济发展始终是外汇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

外汇管理部门适应对外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改进进出口核销手段,在满足监管需求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便利企业经营,支持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

不断简化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外汇管理手续,推动国内企业充分地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

例如,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集中爆发以来,外汇管理部门落实国家支持经济增长的总体部署,多次放宽贸易信贷比例,改进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手段,企业收付汇和结售汇的便利性得到显著改善。

    三、外汇管理历史沿革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严格外汇集中计划管理,国家对外贸和外汇实行统一经营,外汇收支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

所有外汇收入必须售给国家,用汇实行计划分配;对外基本不举借外债,不接受外国来华投资;人民币汇率仅作为核算工具。

改革开放后,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要求,沿着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不断培育和增强市场机制在配置外汇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的方向转变。

经过30多年的努力,初步建立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外汇管理体制。

1978年以来,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大致经历三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3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起步。

这一阶段以增强企业外汇自主权、实行汇率双轨制为特征。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宣布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

在涉外经济领域,过去外汇统收统支的体制逐步松动,出口企业开始拥有一定的外汇自主权。

为调动出口企业创汇的积极性,确保有限的外汇资源集中用于国民经济建设,从1979年开始实行外汇留成办法,在外汇集中管理、统一平衡、保证重点的同时,适当留给创汇的地方和企业一定比例的外汇,并允许持有留成外汇的单位把多余的外汇额度转让给缺汇的单位,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汇率制度。

总的看,这一阶段,外汇管理体制处于由计划体制开始向市场调节的转变过程,计划配置外汇资源仍居于主导地位,但市场机制萌生和不断发育,对于促进吸引外资、鼓励出口创汇、支持国内经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阶段(1994-200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外汇管理体制框架初步确定。

1994年初,国家对外汇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取消外汇留成制度,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

此后,进一步改进外汇管理体制,1996年全部取消了所有经常性国际支付和转移的限制,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给中国经济发展与金融稳定造成严重冲击。

为防止危机进一步蔓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我国做出人民币不贬值的承诺,并重点加强资本流出的管制,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

总体来看,这一阶段,我国初步确立了适合国情、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外汇管理制度框架,外汇供求的市场基础不断扩大,奠定了市场机制配置外汇资源的基础性地位。

    第三阶段(2001年以来),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外汇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

2001年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加速融入全球经济,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国际收支持续大额顺差,对国民经济影响日益增强。

适应新形势新挑战,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积极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管理,完善国际收支统计监测。

2005年7月启动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为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企业和个人持有和使用外汇的政策更加便利,外汇市场加快发展。

与此同时,外汇管理方式从重点管外汇流出转为流出入均衡管理,逐步建立起资本流动双向均衡管理的制度框架,2008年新修订的《外汇管理条例》确立了均衡监管思路。

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及时启动应急机制,做好国际收支逆转的应急预案,积极防范金融风险,确保了外汇储备资产的总体安全。

2009年以来,针对跨境资金流向复杂和规模增大、市场主体便利化需求不断增长的现实,外汇管理加快了理念和方式的“五个转变”,即从重审批转变为重监测分析,逐步从较为依赖审批和核准的管理方式转变为重点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分析和预警;从重事前监管转变为强调事后管理,逐步从事前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