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安地理位置.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963235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89.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安地理位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宁安地理位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宁安地理位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宁安地理位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宁安地理位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安地理位置.docx

《宁安地理位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安地理位置.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宁安地理位置.docx

宁安地理位置

第一编地理

第一章地理位置

第一节方位面积

宁安位于黑龙江省的东南部,在长白山支系张广才岭和老爷岭之间的牡丹江上游的谷地上。

其地型似一片微卷的荷叶,展放在塞北边陲。

地理座标为东径128°07′54—130″00″44,北纬48°31′24至44′27′40′。

南北距离约100公里,东西距离140公里。

总面积为7923.95平方公里,占黑龙江省总面积的1.74%。

宁安地势属于低山丘陵区。

总的地型是西南高,东北低,四周高,中间低,海拔241-1559.4米。

全市从西南向东北形成山地、丘陵漫岗、沿江平原三种地型。

全市最高线在西部边界“大秃顶子”,海拔1559.4米;最低线在北部边界的温春桥南岸,海拔241米。

第二节边界四邻

宁安东邻穆陵,西接海林,南与吉林省汪清接壤,西南与吉林省敦化毗邻,东北与牡丹江市郊区温春隔江相望。

市机关所在地设在宁安镇,与牡丹江市中心相距30公里左右。

铁路图佳线、公路鹤大线201国道横贯全境,交通比较发达。

宁安边界线长,争议点多,时有矛盾发生,给经济建设和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不便和损失。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多次调解协商,均未彻底解决。

1991年,宁安勘界办公室成立,配备工作人员,参与边界勘定,处理边界纠纷。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至20世纪末,政府先后与相邻省县(市)调解边界争议,栽置界桩,绘制界图,划定界河,从此宁安四至得以确定。

宁安与牡丹江市行政区域界线勘定:

宁安与牡丹江市65公里界线一直未实际勘定,按已有习惯线,双方没有较大的纠纷争议,1996年两市签发《关于宁安与牡丹江市两市边界划定的决定》两市边界标定。

宁安与海林的行政区域界线勘定:

宁安与海林140公里边界线一直未实际勘定,按习惯线走向,没有争议。

1997年两市签发边界线协议,两市边界线标定。

宁安与穆陵的行政区域界线勘定:

宁安与穆陵市35公里边界线一直未实际勘定,按习惯线走向,没有争议。

1998年两市签发边界线协议,两市边界线标定。

宁安与吉林省汪清县的行政区域界线勘定:

宁安与汪清90公里边界线一直未实际勘定,按习惯线走向,没有争议。

1998年两市经过实际勘界,签发协议,两市县边界线标定。

宁安与吉林省敦化的行政区域界线勘定:

宁安与敦化100公里的边界线一直未实际勘定,按习惯线走向,从1960年至今有争议线65公里,双方在森林资源发生械斗,伤过人。

上世纪60年代两省秘书长签发过协议,但仍有40公里边界线因双方意见不一致而未签定。

1999年10月经过两省两市实际勘察走访测量,双方仍坚持己见,争议地段仍没确定。

经报民政部裁定,实际边界线按宁安主张边界线走向,敦化主张边界线走向只体现在地图上。

~1~

第二章区划乡镇建置

第一节行政区划

1985年,宁安辖宁安、渤海、东京城、石岩、海浪、沙兰6个镇;范家、江东、江南、宁西、兰岗、平安、卧龙、城东、马河、杏山、兴华、三陵、镜泊13个乡,332个村委会,8个街边办事处,48个居民委员会。

199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宁安县建立宁安市(县级)。

2001年1月,根据国务院和黑龙江省政府指示精神,进行了乡(镇)合并,将原来的宁安镇范家乡合并为宁安镇;将原来的江南满族、朝鲜族乡和江东乡合并为江南满族、朝鲜族乡;将海浪镇和宁西乡合并为海浪镇;将东京城镇和城东朝鲜族、满族乡合并为东京城镇;将石岩镇和平安乡合并为石岩镇;将三陵乡和兴华乡合并为三陵乡;将渤海镇和杏山乡合并为渤海镇;保留兰岗镇、卧龙朝鲜族乡、马河乡、镜泊乡。

