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书湖阴先生壁知识精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68548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书湖阴先生壁知识精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二语文书湖阴先生壁知识精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二语文书湖阴先生壁知识精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二语文书湖阴先生壁知识精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二语文书湖阴先生壁知识精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书湖阴先生壁知识精讲.docx

《高二语文书湖阴先生壁知识精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书湖阴先生壁知识精讲.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书湖阴先生壁知识精讲.docx

高二语文书湖阴先生壁知识精讲

《书湖阴先生壁》《登快阁》和《书愤》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学习宋诗三首《书湖阴先生壁》《登快阁》和《书愤》

二.教学目的:

1、学习三首诗,把握作者思想情感。

2、掌握鉴赏诗歌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知识归纳总结:

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

抚州临川人(今属江西),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安石少好读书,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

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

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

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

被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

宋神宗时宰相。

创新法,改革旧政,世称王荆公。

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诗文方面,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

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

2、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

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讲究修辞造句,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

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

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

有《山谷集》。

3、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

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

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

陆游积极主张抗金,受到主和派的排挤,他在许多诗篇中抒写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合称南宋诗人四大家。

四.课文分析:

1、《书湖阴先生壁》

这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首诗。

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作者退居金陵(今江苏南京)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

“茅檐”代指庭院。

“静”即净。

怎样写净呢?

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

何以见得?

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

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

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

在这里,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

“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

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

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这清幽环境令人陶醉,所以当诗人的目光从院内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时,他的思绪才会那样悠远、飘逸,才会孕育出下面一联的警句,“一水”“两山”被转化为富于生命感情的亲切的形象,而为千古传诵。

但后二句之所以广泛传诵,主要还在于这样两点:

一、拟人和描写浑然一体,交融无间。

“一水护田”加以“绕”字,正见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这不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吗?

著一“护”字,“绕”的神情明确显示。

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

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

这种描写给予读者的美感极为新鲜、生动。

它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的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

尤其动人的,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

所有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这种种描写,又都和充分的拟人化结合起来。

那情调、那笔致,完全像在表现“有朋自远方来”的情景:

情急心切,竟顾不得敲门就闯进庭院送上礼物。

二者融合无间,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清新隽永,韵味深长。

二、这两句诗也与杨德逢的形象吻合。

在前联里,已可看到一个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阴先生。

所居仅为“茅檐”,他不仅“扫”,而且“长扫”(即常扫),以至于“静无苔”;“花木成畦”,非赖他人,而是亲“手自栽”。

可见他清静脱俗,朴实勤劳。

这样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间,当然比别人更能欣赏到它们的美,更感到“一水”“两山”的亲近;诗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阴先生早已缔结了深厚的交谊。

诗以《书湖阴先生壁》为题,处处关合,处处照应,由此也可见出诗人思维的绵密。

此诗对于“一水”“两山”的拟人化,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征为基础,又与具体的生活内容相吻合,所以气足神完,浑化无迹,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在修辞技巧上,三四两句也堪作范例。

“护田”和“排闼”的典故都出自《汉书》,是严格的“史对史”、“汉人语”对“汉人语”,可见诗律极为工细精严。

但读来自然天成,全似未尝着力准确地说,由于诗人将典故融化在诗句中,我们只觉得他采用了拟人手法,而不感到是在“用事”。

“用事”而不使人觉,这正是其成功之处。

问题①这首小诗四句都是在写景,在写景的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这样安排有怎样的意义?

“茅檐无苔”“花木成畦”是从居室主人的角度来写景的:

“茅檐无苔”是因为主人勤快打扫;“花木成畦”是主人亲手栽种的,表现出主人质朴、自然的生活追求,在清苦生活中依然保持着一种对闲适自在生活情致的追求。

而“一水绿绕”“两山送青”是对生活环境周围自然景物的描写,对水和山人格化的描写,表现出对居所的呵护,自然亦有情啊!

而又从这一角度更加突出了对主人高尚情致和清高人格的赞同。

问题②作者所呈现的诗意,在艺术手法上有怎样的特色?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一“护”一“绕”一“送”,将山水有情,对田地中庄稼的呵护,人格化地表达出来,目的在于突出自然山水与居所主人完美地统一在一起。

同时化静为动,绵延深长,增加了诗歌的意境。

刘大杰先生评价王安石的诗“格高意妙”,他的“小诗”(绝句)“雅丽精绝,令人有一唱三叹之妙,在宋代诸诗人中几乎无人胜过他”。

2、《登快阁》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黄庭坚当时在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知县任上,公事之余,诗人常到“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清一统治·吉安府》)的快阁览胜。

这一首著名的七律就是写登临时的所见所感。

它集中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主张,因而,常被评论家们作为代表列举。

一般说来,文章或诗歌开头往往较难,以致有的文学家常将其开头处砍去,这是因为开头处,作者还没有和作品的情境融为一体,因而容易作态。

黄山谷此诗起首,用通俗口语娓娓道来,但又能构思奇妙,引人入境。

诗人说,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上了快阁,在这晚晴余辉里,倚栏远眺。

这二句,看似通俗浅近,却包涵着极为丰富的内容:

前句是用《晋书·傅咸传》所载夏侯济之语,“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

了事正坐痴,复为快耳!

