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皮疹与急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967740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婴儿皮疹与急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婴儿皮疹与急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婴儿皮疹与急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婴儿皮疹与急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婴儿皮疹与急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婴儿皮疹与急诊.docx

《婴儿皮疹与急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婴儿皮疹与急诊.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婴儿皮疹与急诊.docx

婴儿皮疹与急诊

婴幼儿皮疹

一、婴儿急疹

幼儿急疹,也叫玫瑰疹,是由病毒感染而引起的一种小儿急性传染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尤以春、秋两季较为普遍。

常见于出生6个月至1岁以内的宝宝。

即使是健康的宝宝也会发病,往往是宝宝出生后的第一次声病。

幼儿急疹的潜伏期大约是7~15天。

它虽然是传染性的疾病,却很安全,愈后好。

临床上以突起发热,热退出疹为特点。

本病古称“奶麻”、“假麻”,其病因是由于外感风热时邪,郁于肌肤,与气血搏结所致。

诊断幼儿急疹主要依据临床特点,发病年龄和发病季节,有以下几点:

1、骤起高热,而其它临床症状较轻。

2、颈、枕、耳后淋巴结肿大压痛。

3、周围血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分类计数较高。

4、发病年龄在2岁以内。

在《育儿百科》中,松田道雄提到:

至今为止没有发热病史的婴儿,过了6个月以后如果出现38度以上的高热,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幼儿急疹”。

半数以上的婴儿在出生后6个月至1周岁半期间会出现“幼儿急疹”,而6~8个月期间尤其多。

年轻的父母为婴儿的这种幼儿急疹要经受3次惊吓。

首先是因为婴儿突发高热而受到惊吓;第2次是因高热持续二三天仍退不下来而感到害怕;最后是在看过几个医生后婴儿的热退下来时,为最后一位医生的“医技高明”而惊叹。

“幼儿急疹”本来是年轻的父母必须要知道的疾病。

可是,它却不像麻疹那样众所周知,这是因为这种病即使得上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自愈,很多人好了之后就忘却了。

症状

婴儿在6个月以后易发幼儿急疹的原因是由于从这个时候起,婴儿从母体获得的免疫力已基本消失。

没有哪种病会像幼儿急疹这样,使不同的婴儿具有如此相同的病程。

一般的疾病总会有症状的轻重之分,有的还会出现各种并发症。

幼儿急疹却不分月龄、季节、地区,病程千篇一律,且没有任何并发症。

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发病的初期只是持续发热3天。

婴儿与往常不同,气色不佳且没有精神,一摸头部很热,量体温在38到39度左右。

有时出现轻咳、流少量清涕等症状。

然后在第4天退烧以后开始出疹。

在发热的头3天里,婴儿的症状与“感冒”、“睡觉着凉”、“扁桃体炎”是完全一样的。

只有到退热后疹子出来,才能最后确诊。

退热后,婴儿的胸部、背部会出现像被蚊子叮了似的小红疹子,这些疹子到晚上就会渐渐扩散,到了晚上就会波及到脸、脖子和手脚。

对婴儿麻疹有所了解的人会误以为是麻疹。

可是麻疹在出疹子时有高热,而幼儿急疹则是在退热以后才会出疹子的。

婴儿虽然已退热,但仍是萎靡不振、爱哭,第3天晚上或者第4天晚上还会排稀便。

完全恢复要在第5或第6天,婴儿的疹子变少,精神也恢复到发病前的正常状态,到这时可以说婴儿已以痊愈了。

幼儿急疹多发生于6至18个月的婴幼儿,常常是突然发病,体温迅速升高,常在39℃至40℃。

高热早期重症患者可能伴有惊厥,有的出现轻微流涕、咳嗽、眼睑浮肿、眼结膜炎。

在发热期间有食欲较差、恶心、呕吐、轻微腹泻或便秘等症状,并且咽部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

发热三至五天后体温骤降,退热后孩子全身可出现大小不等的淡红色斑疹或斑丘疹,先从胸腹部开始,很快波及全身。

这时孩子已经退烧,可安然入睡,在医学上称“退热疹出”,是幼儿急疹的特有表现。

幼儿急疹一般是表现为热退疹出。

宝宝首先是持续3~4天发高烧,体温在39~40度之间,热退后周身迅速出现皮疹,并且皮疹很快消退,没有脱屑,没有色素沉着。

这些婴儿在没有出现皮疹前也有发热,热度可以比较高,但是感冒症状并不明显,精神、食欲等都还可以,咽喉可能有些红,颈部、枕部的淋巴结可以触到,但无触痛感,其他也没有什么症状和体症。

