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诗四首》综合提升精讲精练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964611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诗四首》综合提升精讲精练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诗四首》综合提升精讲精练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诗四首》综合提升精讲精练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诗四首》综合提升精讲精练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诗四首》综合提升精讲精练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诗四首》综合提升精讲精练含答案.docx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诗四首》综合提升精讲精练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诗四首》综合提升精讲精练含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诗四首》综合提升精讲精练含答案.docx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诗四首》综合提升精讲精练含答案

《诗四首》测试题

班级:

_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

一、为下列加点字注音(8分)

荒秽()荷锄()草木长()候骑()燕然()

荆门()帘旌()徙倚()塞上()都护()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0分)

1.荷锄:

2.草木长:

3.荒秽:

4.凭危:

5.征蓬:

6.长河:

7.大荒:

8.仍怜:

9.夕阳迟:

10.徙倚:

三、文学常识填空(28分)

1.《归园田居》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朝诗人。

字_______,号_______,世称_______,

本诗作于诗人_______的第二年,选自《________》。

2.《使至塞上》选自《______》,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___朝著名______(派别)诗人,与_______并称为“王孟”。

苏轼称赞他:

“________,________。

”本诗选自《________》。

3.《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是________,____朝诗人。

字_______,号_

______,有_______之称。

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________诗人。

本诗选自《________》。

4.《登岳阳楼》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朝诗人。

字_______,号_______。

本诗选自《________》。

四、按要求用原文回答(16分)

1.《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耕种辛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渡荆门送别》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用拟人手法抒发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使至塞上》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暗写自己的遭遇并抒发情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描写黄昏日落景象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

4.《登岳阳楼》表达漂泊不定的生涯、离乡背井的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诗中“________,________”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五、选择题(每题4,共16)

1.对《使至塞上》诗句分析错误的一项是(B)

A首句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交代了诗人的路程去向。

B诗人用“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初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雄心。

C第三句展现了大漠的辽阔与奇特壮丽的景色,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对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D整首诗叙事与抒情结合,而作者的情感却在事件和景物中表现得酣畅淋漓,使得事、景、情融为一体。

2.对《渡荆门送别》的内容、写法理解不符合诗意的一项是(D)

A.诗的一开头,就以明快的手法点明了此行将要前往的目的地,以至乘坐的交通工具。

B.全诗以远游起笔,中间写途中所见景色,最后以惜别作结,过渡自然,结构严谨。

写景用语着字,也独具匠心。

C.诗中所写景物,既有远景又有近景,远景广阔而雄伟,近景明朗而秀丽,可见诗人很善于摄取自然景物到诗境中来。

D.这首诗从题材上说是一首五言律诗,从体裁上说是思乡诗。

诗中不是写诗人离开故乡的不舍,而是以故乡水为抒情主体,描写其万里相送的情谊,使游子对故乡之思倍增。

3.对《登岳阳楼》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A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而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风霜”一语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4.下面对诗文内容,写法理解不正确的是(D)

A《登岳阳楼》背景是靖康之变,诗人凭栏吊古,抒家国之恨和身世之愁,颈联从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脱胎而来,诗歌气象开阔,苍凉悲壮,堪称杜调。

B《归园田居》从表面上看,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其实是传达出诗人归隐田园的心愿,也流露出诗人淳朴率真的生活情态,是五言古诗中的精金良玉。

C《渡荆门送别》写景部分,诗人坐在船上沿途观赏,一路看来,眼前的景物逐渐变化,这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D《使至塞上》以简练的笔墨写了出使边塞的经历,诗中所写景物,极有远景又有近景,远景广阔而雄伟,近景明朗而秀丽,可见诗人很善于摄取自然景物到诗境中来。

(无近景)

六、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对的打“√”,错的打“×”。

(4分)

1.《归园田居》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句以极富诗意的笔法写出诗人早出晚归、不辞辛劳的形象。

(√)

2.《使至塞上》中“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表现了诗人即将到达西北边塞的欣喜之情。

(×)

3.《渡荆门送别

》中“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联描绘了两幅美丽的画面:

一幅水中映月图,一幅天边云霞图,让人感受到了江上的美景。

(√)

4.《登岳阳楼》中“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一联表达了诗人三年多来,辗转万里,备尝艰辛的无限感慨。

(√)

《使至塞上》

⒈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

诗题“使至塞上”中“使”的意思是出使,“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飘飞的蓬草。

(2分)('12长沙市)

⒉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分)('11连云港市)

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户”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语句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4分)('07铜仁市)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1分);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2分);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情感(1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⒈王国维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分)('12长沙市)

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1分);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1分);表现了孤寂的情感(1分)。

⒉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3分)('11连云港市)

“直”字,表现了打磨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1分);“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1分)。

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

(1分)(意思对即可)

⒊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

(2分)('07铜仁市)

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

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答案不求同一,紧扣诗句,符合题意,描写境界阔大,气象雄浑、有文采,2分;“大漠”、“孤烟”、“直”、“黄河”、“圆”,少两个点扣1分,不计半分。

选择题:

⒈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2徐州市)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B(“雄奇壮美”而非“明媚秀丽”)

⒉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12南宁市)

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

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第五、六句“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D.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

“长官正在燕然前线。

D(“萧关”是古关名,而非人名。

⒊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12柳州市)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

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⒋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12柳州市)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

