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的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970459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质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质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质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质的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质的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质的研究.docx

《质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质的研究.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质的研究.docx

质的研究

二、质的研究

(一)如何收集资料

质的研究收集资料主要通过实地观察、访谈和实物分析三个途径。

访谈是一种研究性交谈,是研究者通过口头谈话的方式从被研究者那里收集第一手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在学校心理学研究和实践中,访谈法的突出优点是能够通过与访谈对象面对面地交流从多方面了解状况,并且访谈法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很多种类型,常见的是从研究者对访谈结构的控制程度的角度出发,把访谈分为封闭型、开放型和半开放型。

访谈法:

虽然访谈不是经常使用的方法,但它在学校心理学中仍是不可替代的一种方法。

访谈是一种面对面的交流,可以从中收集到被访谈者生动和独特的反应。

访谈,就是研究性交谈,是以口头形式,根据被询问者的答复搜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以准确地说明样本所要代表的总体的一种方式。

尤其是在研究比较复杂的问题时需要向不同类型的人了解不同类型的材料。

最大特点是整个访谈过程中是访谈者与被访谈者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一般的观察法中,被观察者常常是被动地处于被观察之中,观察者应努力挖掘自己的观察活动,尽量减少对被观察者的影响,以免被观察者产生某种反应,

访谈法正好相反,整个访谈过程不仅是访谈者通过提问方式作用于被访谈者的过程,而且也是被访谈者通过回答等方式反作用于访谈者的过程。

因此,访谈者应努力掌握访谈过程的主动权,积极影响被访谈者,尽可能让他们按照预定的计划回答问题。

适用范围

  访谈法收集信息资料是通过研究者与被调查对象面对面直接交谈方式实现的,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访谈广泛适用于教育调查、求职、咨询等,既有事实的调查,也有意见的征询,更多用于个性、个别化研究。

访谈的类型

  访谈有正式的,也有非正式的;有逐一采访询问,即个别访谈,也可以开小型座谈会,进行团体访谈。

  在访谈过程中,尽管谈话者和听话者的角色经常在交换,但归根到底访员是听话者,受访人是谈话者。

访谈以一人对一人为主,但也可以在集体中进行。

[1]

优点:

深入人的内心世界,了解人的真实想法

缺点:

要求访谈者具有较高的谈话技巧,能消除被访谈者的防御,

善于将访谈的内容整理出来,变成可利用的科研资料。

所以,采用访谈法的时候应事先有所准备,进行周密的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有时,访谈法可以与问卷法结合起来使用,两者相互补充;还有的时候,访谈者要对访谈的内容进行量化处理,如进行内容分析等,使之与问卷的结果配合使用。

在对问题行为评估的过程中,访谈常常被首先采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法。

访谈可以为直接观察做好准备,访谈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可以在直接观察中被证实或者否定。

访谈的对象可以是行为当事人本人,也可以是与当事人有重要关系的人,如父母、教师或者其他照顾者。

虽然访谈是一种非直接的评估方法,但如果访谈的对象是当事人本人,而且所关注的问题是当事人的语言时,那么,此时访谈就是一种直接的评估方法

行为访谈与传统的访谈有所不同,在访谈中不能单纯问"行为是怎样的"或"行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提问无助于干预者获得用于矫正的资料。

行为访谈需要获得更加深入的行为信息。

一般来说,这些信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问题行为的表现是什么?

行为通常在什么时候发生(是否存在特殊的发生时间)?

行为发生时每次持续的时间是多久?

行为发生时的严重程度如何?

这些行为通常在什么地方或者最常在什么地方发生(是否存在特殊的发生地点)?

行为出现时,之前、之中、之后分别发生了什么?