当体温将退或已退时,全身出现玫瑰红色的皮疹时才恍然大悟,其实这时幼儿急疹已近尾声。

幼儿急疹对婴儿健康并没什么影响,出过一次后将终身免疫。

与其他类似症状的话,可以做下面的鉴别:

(1)麻疹,好发于7个月至5周岁幼儿,发热3~4天出现皮疹,但出疹期热度更高,疹退有色素沉着和脱屑,呼吸道卡他性炎症较重,病初口腔粘膜有Koplik斑(特征性),发疹和发热可同时存在。

出疹有其特征顺序。

(2)风疹,出疹前已发热6~24小时,高热同时发疹,颈后、枕后淋巴结肿大。

好发于1~5岁儿童,发热短暂,半天至1天出疹,起初从面部开始出疹,然后是躯干和四肢,2~3日内退疹,无色素沉着和脱屑。

(3)药疹,有服药史,末梢血淋巴细胞不高。

有服药时,疹与服药有密切关系,皮疹多样性,分布不一。

有原发病灶和药物过敏史,无年龄限制。

(4)猩红热,好发于2~10岁儿童,高热1~2天后全身出现皮疹,同时热度也升高,皮疹先见于颈,胸、腹部,1日内遍及全身,持续3~5天后退疹,1周后全身片状脱皮,手足大块脱皮,有特殊的杨梅舌。

●风疹的皮疹与幼儿急疹相似,但风疹好发于学龄期儿童,有接触史(学校及托幼机构内常有小规模流行),出疹前无发热症状,或仅有轻度发热。

皮疹稀疏分布于全身,手足心可有皮疹,个别病例皮疹消退后留色素沉着或脱屑,枕后淋巴结肿大更为明显。

发病1周左右可检测到抗风疹病毒IgM抗体。

●麻疹在出疹前除有高热症状外,还伴有咳嗽、结膜充血、流泪、畏光、鼻塞及流涕等其他症状。

第二臼齿对侧颊黏膜出现蓝白色或紫色小点,周围有红晕,是麻疹的早期诊断依据。

麻疹的皮疹与幼儿急疹相似,但颜色更为鲜艳,为鲜红色或暗红色的癍疹或癍丘疹。

皮疹全身分布,可波及手足心。

皮疹消退后留色素沉着及脱屑,皮疹出现后3~4天血液中出现抗麻疹病毒抗体,2~4周后抗体滴度最高。

患儿一般未接种过麻疹疫苗,出疹前往往有麻疹病人接触史。

本病应注意与麻疹鉴别:

幼儿急疹与麻疹不同之处在于本病症状较轻,患儿在发热期间精神、食欲均较好,它的特点是热退疹出,疹子在1~2天内自行消退。

而麻疹大多精神倦怠,不思饮食,具有卡它症状等。

当疹出时热势更盛,其疹子的发出一般是从头面、发际开始,遍及全身,出疹时间也比幼儿急疹长。

临床上两种疾病的区分并不难。

本病应注意与风疹鉴别:

风疹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发热较轻。

一般38℃左右,伴见咳嗽,特殊的皮疹细小如沙,色淡红,并有枕后淋巴结及耳后淋巴结肿大。

发病的患儿年龄以幼儿居多,也可见于学龄儿童。

与本病鉴别主要是出疹时间,疹形及年龄。

幼儿急疹是好发于1岁以内的小婴儿,皮疹鲜红,疹形比风疹大,且为热退疹出,故临床上不难鉴别。

护理

本病为一自限性疾病,无特殊治疗方法,主要是加强护理及对症治疗。

幼儿患了急疹一般不用特殊治疗,只要加强护理和给予适当的对症治疗,几天后就会自己痊愈。

幼儿急疹并不需要做特殊的护理。

因为不会引起并发症,所以没有预防并发症的药物。

如果从发病初期就知道是幼儿急疹,就没有必要给婴儿吃药(不过能做到这一点非常难,连专业医师也不一定能在初期就确诊)。

让婴儿自然痊愈对母婴双方都有好处。

既不会受到药物的伤害,也不必为看医生到医院的候诊室长时间等候。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婴儿有病不去看医生是需要相当大的勇气的。

