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林业发展中长期规划070117广州修改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961023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157.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市林业发展中长期规划070117广州修改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广州市林业发展中长期规划070117广州修改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广州市林业发展中长期规划070117广州修改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广州市林业发展中长期规划070117广州修改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广州市林业发展中长期规划070117广州修改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州市林业发展中长期规划070117广州修改版.docx

《广州市林业发展中长期规划070117广州修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市林业发展中长期规划070117广州修改版.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州市林业发展中长期规划070117广州修改版.docx

广州市林业发展中长期规划070117广州修改版

 

广州市林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广州市林业局

广州地区绿化委员会办公室

2006年11月

 

《广州城市林业发展规划》编制人员

一、总编制组

组长:

彭镇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教授

副组长:

谢左章广州市林业局副局长,工程师

宋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

成员:

王成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刘燕堂广州市林业局

粟娟广州市林业局,副研究员

陈先仁广州市林业局

二、专题编制组

【专题组一】广州林业发展定位与理念

组长:

李智勇刘燕堂

主要参加人:

樊宝敏 校建民

【专题组二】广州林业发展指标

组长:

张志强徐程扬

主要参加人:

谢宝元李湛东王春英刘丽娜邢星

【专题组三】广州林业发展总体规划与布局

组长:

王成 粟娟贾宝全

主要参加人:

郄光发 詹晓红孙朝晖

 

【专题组四】广州林业工程建设规划

组长:

李意德黄世能

主要参加人:

陈步峰徐建民骆土寿孙冰周光益许涵陈德祥

【专题组五】广州数字林业系统

组长:

胡月明贾宝全

主要参加人:

包世泰张河远杨海东谢健文谢洁锐王长委

【专题组六】广州林业发展保障体系

组长:

张方秋邱尔发

主要参加人:

吴泽鹏崔杰潘文

目录

一、广州市未来林业发展形势与需求分析1

(一)林业建设回顾与“十一五”展望1

1.“十五”期间林业建设回顾1

2.“十一五”时期林业发展展望4

(二)中长期林业需求分析5

1.生态需求6

2.社会需求6

3.产业需求8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9

(一)指导思想9

(二)发展目标10

1.完善生态廊道,优化森林网络10

2.发展近自然林,提高资源质量10

3.活跃森林旅游,繁荣特色产业11

4.加强灾害监控,保障森林安全11

5.传承岭南文化,建设森林城市11

6.改善人居环境,促进身心健康11

(三)指标体系12

1.指标确定原则12

2.核心指标12

3.分阶段林业发展指标值16

三、发展布局17

(一)结构布局17

1.三大森林体系17

2.三林三园三网三绿18

(二)空间布局18

1.一城19

2.三地19

3.五极20

4.七带21

5.多点22

四、建设工程23

(一)林业生态体系工程24

1.山地森林保育工程24

2.湿地及沿海防护林保护与建设工程26

3.绿色通道建设工程29

4.特殊地段植被改造工程31

(二)林业产业体系工程32

1.森林生态旅游工程33

2.森林食(药)品产业工程35

3.林业高技术产业工程36

(三)森林文化体系工程37

1.人居林建设工程38

2.森林生态文化传承工程39

(四)森林保护能力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40

1.森林灾害防控与森林资源保护能力建设工程40

2.林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42

五、投资概算43

(一)工程总投资43

(二)分项工程投资43

(三)资金筹措渠道44

六、保障体系47

(一)建立健全林业法规体系,继续推动依法治林工作47

(二)建立和完善以各级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稳定的林业投入体系,建立健全多元化林业资金筹措渠道及投入机制48

(三)建立健全生态科普和林业普法体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社会建设49

(四)提高林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林业科技成果转化49

(五)深化林业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林业管理水平50

(六)协调与统筹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城市林业建设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51

