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探究与试验结题报告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61625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探究与试验结题报告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探究与试验结题报告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探究与试验结题报告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探究与试验结题报告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探究与试验结题报告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探究与试验结题报告1.docx

《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探究与试验结题报告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探究与试验结题报告1.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探究与试验结题报告1.docx

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探究与试验结题报告1

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探究与试验

炭步中学彭建东

内容摘要:

通过对我们农村初中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学生们的差异是相当明显的。

面对学生的差异,我们采用“分层教学”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类要求、分类指导、分类提高,其目的是确保优生吃得饱,中生吃得好,差生吃得了,使各层次的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我们进行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主要分为:

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目标分层;进行施教分层;进行课后作业分层。

实施信息技术分层教学后,教学效果明显:

信息技术教师能力得到提升;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关键词:

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施教分层作业分层

一、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

在普及义务教育的新形势下,学生的知识基础、思想水平等参差不齐,尤其是生源来自农村和城镇的混合型普通学校,学生两极分化严重,并且学困生(不仅学习基础差,思想品质方面也较差)占了相当比重。

如何培养教育好学生,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呢?

素质教育指出:

素质教育不要求从升学,但要保证人人成才,成为社会各级各类不同的人才。

所以,我们要摒弃过去那种“应试教育”的教学思想,不应只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一个学校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而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学目标和方向。

如何才能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呢?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绝大部分的学生能够学习一门学科,并达水平的掌握。

”这一理论在如今实施的素质教育中我们可以借鉴,以达到面向全体、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研究意义

在实施小学升初中就近入学办法后,学生之间差异悬殊已成为实际存在的现实问题,尤其在信息技术学习中,两极分化的现象极为突出,要改变这种状况,因材施教显得极为必要。

新课程理念提倡以人为本,以多元智能结构理论指导课改,信息技术的主要任务是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不同的学生”是指在不同的智能领域或非智能领域中蕴有发展潜能的学生;“不同的发展”是指学校在管理与教学中创造学生发展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各种领域中得到大小不同的发展。

我们教师应正视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的教改实验,对学生进行分类要求、分类指导、分类提高,使全体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水平和能力的不同,开展不同层面的教学活动,并针对不同发展层次学生的需要给予相应的学习法指导,以达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从而解决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能力欠佳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让“优势”生乘势而上,“弱势生”摆脱困境,“中等生”迎头赶上。

二、研究的策略

(一)理论依据

1.因材施教理论

大教育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共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不同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持久地集中注意力。

因材施教是一项主要的教学原则,它要求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根据受教育都的能力、特长、性格、原有基础等具体情况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教育。

分层教学就是为实现这个目标而产生的,是优化单一班级授课制的有效途径。

2.最近发展区理论

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认为:

每一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

它们之间的区域就称为“最近发展区”。

在教学上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可能性把全班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更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符合学生学习的可能性,从而确保教学与各层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并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成现在发展水平,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向前推进。

(二)实验假设

1.在农村初中阶段教育中探究及试验信息技术分层教学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适应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课堂教学策略、方法。

如: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等。

有效缓解班级授课制的固有缺陷。

2.通过实验探究、实施,增强教师的现代化教育观念,提高教师实施分层教学的能力,从多方面开展分层教学活动,缩减学生的差异性,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寻找更有效的素质教育途径。

(三)实验研究方法

1.通过调查问卷法了解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信息技术的状况以及家庭配置电脑的情况。

2.在分层教学的实验中,采用观察法、行动研究法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研究。

3.采用个案跟踪法及行动研究法对分层教学策略进行探究。

三、课题实施

(一)实验步骤

1.准备阶段(2005年11月~2006年2月)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实施方案,完成课题申报及立项工作。

(2)调查该地区小学阶段的学校对信息技术的教学程度、学习方式。

授课情况等;调查学生家庭配置电脑的情况,以及学生使用电脑的状况。

(3)分析当前学生对电脑知识的了解,熟悉程度,对分析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以调查报告的形式汇报。

2.探究实施阶段(2006年3月~2007年1月)

(1)通过准备阶段的工作,对学生进行适当分层并寻找适合各层次学生的课堂教学方法。

(2)根据实验班学生水平及教学设备的实际情况,确定实施分层教学的线路,通过初步调查资料及测试学生的实际情况得到结果,把学生从整体上按基础水平的差距进行分层教学。

(3)撰写有关分层教学实验的论文。

3.修正阶段(2007年2月~2008年1月)

(1)完成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撰写阶段性工作报告和研究报告,对上一阶段实施的情况进行反思、归纳、总结,检查在试验分层教学过程中是否有出现方向性偏差或教学上失误,从而不断纠正、完善,提高教学质量。