这个勇气,在面临自己的宝宝时,总是要很大很大才行,常常我们都无法鼓起这样的勇气,在听到亲戚、邻居在一旁的其它猜测时,多少就会有些动摇。

孩子患幼儿急疹后,家长要让孩子卧床休息,尽量少去户外活动,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孩子发热时,要给患儿多饮水,给予容易消化的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B和维生素C等。

如果体温较高,孩子出现哭闹不止、烦躁等情况,可以给予物理降温或适当应用少量的退热药物,以免发生惊厥。

年轻的妈妈在遇到这种情况下,不要急于给孩子退烧,应查看疫苗接种情况,配合医生治疗。

一般治疗:

患儿卧床休息,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多饮水,给予易消化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B、C等。

对症治疗:

高热时物理降温,适当应用含有“扑热息痛”或“布洛芬”成分的婴幼儿退烧药(例如:

泰诺林、百服宁、美林等),一旦出现惊厥给予苯巴比妥钠或水合氯醛,可适当补液。

1.让患儿休息,病室内要安静,空气要新鲜,被子不能盖得太厚太多。

其实就是民间说的“风疹”,不要吹风,不要着凉,否则会影响疹子出来的,疹子出来了也就表示宝宝身体好了,要让疹子全都排出来才行。

2.要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经常给孩子擦去身上的汗渍,以免着凉。

3.给孩子多喝些开水或果汁水,以利出汗和排尿,促进毒物排出。

4.吃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鸡蛋和鱼汤不要吃。

5.体温超过39℃时,应及时给孩子服用退热药,防止孩子因高热引起抽风。

婴儿的抗发烧能力比大人强,39度之内没事,也不会像老人说的有损智力发育,适当的发烧也是有好处。

6.如果是还在哺乳期间的宝贝,妈妈则需要增加液体补充量,孩子生病时都比较依赖妈妈的哺乳,尽量的多喂奶。

妈妈注意饮食中要杜绝鸡蛋、鱼类、虾类、蒜、韭菜等食物,生冷或辛辣食物也不要碰。

儿科学主张尽量不给婴儿使用解热药。

这是因为,首先婴儿发热并不像成人那样痛苦,即使发热也不是昏昏欲睡,状态和平常基本一样。

更重要的是,使婴儿发热的病几乎都是由病毒引起,这些疾病各有自己的发热类型,通过这些不同类型真实地显现疾病的状况。

可以说,发热是疾病的测量仪,只要观察发热的动态,就可以判断出婴儿得了什么病。

如果使用了解热药或注射解热剂,就破坏了发热的自然状况,就无法进行对症治疗。

比如幼儿急疹,如果用解热剂将热退下来,就会破坏发热持续3天的这一特点,体温变得忽降忽升。

即使第4天热退下来,也会以为是注射解热剂的结果。

出疹子时,会首先想到是否为吃药产生的药疹,这样就无法了解疾病的自然进程。

再加上婴儿对注射非常害怕,打过1次针就能记住,以后一进诊室就开始嚎啕大哭,这样就很难分清婴儿的哭闹是因为身体不舒服,还是因害怕打针。

二、麻疹

麻疹俗称“打糠”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

通过鼻咽部的分泌物飞沫传播。

一个健康小儿与麻疹病人接触后,大约要经过10天到半个月的时间开始发病,这段时间,称潜伏期。

发病开始有发烧、咳嗽、流鼻涕、流泪等与感冒相似症状。

发热第2、3天时,在孩子口腔颊粘膜上见到发红充血的粘膜上有许多小白色点状(如针尖大小)粘膜疹,称麻疹粘膜斑。

这是诊断麻疹最早、最可靠的依据。

这一段时间(从开始发热到出皮疹前)称为前驱期,大约3、4天。

经过前驱期(即从发热开始经3、4天)进入出疹期。

在出疹期时体温更高,眼睛怕光流泪,眼分泌物很多,流涕、咳嗽都加重,同时开始出疹子。

皮疹呈玫瑰色斑疹,指压可退色,先见于耳的前后、颈部、面颊、前额部皮肤,以后皮疹渐增多,发展到胸、背、腹部,最后四肢皮肤出现皮疹,大约经过3、4天,皮疹在手心、足心上也出现,这表示疹子已经出齐出透。

