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黄金时代》中萧红的女性意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963428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电影《黄金时代》中萧红的女性意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论电影《黄金时代》中萧红的女性意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论电影《黄金时代》中萧红的女性意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论电影《黄金时代》中萧红的女性意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论电影《黄金时代》中萧红的女性意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电影《黄金时代》中萧红的女性意识.docx

《论电影《黄金时代》中萧红的女性意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电影《黄金时代》中萧红的女性意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电影《黄金时代》中萧红的女性意识.docx

论电影《黄金时代》中萧红的女性意识

学士学位论文

 

系别:

中文系

学科专业:

汉语言文学

姓名:

孙玥

 

运城学院

2015年6月

毕业论文

 

题目:

论电影《黄金时代》中萧红的女性意识

系别:

中文系

学科专业:

汉语言文学

姓名:

孙玥

指导教师:

宋洁

 

运城学院

2015年6月

论电影《黄金时代》中萧红的女性意识

摘要:

电影《黄金时代》是一部还原度较高的人物传记电影,主要是围绕着萧红的一生展开的,它不仅真实再现了战乱年代中文学作家如何生存,如何写作,也让我们体会到了好的作品的诞生不仅有它成型的大环境,也有作家自身的因素。

通过本论文的叙述,能够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的人对自己权利的尊重,内心的尊重,自由的选择,对爱情,生活的追寻,更加突出展现人性的纯粹,尤其是对女性意识的阐述。

同时激发自尊,自强,自主的精神,也能很好地引导女性自我觉醒和自我意识的复萌。

关键词:

《黄金时代》;萧红;女性意识

 

Onthemovie"goldenage"inXiaoHongFemaleConsciousness

Abstract:

TheMovie"GoldenAge"isahighdegreeofreductionoffilmbiographies,mainlyaroundtheXiaoHong'slifeunfolded,itisnotonlytruerepresentationofthewaryearsinhowliteraturewriterstosurvive,howtowrite,butalsoallowsustoappreciatethethebirthofgoodworksisnotonlyagreatshapingitsenvironment,butalsowritersownfactors.Throughthispaperthenarrative,allowingustoseethepeopleofthateraofrespectfortheirrights,fortheirinnerrespect,freedomofchoice,forlove,thesearchforlife,moreprominentdisplayofpurehumanity,especiallyforfemaleconsciousnesselaboration.Whilestimulatingself-esteem,self-reliance,independentspirit,butalsoagoodguidefemaleself-awarenessandself-awarenessReappearance.

Keywords:

"GoldenAge";XiaoHong;femaleconsciousness

 

目录

引言1

一、“黄金时代”--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发展1

(一)自由的追寻2

1、摆脱封建家庭束缚2

2、坚定生活追寻自由爱情3

(二)女性的魅力4

1、不卑不亢的气魄4

2、创作上的巅峰4

二、“黄金时代破灭”--女性意识的抗争与价值5

(一)女性视角下萧红的个性5

1、坚持内心的选择6

2、迈出阴霾的勇敢9

(二)战乱环境中不灭的女性意识10

三、女性意识的当代意义11

结语12

参考文献13

致谢14

引言

《黄金时代》是由许鞍华执导的上映于十一黄金档的电影,它成功刻画了一位真实、自由、具有先锋女性意识的民国才女“萧红”形象。

何为女性意识,就是指女性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

对于男权社会,它表现为拒绝接受男性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以及对男性权力的质疑和颠覆;同时,又表现为关注女性自身的生存状况、审视女性心理情感和表达女性的生命体验。

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中国,那是一个“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时代,一群不受拘束的年轻人经历了一段自由的时光,勇敢地追求梦想与爱情,有人在漂泊流离中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爱情,有人在奋勇抗争中企盼家国未来。

萧红,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一路流亡,从北方到南方,从哈尔滨到香港,一边躲避战乱,一边经历着令人唏嘘而又痛彻心扉的爱情与人生。

文学创作上独树一帜,爱情道路上勇敢追寻,对生的坚强和对死的挣扎在她笔下穿透纸背,骨子里散发出来的自由、抗争、坚强的精神更是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展露无遗。

这就是许鞍华导演的《黄金时代》展现给我们的主要故事内容,这部电影片长三个小时,故事人物场景都很扎实,风格朴实,写实性很强,具有西方实证主义的哲学韵味和气息,完整呈现了现代著名天才女作家萧红短暂动荡辉煌悲惨的一生。