(七)加强区域合作,充分利用泛珠三角合作框架机制,推动林业共同发展51

(八)完善国有林场、森林公园和非公有制造林的产权与管理机制52

(九)探索多种方法逐步解决生态移民问题52

一、广州市未来林业发展形势与需求分析

(一)林业建设回顾与“十一五”展望

1.“十五”期间林业建设回顾

“十五”期间,广州林业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适宜创业发展和适宜生活居住的现代化大都市发展目标,把林业作为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来建设,实施“森林围城、城在林中”战略,以青山绿地工程建设为切入点,大力发展城市林业。

广州市在造林绿化工作中贯穿“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原则,城市林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到2005年末,广州市林木绿化率达到42.2%,森林覆盖率达到38.0%,森林布局进一步优化,森林质量显著提高,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一是森林总量增加,布局进一步优化。

2003年广州启动了多部门多行业协同参与的“青山绿地工程”,加强城市林带、林区和城市园林建设,全力建设城市森林生态体系,三年新增和改造绿地119平方公里,同时对338个、共14.9平方公里的采石场进行整治复绿。

工程根据市域“三纵四横”的生态廊道布局,以生态规划和园林造景的手法探索广州市森林建设模式。

主要通过建设主干道景观林带、城区周边林区和进出口道路景观节点,以主干道林带作为生态廊道,连接中心城区的园林绿地和城郊的森林绿地,构建有特色的“林带+林区+园林”的城市森林体系。

林业部门牵头组织实施的林带林区工程建设,新增和改造绿地达95.5平方公里,其中新增绿地47.57平方公里。

在城市的1350平方公里范围内绿地率提高了3.5个百分点,人均绿地面积增加了6.34平方米;在城市东南部新增和改造绿地64.1平方公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广州森林资源“北多南少、东西更少”的状况,绿地布局更加合理优化,“林带+林区+园林”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初步建成,森林围城的目标正逐步实现。

二是森林质量提高,功能进一步增强。

首先,通过实施分类经营和林分改造,公益林面积大幅度增加,森林的树种组成和年龄结构得到有效调整,林分生产力显著提高。

至2005年,全市共规划建设生态公益林239.04万亩,占全市有林地面积的53.2%,其中121.5万亩省级生态公益林已完成区划界定工作。

通过加大林分改造的力度,混交林比例达78.2%,优良林分比例占85.1%,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比“十五”初期提高了16.4个百分点;通过封育管护和林分改造等措施,使疏残林、低效林逐年减少,一、二类生态公益林的比例分别达32%和59.2%。

其次,各具特色的森林大道和绿色长廊初步建成。

采用内灌外乔、林水结合、“林区+田园风光”等模式,大力建设公路、铁路和河流林带,使城市主干道、主要出入口的林带由无到有、由窄变宽、由疏变密、由断变连,景观效果和生态功能不断提高。

第三,通过着力抓好重点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流溪河、石门国家森林公园和各区、县重点建设的17个森林公园基本建成,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满足了市民森林生态休闲旅游日益增长的需求。

三是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

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力度不断加大。

组建、装备了1000人的专业或半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完成了基于“3S”技术的森林防火指挥中心首期工程建设,建设了长2258公里、面积5.08万亩的生物防火林带,防范、指挥、扑救森林火灾的能力大大提高。

森林病虫害防治率保持在90%以上。

同时,加大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和执法检查的力度,侦破了“11·21”等一批破坏野生动物资源重大案件,非法猎捕、运输、销售、摆卖野生动物的违法活动得到遏制。

配合疫病防控的需要,部署开展了扑杀果子狸等高危野生动物行动和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专项行动,为夺取抗击“非典”的胜利,防控疫病在人和动物间可能发生的相互传染作出了贡献。

四是以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为特色的林业产业初具规模。

首先,森林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

编制完成《广州市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全市共批建各级各类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50个,面积112.5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26%,占国土面积的10.1%。