皮疹由单个散在可以逐渐融合成片,但疹间仍可见到健康皮肤。

出疹后第5天开始消退,第7天消退完全,留下细小的脱屑(如糠皮样)及棕褐色痕迹(即色素沉着)。

以后热度下降,咳嗽减轻,食欲增加。

化验白细胞总数偏低。

整个麻疹经过约10天。

如果在出疹时合并肺炎、喉炎,则病程更长,病情更重。

三、风疹

风疹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之一,由风疹病毒引起。

多见于3~7岁学龄前儿童,春秋两季流行。

风疹是一种多出现在孩子身上的常见皮肤病。

发病原因很多,包括外部刺激、食物刺激、动物皮毛刺激等很多原因。

患者皮肤表面出现皮疹,成片出现,数目不定,会向全身蔓延,稍微隆起于皮肤,表面水平。

风疹开始发热约1天就出现皮疹。

皮疹为粉红色小斑丘疹,散在于躯干而四肢稍少。

孩子一般情况较好,除发热外,有流涕、轻微咳嗽,但全身无中毒症状,2、3天后皮疹消退,无脱屑,无色素沉着。

耳后及枕部的淋巴结稍有肿大,很少出现合并症,化验白细胞总数偏低。

风疹病毒性感染目前没有数目太有效的药物,所以自己可以使用药物,而主要是治疗发热的症状。

如果发烧不严重,喝热水就可以。

如果高于38度,就要服用退热片。

如果达到39度以上还要用冰敷,到医院治疗退烧。

同时要注意一些事项:

1、卧床休息,多吃流性食品,如粥类,还要多喝水。

2、五官防护到位,清洗时可用生理盐水清洗,用金霉素软膏清理分泌物,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保护鼻腔粘膜。

3、风疹虽然有了疫苗,但是使用的不多。

冬季和春季少带孩子到人多的地方去。

四、药物疹

主要见于磺胺类或青霉素治疗者,可根据有药物史、皮疹形态多样性、分布较泛、瘙痒、停药后皮疹即消退等特点可进行鉴别。

五、猩红热

俗称“痧子”,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冬春季节散发或小流行。

3岁以上至学龄期儿童易患此病。

由带菌者或病儿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潜伏期约2~7天,突然发病,高热达39℃以上。

自诉咽、喉部疼痛,舌乳头红肿,恶心、呕吐等症状。

第2天全身皮肤出现弥慢性、猩红色、细小皮疹,压之退色,稍痒。

皮疹之间不能见到健康皮肤。

以胸背部最明显。

如果没有及时治疗,皮疹经3~7天消退,而呈大片状脱皮。

检查白细胞总数很高。

此病必须早期大量青霉素肌注治疗,共需注射1周以上。

此病若治疗不彻底,经2~3周后,可并发急性肾炎或风湿病。

六、水痘

由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性强,但在人的一生中很少患两次以上。

此病多发生在冬春季节,婴幼儿多见。

潜伏期约两周。

发病开始有轻微咳嗽、发热,24小时后在头部、躯干出疹子,痘疹的出现顺序为丘疹、疱疹、结痂。

痘疹分批出现,故在同一范围的皮肤上,可以见到不同形态的痘疹。

痘疹的出现或多或少,轻者常常被家长忽略,重者可出现高热,并发水痘脑炎,发生抽风或昏迷。

检查白细胞总数偏低。

以上皮疹以麻疹及猩红热病情严重,并发症多,对小儿机体危害最大。

麻疹需要细心护理,中药可解表清热,合并喉炎或肺炎时,应及时用抗菌素治疗。

猩红热要及早用青霉素治疗,量足,时间要长些。

其余三种出疹病(水痘、风疹、幼儿急疹)只要加强护理,给予隔离,对症治疗,很快可以痊愈。

七、荨麻疹

小儿出现荨麻疹,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儿童发生荨麻疹,与饮食有着一定的关系,如鱼、虾、蟹等海产品,腌腊食品,饮料以及含有人工色素、防腐剂、酵母菌等人工添加剂的罐头等,都有可能引发过敏,从而导致荨麻疹的发生。