其实萧红也像张爱玲一样,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真正意义的作家,她并不是可怜的奴才和工具。

论文通过叙述把被主流文化淹没了七十多年的萧红拉近到人们的视野里,还原她本应有的真实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发掘她身上的才气和成就,同时引发现代人对女性意识的深思。

一、“黄金时代”--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发展

“窗上洒满着白月的当儿,我愿意关了灯,坐下来沉默一些时候,就在这沉默中,忽然象有警钟似的来到我的心上:

‘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

此刻。

’于是我摸着桌布,回身摸着藤椅的边沿,而后把手举到面前,模模糊糊的,但确认定这是自己的手,而后再看到那单细的窗棂上去。

是的,自己就在日本。

自由和舒适,平静和安闲,经济一点也不压迫,这真是黄金时代,是在笼子过的。

——萧红①

《黄金时代》的片名正是取自萧红在日本写给萧军的信,我想选其作为片名是有两层含义的。

首先,萧红的一生短暂而不平凡,她在有限的岁月里,散发出了金子般的光芒——这个黄金时代是属于她个人的、属于她生命的。

其次,萧红只是当时一批左翼进步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她的周围,包括她在内的,受鲁迅先生旗帜般思想引领的那些才华横溢的人们,也写下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诗歌——这个黄金时代是过去的却又是永恒的,是他们用信仰与灵魂铸造的。

《黄金时代》是充满意义的,我想它最现实的意义是让萧红以及那个时代中的人们回到或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她身上凸显的女性意识,自主,刚强,独立的精神给予我们现代人更深的启迪。

(一)自由的追寻

1、摆脱封建家庭束缚

萧红于1911年6月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士绅家庭中,先祖是山东人,迁东北后成为当地望族,但到祖父张维祯时,家境已经日趋衰落,父亲张廷举在当地与外地都任过职。

萧红在家里,很少从父母那里得到温暖,父亲为人阴冷高傲,贪婪而缺少人性;母亲姜氏,重男轻女,对萧红总是恶言恶色;只有老祖父给了她一个可以回味的童年。

她在自己的作品里写道:

“从祖父那里知道,人生除了冰冷和憎恶之外,还有温暖和爱。

”封建的束缚和家庭的冷漠让萧红想要逃离,她追随表哥来到哈尔滨上学,然而事与愿违,表哥在封建压力下舍她而去,经济的窘迫和生活的困苦没有让萧红倒下去,她独立支撑着一切。

封建时代中很少有像萧红这样勇敢、坚强的女子,1930年萧红从女子中学毕业,回到呼兰县不久,为了躲避家庭的包办婚姻,又躲回哈尔滨,虽过着无栖身之地漂泊的生活,却也没有阻挡她对自由的追寻。

2、坚定生活追寻自由爱情

在漂泊无依之际,汪恩甲走进了她的生活,物质上的充盈让萧红生活中不再困苦,她不爱汪恩甲,可是必须要活下去。

身处在那个封建意识极度浓厚的年代,萧红已经在尽她所有能力去追寻自己想要的东西,去上学,去写作,不到二十岁的她只能在不安的环境中苦苦挣扎,被抛弃后也必须要承受这一切所带来的后果,她是勇敢的。

萧红的所有文字中,没有对汪恩甲这个男人有过一次指责,虽然也没有思念。

世人总说汪恩甲始乱终弃,蓄意恶毒报复,但我宁愿相信另一种说法,也是汤唯在《黄金时代》中的台词,在那个日本人占领的混乱年代,汪恩甲不幸遇害。

因为每个女人都应该被爱被呵护,只是,老天不眷顾萧红。

上帝关掉所有门的同时也会为你开启一扇窗。

1932年秋,身怀六甲的萧红困居在哈尔滨一家叫东兴顺的旅馆里,陷于绝境,抱着一线希望,大胆向哈尔滨《国际协报》的文艺周刊发去求救信,呼吁文艺界的进步人士前来救助,奇迹就在这里发生了。

豪爽侠情的刘三郎萧军带着主编的介绍信前去探望,无意间发现了萧红的小诗《春曲》和她的仿魏碑的好字,顿时如醉如痴,觉得“世界在变了,季节在变了,人在变了,思想和情感也在变了”,出现在他面前的是他“认识过的女性中最美丽的人”,萧军毅然要拯救出这颗“晶明的、美丽的、可爱的、闪光的灵魂”,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和她结合。

二萧第一次见面时的场景,萧红挺着大肚子,读着三郎写的《孤雏》,蓬头垢面,她问萧军:

“你对于爱的哲学是怎么解释呢?