现在宁安共辖7个镇、5个乡、1个市辖城区街道办事处、1个镇辖街道办事处、1个镇辖社区服务中心和11个社区居委会。

243个村委会,339个自然屯。

宁安市直机关设在宁安镇。

宁安镇是宁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牡丹江上游北岸,距牡丹江30公里,面积31.1平方公里。

第二节乡镇

一、宁安镇

宁安镇是宁安市委、市政府的所在地,是宁安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马骏纪念馆、张闻天工作室、清真寺、泼雪泉、清代大石桥以及望江楼、西阁庙殿遗址等一大批方物景观,都集中在宁安镇内,充分显示了文化古城的特点。

2001年3月,范家乡并入宁安镇,2001年10月,市政府将路东、路西两个街道办事处及所辖33个居民委员会划出,成立城区工委。

2002年末全镇由原来的40个行政村,合并为27个行政村,农村人口28548人,其中汉族占83.7%。

全镇现有耕地面积6539.16公顷,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镇党委、政府把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作为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配合产业结构调整加大科技投入,广泛普及农业科学知识,新品种、新技术迅速得到实验、示范和推广,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广大农民改变了过去苞米、大豆、白菜、萝卜、大蒜等大路货的单一种植结构,把优良品种、无公害蔬菜和订单农业做为结构调整的重点,以红城、兴盛为中心的蔬菜产区,年提供元葱、西红柿、黄瓜、茄子等蔬菜3000多万公斤,除供本地城乡居民消费外,还大量销往省内外及日本、韩国、俄罗斯市场;以富民、上赊里为中心的烤烟生产基地,总面积达8000多亩,年产烤烟12万公斤,年创产值720多万元;东北部地区以水稻生产为主,水稻亩产可达600公斤,全年总产量550多万公斤。

改革开放以来,宁安镇成为全市第一乡镇企业总产值超亿元的乡镇。

特别是红城、河西两个村,在村办企业,以工促农上不仅在全镇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在全宁安市也有很大影响。

红城村的西瓜种籽公司,曾响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对种植结构的调整,发展经济作物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1996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计划经济时期的国有或集体工商企业先后进行了改制。

改制后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增加产品科技含量,白灰一厂、白灰二厂、砖厂、木业等一大批企

~2~

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成为全市的纳税大户,全镇社区商业网点林立,从业人员众多,商业贸易发展迅猛,形成国有、集体、个体私营等多种经济体制,繁荣了地方经济。

镇内有卫生防疫站2家,综合医院1家,从业人员46人,乡村卫生院41家,从业人员52人。

卫生工作坚持以农村为重点,深入开展卫生下乡,贯彻“预防为主”方针,进行预防接种,各类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

对学校进行优化组合后,全镇现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1所,教职工242人,在校学生2400余人,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住房面积增加,住房条件改善。

实现村屯四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改善了生活环境。

居民生活消费呈多元化,电脑、空调、微波炉等高档耐用消费品走入普通百姓家庭。

群众性文化体育运动活跃,每年文化部门和群团组织都组织文艺汇演、卡拉OK大赛、体育运动会等活动,丰富了城乡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二、东京城镇

东京城镇位于宁安南部,西邻渤海镇,南与马河乡、东京城林业局接壤。

牡图铁路,201国道贯穿全境。

肃慎时代的东康遗址,渤海时代的七孔桥遗址都在境内。

是国家小城镇建设的示范区,又是通往著名风景区镜泊湖的必经之路。

这里人口众多,商贸繁荣,交通便利,是宁安南部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商贸中心。

2001年3月,原城东朝鲜族满族乡并入东京城镇后,全镇辖22个行政村,1个街道办事处,3个社区居委会。

2002年6月,将原有的22个行政村合并为16个行政村,1个社区服务中心,总人口40,227人,其中汉族占84.83%,朝鲜族占12%,满族占3.02%,其它民族占0.05%。

全镇耕地面积73,481亩,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大农民的种植观念、种植方法和种植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农业经营也由单一的种植结构向多元化转变,形成了以光明村为中心,带动南部3个村屯以烤烟种植、鹿蚕养殖和肉牛繁育为主的多种经营基地;以振兴村为中心,带动中片6个村的对俄出口基地建设和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蔬菜生产基地;以牛场村为中心带动北片7个村的优质米生产基地。

