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教学组织与实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964307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教学组织与实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教学组织与实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教学组织与实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教学组织与实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教学组织与实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教学组织与实施.docx

《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教学组织与实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教学组织与实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教学组织与实施.docx

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教学组织与实施

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教学组织与实施

深圳市滨河中学杨丝雨

(一)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平台,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校在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呈现如下特点:

1、注重生活性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应该就是“生活如何为教育教学服务;教育教学又如何满足于生活”的问题。

生活是教育的泉源,教育来源于生活,并必须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进行教育,给生活以教育。

一是用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纵观新的教材,《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必修模块,甚至包括选修模块部分,无不直接显示着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散发着生活的气息。

就某一框题而言,都是通过情景导入、情景分析和情景回归这样三个目的内容,把知识和生活捆绑在一起呈现出来。

这样,我们的教育教学就要先从课堂和书本中走出来,先去关注社会生活,甚至是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

教学生活化就是要求教师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生活实际,使书本知识活起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主题性教育活动”、“研究性教育活动”。

让学生融入家庭、融入社区,去观察,去感受、去锻炼,去分辨,以吸取有益的思想和知识。

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生活经历的实际情况等,在课程内容中引入生活案例(情景导入),用形象直观的手段实施教学。

政治学科课程教学生活化基本步骤可以归纳为“生活(导入)—教学(分析)—生活(回归)”的循环。

“从生活到教学”,即课前引入贴近学生生活案例,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问题情景着手,学习研究学科知识,课堂尽量成为学生学习体会、辩论反思、概括提升的场所。

“从教学到生活”则将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注意课后的拓展延伸工作,课前以生活事例引入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与思考,课内寻求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与教材的结合点,让学生由直接经验迁移到教材知识的学习,课后整合学生直接经验和从教材中学到的间接经验再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教师布置实践性作业,让学生真正感受知识学习的有用、学习的乐趣,促进学生的成长。

二是教学生活化要尊重学生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好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的关系、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的关系以及学生本身各方面的关系。

课改后,由于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方式的应用,课堂上就不能只是由教师完全掌控学生学习的内容了。

学生自己可以选择学习的内容。

课堂上展示学生的探究性成果(探究性课题是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选择的),全班同学针对发言内容提出问题而后必定会引起大规模的讨论。

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肯定会学到教师没有预计的内容。

这些内容可以不是某本教材知识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的知识体系中的组成部分。

那么,教师作为知识权威方面的影响肯定比以前减弱了。

以经济生活为例,新课程的理念强调学生从现有知识经验出发,以生活为基础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与方法。

主张用富有意义的案例来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给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世界,使他们具有走进社会、面对挑战、规划人生的真实本领……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听”“读”“说”“写”能力的提高。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新扮演的角色不再像过去那样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填鸭式地撑起学生的精神之“胃”。

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交流者,是学生亲密的伙伴和智识上的引领者。

教师需要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

2、注重过程性

新课程非常重视课程实施的过程,强调教学的过程。

强调教学的过程就是强调学生在探索新知时的经历与思考和获得新知时的感悟与体验,为学生人格的整合发展提供时空。

也就是说教学的过程既要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给予,更要着力于形成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致力于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

要在教学过程的展开中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通过创设教育情境,借助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判断以及相应的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思维活动来凸现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

所以本教材内容的展开都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关注问题、引发问题、围绕问题展开叙述,以问题引入、引导学生探讨、思考问题,然后实现问题的解决或深入。

例如,在《政治生活》第一课的第一目,叙述完面对新旧社会两次特大洪灾的案例后,提出两个问题:

比较两次洪灾发生的不同时代,从社会制度方面思考,中国发生了哪些根本性变化?

比较两次抗洪救灾的过程,从国家政权方面思考,中国发生了哪些根本性变化?