通过加快森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三桠塘幽谷溯溪游”、“广东流溪梅花节”、“石门红叶节”等知名森林旅游线路和旅游品牌,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近5年实现森林旅游收入2600万元,年均增长10%。

全市10个重点森林公园年接待游客525.9万人次。

其次,开辟了商品林、经济林基地。

建成以南洋楹、尾叶桉、马占相思、杉、竹为主的速生丰产商品林近50万亩;发展荔枝、龙眼、黄皮等各类经济林果面积达83.5万亩。

经济林果年产值已达1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3%。

第三,绿化苗木花卉产业发展迅猛。

苗木花卉年产值为14.6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全市林业苗木花卉从业人员达6163人。

建成上规模的苗木花卉基地65个,年产苗木花卉4500万株,适应了城市绿化发展和市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第四,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业逐渐兴起。

建立以观赏、科研、医药为主要用途的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企业20多家,年产值约3亿元。

林业绿色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五是林业科技创新与管理能力不断增强。

加大了森林资源管护、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中科技支撑的力度。

完成了基于“3S”技术的森林防火指挥中心首期工程建设。

加大了林业科技投入,推进成果应用,引进专业人才。

更加重视城市林业发展规划,森林防火工作和信息技术应用。

各级主管部门重视发挥科学技术在林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市林业局在8个重点风景区和森林公园,分别建立小气候、环境健康程度全自动检测体系,实现了环境质量的自动化监测、预报与定时发布。

为加强公益林保护管理,增强生态公益林保护意识,颁布了《广州市生态公益林条例》,依法治林逐步走上轨道,使生态公益林保护建设进一步规范。

抓经济补偿,切实保障林农的合法权益。

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由最初的每亩4元逐步提高到2004年的每亩13元,个别地方(如白云区)还自行配套了50%的补偿资金。

六是林业的地位显著提高,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

通过实施“青山绿地工程”和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建设,广泛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广大市民对林业的认知程度不断提高,各部门、社会各方面关心、支持林业建设的热情日益高涨,林业的地位不断提高。

据初步统计,“十五”时期,各级财政投入林业的资金达13亿元,其中市财政投入8亿元,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有力地促进了各项林业工作的开展;大力倡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通过以款代劳、认种认养绿地、管护古树名木、绿化公益宣传、门前绿化“三包”等方式履行义务。

把3月12日“植树日”改为3月义务“植树月”,全市以各种形式履行植树义务人数达791.48万人次,直接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141.03万人次,植树389.35万株,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75.38%。

市民爱绿、护绿、建绿的生态文明意识已蔚然成风。

2.“十一五”时期林业发展展望

2004—2005年,广州市组织编写了《广州城市林业发展概念规划》和《广州市林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了“一城、三地、五极、七带、多点”的森林总体格局,重点构建“三林、三园、三网、三绿”的城市森林生态结构体系。

2006年初,广州提出了在2008年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这是服务2010年举办绿色亚运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对于提升城市生态品位,弘扬城市森林文化,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加强以广州城区为核心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建设。

继续推进青山绿地工程等林业重点建设,在城区中心区604平方公里以外的市域范围内建设绿地100平方公里,其中新增绿地61平方公里,改造升级绿地39平方公里。

在广州东、南、北各方向建立、完善、拓展五条贯穿城乡的道路林带,连接森林公园、中心镇村、绿色生态旅游景点等,形成贯通城乡、生态高效、景观优美的绿色廊道;在广州环城高速路两边建设150-200米宽的林带,完善森林围城的环城林带;加大近郊森林公园和生态风景林林分改造和升级的力度,增加具有岭南特色的乡土树种比重,优化森林群落结构,促进向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方向发展,构建多层次、多样性的森林生态景观系统,满足市民日益高涨的生态旅游和森林休闲需求。

二是推进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逐步推进珠江口以南沿海骨干防护林带建设,着力抓好海堤基干林带、滩涂湿地红树林区、工业防护湿地林区和农田湿地林网等工程建设。

