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学习与实践》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964919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上《学习与实践》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七上《学习与实践》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七上《学习与实践》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七上《学习与实践》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七上《学习与实践》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上《学习与实践》参考答案.docx

《七上《学习与实践》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上《学习与实践》参考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上《学习与实践》参考答案.docx

七上《学习与实践》参考答案

七上《学习与实践》参考答案

《春》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二、阅读理解。

1.示例:

雪、风、柳树、土壤、草等。

特点:

雪——晶莹报告春的消息;风——微寒但有些许暖意;土壤——莹润,有光彩,小草从中生长。

(选其中的其他景物写特点也可)

2.运用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将清明然之后的春比作盛装的仙子,将早春二月比作不施粉黛眉眼渐开的豆蔻小丫,又将二者进行对比,写出了早春二月春意初成的妙趣。

3.表达了作者对早春二月带米春的消息、春的希望的喜爱,也表达了作者对春的期待之情。

三、语言运用。

1.树木拥有绿色,地球才有脉搏。

2.爸爸妈妈,美丽的春光错过了多可惜啊!

我可以去写生、釆集标本、呼吸新鲜空气。

你们放心,我已经长大了,能够保护自已了。

况且,我是和同学们一起去,可以相互照应。

你们就让我去吧!

3.略

《济南的冬天》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2.略

3.D4.D

二、阅读理解。

1.济南冬天小雪后的山景。

2.选文是按照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顺序进行描写的。

3.统领全段。

妙在松的青黑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妙在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妙在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妙在阳光斜射下雪微微露出粉色。

4.比喻。

把树尖上落有雪的矮松比喻成日本看护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雪后矮松的秀美形态,表现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表达了作者对小山的喜爱之情和对冬天的济南的赞美之情。

三、语言运用。

1.

(1)①天寒白屋贫②忽如一夜春风来③万径人踪灭④凌寒独自开

2.洁白的冬天,水瘦山寒,玉树琼枝,沉默的自然孕育着希望与梦想

3.示例:

大家好!

今天由我带领大家观赏冬天的济南。

济南是座老城,有山有水,极为舒适惬意。

即使在冬天,也没有凛冽的寒风,而是温暖晴朗、安适悠然。

济南四面环山,这些小山像摇篮一样把济南包围起来,给它依靠和温暖。

小雪初下,济南披上了白衣,又似一张水墨画,更是美丽动人。

济南的冬景真是美极了!

下面让我们一起开启济南之旅吧!

《雨的四季》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D2.D3.B4.D

二、阅读理解。

1.松软美丽

2.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雪花落入犹“我”掌心到消失时“我”的真实感受,从中能感受到“我”对雪花的无比喜爱。

3.一方面因为白色的世界给作者这种视觉的感受,另一方面雪的纯净让作者心里变得宁静,忘却尘俗,给人一种轻松之感。

4.内容上:

既点明了南国雪的特点,又确定了本文的感情基调对南国的雪的赞美。

结构上:

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清晰。

三、语言运用。

1.示例一: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示例二: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示例三: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示例四: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任写出两句与雨相关的诗句即可)

2.①祸不单行(雪上加霜)。

②要经历磨难、锻炼才能够取得成功。

 

《古代诗歌四首》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C2.C3.A4.A5.6.略

二、阅读理解。

1.观苍凉慷慨

2.“涌”字准确地写出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显示了它雄壮的气势。

3.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豪迈的气概和统一中原的政治抱负。

4.示例一:

“尽”字点明时令是暮春时节,含飘零之感(营造了一种凄清哀伤的氛围),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示例二:

“啼”字从听觉上进行描写,渲染出悲凉之意(离别之恨),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5.抒发了诗人对友人遭贬的忧虑之情(对现实的愤慨之情),还有对远方友人的关心、思念之情。

6.“悬”写出了船帆随风高挂的样子,诗人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直流、和风吹拂、波平浪静的大景。

7.自然理趣:

时序交替(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迭)。

示例一:

通过描写景物,在残夜未退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画面中表现了自然理趣。

示例二:

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人”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8.诗人想到借大雁为他传递家书到洛阳,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乡愁)。

9.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秋风萧瑟,游子牵着一匹瘦马孤独前行。

作用:

这萧索的景象恰与游子悲凉的心境吻合,为后面写“断肠人在天涯”做铺垫。

10.孤寂愁苦,思念家乡。

3、语言运用。

b、e、f

单元练习一

一、积累与运用。

1.D

2.急——及示——饰

3.B

4.①删去“和鸟鸣”或改为“天空中又一次飘满风筝,回荡着鸟鸣”。

②删去“漫不经心地”或“随意”。

③删去“使”或删去“在”和“中”。

5.C

6.