振兴村引用日光温室项目,经过几年的建设,已拥有温室500栋,并成功引进了无土栽培新技术。

西红柿等产品已打入了俄罗斯市场,使每栋温室效益由7000元提高到1万元以上;甜菜、烤烟、优质西香瓜、白瓜籽、甜葫芦等经济作物已初具规模;水稻生产通过更新品种,增强地力,总产量已达1,500万公斤以上,畜牧业也有了较大发展,畜禽饲养量已接近50万头(只),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0%。

作为国家首批小城镇建设示点镇之一,东京城镇牢牢把握这一有利契机。

2001年以来,聘请哈工大规划设计院专家与渤海镇共同制订了50年小城镇发展规划、定位为商贸旅游城建设后。

投入数千万元,采取土地置换,招商引资、义务共建等方式,进行了道路修建,铺设上下水,上水畅通,下水管线6,816米,硬质路面71,964平方米,占道路总长29%。

兴修商品楼和实施城镇亮化工程等,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城管、交警、工商、环卫等部门通力配合,加大了城镇管理力度,对车辆、摊点进行了严格管理,实现了主路全天保洁,垃圾日产日清。

目前商品楼房面积近20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1.44平方米,砖瓦结构平房24万多平方米,人均13.73平方米。

金融、通讯、保险及其它中省直单位部门齐全,各类商业网点林立,数千名农民进城打工经商,城乡经济异常活跃,小城

~3~

镇整体功能不断增强。

乡镇企业发展态势良好。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成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支柱。

全镇现有企业524户,产值500万以上的有5户。

森江食品有限公司的日式酱油打入了上海、北京等地超市,获得了人民大会堂特贡食品标识,产品填补了省内空白;富华有限公司与北京中科院和上海诺华文教用品公司,生产的铅笔板和太阳能热水器,年产值达1,500万元;宁汉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经营的松籽、木耳等产品,年产值也在1,500万元以上。

农村经济和小城镇建设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改变了居住生活环境,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住房面积增加,农村砖瓦化率达到92%,实现了城乡绿化、美化、净化、亮化。

电视、电话入村率100%,家家户户都增添了家用电器。

各村均有文化娱乐场所,每年文化部门、群团组织及各村举办秧歌比赛,农民运动会,文艺汇演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居民业余文化生活。

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镇内有综合医院1家,卫生防疫站1家,乡村卫生所20多家,卫生工作坚持贯彻预防为主方针,深入开展卫生下乡,使各类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教育工作取得新进展,镇内有私立高中1所,初级中学2所,小学校9所,教职工309名,在校学生2,800余人,几年来累计投入1,200万元,改善了办学条件,新建了镇小学教学楼和京城高中试验楼,实施了教师队伍改革和合并学校工作,推进了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提高。

突出了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计生工作连年实现一档指标。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形势良好,各种防范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加强了社区服务,建立了“爱心超市”。

民政事业有了新发展,实施了城镇和农村最低保障金制度,一个繁荣、富裕、文明的小康社会初步形成。

三、渤海镇

渤海镇距宁安35公里,东接东京城镇,西临镜泊湖和沙兰镇,南靠马河乡,北与三陵乡隔江相望。

著名的唐代渤海国的上京龙泉府遗址、镜泊湖、风情园、清真寺、老河谷等著名风景区都在境内。

2001年3月,杏山乡并入渤海镇,2002年末,全镇由原来的41个行政村,合并为36个行政村,总面积506.32平方公里,总人口36744人(农业人口31054人),其中汉族占74%,朝鲜族占17.6%,满族占7.7%,其它民族(多为回族)占0.09%,27%的人口居住在城镇。

全镇现有耕地面积6718.33公顷,其中水田2889.33公顷,旱田3829公顷。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宁安市开发办委托渤海镇开发莲花片北石岗(熔岩台地)、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开发南石岗,实施“客土造田”的工程,响水石板稻米的种植面积已扩展到近5万亩,亩产600公斤,年产优质大米2500多万公斤。

2002年,国家计委投资,在渤海镇建立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已建成标准化育秧大棚300多栋,良种繁育田2250亩,农田水利设施投资300万元。