(问题呈现)

学生要带着这两个问题去阅读教材、去思考、去探究、去感悟我国的国家性质是怎样的,我国国家性质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特点、优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当然教材也是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

实际上是把观点、结论放到案例中、问题中,而不是先出结论,简单地、生硬地要求学生记忆、表达。

这在本质上体现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尊重学生学习、接受知识需要一个过程;尊重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选择的权利、思考的权利;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学习、接受新知的条件和基础。

3、注重实践性

新课程提倡教学活动化,指的就是增强教学的实践性,但这里有个对活动化和实践性的正确的、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活动不单纯是指课堂以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也不单纯是指课堂中学生的演示、讨论、辩论、小品表演等活动;还不单纯是指相对于必修课、选修课而言的活动课,新课程下的教学活动,被赋予了更宽泛的内容和意义。

现代教学,本质上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从活动的主体来说,既包括教师的活动,也包括学生的活动;从活动的空间来说,既有课堂上的活动,也有课外的活动;从活动的形式来说,既有外显的行为动作,也包括内在的思维活动。

新教材在这方面增强了教学的活动性、实践性,有多种表现方式:

针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有对比、观点的辨析、选择、阐明、归纳、归类、列举实例、谈看法、提方式、评估、填表、按重要性的程度对当选举者应具备的条件排序、提出建议。

针对学生行为活动的有模拟听证会、调查、制定监督方案。

针对改变学习方式的是倡导研究性学习。

重点有以下两个环节。

一个是每个目导入部分,都有一个栏目,叫探究与共享,要求学生根据教材所提供的案例进行思考、探究、与学生或老师交流共享;一个是每个单元后的综合探究,

通过设计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参与性强的问题和活动,引导和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

例如《政治生活》第一单元是围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展开的活动──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活动中学生要查阅资料、要列举案例、要分析比较、要尝试制定规则。

第二单元是围绕政府的职能展开的活动──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

活动中要求学生要列举新的事例,比较有无权威政府行使其职能带来的不同结果,还要能够联系当地实际对政府的活动进行评估并写出建议书。

第三单元是围绕我国的政治制度展开的活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点,活动中要求学生能够归纳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通过修宪的具体过程,说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关系。

第四单元是围绕世界的两大主题展开的活动──中国的和平与发展,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搜集有关资料,举办一次主题班会。

再比如《经济生活》关于“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价格和价值的关系”的教学,学生普遍缺乏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认为这一知识点抽象难懂,学生往往一知半解。

如果课前教师布置几个思考题,“商场上同样一种商品(用处相同)如电视机、文具盒等价格不一样,而不同作用的商品有的价格即相等,为什么人们选购商品总要货比三家,希自己选购的商品物美价廉,这种希望能实现吗?

”让学生带着问题到市场上去体验一下,这样再来上课,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学生带着问题到商场体验,就会获得相应的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课堂上学习时就不会感到抽象难懂了。

课堂中学生通过讨论,互相交流感性认识和体验,有的学生说,购买商品一定要货比三家,同一种商品在不同的商场价格就有不一样的,不货比三家我们就会吃亏。

有的同学说不同商家实行不同的价格可能是进货的渠道不一样,生产率较高的企业,适当让利,就能提高市场竞争力。

有的同学说,不同商家实行不同价格是同商家的经营观念有关,有的商家,通过让利,簿利多销,也是获得市场的好办法。

学生结合实践体验和感性认识,经过讨论就很容易掌握:

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有的商品使用价值一样,但由于商品的质量、型号、规格等不一样,因此,所耗费的抽象劳动就不同,所以价值的表现形式价格也就不一样了。

有的商品使用价值不同,但由于生产这种商品所消耗的抽象劳动相同,因此价格就相同。

人们购买商品都希望“物美价廉”,这是商品本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的反映。

“物美”是使用价值的标准;“价廉”,则是人们从价值角度提出的要求。

人们在选购商品时,总是力图找到这两个标准的最佳结合点。

还有,学了与“替代与互补商品”有关的理论后,要能够用它们来分析一些市场现象,同时知道它们在经济决策中的作用。

学了有关消费方式的理论后,学生应该能够基本知道在何种情形下用何种方式比较合适。

学习了各种投资方式的特点后,学生应该能够做出一份简单合理的投资方案。

所以,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除了重点训练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以外,另一个重点就是训练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4、注重开放性

(1)注重开放性,是为了提供给学生思维和能力发展一个更开阔的空间和视野,主要表现在背景资料的开放性。

教材中选用了大量的政治生活中的素材,每个单元、每课、每一目中都有二到三个案例,力求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抽象的概念和观点。

(2)资料呈现的开放性。

教材提供了一些供学生感受、理解和学习的情景资料,但并不要求教师和学生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材料,而是倡导教师和学生能够联系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当地的实际、当时社会的发展情况搜集到更多的、更恰当的资料,以实现信息交流的开放性。

教材在很多的地方都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你还能提供其他的事例吗?