(1)百草丰茂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3)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7.示例:

(1)走进四季,领略美景

(2)诵四季诗文比四季常识

(3)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二、阅读理解。

1.奔跑欢笑、打猪草、逮蚂蚱、追野兔、收野草、编柳帽、吹柳笛等。

2.

(1)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乡间的风”比作“少女的纤纤玉手”,并赋予春风人的情态,“翘起兰花指”“优雅地调弄”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的温煦和柔软,化无形为有形,新颖别致,表达了作者对春风的喜爱。

(2)“招摇”本指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贬词褒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到来,满眼绿色的景象,这一词语浸透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3.此句有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紧承上文田里“调皮的,一茬一茬,生生不息”的草,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孩子们把满地的野草收进竹筐的行为。

4.“春天”本为名词,这里却说是“动词”,新颖别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灵动的特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暗含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三、诗词赏析。

1.点明时间(时令)是暮春,杨花飘落,子规啼叫,渲染了凄凉冷落的气氛,烘托了离别忧伤的心情。

2.拟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将月亮人格化,形象、巧妙地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心和牵挂。

四、作文。

 

《秋天的怀念》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3略

4.D

二、阅读理解。

1.①“看花”是全文所述的中心事件。

②“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

③“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2.第一个“悄悄地”表明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希望儿子能发泄痛苦。

第二个“悄悄地”表明母亲不想破坏儿子刚刚平静下来的情绪,以此来安慰儿子。

第三个“悄悄地”说明对于儿子双腿瘫痪这件事,母亲的心里更在意,更难受。

3.运用了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了“我”对生活极度绝望的心情。

4.内容上:

“要好好儿活”指“我”的态度发生了转变,重拾了生的希望,决定和妹妹一起“好好儿活”;这也是对母亲最好的报答和祭奠。

结构上:

呼应前文母亲的叮嘱。

三、语言运用。

6.示例:

乐观的人,将失败当作垫脚石,一步步登临理想的高峰

 

《散步》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3略

4.A

二、阅读理解。

1.五岁时:

认为奶奶不疼爱自己,想要换掉奶奶

九岁时:

在奶奶被欺负时,挺身而出护着奶奶 

2.

(1)这句话表面上写天气,其实是写家庭的困境让“我”感到无助、压抑,内心像冬天一样寒冷。

(2)女儿陪奶奶玩钓蝴蝶游戏的目的不在于钓到蝴蝶,而在于和奶奶一起享受游戏的快乐。

3.作为儿媳,“我”心地善良,孝敬老人,包容体谅患病的婆婆;作为母亲,“我”关爱孩子,教子有方,用心引导、呵护女儿成长。

三、名著阅读。

①示例:

我读了《五猖会》之后,既能够体会到作为儿童的作者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之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痛苦感受,深切地感受到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②示例:

我读了《范爱农》之后,感受到了范爱农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的进步性,同时也看到他所受的打击和迫害,对这位正直的爱国者产生了同情。

(任意一个即可)

 

 

《散文诗两首》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3略

4.A

二、阅读理解。

1.到母亲的梦中。

2.因为诗人在漫长的旅途中,远离母亲,她的泪是思念之泪。

3.对母亲的爱和思念之情。

4.示例:

我梦见了小船,就像见到了我的孩子。

此刻她应该在漂洋过海的船上吧。

孩子,妈妈好想你呀!

三、语言运用。

1.告诉人们要脚踏实地,不要夸夸其谈。

2.示例:

随着年龄的增长,关注母亲生日和关注同学生日的学生越来越多,但初中生对母亲生日的关注率远远低于对同学生日的关注率。

 

《世说新语》同步练习

1、基础知识。

1—6略

7.B

二、阅读理解。

1.谢太傅听到了侄儿侄女关于雪的不同比喻,非常赞赏谢道韫的回答。

2.示例一:

“撒盐空中”好。

雪的颜色和形态都跟盐比较接近。

示例二:

“柳絮因风起”好。

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丰富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

3.可取。

他善于抓住教育的时机,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他不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尊重孩子们的表达。

4.C

5.

(1)简直不是人啊!

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2)到了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6.示例:

与人交往应讲诚信;与人交往应做到有礼有节。

三、语言运用。

示例:

漫画说明了当今社会诚信的缺失,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重新构建“诚信为本”的价值观刻不容缓。

 

单元练习二

一、积累与运用。

1.B2.A3.D

4.

(1)第一个“,”(第一个逗号):

(冒号)

5.C

6.

