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概论-姜平.ppt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496925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PPT 页数:139 大小:12.8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媒介融合概论-姜平.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9页
媒介融合概论-姜平.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9页
媒介融合概论-姜平.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9页
媒介融合概论-姜平.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9页
媒介融合概论-姜平.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媒介融合概论-姜平.ppt

《媒介融合概论-姜平.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媒介融合概论-姜平.ppt(1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媒介融合概论-姜平.ppt

媒介融合概论,第三章媒介融合的新闻生产流程再造,第一节打通与共融是流程再造的关键第二节再造新闻生产流程指挥中心第三节全能记者的多媒体信息采集第四节多媒体编辑的信息分层处理第五节多信道的信息终端传播方式,本章主要内容,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国际传媒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那么,在新闻传播的具体操作上,其本质特征应当如何把握?

它对媒体的生产流程又会产生什么影响?

思考与讨论:

2012年伦敦奥运会,即第三十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012年7月27日至8月12日在英国伦敦举行。

本届奥运会共设26个大项,总计300个小项比赛。

共有约10500名运动员参赛。

产生金牌数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持平,均产生302枚金牌。

为了更好地报道伦敦赛事,楚天都市报与腾讯网、新快报、京华时报、每日新报、现代快报、都市快报、半岛晨报等13家媒体联手,信息共享。

在奥运会期间刊发各类报道56个版。

案例:

英伦奥运报道,逐梦英伦焦点透视,逐梦英伦焦点透视,媒介融合的基础是生产形态的融合,其核心是开发和共享内容资源,生产和发展融合新闻。

因此,它必然要改变新闻传播流程,形成有别于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方式和市场营销方法。

媒介融合彻底改变了新闻的生产与消费。

在这个大趋势下,媒介机构要想在竞争中胜出,也需要对以前的新闻生产流程进行全新再造,以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引言,一、什么是流程再造?

流程再造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美国媒体兴起的一次管理变革浪潮。

其核心命题是“对组织的作业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其目标是“以期取得在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关键绩效上重大的改进”。

从这个意义上说,推进媒介融合势必要对新闻生产流程进行变革与再造。

第一节打通与共融是流程再造的关键,融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流程再造,既要“打通”单一媒体介质的边界,还要使各种介质的媒体在“打通”中形成“共融”。

“打通”与“共融”,是再造新闻生产流程的核心,也是融媒体实施新闻传播的关键。

打通与共融是流程再造的关键,传统媒体的传播特性:

报纸、杂志(纸质媒体)传播载体:

纸张传播介质:

文字、图片广播、电视(电子媒体)广播媒体的传播载体:

无线电;传播介质:

声音电视媒体的传播载体:

电视荧屏;传播介质:

声音、图像、文字三位一体在网络出现之前,由于介质的单一性,媒体间有竞争,却缺少交融。

分析:

崛起于20世纪后期的国际互联网为新闻传播提供了全新渠道和载体。

网络媒体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综合媒体,它集印刷媒体、广播和电视的优势于一体,更重要的是它还具备前几种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

一是信息容量大。

传递数字信息,不因介质而受容量限制;二是提供人机交流界面,使信息传播由单向式变为双向互动改变了新闻传播的传统模式;三是互联网的全球化,信息传播跨越地域和国界和限制,信息范围无限地扩大。

二、媒介融合进程中新闻载体的变化,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为媒介融合奠定了基础、打开了通路,媒体从各自为战到互相“借用”,从壁垒森严到互动、融合;大众媒介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了从载体到内容,从采集制作到传输、接收的数字化、网络化,传媒媒体和传播产业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

媒介融合进程中新闻载体的变化,30世纪70年代:

开始网络新闻及信息服务的探索。

由于技术不成熟且费用过高,多媒体技术不能运用于新闻传播;80年代末:

网络传播新闻,仅局限于静态的文字与图片。

1987年美国圣何塞信使新闻首先通过互联网发行,成为世界上第一家电子报纸;90年代:

多媒体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受逐渐成熟,特别是万维网和网络浏览器的推出,多媒体新闻在网络上逐步发展起来。