通过加快沿海防护林、滨海水网区农田防护林建设,增加东南部地区的森林资源总量,增强防护林体系抵御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的生态防护功能;加强南部水网滩涂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增加生物多样性,完善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充分发挥湿地“城市之肾”的功能作用。

形成林水一体的“森林—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景观。

三是开展新农村绿色家园建设。

积极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纳入林业的建设内容,开展林中村建设和风景林(风水林)建设工程。

重点对近郊300个村庄进行“一园、一带、一林网”绿化建设,使村庄居民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促进村容、村貌的绿化美化和乡风文明建设;针对全市现存的风水林进行修复和改造,优化森林结构,提升林分质量,提高物种多样性,增强森林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减少水土流失和美化环境的功能,建设山清、水秀、花香、民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是促进花卉苗木产业建设。

引导城区污染菜地种植结构调整和城郊花卉苗木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城市周边受污染的零散菜地,发展非食用种植业,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出资、城市增绿、农民增收的局面,进一步促进绿色特色产业的发展。

(二)中长期林业需求分析

在2010年之后,经过“十一五”时期广州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城市发展对城市林业的需求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届时,广州林业将进一步面临社会主导需求、消费层次、资源配置方式的深刻变化,有限的林业生产力与社会对林业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特别是生态社会文化需求的矛盾,将构成此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林业发展的主要矛盾。

在这种主要矛盾的推动下,广州林业建设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已有的林业发展为基础不断提升城市林业发展水平成为必然。

1.生态需求

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城市森林建设,将其作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以发展城市森林为重要内容的生态城市建设被认为是21世纪城市建设的理想模式。

广州发展城市林业顺应了世界林业发展的潮流。

广州作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城区范围不断扩大,城市产业迅速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成为不可逆转之势。

在这种形势下,广州的生态环境形势也将更加严峻。

由于生态型绿地面积的缩小,工业的发展,汽车数量的增加,城市热岛效应、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将长期存在,甚至在某些方面会更加严重。

城市森林在改善小气候,缓解热岛效应,减轻空气污染,固碳放氧,减弱噪音,杀菌除尘,减轻土壤重金属污染,保持水土,增加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多种生态功能。

据测算,广东省345万公顷生态公益林仅在同化CO2、释放O2、涵养调节水量、保土、生态旅游5项指标中,在“十五”期间的5年内新增的生态效益就达670亿元,投入产出比高达1:

36。

为了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满足城市生态建设的需要,就必须加快城市林业发展,构建多样性、多功能、高效、稳定、城乡一体化的森林生态系统,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向森林化方向发展,实现由绿化层面向生态层面的提升,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建设“两个适宜”山水生态城市服务,充分发挥林业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在未来,广州城市发展对林业的生态需求将进一步提高,发展城市森林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城市和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生态产品和服务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2.社会需求

加强城市林业建设,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

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意识和生态制度。

从历史上看,人类文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

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

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的阶段。

生态文明包含三个重要的特征:

较高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

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城市林业呈现方兴未艾之势。

加强城市林业建设,不仅可以绿化美化环境,还可以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城市林业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社会发挥巨大作用。

因此,加强城市林业建设,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然要求,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发展城市林业是改善市民生活环境、增进人民身心健康、满足社会生态文化消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需要。

城市是人口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森林的多少、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关系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影响人们的生命质量。

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可以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增进健康、益寿延年,对个人、对社会都有极大的利益。

森林对人的性格修养、心理健康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森林植物种类繁多,千姿百态,形态、色彩、芳香、风韵随季节而变化,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学享受。

森林在体现着自然节律的同时,为城市带来生命的气息,也为人们提供走进自然、亲近自然的场所。

人们在森林中体验自然,感悟自然,陶冶了情操,也提高了生态意识。

此外,配置合理的城区森林公园,在意外灾害(如火灾、地震等)出现的紧急情况下,还可为市民提供临时的避灾场所。

随着广州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人口规模将继续增加。

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广州市户籍人口和常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将达到1290万(其中市辖十区1090万);到2020年,人口将达1500万,人口压力将越来越大。