(2)完成课题研究成果和资料的收集、整理、编辑工作。

4.成果推广阶段

(1)把前阶段的探究试验加以归纳、总结、分析分层教学法在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其所收到的效果的显著程度,使之与传统的旧式教学相比较,突出其最佳教学效果,以论文形式发布成果。

(2)把分层教学由实验班向其他班进行全面推广。

(3)完善分层评价体系。

5.终期总结阶段

写出终期工作报告和研究报告,进行课题结题验收。

(二)实验实施过程

1.对学生进行分层

根据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对学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原有知识与能力差异”进行分析,把学习成绩好、学习兴趣浓,学习主动、接受快或勤奋的学生归为A层;而接受能力一般、学习成绩中等或学习情绪不够稳定的学生归为B层;最后把学习困难大,消极厌学或顽皮不学的学生归为C层。

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隐性分层法,这种方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通过了解、研究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进行分层,通常只有教师本人才知道学生的分层方法。

用这种方法可以避免不少负面影响,有利于更好地保护A、B、C三个层次学生的自尊心,从而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题开始阶段的教学中,我们对三个层次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了10课时的记录(见下表1),其目的主要是了解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是否对他们的学习效果造成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通过这项数据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他们各方面的差异以及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由此可以帮助各层次的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课堂表现情况记录(单位:

次数)

旷课

迟到

上课不专心听讲

上机操作课不听从老师的指挥自把自为

上机操作课偷玩游戏无心学习

A层学生

0

0

0

2

0

B层学生

0

1

2

2

1

C层学生

2

3

7

5

3

通过各项数据调查得到结论:

A层次的学生,无论是学习习惯、学习方式都是比较自觉的,而且自控能力也比较好。

C层次的学生,上课常常是拖拖拉拉,懒懒散散,学习知一不知二,或是丢三捺四,通常是自把自为,上课缺乏耐心,做事操之过急,甚至有厌学的现像。

至于B层次的学生则介于这两个层次之间,有学习认真努力,但缺乏方法的,有过于逞强却又冒不出来的,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

2.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分层是指确定适应各层次学生学习的教学目标,包括认识目标、智能目标等。

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水平和行为操作上的差异,将教学大纲中最基本的教学要求确定为基础目标,适用于C层的学生,要求他们基本上掌握教材中最基础的知识,基本能完成课堂教学的学习任务;将教学大纲中所有教学要求确定为层次目标,适用于A和B层的学生。

其中B层的学生要求能够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争取向上一层次发展;而A层的学生则要求要进一步拓宽视野,发展思维,揭示本质,提高能力,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目标分层既要与基本要求一致,又要鼓励个体发展,不但具有普适性,而且具有选择性,对后者还要求具有挑战性。

【课堂教学案例一】

初中《信息技术》第一册第二章第四节“文件和文件夹的组织和管理”。

教学目标:

A层:

理解新建文件夹和文件的方法,掌握文件的保存方式,理解文件夹和文件的不同作用,学会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对文件及文件夹实现复制、移动、删除等操作,同时理解“路径”的作用,此外,在练习实践中,使学生注意培养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培养学生积极探索文件管理的多种操作方法与技巧。

B层:

学会新建文件夹和文件的方法及把文件保存到指定文件夹的方法,掌握用不同的方法实现文件及文件夹的复制、移动、删除等操作,了解“路径的作用”。

在实践中注意培养学生协作学习、自主学习的精神。

C层:

理解新建文件夹和文件的方法及保存,学会实现文件及文件夹的复制、移动、删除操作。

在实践中注意培养学生协作学习、自主学习的精神。

【课堂教学案例二】

初中《信息技术》第一册第三章第四节“创建动画幻灯片”。

教学目标:

A层:

熟练掌握创建动画幻灯片和各种修饰文稿技术,能根据不同场合的需求设置相应的动画幻灯片,制作出具有鲜明主题、个性化的演示文稿。

B层:

掌握创建动画幻灯片的方法和操作步骤,通过设置动画类型、动画次序、动画对象属性生成生动形象的PowerPoint动画。

C层:

会创建动画幻灯片的方法和操作步骤并运用到每张幻灯片中去。

3.进行施教分层

施教分层是分层教学中为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即在课堂的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有区别的合作教学活动,使全体学生各得其所,达到最终想要达到的效果。

通过前面的探究实践,我们已初步形成一些施教方法,分别是:

让A层学生主动走;带B层学生小步走;对C层学生拉着走。

譬如,在新授课中,一个新知识点的引进,对A层学生来说,他们通常理解能力较强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并能做到举一反三;而B学生要积极争取追赶第一层的学生;C层学生则需要重复多次基本的内容。

由此,我们采用“增补法”,也就是提出问题,让A、B层学生的能力有机会得到提高,使他们“吃得饱、吃得香”同时使C层的学生也感到受益非浅。

在复习课中,我们利用A层学生的复述、操作演示等环节来带动B、C层次的学生进行复习,这样使各层次的学生自然产生出比、学、赶、超的动力,从而大大地开发学生中的资源和各层学生的潜能,有力地提高分层递进教学的效果。

4.上机操作分层

对于信息技术课来说,让学生上机操作是他们学习过程中的最重要的环节,如果我们教师能够巧妙地设计操作练习,那么就可以从中激发学生“乐学”的情感。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地减少对理论知识的长篇讲解,把时间尽量地放在学生的实践操作中去,在课堂上采取边讲边演边让学生跟着操作的方式,一般把授课的时间压缩在25分钟左右,余下的时间主要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操作或让学生作演示等。

在上机操作中仍然把三个层次的学习目标与A、B、C层次的学生相匹配。

【课堂教学案例三】

如在授第三章第一节“启动PowerPoint”知识点时,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进行启动PowerPoint的操作演示:

C层学生操作:

利用“开始”菜单启动PowerPoint系统。

单击“开始”菜单,选择“程序”选项,在打开的“程序”子菜单中选择“MicrosoftPowerPoint”项,进入PowerPoint系统。

B层学生操作:

从office组件安装的位置找到PowerPoint的启动程序,进行启动PowerPoint系统。

双击“我的电脑”图标,打开装有Office组件的C盘(约定Office组件安装在C盘)→在C盘打开“ProgramFiles”文件夹,双击“MicrosoftOffice”子文件夹→打开“Office”文件夹后,双击“PowerPoint”图标→启动“PowerPoint”系统。

A层学生操作:

创建桌面快捷方式,如果需要经常使用PowerPoint系统可以在桌面设置一个快捷程序。

单击“开始”菜单,选择“程序”选项,在打开的“程序”子菜单中单击“MicrosoftPowerPoint”图标,然后按住键并拖运鼠标把图标放到桌面适当的位置上再释放鼠标,此时在桌面上就设置了一个“PowerPoint”的快捷程序,以后在使用时只需双击桌面上该图标即可以启动“PowerPoint”系统。

在操作训练的过程中,我们不断给予各个不同层次学生表扬和鼓励,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动力。

采用此种教学方法,既能树立起学生学习的信心、培养学习的兴趣,又增强了课堂的学习气氛。

5.进行课后作业分层

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在每学完一课或一个单元后,都给学生发放一定的书面作业与上机操作练习题。

在发放之前,首先是认真审题,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成高中低三个档次。

低档题为知识的直接应用和基础操作;中档题为举一反三题;高档题为综合题或探索性题目。

A层学生做中高档题,B层学生必做中低档题,并且鼓励努力做高档题,而C层学生是低档题必做,尽可能去做部分中档题。

通过这样的练习要求,既可减轻学生的负担,也可以比较有针对性、有效地杜绝了学生间的抄作业现象,使得B、C层次的学生作业不会做时,慢慢习惯查找书本、请教同学、老师、家长等,做到真正弄懂学会。

而A层的学生也可以大大地提高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探索性学习能力,还有学习的效率。

四、课题研究成果

本课题研究至今,从研究的效果来看,课题研究提高了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民主意识得到了增强,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培养了学生独主自信、合作互助等良好的品质,从整体上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1.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分层教学能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设定恰当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

通过分层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明显提高。

A层的学生觉得知识更是有趣了,知识面拓宽;B层的学生现在也喜欢动脑筋;C层的学生觉得信息技术不是那么难学了。

学习的课堂氛围更为积极、浓厚。

各层次的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习的热情大为高涨。

不仅如此,一些性格内向羞于回答问题的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现在课堂上表现活跃。

学生的学习能力明显提高,具体表现为:

上课能积极开动脑筋,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操作能力也得到提高。

课堂效率得到明显提高,教师事先针对各层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与练习,使得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各有所得,获得成功的喜悦,操作训练始终使教师和学生紧密结合,学生的班级凝聚力增强。

这极大地优化了课堂教学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提高师生合作、交流的效率;其次,教师在备课时事先估计了在各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了充分的准备,使得实际施教更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极大优化信息技术教学。