如果访谈的对象是与当事人关系重要的人,如父母或者教师,那么在访谈过程中还可进一步了解,关于这一问题行为父母或者教师曾经采取了什么方式,效果如何,这些信息也有利于干预者对行为矫正的困难度以及可能采取的措施进行分析和判断。

访谈者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受访者的信任,让受访者敞开心扉,从而深入了解他的内心深处,这对于一个访谈的成功与否往往起着关键的作用。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谈话氛围的营造、合理的进入角色、以及言语和非言语技巧这几个方面下手:

1、营造适宜的谈话氛围

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

我们一般以受访者方便为原则。

不要打扰,否则要表示谢意。

作用:

1对受访者的尊重;2受访者在自己选择的时间、地点里感到轻松、安全,可以比较自如地表现自己。

不会有第三者进入,这样可能会造成访谈对话的紧张,有时甚至会中断和破坏访谈。

农村的中小学在办公室访谈,在学生宿舍比较好。

谈话的时间一般最好安排在工作、学习以外的闲暇时间。

这时人的全身舒展、放松状态好。

2、衣着打扮、言谈举止要得体。

不能有太大反差。

到有着浓厚的宗教氛围的地区去访问宗教人士,如果衣着过于暴露、前卫、头皮染得五颜六色。

不会取得受访者的良好合作和反应。

对方是社会名流、高级白领阶层,穿着寒酸不易取得合作。

在举止上,访谈者要表现得神情愉悦。

对受访者诚恳而浓厚的兴趣。

不能过于严肃和庄重。

让受访者感到舒适和喜欢。

3、访谈中的言语技巧。

简单精练、朴实易懂,不能对受访者产生负面效应。

(1)问题提问是关键

提问的方式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比如研究问题的性质、职业、信仰、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访谈的具体情景(公共场合、私下交谈)

第一个问题一般不能马上入题,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自然地开始谈话。

在涉及到比较敏感的问题,问话的方式上应注意不要过于直接,必要的时候采取迂回的方式提问。

在具体提问的过程中,要把我们的问题口语化、生活化、通俗化、和地方化。

另外,问话的方式、词语的选择以及问题涉及的内容范围也要适合受访者的身心发展程度、知识水平和谈话习惯,要能够使对方听得懂。

(2)侃侃而谈是陷阱

研究者在访谈中一定要避免"侃侃而谈",访谈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受访对象对某个事件的看法,所以访谈者的话应该是越少越好。

访谈者的话多了,就可能产生暗示性的东西。

例子:

(3)小心应付"跑题"

在实际的访谈中,受访者还常常出现"跑题"的现象。

对付这种情况,访谈者可以通过委婉的回应或用一些过度性的话语和铺垫方式的问题来转换话题。

有时想不出很合适的过度性的问题,我们可以用类似这样的问题来为转换话题做一些铺垫,如"你刚才讲的这些都很有意思,可是因为时间关系,我还是想问你另一个问题,不知道行不行"

(4)聪明的回应

为了使谈话进行得流畅、自然,鼓励受访者继续谈下去。

访谈者往往需要对受访对象有必要的言语上的回应。

如上面所说,委婉的回应有时还能起到防止"跑题"的发生,面对不同的受访对象,回应的方式或频率是不一样的。

健谈的要引导,不健谈的要鼓励。

访谈者要避免从自己的角度对受访者所说的内容做出任何评论,或依据某一个标准做出任何价值判断。

一般情况下,受访者总会把访谈者当成专家,期待着访谈者就研究的问题发表高谈阔论。

4、访谈中的非言语行为

包括访谈者对自己访谈者对自己访谈时的形象服饰的注意以及访谈者与受访者的距离,身体接触、手势、表情、语音语调的变化、目光交流等等。

非言语因素同言语行为一样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

访谈者的表情动作要有所控制、既不能毫无表情、也不能过于夸张。

毫无表情,被访谈者觉得自己讲的没意思,就结束谈话。

表情夸张、有多余动作,分散受访者的注意力。

目光交流、语气词。

"啊"、"嗯"

5、正确处理好与受访者的"亲疏"关系

无论是研究者将自己定位为"局内人",还是"局外人",目的都是为了同受访者保持一个合理的心理距离,以期为研究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氛围。

一般我们都认为同一个人的距离越是近就能更深入全面地了解他,其实并非如此。

在日常的观察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人更情愿向陌生人倾诉内心的秘密或隐私。

因为。

我们说要和受访者尽量拉尽心理上的距离,目的是更好地了解他们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和见解,但我们并不苛求研究者完全处于被研究者一样的地位,或完全认同被研究者。

