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72517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08 大小:215.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docx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docx(10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docx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

湘潭市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

科目

数学

年级

班级

C.21

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统一长度单位

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标准测量同一物体时,测量的长度不相同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学生在亲身经历活动的过程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建立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重点

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难点

让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用具

课件

学习用具

练习本

教学过程

师:

同学们,新学期开始我们又换新书了,谁知道我们的新书有多长呢?

学生可能会用拃量,可能会用铅笔量,还可能会用橡皮量,等等。

不同的物品做标准测量结果不相同。

【设计意图:

从学生身边的物体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测量发现所用的标准不同,即使测量同一物体,结果也不相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古时候人们怎样测量长度吗?

课件出示:

(1)人们平伸手臂测量石头的周长。

师:

你觉得这样测量准确吗?

生1:

不准确,大人和孩子的手臂长短不同,那么测量的结果就不相同了。

生2:

不准确,即使都是大人或都是孩子,手臂的长短也不可能都相同,测量的结果也不相同。

生3:

石头的周长是固定的,可是却因为人手臂长短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测量结果,所以这样测量的结果是不准确的。

师:

是啊,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

很久以前,人们就是这样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你们看,像这样测量物体的长度仍是咱们现在常见的一些现象。

课件出示:

(2)用拃作单位测量布的长度。

(3)用脚长作单位测量竹竿的长度。

(4)步测教室的长度。

【设计意图:

使学生了解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单位进行测量的不准确性,以及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存在的普遍性,为学生学习估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准备】

师:

现在咱们就用拃作单位来量一量课桌的长,然后告诉大家你测量的结果。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不同的测量结果,同时教师也用拃作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与学生测量的结果做对比。

师:

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

如果学生答不出来,教师就适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探究:

是啊,为什么量的都是课桌的长,结果却不同呢?

生:

因为我们拃的长短本身就不一样。

师:

是吗?

咱们来比一比,看看拃的长短相同吗?

组织学生之间互相比一比,师生之间互相比一比,得出结论:

长度单位不同,才导致测量同一物体的结果不同。

师:

这就需要我们统一长度单位,用一样的标准来测量物体才能更准确,这样尺子就应运而生了。

尺子上用相同的长度表示一定的长度单位,标准统一,尺子便成了人们测量长度的工具。

【设计意图:

在活动中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师: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怎样才能使每个同学测量出的结果都是相同的吗?

(只有统一长度单位我们才能更准确地测量物体,得到相同的结果)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湘潭市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

科目

数学

年级

班级

C.21

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让学生会使用刻度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重点

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难点

能用刻度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米”作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实际长度。

教学用具

刻度尺、米尺、图钉、信封、铅笔、蜡笔、粉笔、小纸条、课件。

学习用具

练习本

教学过程

师:

今天咱们做一个猜谜游戏,老师手里拿的信封中有一支笔,请你猜一猜里面是一支什么笔?

学生可能会有多种猜测,根据学生猜的情况进行互动对话。

•如果学生猜铅笔,教师把一支铅笔放进信封中,铅笔露出来了。

师:

你们发现了什么?

会是铅笔吗?

生:

不会,铅笔比信封长。

•如果学生猜粉笔或蜡笔,教师分别把粉笔和蜡笔放进信封中,比一比。

师:

为什么猜粉笔或蜡笔呢?

生1:

因为蜡笔比信封短。

生2:

粉笔比信封短,装在信封中就看不到。

师:

(揭示谜底)看!

原来是一支蜡笔,这支蜡笔究竟有多长呢?

这就需要有统一的工具来进行实际测量才能准确知道。

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

生:

尺子。

师:

对,要用尺子量,我们必须知道尺子上的刻度所表示的实际意义,那就是长度单位,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用厘米和米去测量。

(板书课题:

认识厘米和米、用厘米和米测量)

【设计意图:

借助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新课教学做准备,同时在轻松的游戏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师:

现在我们认识一下简单的测量工具——刻度尺,请大家都拿出尺子,认真观察一下,然后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交流汇报。

尺子上有“厘米”,有小格,有数字0,1,2,3……还有“cm”等。

师:

尺子上的“厘米”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用字母“cm”来表示。

1厘米有多长呢?