2、孩了出于好奇心,喜欢到室外、树丛以及傍晚的路灯下玩耍,常常容易被虫咬,或与花粉、粉尘以及猫、狗等宠物的皮毛接触,也有可能引发过敏。

3、由于孩子的免疫力一般偏低,容易患各种疾病,如肠炎、上呼吸道感染等,这些也可能导致荨麻疹的发生。

荨麻疹大多发病突然,严重情况下可能累及粘膜。

如果消化道受影响,可发生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如果呼吸系统受影响,可出现呼吸困难、胸闷等。

因此,家长务必要做好护理措施,具体要注意五个方面:

1、不让孩子用手抓挠患处,以免越抓越痒。

可用冷敷减轻瘙痒感,也可用炉甘石洗剂或氧化锌洗剂清洗皮肤;2、注重营养均衡,患儿不宜食用过多高蛋白质的食物,少吃或不吃辛辣及海鲜类的食物;3、注意卫生,家庭防螨很重要;避免孩子接触花粉类物质,避免在树底、草丛等处活动;4、注意天气变化,做好保暖工作,以免引起寒冷性荨麻疹。

荨麻症患儿应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以免对患处造成刺激;5、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增强机体免疫力。

菊花芍地瓜皮汤:

清热凉血,适合缓解风热型荨麻疹。

原料:

杭菊15克、赤芍12克、生地9克、冬瓜皮20克。

调料:

蜂蜜10克。

做法:

1、将杭菊、赤芍分别洗净;2、生地洗净切片;冬瓜皮洗净切块;3、将杭菊、赤芍、生地、冬瓜皮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开后,转用小火煎煮至熟;4、去渣取汁,调入蜂蜜即可。

八、湿疹

婴儿湿疹俗称奶癣,是2岁内宝宝的常见疾病,尤以1岁内最多,约占80%。

患儿有异常过敏体质。

某些食物、温度、紫外线、日光、动物羽毛、肥皂、寒冷、湿热,或者接触丝织品、人造纤维都能诱发湿疹。

婴儿湿疹病情迁延,还会为今后患过敏性疾病留下隐患,因此正确防护是关键。

皮疹大多发生在面颊、额部、眉间和头部,严重时躯干四肢都有,容易反复发作。

最初表现为宝宝的两颊发痒,皮肤发红,继而出现较密集的小米粒样皮疹,即红色丘疹或疱疹,后融成片,水疱破后流黄色渗出液,水干后结黄痂。

皮损常常是对称性分布。

由于奇痒,宝宝常烦躁不安,夜间啼哭,影响食欲、睡眠和身体发育。

有的宝宝有吐奶和消化不良症状,大部分宝宝在一岁左右断乳后逐渐自愈。

一般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减轻,直到痊愈。

措施1:

纯母乳喂养

食物是引起湿疹的重要原因。

对有过敏体质的宝宝,最好的预防方法是纯母乳喂养。

如果添加蛋黄、鱼、虾,宜推迟到7个月以后。

增添辅食时要由少到多,一种一种地添加,以便观察宝宝对何种食物过敏。

已患湿疹时:

避免食用鱼、虾、蟹等海产品以及刺激性较强的酸辣食物。

给宝宝多吃些清淡、易消化、含有丰富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品,如豆制品、胡萝卜、瘦肉、绿叶蔬菜、苹果等,调节宝宝的生理功能,减轻皮肤过敏反应。

措施2:

注意宝宝的个人卫生

宝宝的房间要保持空气通畅,保持清洁卫生,减少灰尘刺激。

患湿疹期间最好把宝宝的指甲减短,或用纱布把手包起来,以防抓破皮肤引起感染。

措施3:

避免引起皮肤刺激的各种因素

洗澡时水温不宜过热,不要勤洗澡,不要用肥皂。

湿疹重时不要洗澡,最好不洗头、洗脸。

宝宝的用具单放,专用。

皮肤保持清洁,避免搔抓、日晒、风吹。

对头皮脂溢型湿疹千万不能用肥皂水洗,只需经常涂一些植物油,使痂皮逐渐软化,然后用梳子轻轻地梳理掉。

九、婴儿药疹

接种麻风疫苗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接种麻风疫苗后可引起发热、麻疹样皮疹、荨麻疹、多形红斑等过敏性皮疹。