(1)共享单车在我国发展迅速;使用简单方便;但也存在着疏于管理、遭到破坏的情况;共享单车亟待规范停放。

(2)加大“共享单车”规范停放的宣传力度;制定相应有效的法规来规范市民的行为;设定专人专职或兼职管理和摆放等。

(3)您好!

您能把您使用过的“共享单车”放在电子停车牌指定的区域吗?

这样不仅方便其他路人继续使用,也不会影响交通,影响市容,您说是吗?

二、现代文阅读。

1.树下唤孙、送饭,糊纸袋,补花,洗菜,扫院子,灯下学习(读《扫盲识字课本》、读报、请教)。

2.对奶奶的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奶奶对一份有藓严的工作的渴望和对孩子不理解自己的不满。

3.表现“我”在老海棠树上的快乐,借以反映奶奶对“我”的关心;为下文进一步写“我”和奶奶的亲情作铺垫。

4.以老海棠树为线索,贯穿全文;老海棠树象征了奶奶,在“我”的记忆里与奶奶的形象不能分开;含蓄、形象地表现了奶奶和“我”之间浓浓的祖孙情。

(答思念、内疚、关爱等情感亦可)

三、文言文阅读。

16.

(1)约定

(2)才(3)回头看

17.(我父亲)等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他)已经离开了。

18.元方指出父亲的友人犯了“无信”和“无礼”这两个错误。

王戎没有去摘李子,而其他伙伴争相去摘。

19.作者点明他们年龄之小,更能突出他们是聪明机智的少年天才。

四、作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D2.D3.B4.C

1.①帮助“我”打发住院期间孤寂的时光;②增加了“我”的识字量;③羸得小伙伴们的钦佩。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阅读小人书的收获和真切感受。

3.动作描写。

写出了小伙伴们对小人书的痴迷和喜爱。

4.①总结全文;②点明主旨,写出了童年约会小人书对“我”的成长的巨大影响;③照应题目。

三、语言运用。

示例一:

我认为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百草园快乐生活的延续。

因为这里有和蔼、博学、方正、质朴的老师,有充满趣味的读书环境,有后园中的趣事,有课堂上的偷偷画画。

示例二:

我认为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无趣的。

因为这里教学内容单调,学习方式死板,学习生活枯燥无味,即使能偶尔到后园中寻乐,但与百草园的无拘无束、自由、快乐的生活是无法相比的。

 

《再塑生命的人》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略2.A3.B

二、阅读理解。

1.②“我”通过变魔术,赠小剪刀来感化他。

④多年后,“我“收到了他给“我”写的一封感恩信。

2.运用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写出这位学到“我“所要变的廉术的内容后,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已经暴露时的不自然,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他内心的惴惴不安。

3.看到他轻松的背影,“我”觉得变魔术、赠小剪刀的教育方式既小心翼翼地保护了他的自尊心,又能达到教育、提醒他的日的,所以“我”“轻轻舒了一口气”。

4.“好”在一心为学生着想,希望学生能有健康健全的人格。

“高明"在所采用的教育方式既呵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抓住机会艺术地教育了学生,“把一个人的心灵变得健康、积极、纯洁起来。

三、语言运用。

上联:

两千下联:

三横批:

 

《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二、阅读理解。

1.

(1)按时

(2)自我检查、反省(3)立身,指能有所成就(4)越过

2.

(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

(2)替别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

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相待了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认真复习了呢?

3.为人谋与朋友交传不习

4.安贫乐道。

启发:

任何时候都要保持高尚的道德品质,做一个安贫乐道、乐以忘忧的人。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谈的是学习与思考之间的关系,“学”与“思”二者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二者必须结合起来,才会学有所成。

(答其他内容,言之有理亦可)

三、语言运用。

1.项目:

《论语》伴我成长目的:

深入领悟《论语》内涵,更好地促进我们的成长

2.孔子教导我们要“学而时习之”,你没有按时做作业,怎么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呢?

何况第二天老师要检查作业。

妈妈也是为你好,赶快向妈妈认错,并完成功课吧。

3.“吾日三省吾身”是一种严于律己、勇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净化自己的思想,在做人与求学方面得到提高。

在今天的社上会里,仍然需要待人真诚,讲究信用,善于学习,如果每天都能从这几方南认真地反省自已,就一定会对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知识水平大有裨益。

4.孙悟空大闹天宫后,被太上老君放入八卦炉中烧炼,七七四十九天后,孙悟空非但没被烧死,反而将一双眼睛练成了“火眼金睛”,看起来像害了红眼病一样,却能识得妖魔鬼怪。

单元练习三

一、积累与运用。

1.B2.B3.C4.拟人排比比喻对偶5.C6.B7.C8.A

9.示例:

诗词歌赋,颂不尽他们的赤诚

10.