事实也证明,被研究者群体并不期望研究者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一般某个群体的人对群体的人的态度是比较宽容的,他们并不希望对方有能力可以完全按照他们的方式思维和行为,当然,我们在进入受访者的生活空间后一定要遵从当地人的风俗习惯,这是研究者应当对研究对象表示尊重。

个案研究法:

指对某一个体进行细致的考察,包括对其生活史的考察和心理测验数据的收集,有时还要有家长的报告以及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者和教师的报告与评估。

一般而言,临床心理学最经常使用的就是这一方法,这一方法也是学校心理学家比较偏爱的方法。

个案研究虽然不易形成量化的结果,但对深入分析人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治疗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个案研究应重视科学性,对个体的行为应进行系统的观察和评定不能像传统的思想工作那样只停留在交谈水平上。

在个案研究中,研究者还应坚持采用多种干预方法,将各种疗法的合理之处都吸收进来,如可使用精神分析及行为疗法综合干预个体。

个案研究法是一种综合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它既有观察法的特点,又有干预的特点,通过个案报告,我们不但可以了解一个特定的人,而且可对这一个体实施治疗计划。

传统的个案研究没有实验控制的变量,因而,因果关系是十分模糊的。

个案研究只是依靠人的内省或记录,如果某些人具有同样的特点,那么他们也被视为一个个案,这样就难以提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现在,人们在行为研究中改进了个案研究的方法,把实验设计引入个案研究,这种设计要求研究者事先进行周密的准备工作,制定严密的计划。

在目前的个案研究中,带有实验设计的个案研究十分流行,甚至开始出现非常复杂的实验设计,其中,尤其是时间系列设计被引入个案研究,即事先制定行为基线,进行干预;然后放弃干预,再引入干预。

研究者通过这种实验控制来探索被试行为改变的规律。

关于青少年强迫症的个案研究设计

1.研究背景

  强迫症又称强迫性神经症(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OCD),特征是重复现实意义的不合理的观念、情绪、意向和行为。

虽然患者自身力图克制,却无力摆脱,从而导致严重的内心冲突,并伴随强烈的心理焦虑的一种神经性障碍。

[1]据研究,强迫症发病年龄多在16~30岁之间,而且男性多于女性,脑力劳动者多于体力劳动者,城市多于农村。

其临床的表现主要有两类:

一是强迫观念,二是强迫行为。

  目前对于强迫症的研究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

国外最早对于强迫症进行研究的是Honjo(1989)等报道了61例患有强迫症的中学生患者,发现了55例具有完美主义、吹毛求疵、担心细节等强迫性人格特质。

而国内最早是赵靖平等(1987)关于应激事件与强迫症状的研究。

此后,国内外各学者对于强迫症也进行很多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可以包括家系遗传研究、人格特质、自我概念、应对方式和归因风格等相关性分析,同时也包括文化的影响、家庭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等。

而对强迫症治疗的主要研究则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神经外科手术、行为治疗等。

[2]

但是以往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研究因素比较单一,没有综合考察各因素在共同作用时的情况。

另外,许多研究都是回顾性的临床病例研究,而对于非临床的中学生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较多的非临床样本的研究也只是在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时涉及到了强迫症(王丽敏等,2001)。

  2.研究的意义

  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得学校这方净土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如今在教育领域中,强迫症状也在逐渐得蔓延:

本来学生的课业完全应该在学校解决,但是,就有一些家长为了抢占先机为孩子请来了家教,一个不够还请第二个,第三个,以至于孩子们不堪重负,滋生了"休学"等强迫性思维,甚至于有些学生因达不到家长过严要求而不得不选择了结自己的年幼的生命。

所以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特别是对于强迫症进行心理干预显得极为的重要。

  3.研究的目的与假设

  针对以往研究的不足,本研究主要是通过对一患有强迫性思维的个案进行合理有效干预来探讨强迫性思维形成的原因及探索对于中学生强迫症的治疗方案,丰富对于非临床的中学生强迫症状的研究,为中学生强迫症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一定的借鉴。