”萧军回答:

“什么哲学,爱便爱,不爱便丢开。

”要是丢不开呢,丢不开就任它丢不开吧。

她又问:

“人为什么活着。

”萧军回答:

“那你为什么还眷恋这个世界,那你现在自杀的条件如此充足。

”我吗?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点能让我死不瞑目的东西存在,就因为这一点还能维系着我。

我不说她坚强,因为对于苦难每个人都是脆弱的,都是希望得到他人帮助的,萧红是有思想的,她明白自己想要什么,需要什么。

她勇敢地追寻自由,追寻爱情,为了那一点能让自己在世间存留的希望,努力地活着、活着。

用现在特别流行的一句话:

就算生活是个杯具,我也要做个官窑上品青花瓷杯具。

萧红做到了,这种行为和方式也正是她女性意识觉醒的突出表现。

(二)女性的魅力

1、不卑不亢的气魄

鲁迅先生曾这样赞誉萧红:

“她是我们女作家中最有希望的一位,她很可能取丁玲的地位而代之,就像丁玲取代冰心一样①。

”这句赞语不仅是对萧红的高度评价,也隐示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孕育了中国现代女作家群的崛起。

鲁迅这样说自然有他的用意,可见当时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不光女作家地位得到了提升,新兴的知识分子对女性意识的认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萧红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她身上特有的女性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在当时就像一汪凛冽的泉水涌入浑浊不堪的环境中,带来了一股新生的力量。

鲁迅先生其实很少热烈地赞美同时代的作家,但是冯至和萧红是例外,刚好,冯至和萧红的确是出色。

冯至是指向哲学的,萧红却指向自由。

在萧红的世界里,一切都是自由平等的。

她和萧军是平等的,第一次见面,一个是报社编辑,一个是失足少女,她没有怯意,喜孜孜谈论文学;她和端木蕻良是平等的,尽管端木有各种缺点,但她喜欢端木的博学和对她的接纳,一样能找出感激;她和鲁迅之间也是平等的,尽管一个是革命导师,一个是学生,她没有惴惴不安,没有自我卑贱。

2、创作上的巅峰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个天才的短命女作家。

她仅以三十一岁颠沛流离、短促悲凉的生命,留下了卷帙可观、风格独特的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等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

在短短九年的创作生涯中,共出版过十一部集子:

《跋涉》、《牛车上》、《生死场》、《商市街》、《桥》、《小城三月》、《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旷野的呼喊》、《呼兰河传》和《马伯乐》,创作总字数近百万字,显示了不可多得的艺术才情和创作生命力。

早在三十年代,萧红就被鲁迅称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生死场》原名《卖场》,后由胡风改名为《生死场》,是她以萧红为笔名的第一部作品。

鲁迅亲自为《生死场》校阅并写序言,在序言中称赞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①。

”鲁迅先生的赞许和评论,让萧红甚是感激。

1935年月12月,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出版,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社会影响很大。

萧红也因此成为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知名的女作家,从而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民国四大才女之一,30年代的“文学洛神”。

二、“黄金时代破灭”--女性意识的抗争与价值

孤独而寂寞的童年,对于渴望爱与温馨的萧红而言无疑是不幸的,在寂寞中悄悄长大的萧红,幸运地受到了现代文明的洗礼,接受了个性解放的思想,同其他许多现代知识女性一样,她对旧家庭、旧社会的反抗也是从反对父母包办婚姻开始的。

为了恋爱自由,为了寻求温暖与爱的家园,叛逆的萧红义无反顾地冲出家门去扼住自己命运的咽喉。

她是一位具有自觉主体意识和强烈女性意识的作家,创作上她以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为镜子,书写着女性的悲剧和普泛的人类生命悲剧,感情生活中坚强、独立,用自己强大的灵魂去感受命运给予的一切。

(一)女性视角下萧红的个性

女性的天空是低的

羽翼是稀薄的

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

而且多么讨厌呵

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

不错,我要飞

但同时觉得

我会掉下——萧红②

这是萧红自述的一首小诗,它说:

“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这不是勇敢,倒是怯弱,是在长期的无助的牺牲状态下养成的自甘牺牲的性情。

”寥寥数笔,体现了萧红内心的矛盾性,作为封建婚姻的叛逆者,她一方面追求独立,一方面又把自己放在弱者的地位,需要男人的保护和同情。

萧红的一生是短暂的,可在其短暂的人生中,却先后遇到四个男人,有对她真心实意的,亦有虚情假意敷衍的;有她全心全意爱过的,亦有心灰意懒之时无奈之选。

殊途同归,这四个男人无一例外地遗弃了她。

一朵鲜花还未曾怒放,就过早得凋谢。

萧红这个对温暖和被爱怀着永久憧憬和追求的柔弱女子,最终孤独无助地死去。

记得她曾百般无奈地说:

“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却是因为我是女人……”。

我想是的,作为女性,她们的天空是低的,在她们心中,她所钟情的男子就是她们的天空,金钱、名气、权利从来不是她们的真正需要,颠沛流离、贫苦困顿也不会令她们的天空黯淡,只要那片天空是被最爱的人撑起,那么一定是明净且幸福的。

然而事实却总是事与愿违,撑起这片天空的男人们总是嫌弃它的低矮,贪婪地仰望着另一片宽广的天空,即使那是阴霾重重,血雨腥风。

男权社会下的女性,苦苦挣扎却无力扭转乾坤,这也是萧红,被时势所迫却又拼命挣扎,不屈服命运的状态。

1、坚持内心的选择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说:

“或许倾覆了一个城池只为成就一个人的爱情①。

1932年6月下旬至8月上旬松花流域阴雨连绵,8月8日夜间,松花江大堤全线溃决,洪水肆无忌惮地涌入哈尔滨市区,这场洪水,使哈尔滨市区受灾长达一个月。

天灾降临,旅馆老板忙于逃命,无暇顾及这个欠下巨额费用的女人,萧军趁着混乱,在下着暴雨的夜里,在旅馆已经进水即将倾颓的那一刻,救出了几近绝望的萧红,松花江的一场大水,淹没了一个城市,却成就了萧红和萧军的恋情。

与你流浪,与你荡漾,与你相恋三万场。

用张爱玲的话说:

她遇见了他,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

只是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如意,几个星期后,萧红临产却没有钱住院,原本有些武术功底、性格豪爽的萧军只能用拳头威胁医生才把萧红送进了三等产室。

萧红在医院里产下一名女婴,萧军好几天没有看萧红一眼,萧红也一直不肯给孩子喂奶,几天后把孩子送给了道里公园的看门人,经济上的困难也使他们承担不了巨额的医药费,萧红常常遭到他人的讥讽冷落。

那时的萧红,狠心抛弃了她本应负重的累赘,指望轻盈如蝶,渴望得到爱情。

她的眼中只有爱情,但作为一位无力抚养孩子的年轻母亲,这是她永久的伤痛,后来萧红写下了撕心裂肺的专属文章《弃儿》①。

在乱世,大人能活着本已是奇迹了。

出院后,萧红和萧军住进道里新城大街俄国人开的欧罗巴旅馆顶层的一间狭小房屋,开始共同生活。

当萧红拖着产后孱弱的身体和萧军到临时租住的旅馆时候,她描述她爬楼梯的感觉:

“楼梯是那样长,好象让我顺着一条小道爬上天顶。

”②。

被贫困饥饿折磨怕了的萧红,进到房间的第一句话就是:

“我拿什么来喂肚子呢?

这桌子能吃吗?

这被褥能吃吗?

” 

萧军和萧红的同居生活非常困苦,租来的房子如同一个冰窟窿般寒冷,买来的黑面包难以充饥,但他们患难与共,感情融洽,这也是萧红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从萧军保存下来的合影中,也可以感受到这对年轻人的幸福与欢乐。

在哈尔滨人流穿梭的中央大街上,在幽雅静谧的俄式花园里,在江畔绿阴浓郁的林阴树下,在碧波荡漾的松花江中,都留下了他们年轻的身影。

从某种意义上说,萧红的命是萧军拣回来的,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他们一起外出的时候,总是一前一后的走着,萧军在前大踏步的走,萧红在后边跟着,很少见到他们并排走,仿佛这就是他们之间命定的姿态。

然而,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相爱容易相处难,日子平稳之后,两人之间的爱情开始飘忽不定,不是不爱,只是不知道如何去爱。

危难之际相识,在困境中相濡以沫的两个人,却经受不住安稳岁月的打磨。

“我不知道你们男人为什么那样大的脾气,

为什么要拿自己的妻子作出气筒,

为什么要对妻子不忠实!