1996年初全球900家左右的报纸上网,1997年10月达到2300家。

(95年神州学人杂志,我国第一份中文电子杂志上网,95年中国贸易报正式上网,成为我国第一家上网发行的日报。

国内媒介大批引网的序幕由此拉开。

商业网站新浪、搜狐网等也纷纷开设新闻频道),历史轨迹:

报纸的采编数字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

汉字激光照排研制成功,电脑和网络开始普及;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报纸采编出版实现数字化,具备了发展数字报业的基础。

1997年1月,人民网创立,开始了报网互动的新时代;2007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公布了“数字报业的创新方向”,分别是报纸网站、手机报、多媒体数字报刊、数字化平台、手机二维码、电子商务、户外数字媒体、电子阅读器、移动采编系统等九大类。

央视网1996年12月建立并试运行,是我国最早发布中文信息的网站之一。

以此为发端,广播电视开始走进互联网;21世纪第一个10年,逐步向互动、融合迈进。

与此同时,数字广播电视节目频道容量极大增加,图像质量提高,业务功能和服务领域扩展:

不仅可以看电视、听广播,还可以接收电子政务、新闻资讯、生活信息、视频点播、电子商务等信息服务。

现实影响,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创造出许多新的媒体形态,同时也提升了传统媒体。

传统媒体走进互联网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翻版阶段。

即将印刷体、广播电视节目直接搬上网络;第二阶段是变化阶段。

网络媒体开始利用网络传播的特点来进行内容和形式的取舍;报纸网站的内容与印刷版有了较大区别,新增了针对网络读者对象并利用网络优势服务的内容。

广播电视网站除了介绍电视电台的新闻外,开始提供自己编辑的新闻。

这一时期的新闻传播注重时效性,开始建立数据库,为关键字或有关背景建立超链接,方便读者查阅相关信息。

传统媒体走进互联网,第三阶段是融合发展阶段。

网络媒介成为一种独立的媒介,综合了多种媒介形式,包括声音、图像、影像、动画等。

它们同时还是一个综合的信息服务者,具有商业、娱乐、网上社区等其他服务项目。

随着“三网融合”的出现,手机成为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体,成为网络媒体的延伸与组成要素。

手机媒体除具有网络媒体的各种优势外,还能打破地域、时间和终端设备的限制,可随时随地接收传播多媒体信息。

报网融合、广播电视与网络的融合开始逐步推进。

传统媒体走进互联网,目前,我国大规模的媒介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媒介之间的融合主要是在报纸与网络之间,广播、电视与网络之间,或报纸、广播、电视与手机媒体之间的单向融合。

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烟台日报报业集团、佛山珠海传媒集团等先行者,则已开始进行多媒体融合的探索和实践。

进入21世纪20年代,除中央媒体和少数先行者外,地方媒体集团也开始了融媒体的探索与实践。

现状分析:

业界和学界的探索与实践,拓展了媒体的视野。

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虽然每个新闻组织内融合的程度和具体情况各不相同,但是组织内的新闻生产流程确实发生了显著的变革。

这些变革,对我们对新闻业所持有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敦促我们站在一个全新的视角上,重新认识新闻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及其新特质.,现状分析,思考:

媒介融合的作业模式在新闻生产、媒体受众、传播终端有什么新特点?

多介质运作:

融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新特质在媒体融合之前,我们已经习惯了媒体机构单一介质的运行,即每一个媒体机构都以单一介质的面貌出现,各种媒体的传播介质单纯单一,传播元素相对固定、独立。

如报社以纸张为介质,以文字和照片、图表等传播符号进行新闻信息的传播;广播以电台为介质,运用声音传播新闻信息;电视台则以电视为介质,通过声、画和文字共同完成新闻信息的传播。

三、重新认识媒介融合后新闻生产流程的特点,媒体融合彻底打破了以前的介质割裂。

借助于新媒体的力量,任何一家传统媒体机构都可以进行多介质的运作,即都可以生产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多样的新闻产品。

纸质媒体可以借助本媒体的网站,传播纸质媒体的文字、图片等新闻信息,还可以生产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新闻产品在网站传播;除了报网融合,广播、电视媒体也可以借助网络,生产音频、视频和文字、图片等新闻产品。