借此提出以下的假设:

个案的强迫性思维在经过研究者的干预后是否有了明显的改善。

 4.研究方法与过程设计

4.1方法的选择

本研究采取的是质的研究方法。

质的研究是北京大学的陈向明提出的,它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陈向明,2001:

12)[3]。

由于以往在量的研究中,往往是在某一特定的时间主试用尽量不带有任何感情倾向的声音宣读完指导语后,面对问卷、量表回答"是"活或"不是"以及选择各种频率性的,程度性的选项。

而对于这些选项背后的原因则不能反映出来。

但是在本研究中,个案的主观想法、态度和观点则严重影响了干预方案的设计,这些问题在量的研究中又是不能解决的,而质的研究方法则从另一个角度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4.2个案的选取及症状的描述

  本研究中的个案不是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的,而是在个案感觉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后主动找到学校心理辅导室后才确定的。

(注:

本研究中个案是虚拟的)

  小鱼,女,19岁,某市一重点高中的高三学生。

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四岁时父亲因病去世,自小因没有父亲而感到自卑,也因此常被同学欺负。

至10岁时,每逢周日下午想起第二天要上学,就开始紧张,害怕去学校,但又不得不去学校。

初中在普通中学读书,不大爱说话,与同学不合群,但喜欢读书,成绩经常名列前茅。

初二下学期,一次复习功课后,偶然出现"复习的东西忘了怎么办"的念头,以后做题时脑子里会经常出现一个念头"现在复习的内容皆要忘记",心里非常害怕、紧张。

考上重点高中后,也时常会有此类念头,特别是到了高三,每逢听课,做题时,总会闪过"现在听的,做的,复习的内容皆要忘记"的想法,心里非常的害怕,虽然自我安慰"不要怕,坚持做,不要紧张",但没什么用。

导致其成绩直线下降,一直担心"考不上重点大学就完蛋了",于是一心想休学,不参加高考。

4.3治疗方案

  首先要对个案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一个评定,对其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中学生yG性格测验》、《卡氏个性测验16PF》、《考试焦虑测验》的测试。

通过相互的交流并结合测验的结果,诊断个案的症状,并寻找症状形成的原因。

其后,设计对个案进行干预的方案,针对小鱼的心态,对其的干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帮助个案宣泄出不良的情绪,调整心态,使其能够积极地、向上地、平和地面对困难的挑

战。

个案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认定自己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而不能自拔,已经陷入了自卑的泥沼之中,他过于夸大自己的精神痛苦程度,看不到自己的潜在价值,对前途失去信心。

让个案将长久以来积蓄在心中的不良情绪宣泄出来对进一步治疗有很大的帮助。

  

(2)引导个案澄清非理性信念,重拾信心,使其能够理智地面对存在的问题。

个案产生的这种强迫性思维明显是不合理的,不理智的。

正式这种强迫性思维导致了许多不良的后果,使得个案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成绩直线下降。

所以必须让其了解到又有这些强迫性思维而导致的过度焦虑、紧张、自卑,并产生心跳加速、脑子反映迟钝等胜利反应,其根本问题是恐惧感-"怕考不上重点大学"。

这种思维是带有明显的幼稚性的。

在个案充分宣泄此阶段的理论基础主要是艾力斯的理性情绪疗法。

  (3)在个案的认识转变后,对其实施联合行动方案,帮助他阻断强迫性思维,消除焦虑紧张恐惧。

此阶段可以采用思维阻断法和系统脱敏法。

针对个案的强迫性思维的经常出现,可以采用思维阻断法。

思维阻断法,常用于强迫思维病人,当病人沉溺于令人烦恼的思维中时,家人可大喝一声"停",还可以同时拍桌子、拍手掌,使病人大吃一惊,以打断病人的思维。

然后向病人指出这种解脱方法的效果,再重复多次这样的方法,病人学会了自己喊出"停"以后,在恰当的时候改为无声地念"停"。

让病人在手腕上套上一根橡皮筋,在念"停"的同时,弹一下橡皮筋。

这是解除强迫性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

[4]