忍受屈辱,已经太久了。

” 

饱受痛苦煎熬的萧红写下这样一组《苦怀》诗。

诗中明显的指出萧军的出轨,有人考证萧军此时和一个名叫陈涓的女子明铺暗盖,这样的事情,对每个女人来说,都是一个永不结痂的疤。

 

“我不是少女,我没有红唇了,

我穿的是从厨房带来的油污的衣裳。

 

为生活而流浪,

我更没有少女美的心肠。

”①

这是萧红对自己爱情的描述,亦是自己想要挽回却无力的内心挣扎,两人之间的冲突日益激烈,直至拳脚相向。

 

胡风的夫人梅志女士在1984年写过一篇《“爱”的悲剧--忆萧红》,当中提到:

在一间小咖啡室相聚,萧红夫妇也来了。

萧红的左眼青紫了一大块,她说:

“没什么,自己不好,碰到硬东西上。

”又解释道:

“是黑夜看不见,没关系……”在一旁的萧军以男子汉大丈夫气派说:

“干嘛要替我隐瞒,是我打的!

”萧红淡淡一笑说:

“别听他的,不是他故意打的,他喝醉了酒,我在劝他,他一举手把我一推,就打到眼睛上了。

”萧军却说:

“不要为我辩护!

……”② 这一幕,电影《黄金时代》里也做了很好的镜头描写,萧红想要努力争取爱情,可是,却连用谎言维护可怜的自尊的权利都没有。

她终于明白了,性格决定命运,一个多愁善感,另一个坦荡豪爽;一个是长不大的女孩,另一个是血性汉子。

萧军说:

“她在处世方面,简直什么也不懂,很容易吃亏上当。

她单纯、淳厚、倔强、有才能、我爱她。

但她不是妻子,尤其不是我的!

” 萧红说:

“我爱萧军,今天还爱。

他是个优秀的小说家,在思想上是个同志,又一同在患难中挣扎过来的,可是做他的妻子却太痛苦了。

”1936年7月16日,萧红接受了鲁迅的建议,远赴日本创作、疗养。

萧红的离开,是希望借助暂时别离的空间,让距离产生美,来挽救濒临灭绝的感情。

渡海途中,萧红在信中写道:

“海上的颜色已经变成黑蓝了,我站在船尾,我望着海,我想,这若是我一个人怎敢渡过这样的大海。

”这种孤独之苦,思念之痛,使得萧红似乎根本无心发现日本岛的各处新奇,取而代之的是她每日纠结的相思和身体的病痛,在这种情况下,萧红写了《孤独的生活》、《家族以外的人》等作品,在国内的一些刊物上发表。

从日本寄回的信中,言语间,萧红已低首到尘埃,只可惜,没有照亮萧军这汪清水。

两人一路,走过人生最泥泞的道路,心中当然依旧有爱,可两人之间纠结的心结,已经无法解开。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

噩耗传到日本,萧红悲痛不已,1937年1月,萧红从日本回国,在上海与萧军见面,两人都痛不欲生,之后便有短暂的和好。

然而当萧军又结识一位有夫之妇许粤华时,萧红明白他们无法继续再走下去了,即使,再努力……

命运向每个人开着不同的玩笑,却独独将这些残忍强加在这样一个女人身上,她耗尽所有想要挽回他,却越拉越远。

她坚强,独立,不对命运屈服,可唯独感情如此感性,命运的不公,她只能一人承担,要抗争就要做回自己,萧红做到了,在那样的一个年代,女性意识熠熠生辉。

2、迈出阴霾的勇敢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萧军铮铮血性男子,在面对国家危难之际想要走在抗战一线,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而萧红不同,电影中有这样的对话,当得知萧军要去打游击时,萧红质问;“那我呢,你知道我别无所求,我只想有个安静的环境写写东西。

”萧军:

“你知道这是我多年的夙愿,我当时在哈尔滨的时候我就想打游击,我不甘心只做一个作家,这不是我出生的目的。

”思想不统一,价值体现不同,也就注定了终究不会在一起终老。

当萧红微笑着对萧军说:

“三郎,我们永远分手吧!