(1)示例一:

春光好,正读书示例二:

与春天一起读书

示例三:

春光明媚读书时

示例四:

阳春三月好读书

示例五:

沉浸(醉)在春光里(符合画面主题即可)

(2)略

二、现代文阅读。

1.①小学时,借书被拒绝之后的失望,对书的向往或期待。

②高中时,老师中计,我们借到书后的高兴(开心或得意)。

③借书增进感情(收获爱情),带来愉悦。

④借书的路上充满了幸福感。

2.①具体表现书带给人的神秘、兴奋之感,让人难以忘怀。

②引出下文“我”对借书往事的具体回忆。

③点明“我”对读书充满了无限期待的具体诱因。

④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通过对老师讲借书时的神态、形象的渲染,生动细致地描绘出老师的激动兴奋之情以及对借书往事的难忘。

4.通过景物描写,衬托“我”借到书后的愉快心情;表达了对过去美好借书时光的怀念;再次点明主题。

三、文言文阅读。

1.

(1)是

(2)疑惑(3)反,翻转(4)怎么,如何

2.

(1)教导你的东西都知道了吧?

(2)孔子向守庙的人询问道:

“这是什么容器?

3.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骄傲自满、狂妄自大

4.态度方法学思

四、作文。

《课外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二、默写。

三、1.那半轮秋月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陪伴着诗人远行。

2.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

连用五个地名,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不着痕迹地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行旅图,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3.追忆的是往昔与李龟年的交往;流露出来的是对盛世生活的怀恋。

4.对往昔美好岁月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纪念白求恩》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略2.B3.D4.C

二、阅读理解。

1.引出对施韦泽事迹的介绍,并将施韦泽与其进行类比,强调他们都是纯粹的人。

2.对病人个体的尊重、人性的温情以及在适宜技术处置下的一流疗效。

3.D

4.启示:

①应该具有崇高的道德追求和思想境界;②做事情应该坚持不懈、始终如一。

《植树的牧羊人》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B2.A3.C

二、阅读理解。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树木比喻为铺在高原上的“地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多、长得茂盛的特点,从而体现了老人的努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2.牧羊人凭借他的勤劳和毅力使这片荒地蔚然成林,他就是伟大的“上帝”,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的崇敬、赞美之情。

3.他是一个善良、自信、平和、安静、积极生活、极其认真、勤劳、坚韧执着的人。

三、语言运用。

1.“陆良八老”坚守深山30余年,植树造林13万余亩,全部无偿捐献给政府。

云南省、曲靖市党委政府重奖并盛赞“陆良八老”。

2.十三万亩无偿奉献

3.示例一:

大爷,请问是什么信念支撑你坚守荒山植树造林三十余年?

示例二:

大爷,当初你们怎么会想到承包荒山植树造林呢?

 

《走一步,再走一步》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B2.C3.参差不齐小心翼翼惊慌失措

二、阅读理解。

1.人不能完全相信别人的话,但有时候,人与人之间是可以相互信任的。

2.惊愕疑惑

3.运用比喻修辞,把儿子听到爸爸的话害怕得发青的脸比喻成“还没熟透的橘子”,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儿子惊恐的心理。

4.示例一:

我赞同文中爸爸的做法。

他通过让儿子跳梯子一事,告诉儿子人与人之间是可以信任的的道理,这样的做法更形象,更感性,让儿子感受深刻。

示例二:

我不赞同文中爸爸的做法。

他不应该让九岁的儿子冒险跳梯子,道理完全可以通过讲故事或其他的方式让儿子懂得

三、语言运用。

示例一:

我赞赏文中父亲的做法。

他具体指导儿子每一步应踏在哪儿,最终引导儿子成功地爬下悬崖。

这使儿子产生了自己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成就感,为儿子以后的人生积累了经验。

示例二:

我不赞成文中父亲的做法。

儿子还小,且一直病弱,到了暮色苍茫的时候,还一个人待在悬崖上,这会让他受到惊吓,对心灵造成伤害。

父亲应该想办法上去把儿子抱下来,而不是让他在极度恐惧下再爬下悬崖,这对儿子来说是困难且危险的行为。

 

《诫子书》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4略5.D

二、阅读理解。

1.

(1)使……广博,增长。

(2)修养。

2.