从刻度“0”到“1”这一段长度就是1厘米。

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的长度吗?

启发学生找一找,说一说。

如:

从刻度“3”到“4”这段长度是1厘米等。

【设计意图:

尺子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学具,通过尺子认识厘米,既直观,又便于学生体会1厘米、几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

请同学们找出几种长1厘米的物品。

•手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订书钉的长度等。

师:

我们已经认识了1厘米,那么2厘米有多长呢?

请同学们在尺子上找出2厘米的长度,然后用手比一比。

学生观察尺子,交流。

如尺子上从刻度“0”到“2”的长度是2厘米,从刻度“3”到“5”的长度是2厘米等。

【设计意图:

在尺子上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亲身体验1厘米的长度,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用厘米测量。

师:

(课件出示教材第4页“做一做”)请仔细观察图中的铅笔长多少,说一说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1:

铅笔长8厘米。

生2:

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从尺子的0刻度量起,物体的末端对准的刻度是几就说明该物体的长度是几厘米。

师:

同学们,我们通过尺子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厘米,请大家拿出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小纸条,测量一下长度是多少厘米。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注意观察学生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

师:

有没有同学愿意把你测量的方法和结果与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可到前面演示,对从“0”开始量的方法给予肯定性评价。

【设计意图:

了解用同样的工具测量同一件物品,测量结果的一致性,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通过交流,给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机会,帮助学生掌握测量的技能】

3.认识1米。

师:

测量比较短的物体,一般我们用“厘米”作单位。

测量比较长的物体,该怎么办呢?

这就需要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的测量工具——米尺(出示米尺)。

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米”作单位,“米”也是国际上通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描述一下1米有多长。

学生可能有多种回答,如学生边用两手比画边说,学生边比画自己的身高边说,学生说出课桌的长是1米,等等,老师要给予鼓励。

师:

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1米有多少个1厘米?

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给学生充足的数的时间,再交流。

生1:

一个格一个格地数,1米是100厘米。

生2:

从1到10之间有10个小格,是10厘米,10厘米、10厘米地数。

师:

通过刚才大家数的结果,发现米尺上有100个1厘米,那就是说1米=100厘米。

(板书)

【设计意图:

通过米尺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既直观又简便。

用自己的方式描述,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a让学生经历“米”和“厘米”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师: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长度的单位“厘米”,知道了1厘米大约是一个手指那么宽;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知道了课桌的长大约是1米。

还知道了测量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要记住1米=100厘米。

还学会了如何正确测量出物体的长度。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湘潭市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

科目

数学

年级

班级

C.21

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

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

3.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

学会量线段、画线段。

难点

学会量线段、画线段。

教学用具

毛线、尺子、课件。

学习用具

练习本

教学过程

师:

同学们,拿出我们已经准备好的毛线,随意放在课桌上。

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得出:

这条毛线是弯的。

教师拿起毛线,两手把它拉紧,提问:

看看现在怎么样了?

学生发现它变直了。

师:

我们把用两手拉直见到的这一段叫做线段,(板书:

线段)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用手拉一拉、比一比,体验并得出线段“直”的特点,为新课的教学打下基础】

1.认识线段。

师:

你能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通过比较,确认线段是直的。

师:

线段可以这样表示(课件出示线段的图形),看看线段还有什么特点。

(启发学生发现线段有两个端点)

师:

我们用手掐住毛线的两头,两头也叫两端,两端的点叫做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

现在同学们能完整地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了吗?

(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师:

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哪些地方有线段。

生:

黑板边、桌子边、书边,等等,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师:

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第5页,量一量教材上三条线段的长度,注意测量方法要正确哟!

学生尝试测量,教师巡视指导,组织交流,进而认识到线段的可测量性。

【设计意图:

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线段的特点:

直的、可测量、有两个端点,加深对线段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线段的表象】

2.画线段。

师:

你想画一条线段吗?