”后句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及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之典,还多有翻新出奇之妙。

“痴儿”二字翻前人之意,直认自己是“痴儿”,此为谐趣之一;“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从而增加了一气呵成之感此为妙用二;“倚晚晴”三字,更是超脱了前人的窠臼。

杜诗之“倚”,倚于山阁,乃实境平叙;李诗之“倚”,主语为“万古贞魂”,乃虚境幻生而成;黄诗之“倚”,可谓虚实相兼;诗人之“倚”,乃是实景,但却倚在无际无垠的暮色晴空。

读此三家,宛如一幅艺术摄影,在晚霞的逆光里,诗人与亭阁的背影……

不仅如此,“倚晚霞”三字,还为下句的描写,作了铺垫渲染,使诗人顺势迸出了“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绝唱。

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

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

读这样的诗句,不禁使人想起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谢眺“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的名句。

但黄山谷之句,既汲取了前辈的养料加以锻炼熔造,又是新的境界再现。

所以前人曾评此二句道:

“其意境天开,则实能劈古今未泄之奥妙。

”(张宗泰《鲁斋所学集》)

五、六二句,是诗人巧用典故的中句。

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

《吕氏春秋·本味篇》载: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

史载阮籍善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见所悦之人,“乃见青眼”(《晋书·阮籍传》)。

诗人这二句大意是说,因为知音不在,我弄断了琴上的朱弦,不再弹奏,于是只好清樽美酒,聊以解忧了。

此处“横”字用得很生动,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

结句诗人说自己希望能坐上归船,吹弄着悠扬的长笛,回到那遥远的故乡——我的这颗心呵,早已和白鸥订好盟约了。

从全诗的结构看,这个结尾是相当精彩的:

起首处诗人从“痴儿了却官家事”说起,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对照;五、六句诗人作一迭宕:

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

那么,解脱的出路何在呢?

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

这一结尾,不但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潘伯鹰评语)。

而且意味隽永,让人想象无穷。

此诗极受后人称赏。

姚鼐称此诗“豪而有韵,此移太白歌行于七律内者”;方东树评析说:

“起四句且叙且写,一往浩然,五、六句对意流行。

收尤豪放。

此所谓寓单行之气于排偶之中者。

”这些评析都是十分切中肯綮的。

翁方纲评黄山谷诗云:

“坡公之外又出此一种绝高之风骨,绝大之境界,造化元气发泄透矣。

”细吟此诗,当之无愧。

3、《书愤》

这诗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国仇未抱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

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

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

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致于屡遭罢黜?

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

上句指此。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

下句指此。

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

“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

”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

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

“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

皇帝要杀他,他说:

“自毁汝万里长城。

”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然而,如今呢?

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

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

两相比照,何等悲怆?

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

我有心,天不予。

悲怆便为郁愤。

再看尾联。

亦用典明志。

诸葛亮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

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

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

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

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回看整首诗歌,但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

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五.考点分析:

有关王安石、黄庭坚、陆游的文学常识必须识记,三首诗要在理解诗句含义的基础上熟读,并通过三首诗的理解,练习掌握诗歌鉴赏的思路与方法。

【典型例题】

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被削职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

⑴有人说这首诗题为“夏意”,全诗“无一句不切夏意”。

第一句中的“夏”,点明时令,第二句中的___________和第三中的____________不仅扣住诗题,更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气氛。

优美的意境,读之仿佛微风拂面。

⑵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

根据你的理解结合原诗,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取题“夏意”,展现的是清幽之境,表现的是内心压抑着痛苦的闲适宁静。

“别院”、“深深”、“清”,诗一开始即构成清幽凉爽的气氛,继之以“石榴开遍”“树阴满地”“流莺时一声”渲梁,无不给人清凉宁谧之感。

削职隐居的诗人内心当是痛苦的,但诗人没有牢骚,对得失荣辱显得很淡泊,但没有牢骚又不等于没有痛苦,清幽之境恰恰反衬着诗人内心压抑着的刺痛,“夏意”之意,是值得读者细细揣度的。