镇、村两级有响水米业、江西米业等优质大米加工厂30余家。

以韭菜为主的蔬菜生产和烤烟、甜菜、万寿菊、甜葫芦等经济作物的生产有了长足发展,粮经作物比为1:

0.2。

2002年,退耕还林4200亩,平均成活率达到90.7%。

工业全镇有企业150多家(其中个体私营企业130多家),主要是水力发电、木材加工、粮油加工和建筑安装行业。

镇属企业有:

渤海发电厂。

民营企业主要有:

镜泊湖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昌裕冷饮厂、镜泊湖玄武岩纤维厂、丰达石材厂,工业硅冶炼厂。

文明镇建设1998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首批命名渤海镇为“文明乡镇”。

2000年国家级生态环境试点镇。

镇内主干线道路完成5000延长米硬质路面,排水、供电设施配套。

路灯128盏,步

~4~

行街1条,中心花园2处,住宅小区4处,建筑面积27700平方米,封闭式农贸市场2000平方米。

自来水主管道长度6000延长米,日供水量1200吨,自来水进户率80%。

2002年10月,中央文明委授予渤海镇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镇”。

全镇现有中学4所(其中市直中学2所)、小学14所、幼儿园3所。

卫生院2处,从业人员44人,乡村卫生所51所。

有线电视站、文化站、电影院各1处。

歌舞厅、台球厅、游戏厅12家,网吧3处。

电话入户率87.44%,有线电视入村率100%,入户率97%,学龄前儿童入学率100%。

有敬老院1处,浴池4家。

旅游业1997年发动农民以上官玄武湖和满族文化为依托,用100天时间集资建成了130多处景点的渤海风情园。

2002年又以股份制形式,在镜泊湖瀑布红农电站处成功开发了镜泊湖老河谷朝鲜民俗村。

同年,在渤海风情园内建成集旅游、参观、稻作文化展示和水稻科技技术于一体的渤海稻作文化园。

1997年以来共接待游客100余万人次。

创旅游业收入6000余万元。

1985年,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博物馆,共接待观众30万人次。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为保护宫城完整,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宁安市政府主持将通过宫城的公路改线,另于禁苑之东新修一条公路。

渤海镇已形成镜泊湖——民俗村——牡丹江大拐湾——兴隆寺——大遗址——风情园点面结合的黄金旅游线,成为黑龙江省内重要的旅游胜地。

四、石岩镇

石岩镇位于在宁安东南20公里的石头火车站,东靠卧龙乡,北接兰岗镇,西邻三陵乡,南与国营宁安农场接壤。

南半部是丘陵区,中西部是平岗区。

地跨牡丹江两岸,是以旱作农业为主的乡镇。

全镇呈梭子形,东西窄,南北长,总面积461.65平方公里,镇政府设在石头车站,镇所在地原名都木赫(满语“渡口”)。

1934年修建牡图铁路时设火车站,因站址多石头故取名“石头站”。

唐代渤海国时期的高丽房、高丽桥等遗址都在境内。

石岩同时是宁安的抗日根据地之一,抗日将领周保中、李荆璞等多次在团山子、小横道河子等地与日军作战,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1946年冬,石头站驻军十七团三营叛变,将宁安第二土改工作团副团长杨思严杀害。

当地人民为纪念革命烈士,1956年5月,建乡时改为石岩中心乡,借思严的谐音。

1958年成立石岩人民公社。

1984年6月28日,改为石岩镇人民政府,2001年2月,全市乡镇区域合并,原平安乡划归石岩镇。

全镇所辖18个行政村,30年自然屯。

8246户,29627人,其中农业人口26500人。

民族有汉、满、鲜、蒙、回等。

其中汉族占73.9%,满族占12.5%,回、蒙、朝鲜等民族占1.36%。

曾写过《嘎达梅林》和《团山子集体农庄的成长》等作品的著名剧作家—李悦之于1952年来到石岩,并亲手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集体农庄——团山子集体农庄,去世后,李悦之夫妇的骨灰葬于小团山上,就是现在的“团山子作家坟”。