宝宝8个月打麻风二联(麻疹)疫苗,可能会在第二天或第七天发烧,出疹子(皮肤到处起红斑),都属正常反应。

大多数孩子打完麻疹疫苗后都有类似的反应。

但发现孩子持续高烧要及时到医院咨询医生,医生怀疑由病毒感染(不排除疫苗病毒,高度怀疑与疫苗接种有关)引起发烧,还有一种说法是小孩从母体得到的抗体还没有完全消失,会把活体疫苗当新病毒对待。

皮肤红斑怀疑是病毒引起的过敏、退热药物引起的过敏。

如果孩子体温不超过38.5度,可进行物理降温,同时要孩子多饮水进行观察,如果体温持续不降或超过38.5度,可适当应用退热药物。

所生皮疹,可应用抗过敏药物进行治疗。

抗过敏药物可选用扑尔敏或西替利嗪、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等,如口服药物不佳,可静脉注射抗过敏药物。

以上表现积极治疗一般3~5天即可逐渐好转。

平时注意让孩子多饮水,多食新鲜蔬菜及水果,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另有一例,婴儿打麻疹疫苗后会出现过敏症状,身体出现局部皮疹。

但也可能不是麻疹疫苗引起的,可能是天气变化,气温升高发出了皮疹。

一种是一般接种反应,有可能是局部反应,也有可能是全身反应。

如在注射部位出现短时间的烧灼感和刺疼的感觉,还有个别儿童在接种后5~12天会出现发烧或皮疹,但很快就会消失。

轻微发热,精神不振,不想吃东西,哭闹等,是由于制品本身所引起的反应,一般来说,由于生物制品引起的接种反应轻微,时间也比较短,也不需要做任何特殊处理。

个别可能会高烧,应及时就医,遵医嘱给予对症治疗。

另一种是异常反应。

异常反应发生原因跟个人体质有很大关系,一般表现为晕厥、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接种疫苗后全身感染等。

过敏体质儿童容易发生异常反应,父母应该多加注意,在注射之前和医生说明。

宝宝过敏的预防方法

及早做好预防准备。

如果父母有过敏体质的现象,那么宝宝易过敏的几率会较大。

因此这样的父母就要额外留心,注意观察宝宝的皮肤会因为何种原因而引起变化。

坚持用母乳喂养。

母乳中不仅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有助于宝宝成长,而且还有多种抗体,能够帮助宝宝提升自身免疫力减少过敏症状的发生。

对宝宝慎用肥皂等化学用品。

肥皂是碱性的,对于宝宝细嫩的皮肤有着较强的刺激性。

最好选择性质温和的、宝宝专用的沐浴露。

选择合适的衣物。

宝宝的皮肤很敏感,衣服的料子一定要选择柔软平滑的,最好是纯棉布料的。

千万不能穿尼龙、毛料这样的衣服。

注意事项

皮肤过敏的时候可能会起一些痒痒的小包块,宝宝觉得难受可能就会伸手去挠。

如果不小心抓破了,就有可能会引起感染。

所以父母亲一定要多留心,尤其是晚上睡觉的时候,最好能找两块手帕,把宝宝的小手轻轻包起来,免得他在睡梦中不自觉就去抓痒。

宝宝的身体器官尚未发展得像成人那样,所以千万不能擅自给宝宝服用抗过敏药物。

即使是外用药物也是一样,因为很多抗过敏的药膏中含有激素,所以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和使用药品。