我们来试试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学生利用工具尝试画线段,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师:

说说你是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的。

生1:

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到刻度3的地方就是长3厘米的线段。

生2:

可以先画一条直线,然后用尺子从直线上截取3厘米长的线段,画好两端的端点,把多余的线擦掉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

学生积累了对线段的认识后,鼓励学生尝试画线段。

经历画线段的过程后,自己得出并掌握画线段的方法】

师: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新的知识,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相互补充,说说对线段的认识。

(线段有两个端点、直的、具有可测量性)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湘潭市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

科目

数学

年级

班级

C.21

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巩固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

难点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用具

课件。

学习用具

练习本

教学过程

师:

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生:

厘米和米。

师:

一般情况下,“厘米”用来表示较短物体的长度或距离,“米”表示较长物体的长度或距离。

你能举出例子吗?

如果学生举出的例子合适就要给予表扬肯定;如果学生没有说出恰当的例子,教师可以说:

“老师的食指(伸出来给学生看)宽是1厘米;咱们的课桌长是1米,也就是100厘米。

师: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什么情况下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米”作单位。

【设计意图:

通过举例既能帮助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点(结合具体事物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1厘米、1米的概念),又能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

师:

(出示课件,教材第7页插图)你觉得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啊?

你是怎么想的?

把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生1:

操场上的旗杆,比我还高,我就1米多一点,旗杆肯定不是13厘米,应该是13米。

生2:

我看了看尺子上的13厘米,比两个手掌宽一点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生3:

操场上的旗杆比小树都高,所以高度应该是13米。

……

师:

同学们都找到了用来作比较的事物,跟旗杆的高度进行对比,排除了13厘米,选择了旗杆的高度是13米,非常棒!

小结:

当选择合适的单位时,应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熟悉的事物作比较,然后进行区分、判断,这样才能选出合适的单位。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说出想法其实是帮助学生建构模式,从而使学生明白不能靠感觉解决问题,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选取有可比性的事物作比较,然后确定正确的答案】

师: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的同学,在解决问题时说得有理有据,真棒!

希望今后大家都能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湘潭市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

科目

数学

年级

班级

C.21

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3.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画线段(限整厘米数)。

重点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画线段(限整厘米数)。

难点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

课件

学习用具

练习本

教学过程

师:

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我们已经把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学完了,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收获吧!

你愿意与大家分享吗?

【设计意图:

通过谈话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教学过程,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收获,梳理知识结构】

师:

今天,咱们首先回忆所学知识,把自己的收获、体会、快乐分享给每一个人,好吗?

生1:

我知道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

因为如果长度单位不统一,那么即使是测量相同的物体,测量的结果也可能不相同。

生2:

我知道了“厘米”和“米”是国际上常用的长度单位。

生3:

我知道了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生4:

我知道课桌的长度大约是1米。

……

师:

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可是有一点大家没有注意到,总结知识点的时候,我们尽量按课本呈现的先后顺序进行才不容易漏掉哟!

大家再想一想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生1: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

生2:

我还学会了,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积累的生活经验,就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

生3:

我知道了1米=100厘米。

师:

再想想,你会不会测量线段的长度啊?

线段有什么特点呢?

谁来告诉大家。

生:

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并且是可测量的。

师:

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回忆,才能说得更全面,否则就把这一点丢了,是吧?

师:

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老师希望今后学完每一个单元,大家就这样积极主动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这也是我们良好学习习惯的一部分。

今后面临的检验还很多,同学们需要继续努力啊!

【设计意图:

在活动中使学生学会自己梳理知识,逐步建构知识网络,为今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师:

(课件出示本单元知识网络图)想想自己的收获有这么多吗?

不足之处就要抓紧时间弥补,勤奋刻苦地学习才能赶上来。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湘潭市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

科目

数学

年级

班级

C.21

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交流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

2.会正确地计算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3.使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

掌握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笔算的计算顺序。

教学用具

小棒、课件

学习用具

练习本

教学过程

师:

同学们喜欢旅游参观活动吗?

如果想参加的话,就要先通过今天这一关。

(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情景图)

师:

大家看,这就是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正集合的图片。

你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交流知道:

(1)班有35人,二

(2)班有32人,二(3)班有37人,二(4)班有34人,每个班由2名老师带队。

【设计意图:

集体参观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事情,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情作为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观察情景图,了解图中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有利于后续的计算】

1.笔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

师:

求“二

(1)班的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

35+2=

【设计意图:

结合具体问题,思考怎样列式,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定义,深刻领悟加法的算术理论】

师:

下面请大家用自己的方法试着算一算。

学生试算,教师巡视指导。

师:

谁愿意说一说自己的算法和计算结果?