【模拟试题】

一、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凌(líng)汛    不容置喙(yuán)

笑靥(yè)一暴(pù)十寒

B.剖(pōu)析反璞(pú)归真

气概(kài)望风披靡(mǐ)

C.肱(gōng)骨不落窠(kē)臼

角(jué)色揆情度(duó)理

D.缜(shěn)密原形毕露(lù)

恫吓(hè)金蝉脱壳(qiào)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在新农村建设中,要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___________以新农村建设的名义大拆大建,滥用耕地。

(2)60年前,台湾摆脱了日本殖民统治,从那时起,台湾回归中国的事实不容否定,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法律地位不容___________,更不容挑战。

(3)与会的很多国家认为,严厉打击国际恐怖活动无可厚非,___________草木皆兵,随意扩大战争范围,则___________轻率。

A.防范  置疑  且/失之

B.防止置疑但/失之

C.防范质疑但/有失

D.防止质疑且/有失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胡锦涛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对“八荣八耻”荣辱观,不仅要耳熟能详,更要使之成为公民的行为准则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美德。

B.涉嫌抄袭事件,花儿乐队的主创人员却是干打雷不下雨,只承认音乐存在“瑕疵”,而拒绝正面回应歌迷的道歉要求。

C.普京总统这次访华,正与中俄互办“国家年”活动不期而遇。

胡锦涛和普京将共同出席中国“俄罗斯年”开幕式和中俄经济工商界高峰论坛开幕式。

D.由国际足联和可口可乐公司共同组织的“FIFA世界杯环球之旅”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进入高潮,图为北大的一名莘莘学子满怀喜悦地与“大力神杯”真品合影。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2018年奥运会吉祥物“福娃”一经面世,便大受欢迎,但可曾知道,它的图案设计、色彩运用,都凝结着美术工作者们的辛勤劳动成果。

B.刚刚去世的著名科学家王选,作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发明者,他推动了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使得汉字编排技术从“铅与火”的时代迈进了“光与电”的时代,因此被人们称为“当代毕昇”。

C.从“民族英雄”一夜之间沦为“科学骗子”,这种大起大落,不仅韩国克隆专家黄禹锡本人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而且让整个韩国科学界为之蒙羞,更让人类的克隆科学研究遭受了重创。

D.最近,联合国前南问题国际刑事法庭公布了对前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尸体检查所做的初步毒物学化验,基本排除了米氏被毒死的怀疑。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美丽《诗经》

鲍鹏山

《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被揭开。

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

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

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

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

我举几个例子。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

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

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

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

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

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

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

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

最后毕其功的人物是谁?

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

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

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

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

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

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

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

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

他的侄子谢玄答: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月亮出来明晃晃啊,那个美人真漂亮啊。

步履款款身苗条啊,我的心儿扑扑跳啊。

)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

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戳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

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

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

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

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

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

《诗经》305首,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

《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

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5.作者认为,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

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A.司马迁和《左传》都没有提到“采诗”说,大、小雅中的讽刺之作应该不是“献诗”。

B.司马迁虽然说到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但没有提供证据。

C.《诗经》的作者是个大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

D.朱东润先生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并且理据充分。

6.文中用了比较多的笔墨写《陈风•月出》,对其作用的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

A.是为了解说作者对诗歌的评价标准,美丽的诗篇必须符合“天堂的三个元素”。

B.是为了说明《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不是《诗经》中最美的,《诗经》最美的诗篇应该是《陈风•月出》。

C.是为了说明对《诗经》的学术研究无关紧要,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D.是为了说明《诗经》的美丽,《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经》是一个谜,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属于一种推断与猜测,缺乏历史根据。

B.“采诗说”、“献诗说”、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国风是民歌”等,即便这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也因证据不足,受到质疑。

C.学术界对《诗经》的种种学术疑问之所以得过且过,不太热心,主要是这种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D.我们只有把《诗经》当“诗”来读,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8.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学术界对《诗经》很多问题的研究仍然莫衷一是,主要是年代久远,史料鲜有记载造成的。

B.《诗经》毕竟是“诗”,只有抛开充满疑问的学术研究,才能真正走进《诗经》美丽的境界。

C.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殚精竭虑不胜疲惫通过读“诗”来解《诗经》的“谜”,这种不把《诗经》当“诗”来读的现象现在依然十分严重。

D.不仅仅是《诗经》,古代诗歌由于史料很少,普遍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了。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相州昼锦堂记

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

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

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

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

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注则不然。

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

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

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

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

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

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以耀后世而垂无穷。

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

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