多介质运作:

融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新特质,过去,适合一种媒体形态的原创内容,要转化为另一种媒体的产品,就必须按照另一种媒体的特性进行改造。

由于改造成本高昂,迫使原创内容不得不停留在原先的媒体形态内。

使用数字编码技术和数字压缩技术后,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的数字化变得容易。

数字化后的素材和内容可以进行多种方式的加工、组合,或者重新拆解为各种要素再度进行加工整合。

借助于网络等新媒体,曾经独立运行、各自为战的传统媒体单一介质开始交融,其传播元素也在交融中重新组合,构成多媒体的新闻产品融合新闻。

多介质运作,成为融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新特质。

多介质运作:

融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新特质,信息来源的多元化也是融媒体时代的重要特征。

媒体融合前,新闻生产都是由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等专业人员完成的,受众只是单纯的甚至是被动的信息内容的接收者。

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出现后,借助手机和网络论坛、博克、微博等新载体,人人皆可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2用户贡献内容:

融媒体时代新闻消费的新特点,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中国社会舆论的形成机制、传播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

不再是“我听你说”,而是我们都在说,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2年12月底,我国的网民规模达到5.64亿,手机用户接近8亿,手机网民42亿,几乎是13亿多支“麦克风”!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受众不再只是单纯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具备了信息接收者和信息生产、传播者的双重身份。

2用户贡献内容:

融媒体时代新闻消费的新特点,用户贡献内容,从新闻生成上看,融媒体时代的受众正在显露出由“被动消费”向“协同生产”转向的明显迹象。

越来越多的媒体受众已不再满足于充当被动角色。

博客、微博、微信、微视频、飞信以及QQ、MSN等社会性交流工具(SNS)逐渐盛行,为其改变“信息消费者”单一身份,主动表达阅读期待,积极参与新闻建构开辟了新的途径。

特别是微博和微信出现后,让每一个“小我”都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引领了大量用户原创内容的爆发式增长。

在融媒体时代,具备了信息接收者和信息生产、传播者双重身份的受众,开始成为各种不同介质媒体的“用户”。

用户管理,成为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实现华丽转身的核心所在。

“以用户理念取代先前的受众理念,变受众为用户”,成为融媒体时代媒体获得并扩大目标人群的关键。

2用户贡献内容:

融媒体时代新闻消费的新特点,2007年5月,饭否网率先将微博引入国内大陆地区,培育了早期微博用户。

2009年8月以来,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纷纷开通微博,使微博成为如今各大传统门户网站的标配产品,掀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国微博热潮。

微博凭借其草根性、自主性、快捷性和互动性等诸多特点,既构建了庞大的微博用户群,也引入了一种可称之为“微新闻”的开放式新闻理念和传播模式。

微博与微新闻,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款快速发送文字和照片、支持多人语音对讲的手机聊天软件。

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或平板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

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二维码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同时微信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其官方网站上的宣传语为“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

”2012年3月底,微信用户破1亿,耗时433天。

9月17日,微信用户破2亿,耗时缩短至不到6个月。

截至2013年1月15日,微信用户达3亿。

微信,微新闻,所谓微新闻,是指以微博、微信为主要工具和平台,从组织、生产到发布、扩散的人人可参与的新闻活动。

从目前看,微新闻的技术优势在于:

一是信源广泛,所有微博用户都是消息源。

二是时效性强,所有用户都可能是第一或前端信源,随时随地、全天候同步直播新闻,成为不折不扣的“草根记者”。

三是扩散快而广,通过“粉丝”机制和用户转发可以达成几何级、病毒式的高速传播。

此外,还具有个性化、互动性强等优势。

微博承接传统论坛、博客等产品设计思想,开启了主导互联网个人传播的“微新闻时代”。

3跨媒体的信息传播终端:

融媒体新闻发布的新特点,在媒介融合时代,新闻最重要的变化是生产过程和发布渠道的变化。

发布渠道的融合指的是信息渠道的消费端的融合。

它的理念是,最终实现只需要一种途径即可访问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