生1:

我是口算的:

我想35如果摆小棒是3捆和5根,加2根就是37根,所以35+2=37。

生2:

我是用竖式计算的:

35表示3个十和5个一,加2就是加2个一,所以个位上的5和2对齐,相加就是7,十位上是3,所以是37。

师:

是啊,以前我们学习笔算加法时一再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

2.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师:

如果求“二

(1)班和二

(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说算法。

(用竖式计算时,一定要相同数位对齐,结合摆小棒可以知道,小棒的捆数与捆数相加,单根数与单根数相加,计算的时候要个位上的数字加个位上的数字,十位上的数字加十位上的数字,所得结果与加数的相同数位对齐)

师:

同学们的算法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写竖式时,首先要将两个加数的数位对齐,然后从个位算起……

教师边讲解边板演。

师:

刚才我们用多种方法解决了参观博物馆情境中的问题,还学习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我们又学会了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同学们今后解决问题时要注意运用哟!

【设计意图:

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样既是学生个性化算法的展示,又可以让学生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

师:

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知识是相通的,以前我们学过的竖式计算法则,对于现在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仍然是适用的。

所以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善于积累和运用,做个有心人。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做好课堂小结,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使学生体会到利用以前的知识经验解决新问题是学习的重要方法】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湘潭市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

科目

数学

年级

班级

C.21

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摆小棒的活动中自主探索出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经历操作、尝试计算、讨论等过程,进而探索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正确计算。

3.在用多种方法计算的过程中,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

让学生自主探索,总结出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

理解“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教学用具

小棒、课件。

学习用具

练习本

教学过程

师:

同学们,今天咱们继续参观博物馆好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情景图)

师:

求“二

(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5+37=

师:

同学们能自己尝试计算吗?

可以摆小棒,还可以用其他自己喜欢的方法。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师:

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给大家说一说?

只要你有不一样的算法,大家就很高兴听一听,希望你勇敢地告诉大家。

生1:

我觉得35先加30就是65,然后加7的时候,可以先加5得70,再加2就是72。

生2:

我是通过摆小棒算出来的。

我摆了3捆和5根,又摆了3捆和7根,这时候5根和7根能凑成1捆(10根是1捆)还余2根,那么3捆加3捆再加1捆就是7捆,这样就是7捆和2根,也就表示是72。

生3:

我觉得还可以用竖式计算,并且相同数位要对齐,个位上相加得12,说明摆小棒的时候又多了一捆还剩2根,所以在个位上写2,向十位进1,这样十位上就是3加3再加1(刚进位来的)得7,写在十位上,是72。

师:

同学们说得都很棒,方法都正确。

有的同学还用了上一节课刚学过的竖式计算知识,真棒!

下面老师再把竖式计算的书写和算法重复一遍,会的同学跟老师一起说,好吗?

教师边板演,边讲解:

竖式书写时相同数位要对齐,就是个位数字跟个位数字对齐,十位数字跟十位数字对齐。

计算的时候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10,就向十位进1。

十位上数字相加时,不要忘记加上进上来的1。

个位数字相加的和写在个位上,十位数字相加的和写在十位上。

也就是说和与加数都要符合“相同数位对齐”的规定。

【设计意图: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去尝试、去探索、去发现,既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

师: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有什么需要帮助的?

(学会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知道了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个位相加满10,向十位进1)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重点,进行知识的梳理,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在学习中收获的快乐与幸福,激发学习兴趣】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湘潭市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

科目

数学

年级

班级

C.21

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练习二

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并掌握正确的书写格式。

2.逐步学会阶段性梳理知识点的方法。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重点

学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并掌握正确的书写格式。

难点

学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并掌握正确的书写格式。

教学用具

学习用具

练习本

教学过程

师:

同学们,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知道了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收获吧!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回顾这段时间所学的知识。

【设计意图:

通过谈话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收获,梳理知识结构】

师:

咱们首先回忆一下所学的知识,把自己的收获、体会、快乐分享给每一个人,好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