出自清代历史传说,皇家为《黑妃娘娘》修筑的“铜帮铁底”三道亮子——也在石岩镜内。

大部分镇区在宁安平岗南端,无霜期125——135天,积温2450——3100之间,降雨量为450——600毫米,年平均气温2.6——5.0之间,适于发展农业。

石岩镇有“四山半水五分半田”之称。

全镇有水田面积5715亩,林地面积有37860亩,森林覆盖率达3.5%。

水利资源较为丰富,共有水面214公顷,其中桦树川和卧龙河两条人工干渠控制全镇40%耕地面积。

牡丹江水系流经8个村,流长20公里。

树种资源有红松、樟子松、云杉、冷杉、沙冷

~5~

杉、落叶松、赤松共7种针树木。

有白桦、胡桃秋等28种阔叶树。

山药材资源有人参、松茸、三七、党参等25个品种,矿产资源有呈黑灰色的闪长岩矿。

石岩镇经济发展较快,2002年底,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12357.1万元,人均纯收入2600元。

通过几年努力,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粮经作物比达到了6:

4。

粮食作物以玉米、大豆、水稻为主。

其中玉米年产可达到3.5万吨,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饲料生产基地。

经济作物以烤烟、甜菜、甜葫芦、蔬菜、万寿菊为主。

烤烟、甜菜面积达万亩,是宁安复烤厂、糖厂的重要原料基地。

以民主村为核心的甜葫芦面积达1.2万亩,种植生产出的甜葫芦条,质量优良,被予以环保食品,直接销往大连、山东,出口日本、韩国。

新成果得到全面推广和普及,有省级旱作农业示范区一处,形成了现代观光农业的雏形,已经成为现代农业之乡的一道风景。

畜牧业是石岩镇的支柱产业,多年来始终占有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位置。

通过政策扶持和典型引路,养殖方式正在由小规模、大群体的格局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转变,确立了以生猪、蛋鸡为基础,大力发展肉牛、羊等草食动物和特种养殖的新思路。

在养殖技术上,不断加快品种改良,积极推广生猪直线育肥,复合饲养和蛋鸡高产综合配套新技术。

全镇年产生猪6万头,其中三元型瘦肉猪达4万头,养禽34.2万只,年产鸡蛋6000吨,是牡丹江市区和吉林省延边地区的主要供应基地。

全镇现有西门塔尔、利比赞、比利时兰、德国黄牛等四大优良品种肉牛,牛饲养量1.2万头,羊饲养量2.2万只。

特种养殖有鹿、绒山羊、癞兔、肉鸽、蜂等。

全镇有各种养殖大户2000余户。

2002年畜牧业总收入达4500万元,仅此一项人均纯收入1400多元。

乡镇企业实力比较雄厚。

全镇有集体、个体、私营企业114家,乡镇企业初具规模。

其中带锯机床厂拥有资金350万元,较先进机床设备80台套。

依靠开发新产品,科学管理、拓宽市场三项改革使产品打入俄罗斯、韩国等国际市场,被誉为“东北带锯王”,1070型全自动和600型半自动两种带锯以滚压机、开齿机、锉锯机、平锯机四种辅机配套产品填补了黑龙江省内空白,获得国家技术监督局质量检验合格证书,被评为省名牌产品,并多次荣获省机械工业厅先进企业称号、省机械工业协会先进企业称号、国家农业部全面质量金奖。

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的面粉加工厂,已投入资金370万元,2003年新上了挂面和方便面生产线,解决了60余人的就业问题。

新上的万寿菊加工厂预计总投资800万元、年加工万寿菊1—1.5万吨、产值达500万元、利税149万元,先期已投入资金350万元,开始加工生产。

此外,全镇还有饮料加工厂、水泥厂、磨料磨具厂、木材加工厂等企业,为镇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2002年,企业总产值实现24332万元,其中工业产值实现20260万元,销售收入实现23151万元,上缴税金160万元。

第三产业发展较快。

立足优势农业资源,积极引导农民投身于农副产品加工业、饮食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劳务输出等领域,实现多元增效和创收。

东华村、拥军村充分发挥交通便利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运输业。

东华村有农户310户,有运输专业户177户,大小机动车200余台。

其中大型货运解放车、双桥货车52台,贩运业务已拓展到全国各地,全村运输业年总收入达到800余万元,人均纯增收1200余元。

依靠发展第三产业,全镇增收2800万元,人均增收105元。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