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⒌选出对王维《使至塞上》赏析有误的一项(B)(2分)('12铁岭市)

A.首联诗人写自己轻车简从,奉使出征,要前往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慰问将士。

B.颔联中运用比喻,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抑郁、孤寂的内心情感,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C.颈联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视野开阔,意境雄浑,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

D.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中描写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人到达边塞时所见的景色。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赏析能力。

《使至塞上》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运用比喻修辞,作者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B项前半部分的赏析是正确的。

但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的并不是这一句,而是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⒍阅读《使至塞上》,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11遂宁市)

A.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到达地点和作诗缘由,“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B.颔联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

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

由“归雁”一词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

C.颈联中,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D.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

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

B分析:

B项中由“归雁入胡天”知道雁北飞,因此季节是春天。

⒎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B、D)(4分)('08玉林市)

A.首联写作者出使,已经过了属国的居延这一地方。

一个“单”字,写出了他出使的孤单与无奈。

B.颔联借用比喻,写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显得形象而生动。

C.颈联中,“孤烟”、“长河”、“落日”,写出了大漠景色的单调与荒。

“直”“圆”写出了边塞人民不惧生活艰

苦,奋勇向前以圆美好愿望的豪情斗志。

D.尾联意思是说在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才知道都护还在很远的燕然山。

至此,并未交待“出使”结束,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

E.全诗叙事与写景相结合,而重点在于写景,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画面宏大,意境开阔,景色壮丽的塞外风光图。

《渡荆门送别》

⒈这首诗前六句着重写景,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依依惜别(留念)的感情。

(2分)('11河池市)

⒉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达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怜”。

(1分)

⒊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1分)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语句赏析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

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2分)('10曲靖市)

示例:

①绘意境:

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

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

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②赏字词:

“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③品技巧:

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

(2分)('11河池市)

示例:

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倒映在水中的月亮比喻成明镜,用海市蜃楼这一特定的景观形容江上云霞之美。

(1分)想象大胆奇特,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昼夜交替、时空变换的奇景,表达了诗人豪迈开阔的心情。

(1分)

选择题

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2分)('07潜江市)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登岳阳楼》

⒈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__家国之恨__和__身世之悲__融于一体

(2分)('09孝感市)

⒉诗歌以“夕阳迟”和“欲暮时”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以“无限悲”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2分)('12天门市)

选择题:

⒈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A)(2分)('09孝感市)

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⒉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B)(2分)('12天门市)

A.此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情感苍凉悲壮。

B.“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描绘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

C.“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境。

D.“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

后的憔悴悲愁之绪。

⒊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12乌鲁木齐市)

A.首联是全诗写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

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最后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B.诗的颈联以含蓄的方式,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万里

”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

C.这首诗通过登楼所见,抒发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破败、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读之让人感慨万分。

D.与杜甫的《春望》《石壕吏》

等诗相比较,能看出此诗的老杜风格。

诗人在模仿的同时,又富于变化,布控精巧、情思绵绵,自成一格。

 

说明文知识

1、说明文:

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

2、说明文的类型:

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3、说明的对象:

事物

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问:

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4、说明对象的特征:

一般文段的开头和结尾(即每段的中心句)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5、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如:

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

)。

时间顺序

(按时间的先后顺序)

逻辑顺序(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特征到用途;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主要到次要;从一般到特殊等。

常用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等) 

6、说明方法及作用(常用的有10种)(一定是三个字)

(1)举例子:

具体有力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代表词语有:

如、例如、

等)

(2)分类别:

条理清楚地说明了

事物的……特点。

(代表词语有:

一类、另一类;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第三等)

(3)列数字:

科学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不论是阿拉伯数字还是汉字数字)

(4)作比较:

通过对……与……的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点。

(就是修辞手法中的对比)

(5)下定义:

简明科学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6)打比方: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就是修辞手法中的比喻)

(7)列图表:

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8)作诠释:

通俗易懂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9)摹状

貌: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10)引资料:

具体充实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名言等)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

定义要求完整,且简短。

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7、说明文的结构:

总分、总分总、分总。

8、概括某段的中心句(说明文)

1、一般都在这段的开头和结尾

2、有的需要自己概括

9、说明文语言特点:

(1)科学准确(一般有精确的数字)

(2)生动形象(一般带有修辞手法,语言写的优美的)

(3)简明平实(一般不带有修辞手法)

10、某个词能否删去?

为什么(说明文)

不能.

因为“这个词”说明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如果删去,就显得太绝对了,不符合客观事实,语言就不准确严密了。

如:

“到现在为止”在时间上限制,准确地说明了-------------,只是现在的情况,并不表示以后不会发生

“大多数”“有些”从范围上限制,准确地说明了-------------,不是全部。

“当时”“目前”从时间上限制,准确地说明了-------------,只是现在的情况。

“比较”“完全”从程度上限制,准确地说明-------------,

“一般”表示限制,准确地说明了在通常情况下-------------,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以上”“以外

”“以内”表明-------------是不确定数字,如果去掉就成为确切数字,与实际不符。

“大约”“可能”“左右”“几乎”表示估计,说明-------

------,如果去掉就变成完全确定,与事实不符。

“往往”表示限制,说明-------------,大多数情况如此,但不排除特殊个别情况。

11、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说明文)

(1)先看说明方法

(2)看修辞手法

(3)直接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