分层教学法的实施,避免了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后无所事事的状况,同时,所有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成,心理品质得以逐渐优化,而这又进一步促进学生更为积极地探索软、硬件知识,自主地结合理论进行操作,掌握知识,发现规律。

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增强,信息素养得以提高。

而且,学生之间的合作变得活跃和突出,这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

总之,通过这一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效率。

同时提高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学生的考试成绩有明显的提高。

通过三年多的学习,实验班学生的成绩明显超过了普通班(见下表)。

班级

考期

考试方式

平均分

合格率

优秀率

实验班

(07年)

会考

(07年)

机试

75.6

84%

49%

笔试

60

53%

10%

作品考试

69.8

96%

21%

实验班

(06年)

会考

(06年)

机试

60.1

65%

20%

笔试

55

40%

2%

作品考试

62

80%

9%

普通班

(05年)

会考

(05年)

机试

40

58%

8%

笔试

46

20%

3%

作品考试

61

78%

5%

学生的计算机作品也得到明显的提高,不但会考成绩优良,而且今年我镇实验班的同学参加花都区计算机作品大赛取得了好的成绩。

在06年花都区中小学生计算机作品比赛中,龚颖贤的动画《雨之故事》获二等奖、王思婷的电子报刊《多姿多彩的广州》获二等奖、龚浩贤的电子报刊《和谐新广州》获二等奖、汤惠敏电子报刊《和谐新广州》获三等奖。

在第三届花都区中小学生电脑作品比赛中,龚浩贤的电子报刊《绿色广州》获二等奖、王思婷电子报刊《天使雨》获三等奖、汤惠敏电子报刊《落卡文学》获三等奖、袁启成的网页《中学生探索求知网》获三等奖。

在07年,龚浩贤的电子报刊《春节风俗大观》在花都区获一等奖,在广州市三等奖;花都区“历史作品征集及评比活动”,在电脑绘画方面,谭嘉豪的《窦娥冤》、叶雁茹的《战国军事》、黄静文的《岳飞传》均获一等奖,汤成灏的《华佗之死》、庾海欣的《巾帼英雄》均获二等奖,庾诗韵的《名人古迹》获三等奖。

在08年,汤成颢的动画《神七飞天》获广州市三中小学生电脑作品比赛等奖。

在广州市第二届校园动漫美术创作比赛中,龚颖贤的《人民英雄洪秀全》、黄淑莹的《魔鬼与天使》均获三等奖。

2.信息技术教师能力得到提升

在备课时,教师经常要针对各层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练习和教案,这有效提高教师了教学设计能力。

在课堂上,要有效地组织好各层学生的学习,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

学生所提的问题各不相同,这些问题不仅仅涉及到计算机基本操作、文字处理、多媒体制作、网页制作、网上信息寻找等技术方面,而且涉及到程序的开发、审美艺术、硬件时尚等诸多领域,所有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崭新的课题,迫使教师不得不认真去思考、学习和探索。

分层教学在提高全体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教师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和掌握新的技术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自觉跨越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主动实施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教学。

所有这些,都有利于教师能力的全面提升。

第七届信息技术年会上,我课题组成员江慧琴老师的教学设计《设置超级链接》获初中组市二等奖,袁定斌老师的《第3节网上收集信息》获初中组市三等奖。

在07年,广州市“书香校园”网页评比中,江慧琴老师创建网页获一等奖、彭建东老师创建网页获三等奖,这也是课题成立以来我镇信息技术老师首批获广州市的奖项。

本人在广州市第二届校园动漫美术创作比赛中,被评为这届比赛的优秀老师指导员。

本人写的《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探究与试验》论文,被刊登在《花都教研》上。

五、思考

1.初三的升中考试又不考信息技术科,这样大大挫伤了师生的积极性,使我们的研究难以推广、落实。

因此我们更注重对学生的平时学习过程的积累,及时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2.老师的底气不足,如果只靠教师的自我学习和日常积累进行本课题研究,效率低、收获少,很需要专业的引领。

另外,大班教学,一个教师面对四百多个学生,在有限的时间、精力里,对每个学生进行详细评价,在方法、组织管理上还有待提高。

3.发展不平衡。

我们课题是以镇为单位的,但我校取得较好效果,而炭二中成绩一般。

这是生源问题还是其他呢?

4.大的学校氛围还是应试教学,而我们却不断进行创新、改革,我们能走多远呢?

主要参考文献:

[1]《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第一范网

 维果茨基 《维果茨基文集》 高等教育出版社

[3]刘树仁 《试论分层递进教学模式》《课程·教材·教法》,

[4]张宇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论文天下论文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