同时,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对良好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在未来,城市“绿色GDP”的高低将成为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城市森林带来的间接经济效益比直接经济效益大得多,能显著提高城市绿色GDP。

据测算,美国城市中,1亿棵成年树每年可节省300亿度电,相当于节省20亿美元的能源消耗。

可见,城市森林由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所带来的降低能源消耗的作用十分显著。

而且,城市森林必将成为城市品牌和城市品位的重要象征,对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优化投资环境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有效带动旅游、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城市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在广州加快城市林业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保护多样化的自然生境和多样化的生物种类,保护古树名木和乡土野生动植物资源,弘扬森林文化,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生态文化需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提高全社会生态道德意识和素质,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

3.产业需求

林业既是十分重要的公益事业,又是十分重要的绿色产业。

城市森林具有多种类型,城市林业在为社会提供丰富的林产品,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肩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任务,产业需求也越来越大。

即使在发达国家,林业也是非常重要的经济支柱。

加拿大林产工业生产总值一直占全国工业生产总值的15%左右,林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6%左右,是加拿大第一创汇产业。

芬兰林产品贸易额占全国贸易额的32%,也是全国第一创汇产业。

从目前来看,花卉和苗木产业已经成为广州城市周边地区的支柱产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渴望回归到森林中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健身娱乐、亲近自然,这种绿色消费将更加时尚,能为社会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就广州而言,林业产业发展的潜力极为可观。

“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是广州优越自然地理条件的写照。

水热资源丰富,森林物种繁多。

任何一个物种得到有效开发,都有可能办成一个大产业。

比如,南洋楹、尾叶桉、马占相思、杉、竹、荔枝、龙眼、黄皮等。

市场需求为林业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潜力。

从国内外市场看,社会对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量呈逐年攀升之势,供给缺口越来越大,价格也呈上升趋势。

而且林业产业的发展在安置劳动力方面也存在很大的潜力。

林业是一个需要劳动力多、技术含量较低的产业,是农民最适应、最直接、最可靠的就业方式。

通过森林旅游、花卉苗木、林产品加工、野生动物养殖加工等产业发展,并不断形成和延伸产业链,通过产业连接,实现城乡互动、以城带乡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用发展的眼光看,发展林业生物产业的前景更是无比广阔。

这对于突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约束,保障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科学界和经济界一致认为,生物产业将取代IT产业成为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引擎。

其市场容量将是IT产业的10倍。

目前,全世界都把目光盯在了这一热点领域。

发展生物产业,一靠生物质资源,二靠转化利用技术。

但最根本的,还是要有生物质资源作保证。

森林是自然界公认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其非常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无与伦比的可再生性,为生物产业的发展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

可见,发展林业产业,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还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和可观的经济效益,既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对林产品的需求,又促进城市郊区农民的增收致富。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从广州实际出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实施生态建设为主的城市林业发展战略,以“建设岭南绿色名城,打造南粤生态家园”为基本理念,以林业重点工程为载体,大力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构建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培育先进的森林文化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绿色GDP增长,为“生态广州”、“森林城市”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二)发展目标

经过“十一五”建设,广州市林业发展将进一步向高效益和高质量方向发展。

由于历史欠帐较大,加之广州市城市化速度快,社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城市生态环境对森林需求不断加强,城市居民健康对环境质量的依存度进一步提高。

发挥城市森林在缓减压力、改善居民身心健康的功能也将是中长期林业发展与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城市森林建设与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可以概括为:

完善生态廊道,优化森林网络;发展近自然林,提高资源质量;活跃森林旅游,繁荣特色产业;加强灾害监控,保障森林安全;传承岭南文化,建设森林城市;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居民健康。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