针对小鱼的紧张、焦虑、恐惧,在辅以行为疗法中的想象系统脱敏疗法。

让来访者处于全身肌肉放松状态下,由咨询者口头描述,让来访者进行想象,从最低层开始,想象30秒,停止想象时报告此时感到主观焦虑的等级分数,以不感到紧张害怕为止,再进入下一个层次,如此渐进直到通过最后一个层次。

在进行想象系统脱敏之前,要先与个案共同制定脱敏计划,建立一个焦虑等级量表。

根据小鱼的情况,由弱到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十个等级:

进校门时--听课时――听讲难题时――复习功课时――做习题时――做较难的习题时--做自测题时――做较难的自测题时――考试老师发卷时――考试遇难题时。

5.研究的注意点

  

(1)要注意个别差异的存在,不能一味地以经验来判断个案的症状,对于本个案的情况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个案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辅导计划,辅导者不能一味的凭借以往的经验来作判断。

  

(2)要全方位地收集个案资料,造成本个案强迫性思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在收集资料的时候也要是全方位的,只是建立在真实可靠且充分的资料上,制定出来的方案才能得到最佳的辅导效果。

  (3)对于个案所做的问卷及量表的数据处理要科学合理。

由于在诊断及评价个案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时候选择了四份量表让个案完成,辅导者对于这几份问卷的数据的解释要按科学的计分方法来作分析,只有这样才能真实的得出个案的真实问题所在。

  (4)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

心理辅导是一项极具耐心的工作,在辅导过程中,辅导者要适时恰当地运用各种咨询技巧。

同时,人的心理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辅导者要有极大的责任心,按照辅导计划一步一步地进行,不能失去耐心,急于求成。

6.预期结果

  本研究主要是希望通过对一患有强迫性思维的高中生进行心理干预,来探索出一套关于中学生强迫性思维的治疗方案,为学校心理辅导提供一定的借鉴。

  在对本个案进行辅导中,除了让其宣泄不良情绪以及改变非理性信念外,最主要的是联合行动方案的实施,在这个方案中主要包含了两种行为疗法:

思维阻断法和想象系统脱敏法。

其中思维阻断法主要是为了降低强迫性思维出现的频率。

而想象系统脱敏法则是为了消除焦虑、紧张、和恐惧。

当然在实施这两种行为疗法的同时,还应该适当地运用其他的方法,其中放松疗法是必不可少的。

本研究探索出来的对强迫性思维的治疗方案可表释如下:

\

实物分析(documentanalysis),顾名思义就是对收集到的实物进行分析从而获得我们所需信息的一种收集资料的方法。

这里的实物包括所有与研究问题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物品等,实物分析在学校心理学中是比较可行的,如学生的作息表、作业、成绩这些资料是可以直接得到的实物。

(二)如何进行数据分析

收集原始材料以后,需要对其进行分类、归档和编码。

定性研究的材料分析一般采用归纳法,从原始材料整理、寻找、归纳出一些基本的概念,常用的有类别分析和叙述分析。

其具体步骤如下:

(1)阅读原始资料,这一步的意义在于熟悉原始资料,并仔细琢磨其中的意义和相关关系

(2)登录。

登录是资料分析中最基本的一项工作,是一个将收集的资料打散,赋予概念和意义,然后再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在一起的操作化过程;

(3)寻找"本土概念"。

所谓本土概念就是被研究者经常使用的,用来表达他们自己看世界的方式的概念;

(4)建立编码和归档系统,就是将所有的资料按一定的分类标准组合起来,以反映资料浓缩后的意义分布和相互关系

学校心理学研究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学校心理学家主要从事实践工作,为学生提供心理学的服务,但他们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在专业杂志上发表文章,撰写实验报告。

有人总结了近几十年学校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发现在研究中存在着如下这样一些问题:

1、取样出自方便而不是实验研究的设计

一些研究者经常是出于方便的考虑或是容易办到而选取研究被试,比如要研究的问题是某一地区小学生社会技能的发展水平,研究者为了取样方便只选取一所学校的小学生为调查对象。