(3)问题设计的开放性。

有的是问题涉及的内容开放:

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例如《政治生活》第一课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从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角度看,从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统一和稳定的神圣职责看,从警惕国内极少数敌对分子和国际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的需要看,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看,列举了四个方面,然后学生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点进行阐释;我们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有:

参与居委会或村委会的管理,参加“双拥”活动,行使公民的监督权利,参与网上评议政府的活动,参与选举等,列举了五种,要求学生继续加以补充。

有的是问题解答的途径是开放的,具有探索性:

对同一个观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所在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学生不同的认识程度去回答,答案不固定、不唯一,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自己去想、去查、去做,从而使学生在多层次的探究活动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增长学习的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所有开放性材料及问题的设计,并不意味着价值中立,它们必须是在预设的框架内,也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的轨道上进行。

5、注重联系社会热点

    时政教育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对时政课的学习不能单纯为记忆而记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认识,理解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

比如,在学完了“国家宏观调控”后,提出:

农民增产不增收,农民卖粮难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市场经济具有盲目性、滞后性的结论,并且让学生提出解决的方法如:

价格政策,行政手段等。

又如,学完市场经济的特征后,联系地方保护主义,红头文件等。

由于事例大多数从学生身边、电视和报纸上获得,学生非常感兴趣。

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1、利用新教材,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主动思考后有备而“说”。

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的穿插,让学生有的放矢,从而激起学生讨论发言的积极性。

学习《对外开放的新阶段》时,设置的情境是:

“根据自由贸易原则,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的进口关税平均税率,发达国家为5%,发展中国家为15%。

自1992年以来,我国已先后四次大范围地降低关税税率已与1992年相比,我国的平均税率已从43.2%降为17%。

至2005年,我国将力争把关税总水平降至10%的水平。

试问:

1、征收关税可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而我国为何要连续下调关税?

2、下调关税对我国经济有何影响?

问题提出来后,同学们置身于思考探究的气氛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答案进行评议、争论,形成自己的看法。

2、师生对话。

课堂、课间不失时机寻找师生对话的机会。

雅斯贝尔斯说过:

“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

”。

政治教材中每单元的探究活动让这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对话成为实践的可能。

3、学生演讲。

每节政治课前五分钟,学生自行报名,或者干脆以学号为序轮流上讲台。

演讲者可根据课本内容或当前的热门话题,定内容,拟提纲,可提出问题让大家答辩。

此形式学生取名为“记者招待会”、“答记者问”。

演讲都要面对听众,不可简单地读现成的文章(会“养懒”,从众心理更让这种活动变成一种机械地朗读活动,活动变味)。

既突出政治课的特色,有针对性、条理性和通俗性,又弥补了课本内容的欠缺,联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

而演讲者的声情并茂能激起他自身的情感表达,也能激起其他学生思想、心灵的撼动,产生思维的火花。

4、学生每日新闻。

此项活动每节政治课都进行,事先由学生准备,在打预备铃后的二分钟内,由两位同学(一位讲国内新闻,一位讲国际新闻)向全班同学发布近一二天内发生的国内、国际重大时事政治。

学生在收集新闻时首先强调一个“新”,其次是“大”,再兼顾“地方新闻”。

学生对新闻发布活动很感兴趣,从开学第一天起到学期结束从未间断过,而且又十分认真。

学生们认为,新闻发布活动:

一是开阔了视野;二是有利于养成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如坚持每天早上收听“新闻广播”节目,晚上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三是有利于培养动手、动脑、动口能力。

此外,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5、学习心得交流。

开学初,政治的第一节课上,就对学生提出要求:

在自己的自主学习时,准备一个笔记本,记录每学一目、每学一个知识要点,同时要把自己所知道的相关的生活现象、典型事例记录下来,准备与同学交流、分享,以扩大自己的生活经验。

每单元学习总结时,提出学习体会或者提出探讨话题。

6、组织口试。

教师学科竞赛有说课、即兴口答试题的形式,英语有口试会考活动。

政治课学习效果的检测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

将多种题型的各种试题的题目做成“题库”,由学生自报题号,后读出题目,略作三、五分钟的思考,进行口头作答(辨析题要求讲出解题思路)。

如不会,则带着这个问题请教同学或老师作为课后作业完成,再次抽考,机会不得超过三次。

每学期每个学生三次,通过两次为合格,全部通过为优秀,不合格者在期末成绩上扣2—3分,合格者加1—2分分以示鼓励,优秀者在期末成绩上加3分,很优秀者加5分以示鼓励。

有助于学生作业负担的减轻,丰富了学生作业的形式,更形象地、更有效地帮助了学生的知识巩固,同时也是一种新型的评价方式。

由于新教材知识容量的变多,教学时间的紧凑,并不是所有内容都要教师讲,有些内容可以通过学生自行探究就能解决,而口试的做法,检查了学生自行探究的效果,正适应了新教材的要求。

7、组织

辩论。

教师在课前布置辩题,让学生充分准备,运用自己的知识来确立自己的辩论方向和内容。

辩论过程中,思维均处于最紧张、最活跃的状态。

这样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注意力的集中定向、现场应变等多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锻炼和发展。

如《经济生活》的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就“金钱是否万能?

”“效率和公平可以兼顾吗?

”的问题开展辩论。

 

(二)社会实践与综合探究

社会实践

1、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开展社会实践的意义

思想政治课是具有德育性质的课程,这种学科性质决定了教育的效果不可能只在课堂上就能实现。

德育必须回归社会才能体现其作用和价值。

只有让我们的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生活,让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耳闻目睹观察社会、了解社会、思考社会,才能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时代发展的气息,增强社会公民的责任感和自己将要如何发展的使命感。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够运用课堂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来看问题,不仅是对书本上知识的巩固,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环节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转化为思想认识,转化为行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社会实践结合的主要形式

虽然社会实践活动的范围非常广大,但是由于受到一定主观、客观条件的限制,开展比较多的形式有以下三种:

(1)参观访问

参观访问是中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

因为开展这方面活动的条件要求并不是很高,可以经常开展。

参观主要是指带领学生去接触社会有关单位,可供参观的地方很多,如企业、街道、村镇、军营、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各类场馆以及许多地方都建立的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等。

访问的对象是那些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有教育意义的比较典型的人物。

现在,整个社会都在关注青少年的成长问题,都在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由于参观访问是在校外开展的活动,教师在组织过程中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般说来有三个环节要考虑周到。

一是活动前的准备,即参观地点和访问对象的确定、联系,有什么要求,要注意的事项,达到什么目的等等。

二是活动过程中的组织,即要指导学生干什么,不要把它作为是外出旅游。

另外,还要注意安全,加强组织纪律性。

三是活动后的总结,既要总结学生在这次活动中的表现,又要总结收获。

社会调查是中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又一重要形式。

社会调查的内容同样是很广泛的,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学生学习了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的许多理论知识,可以对社会的很多现象和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研究。

社会调查和参观访问有些不同,参观访问主要是增加学生对社会的人和物的感性认识,社会调查则是通过对社会现象(包括参观访问的对象)在进行感性认识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去探索、研究,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通过社会调查,学生可以获得许多丰富的社会实际知识,能够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培养独立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社会调查还能解决一些平时在课堂上不易解决的思想认识问题。

(2)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分为不同的类型。

中学生比较适宜的是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

典型调查是对某一有代表性的对象进行调查,抽样调查是对某类事物按照一定的方法(如随机抽样法)选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并将这部分调查对象的调查结果推论到全体对象。