”曾是红尘眷侣,到头来却成了陌路人。

萧红平静的把自己的情感和命运收回,曾经甘愿赴汤蹈火的感情到了一拍两散的时候,只有自己清楚,那些难言的遗憾,那些留下的痛楚,那些在彼此心上铭刻下的深深浅浅的伤痕。

只能说情深缘浅,两人注定是要遥遥相望的。

在“红色的”三十年代,萧红虽然已成为一个进步阵营中的作家,却还是一个未被阵营承认的女人,一个被时代和历史所放逐的性别代表。

对于萧红来说,火热的、进行着生死搏斗的抗日战争的大天地固然广阔,但女性的天空却是狭窄的,那儿护卫作为进步作家的萧军,也护卫作为进步作家的萧红,但是不护卫女性。

面对主导文化阵营与女性自我之间的抉择,萧红选择了后者,她没有去西安,也没有去延安,而是随端木南下,离开了主导文化阵营。

同萧军分手,南下专心从事创作,是萧红作为女人和作为作家的决断。

她通过这一选择向整个时代证明着女性的尊严和独立。

(二)战乱环境中不灭的女性意识

20世纪40年代是战火纷飞的年代,新思想的引进让女性意识得到传播和发展,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家应运而生,关于女性地位和价值的书写成为女性文学的核心内容,其中萧红的作品更加注重对现实的沉思,揭露国民性弱点,体现女性的悲剧意识。

战争对社会生活的重新整合及战争对男女性别的现实要求也让众多女性开始审视自己,要求拥有平等、独立的人权,能够维护自身权利。

与萧军分手后的萧红和端木结合,她用重大代价换取的爱情实际上是在绝望反抗中捡起的一个破碎的梦,两人婚后不久,日军轰炸武汉,端木蕻良一人乘船离开武汉前往重庆,战火硝烟中,把大腹便便的萧红留在了武汉。

1938年9月,萧红在女伴(冯乃超的夫人)的陪同下,离开武汉,前往重庆,途经湖北宜昌时,女伴病倒,萧红一个人在天还没亮的码头被绳索绊倒,即将临产的她虚弱到无力站起,只能腆着大肚子无力的躺在冰冷的地上,最后,在一个过路赶船人的好心帮助下才站了起来。

人生到底是为了什么,才有了这么凄凉的夜?

①。

事后她向朋友说:

“然而就这样死掉,心里有些不甘似的,总像我和世界上还有一点什么牵连似的,我还有些东西没有拿出来。

”我不想对端木有过多的评价,因为在当时那个时代的选择,很多都是身不由己的。

然而萧红却是独树一帜的,就女性而言,她发现自己仍然没有摆脱从属和附属的身份,她再一次被当作朋友们和端木共同的“他者”,依然孤独寂寞,走不出男性中心的父权社会的巨大的阴影。

但她坚强独立地活着,选择就选择,不选择便丢开,她清楚地明白,就像对自己命运的宣判一样,她说:

“我知道我的生命不会太久了,我不愿在生活上再让自己受折磨,再忍受各种痛苦。

”她想要自由地写作,安静地写作,这简单的夙愿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变得奢侈。

纵观萧红的一生,她是以“抗日作家”的名头走进文坛的,她的创作主题是反帝爱国,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然而她身上凸显的女性精神,不仅体现在创作上,更是体现在她人格中所具有的坚韧独立的态度上。

千百年来的男权意识的性别压迫,让女性承受着生活和情感的双重不幸,在风云交杂的大时代中,五四时期萌芽的女性意识被战争的血腥和政治的呼声吞没之时,倔强坚韧的萧红能够逆历史潮流而动,拥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从女性的视角出发,坚持着自己,用生命谱写出女性意识的光辉乐章。

三、女性意识的当代意义

萧红刚步入社会就遭受到来自男性社会的冷漠、欺凌。

迎接这个“娜拉”的是上当受骗被弃于旅馆,在凌辱中成为“女人”,身怀六甲而无分文,陷入生存绝境,此时萧军以拯救者的面目出现在萧红面前,将她从危难中解救出来,但拯救的同时“伤害”也开始了。

两萧的冲突不全是情感冲突、个性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