(1)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2)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3.博览群书;梦中诵书。

4.要有志向;好学,惜时。

三、语言运用。

1.示例一:

①天刚亮就起来打扫庭堂院落中华民族勤劳持家的传统文化精神

示例二:

②遇见老人要尊敬,遇见小孩要爱护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尊老爱幼的精神

示例三:

一个家庭的优良传统,无非“积善”与“读书”

古人崇尚行善积德,重视读书教育的优良文化传统

示例四:

④人要戒骄戒惰,戒骄从不轻易取笑别人做起,戒惰从坚持早起做起

古人崇尚谦虚和勤奋的精神

2.示例:

说名人家训晒百姓家训(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单元练习四

1、积累与运用。

1.D2.B3.C4.D5.B6.C

7.简述故事:

黎山老母和三位菩萨为试探唐僧师徒取经的决心,变为母女,假意招亲。

唐僧、悟空和沙僧不为财货、女色所动,只有八戒愿意入赘,最终受到惩罚。

性格特点:

取经意志不坚定,贪图女色和富贵。

8.略

二、现代文阅读。

1.发展:

老葛拉不动卡在桥洞口桃树,树上的漂浮物越聚越多,石桥危在旦夕

高潮:

老葛奋不顾身跳入洪水中,用锯子锯树。

2.①交待了洪水来势凶猛、情况危急,渲染紧张气氛,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②引出下文,为下文描写大桃树被洪水冲下卡在桥洞口做铺垫;

③推动情节发展;

④表现出主人公老葛英勇、善良、责任心强、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

3.

(1)运用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老葛看到桃树卡在洞口时内心的震惊与担心,表现出形势的危急,以及老葛准确的预见性和强烈的责任心。

(2)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写出校长在听到老葛的要求竟然是再给孩子们上一堂课时,由不解到理解再到心生敬佩的心理变化过程。

4."守桥"是主人公老葛退休后义务承担起来的"工作";"守桥"概括了文章中老葛在洪水中奋力守桥这一主要情节。

主人公老葛守住了学校门前河上的小桥,守住了孩子们上学的路,同时,也守住了内心这座"教书育人"的"桥",表现出他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无限尊重与热爱。

三、文言文阅读。

1.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

(1)坚定

(2)疾行,指迅速逝去(3)法度(4)用来,表行为的目的

3.

(1)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

(2)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成就。

4.静躁

5.人一定要有志向,同时志向要专一,这样才能潜心学习,不会轻易被改变。

“志”是“学”的前提和动力,“学”是“志”的具体表现,一个勤学的人一定是一个有志向的人。

四、作文。

 

《猫》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二、阅读理解。

1.细致地描写了丑猫的容貌,突出其丑陋,表明人们不喜欢它的原因,为下文写丑猫的不幸遭遇及其悲惨结局埋下伏笔。

2.这样写说明丑猫渴望与人亲近,但这一点渴望也很难实现。

表现出了作者对丑猫的同情与怜悯,对人们冷漠、无视弱小的批判。

3.丑猫对人的冷漠、欺凌不怨恨,不报复,只求得到一丝关爱,就很满足。

即使在最痛苦的生命尽头,它仍相信人类。

丑猫的心灵是美好的,所以作者说丑猫是“我生中见过的最可爱最英俊的动物”。

4.世间的大爱,应该是对一切生命的尊重,不应因其美丽而关怀庇护,更不应因其丑陋而鄙视厌弃。

(言之有理即可)

三、语言运用。

示例:

从老水牛身上我们学到了奉献从家犬身上我们学到了忠诚

 

《动物笑谈》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2.A3.D

二、阅读理解。

1.①八条腿的小虫在“我”的手上爬。

②蜣螂滚粪蛋。

③蚂蚁搬干虫。

2.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忙碌”“二话没说”“扑上去就打”“仓皇而逃”等活灵活现地表现出了两只蚂蚁之间争斗的神态、动作,写出了忙碌的蚂蚁看到外敌入侵时保护食物的昂扬斗志。

3.倒过来写,吸引读者逐层深入地领悟文中的哲理;人自以为是的程度逐次加深,教训也一次比一次深刻,从而突出了对人的嘲讽、批判和否定,使主题得到深化

4.“大脑袋”与“小脑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对人的盲目的优越感的嘲笑。

这句话表明人存在着局限性,但却常常自以为是。

这句话也表达了作者对小生命发自内心的喜爱。

三、语言运用。

学会团结;学会勇敢;学会合作;学会等待;应不怕失败,百折不挠。

(至少答出3条,有其他答案,合理也可)

 

《狼》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3略4.C

二、阅读理解。

1.

(1)闭上眼睛

(2)大腿(3)狡猾(4)巧变诡诈

2.C

3.(屠户)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那种方式)来欺骗敌方。

4.对于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心存幻想而妥协退让,要用智慧和勇气与其斗争,最后定能取得胜利。

三、语言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