社会调查活动的开展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

①准备阶段,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制定调查计划和调查提纲。

计划包括调查目的、要求、调查题目和范围、调查对象和地点、调查的类型、方式和步骤、调查提纲主要是调查的内容、范围、问题等。

第二,组织准备工作,主要是与调查对象取得联系,帮助学生明确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划分调查小组,交代调查的具体任务和注意事项,提供必要的资料和知识等。

②调查阶段,主要任务是广泛接触调查对象,了解情况,占有材料。

了解情况和占有材料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问卷法、访谈法、座谈会等。

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要做到“腿勤、嘴勤、手勤、脑勤”,总之就是要求“人勤”,否则就会觉得没有什么可调查的,掌握不了大量真实第一手材料。

③分析总结阶段,在调查阶段的基础上,对调查所得到的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就可以撰写调查报告,进行总结。

报告可以个人写,也可以小组集体完成。

报告完成后,要及时进行交流,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全班宣读、汇编成册、墙报等,有些具有较好的社会价值和应用价值的调查报告可以提交或推荐相关部门参考。

附:

《中学生消费观的调查》

关于开展“中学生消费观”调查报告活动的要求及评价

活动目的:

1、 通过调查,从中学生的消费行为看其消费观点和消费心理,做理智的消费者: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2、 本调查最终落脚点:

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意义。

学生讲不到,教师必须将之引导到位,回归落脚点。

3、 在调查中学会与人打交道,学会合作学习,学会知识的迁移。

4、 通过调查让同学们初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活动过程:

(前三周用课外时间进行,可以一开学就布置)

1、 第一周:

以小组为单位形成本小组的“中学生消费观”的调查问卷,周末交与老师检查。

2、 第二周:

小组进行“中学生消费观”的调查问卷的修改及进行调查、记录、分析。

3、 第三周:

小组形成相关的调查报告。

教师进行检查,同学修改。

4、 第四周:

各小组进行课堂上的交流,学习,并回归课本解决“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个学习内容。

最后做相应的归纳。

 

活动的评价表:

评分

内容

个人

小组

教师

调查过程

目的(5分)

 

 

 

任务(5分)

 

 

 

对象(5分)

 

 

 

采用方法(5分)

 

 

 

实施步骤(5分)

 

 

 

表达结果能用图表,直观、形象(10分)

 

 

 

对图表数据能具体分析(10分)

 

 

 

分析得出数据说明的问题(10分)

 

 

 

该问题与书本观点的结合(10分)

 

 

 

在结合的基础上推理出正确的做法、态度(10分)

 

 

 

提出一定的合理建议(10分)

 

 

 

课堂交流

(10分)

主动积极

 

 

 

大声、仪表整齐

 

 

 

条理清楚流畅

 

 

 

能吸引学生

 

 

 

附一份参与该活动的体会(小组一份)(5分)

 

(3)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是中学使用较多的又一种社会实践形式。

通过社会服务可以使中学生增强公民责任感,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品质,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

社会服务的内容和范围十分广泛,例如:

到社会有关单位、场所参加义务劳动、进行法律宣传、帮助有困难的人、做好事等等。

开展这类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

另外还可以结合法律常识的学习,组织学生到法庭旁听等等。

总之,政治课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既要联系社会经济、政治实际与学生个人思想实际,又要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达到观点和材料、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理论和实际、学与用、知与行的辨证统一。

不管学生的素质怎样,不管学校的条件怎样,只要我们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以学生为主体,就能使政治课课堂教学优化,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综合探究

此次新课程改革,思想政治必修课设置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生活”,突出了以生活为基础,强调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生活逻辑高于学科逻辑的理念。

为此,新课标提出这样的要求: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这就要求在新课程教学中充分体现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意味着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新时代的来临。

以《政治生活》为例,政治生活全书共设计了大大小小九十多个活动。

有的让学生动手查找报刊、图书等方面的资料,有的让学生进行调查访问,有的让学生进行讨论、辩论,有的让学生体验、参与,有的让学生进行综合探究。

每一个框题下面的第一个目,就是一个探究活动,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在第二、三目中还设置了3~4个较为简单的活动。

每个单元的后面,都设计了一个综合探究活动。

如第一课第二框“政治权利和义务:

参与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