到了断奶该添加辅食的时候一定要特别注意,宝宝对哪种食材过敏,就千万不要再喂食了。

所以建议添加辅食的最初阶段,还是以单种食物为宜,便于准确找到过敏源。

十、过敏

小孩皮肤过敏以红、肿、瘙痒为特征的发炎性皮肤病,过敏产生后宝宝就会反复抓挠、哭闹、严重的还会造成食欲不振,进而影响精神状态。

容易过敏的体质是可以遗传的,如果父母对花粉、宠物或某种食物过敏,孩子也有50%的可能性患过敏症。

如果父母双方都有过敏的话,孩子患过敏症的几率会达到75%,皮肤过敏情况也一样。

儿童皮肤过敏现象比成人更常见,这是因为宝宝的皮肤比成人更加娇嫩,所以,更容易出现皮肤过敏、皮肤干燥等各种状况。

皮肤过敏症状通常呈现为几种形式,一种是感知症状,如刺痒、紧绷;一种是外显症状,如泛红、脱屑、红肿等,当然更严重的是两种症状都有。

儿童皮肤过敏症状表现包括一般症状和行为改变两个方面,常在儿童接触过敏原半小时至数小时后出现。

⑴一般症状

儿童面颊、鼻头及耳垂潮红,耳道湿润,耳痛,鼻塞,打喷嚏,黑眼圈,眼睑肿胀、下垂,头痛,唇干,皮肤干燥或多汗,眼角或手掌出现皱纹,腹痛,腹泻,腹胀,便秘,臂、腿或关节处有湿疹,反复感染,慢性咳嗽,哮喘,呼吸浅而快或不规则,脉搏紊乱,血压升高,关节发紧等。

⑵行为改变

不同年龄组的儿童,行为表现各异。

0~1岁婴儿组:

持续哭喊或尖叫,不能进食或需要不停地进食,烦躁或极度萎靡,入睡困难或嗜睡,不愿被抱,摇头等。

1~3岁幼儿组:

莫名其妙地发脾气,过分活跃,乱蹦乱跳,撞床,疲劳,蜷缩在桌椅下、床底下或家具内等黑暗的角落里,拒绝被接触,不愿穿衣、脱衣,等等。

3~6岁儿童组:

情绪和行为突然改变,多动,不能安静地坐着吃饭、听故事或看电视节目,烦躁,疲劳,违拗,沮丧,有攻击行为,摇晃腿,嗜睡或梦魇,写字或画画时不能在一水平线上进行,或字越写越大并往上翘(兴奋型),或字越写越小并往下降(抑郁型),间歇性讲话困难,5岁后还尿床等。

小孩过敏预防

“过敏儿”可以设法预防,在孩子尚未出世之时,甚至在新生命尚未形成之际,就有不少因素在影响着孩子是否会成为一个“过敏儿”。

因此预防“过敏儿”应从婚前咨询开始。

遗传学方面的研究已证明:

双亲中有一人患有过敏性疾病,其子女成为“过敏儿”的可能性为60%;双亲均为过敏性疾病患者,产生“过敏儿”的可能性上升为80%;与此相比,双亲均无过敏性疾病的,仅有19%的子女可能成为“过敏儿”。

因此专家建议过敏性体质的男女之间宜尽量避免通婚。

另据国外研究报告,秋季出生的婴儿患哮喘等过敏性疾病的机会高于其它季节出生者,故应尽量避免秋季分娩。

有过敏性疾病史的婴儿日后易成为“过敏儿”。

对这些高危婴儿应保证出生后6个月的纯母乳喂养,喂奶时间延迟至生后9个月,生后4个月内不要添加任何辅食,尤其是牛奶、蛋类等富含异性蛋白的食物,鱼、虾、蟹及贝壳类食物系高度致敏物质,在孩子4岁前避免食用。

哺乳期妇女如摄入含高过敏原的食物,2~6小时后便可在母乳中检测到这些食物成分,而且可持续1~4天之久,因此高危婴儿的妈妈在哺乳期不应吃牛奶、蛋、海鲜、坚果(如花生)等食物。

以往曾认为孕妈咪如果避免吃上述食物,可减少婴儿日后产生过敏性疾病的机会,但近年来的研究否定了这一观点,因此怀孕期的准妈妈不需限制任何食品。

不良的居住环境是孕育“过敏儿”的温床。

如家中尘螨含量较高,或养宠物(尤其是猫),或有人常在家抽烟,或因烧香等使屋内空气浑浊,都可促进使孩子早早地发生过敏性疾病。

因此在高危婴儿的居室内除了不养宠物、不抽烟,尽可能保持低污染之外,尚应采取措施努力减少尘螨的数量;使用减湿器或通风机使室内温度<50%;不在室内铺设地毯;定期清洗门、窗帘和玩具;每周用50度以上的热水清洗枕巾、枕套、床单一次;定期更换枕头等。

总之,孩子即使因遗传造成过敏性体质,只要及早采取得力的干预措施,仍可避免发生过敏性疾病,成为健康儿童。

治疗方法

在儿童皮肤过敏发生过程中,过敏介质起直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