几年来,累计用于村镇建设资金620万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明显提高。

修建水泥路面3.4公里,修建硬质边沟5.8万延长米,安装路灯223盏。

住房砖瓦化率达95%。

自来水入户率达65%以上。

电话入村率达100%、入户率达45%。

有线电视入村

~6~

率达100%,入户率达95%。

创建省级文明村1个,创建宁安市级以上文明村、文明单位44个。

教育事业发展较快,近两年用于教育投资达100万元,校舍全部达到标准化,16所中小学校全部配备了微机,4所学校进入省级标准化学校行列,3所学校建成了省“双全”先进学校,中小学生入学巩固率分别达到了98%和100%,曾被牡丹江市评为教育强镇。

农村养老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文化事业取得显著成效,全镇呈现一片繁荣富足的景象。

五、沙兰镇

沙兰镇位于宁安市西部,距宁安50公里,地处东经128°29’—129°02’,北纬43°32’—44°20’,海拔高度在290—1120米之间,呈现西北高东南低走向,多丘陵漫岗。

西部北部与海林市接壤,西南部与吉林省接壤,东部与三陵乡交界,南部与渤海镇交界,行政区总面积2044平方公里,其中:

东林局七个林场,宁安市两个林场,牡丹江两个军马场共占地2020平方公里,沙兰镇自身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8654亩,林地33000亩。

沙兰镇有21个行政村,其中朝鲜族村一个。

1991年开始分村,到1994年全镇分为26个行政村,到2002年又合并为21个行政村,全镇人口22948人,其中农业人口22240人,非农业人口708人,共有八个民族。

镇政府设在沙兰镇。

沙兰镇所在地,是清朝时从北京、沈阳通往宁古塔的一个重要驿站,是早期革命领导人,抗日将领李荆璞的故乡。

在解放战争时,沙兰镇地区是宁安的主要根据地之一,牡丹江军区的二支队在这里进行了多次剿匪战斗,著名长篇小说和影视作品《村海雪源》的主要故事情节都出自在这里。

现在镇内有通往东京城、宁安公路一条,通往大海林公路一条,通往东京城、宁安公路已于2000年修筑了水泥路面,镇内有通往各村公路三条,通往林场公路一条,村与村之间有村级道相通,组成纵横交错,布局合理的交通网络。

沙兰镇是一个农业大镇,粮食作物以大豆、玉米小麦、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烟叶、甜菜、瓜果、菜类为主,全镇播种面积1986年为8667公顷,粮食总产28050吨,单产230公斤,工农业总产值1494万元。

自1986年以来,推广应用了高新农业科学技术,主要是农作物标准化栽培、综合高产栽培、病、虫、草、鼠综合防治、深松旋耕深施肥整地一次成形的耕作、大棚温室、玉米大双幅、地膜覆盖、保护地栽培、大豆垅三、大豆大垅密植、水稻钵体旱育苗超稀植、水稻深施肥、浅—晒—浅—湿的节水型灌溉、新品种、新农药、化肥等新技术,以及开展立项丰收计划,高产攻关,示范带等措施。

开办了农民技术培训班20多次,培训了6000多人,有810人获得了农民技术员的职称,1120人获得了绿征,农民基本掌握了丰产增收的技术。

到2001年全镇播种面积为10489公顷,总产达到27021吨,单产280.8公斤,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9820万元,人均收入3014元。

粮食单产比1986年提高了50.8公斤,人均收增加了2465元。

沙兰镇地域宽广,可牧草原面积大,草质好,发展牧业潜力很大。

1986年畜禽存栏量为:

牛6780头、马464匹、驴骡216头、猪6920头、羊6450头、家禽110690只。

养殖专业户395户,其中养猪专业户81户、养牛专业户246户、养羊专业户65户。

鲜肉产量780吨、鲜蛋产量110吨,总产值980万元,人均增加收入426元。

~7~

为了发展畜牧业,大力推广应用了生猪直线育肥、羔羊直线育肥、全价饲料、黄牛改良等技术,引进了优良品种西门达尔牛、小尾寒羊、利木赞牛、比利时兰瘦肉型猪、三元杂交猪等,建设标准化牛猪舍,有力的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到2002年发展各种畜禽存栏量为:

牛9891头、马762匹、猪8550头、驴骡145头、羊11348只,禽15472只,蜂600箱。

各种养殖户735户,其中养牛专业户456户、养羊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