而这所小学又是全区唯一的一所重点小学,这种调查得出的结论显然不具有普遍性。

2、不能随机地将被试安排到干预中

很有可能是由于某种原因取样误差造成的,在进行分组的时候,因为顺序或者其它的方式不能随机地将被试分配到小组中去。

追踪研究时,有人中途退出。

3、被试的数目不符合实验研究的要求

在多元分析中,变量的设计与被试的人数应达到1:

10,如果小于这个比例,就有可能发生误差。

4、依存变量的控制失误

在做实验时,主试的期望效应,实验效应等都可能影响或干扰实验结果。

5、数据统计的正确使用

任何一种统计方法都有他的适用条件。

就拿均值的差异性检验来看,样本多少是一个因素,是否标准知道标准差。

这是二个样本,还有如果是三个样本,你就要用卡方检验。

然后,不是等距量表的数据,只是一个顺序量表。

那就要用到非参数检验的检验。

方法不要弄错了,要搞清楚前提条件。

三、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比较

量的研究质的研究

量的研究质的研究

研究的层面宏观微观

研究的问题事先确定事先确定,但会随着研究过程的继续而变化

研究的手段统计分析描述分析

抽样方法随机抽样目的性抽样

收集资料的方法问卷、观察、测量访谈、观察、实物分析

研究的情境普遍的、抽象的有针对性的、具体的

三、两种研究方法在学校心理学中的应用

学校心理学的服务范围包括心理预防与心理卫生、心理咨询、诊断性评估、行为矫正、学习和职业指导等方面,这些方面都涉及以上两种研究方法,但是无论是定量研究还是质的研究在学校心理学中起的作用主要还是评估。

学校心理学最初产生时,大多数学校心理学工作者从事的工作就是评估。

他们通过一系列测量各种能力的量表对学生进行测查,把其得分与常模进行比较,如果低到一定的范围,则认为该学生某项能力存在缺陷,需要进行特殊的教育或辅导。

这是最早的评估模式,而且这里所指的能力主要指的就是智力,常见的智力测验如斯坦福---比奈量表、韦氏量表现在还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认识的深入,人们普遍认识到学生的表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测量不同因素的量表也应运而生,如多元文化体系测验SOMPA(thesystemofMulticulturalPluralisticAssessment)。

目前的量表中已经考虑到可能影响学生表现的因素有三类:

医学、社会、文化。

虽然这些量表包括的范围极广,但是它采取与常模比较的方式评估学生,仍旧忽视了某些特殊性。

由此产生的"不平等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争议,这可以从大量的法律案例中得到体现。

有一篇文章它就提到智力测验的结果把大量的少数民族儿童送进了心智迟钝特教班(educablementallyretarded,简称EMR)。

而且有学者Mercer的研究也发现西班牙儿童在EMR班中的比例比较高。

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很可能是少数民族儿童有一定的语言障碍,如果用母语测验他们的得分可能会更高。

总的来说,定量研究针对的是普遍的情境,而缺少对特殊情况的关注。

由于质的研究是针对某一特殊情境开展的,它对解决个别问题比较有帮助。

如果要对个案进行一个评定或干预,研究者就可能通过该方法了解其背景并整理出系统的资料,以便那些没有参与调查却要参与决策的人更清楚地了解问题所在。

这并不是说要取代传统的心理测验的作用,而是指这种方法扩大、丰富了评价、咨询模型。

也许受时间限制,学校心理学家不能严格地根据定性研究的规则展开调查,但是研究者可以借鉴多渠道收集信息的原则,借鉴访谈的技巧以及如何把信息、数据组织成一个有结构的体系的方法。

在实际的研究中,研究者多采用量的研究方法,用质的研究方法做的研究还非常少。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认为量的研究更有客观性。

但是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有学者杨艳玲就指出量化研究有三个方面的局限性:

(1)量的研究要求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分离,忽视了人的主体性;

(2)量的研究强调将研究对象分解,忽视了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