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单元质量检测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960928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0.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教育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单元质量检测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教育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单元质量检测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教育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单元质量检测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教育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单元质量检测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教育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单元质量检测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教育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单元质量检测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

《高中教育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单元质量检测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教育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单元质量检测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教育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单元质量检测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

高中教育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单元质量检测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教学资料范本

【高中教育】2020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单元质量检测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编辑:

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

【20xx精选】最新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单元质量检测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时间:

150分钟 分值:

150分)

一、基础巩固(18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

B.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C.期山东为三处

D.宋将军故自负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项王军壁垓下

B.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C.常岁赋敛百姓

D.贼二十余骑四面集

5.名句默写。

(6分)

(1)提刀而立,为之四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未云何龙?

复道行空,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作者讽谏时弊以秦朝灭亡为借鉴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二、阅读鉴赏(5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9分)

项羽究竟死于何地

①《太史公书》问世至今已两千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

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

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

②《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

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

《汉书·灌婴传》也记载:

“项籍败垓下去,婴将车骑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

”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

③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

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

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

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船待”?

二、《史记·项羽本纪》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

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代,情节亦淡然松弛了呢?

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

这就是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的根源所在。

三、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

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船待”的佳话。

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

④其实,项羽“身死东城”,自古以来有史迹为证。

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县志》载:

“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

”阴陵、东城两地,《××县志》记载则更为明确:

“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

……羽溃围南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

”“东城,县东南五十里。

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

⑤项羽殉难前在××县境内留下的遗址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十余处。

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

6.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3分)(  )

A.《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

B.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

C.××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

D.项羽崛起于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

7.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一项是(3分)(  )

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船待”的生动描写。

B.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乌江亭长船待”的佳话。

C.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

D.作者认为司马迁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

B.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

C.《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

D.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都在安徽××县境内。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19分)

范雎者,魏人也。

事魏中大夫须贾。

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

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

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

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

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

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

范雎得出。

后魏齐悔,复召求之。

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姓名曰张禄。

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

王稽知范雎贤,过载范雎入秦。

秦相穰侯①车骑从西来。

范雎曰:

“吾闻穰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我宁且匿车中。

”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

“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

无益,徒乱人国耳。

”即别去。

范雎曰:

“吾闻穰侯智士也,其见事迟,乡者疑车中有人,忘索之。

”于是范雎下车走。

行十余里,果使骑还索车中,无客,乃已。

王稽遂与范雎入咸阳。

拜范雎为客卿,谋兵事。

卒听范雎谋,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

后二岁,拔邢丘。

范雎日益亲,因请间说曰:

“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

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

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

”昭王闻之大惧,于是逐穰侯于关外,拜范雎为相。

秦封范雎以应,号为应侯。

魏使须贾于秦。

须贾辞于范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②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

数曰:

“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

不然者,我且屠大梁。

”须贾归,以告魏齐。

魏齐恐,亡走赵。

范雎既相,入言于王曰:

“非王稽之忠,莫能内臣于函谷关。

今臣官至于相,王稽之官尚止于谒者,非其内臣之意也。

”昭王召王稽,拜为河东守。

又任郑安平,昭王以为将军。

范雎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戹者。

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秦昭王欲为范雎必报其仇。

赵孝成王卒取魏齐头予秦。

后五年,昭王用应侯谋,大破赵于长平。

已而与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杀之。

任郑安平,使击赵。

郑安平为赵所围,以兵二万人降赵。

应侯席槀请罪。

后二岁,王稽为河东守,与诸侯通,坐法诛。

而应侯日益以不怿。

(节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注】 ①穰侯:

战国时秦国大臣,原为楚国人,秦昭襄王之舅,宣太后异父同母的大弟,凭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独揽大权,后来四次任丞相,因食邑在穰(今河南省××市),号为“穰侯”。

②莝(cuò):

铡碎的草。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 阴事:

隐秘的事情,机密

B.雎详死详死:

感觉(自己)快要死了

C.范雎大供具供具:

摆设酒食

D.与诸侯通,坐法诛坐法:

犯法判罪

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范雎忍辱负重,坚韧顽强。

他不因遭受困辱而沮丧,能够激励意志以奋发。

在魏国被魏相魏齐屈打几乎致死,并不因此而气馁,入秦之后命运有了转机。

B.范雎机智过人,行事谨慎。

须贾告发,魏齐严刑拷打,他假死逃过一劫;去秦国的路上,秦相穰侯有所怀疑,他藏起来,后来又下车步行,又逃过一劫。

C.范雎能言善辩,谋深虑远。

因此信威于强秦,在国内打击外戚势力加强王室集权,在国外拓疆开土,为秦国成就帝业奠定了基础,在历史上有一定功绩。

D.范雎睚眦必报,任人唯亲。

先后逐穰侯,辱须贾,迫魏齐;在白起因与秦王有隔阂而被杀的情况下,荐郑安平任大将,后又荐王稽任河东守,造成恶果。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

“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

无益,徒乱人国耳。

”(5分)

译文:

                                    

(2)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

(5分)

译文: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19分)

大龙湫记

(元)李孝光

大德七年秋八月,予尝从老先生来观大龙湫,苦雨积日夜。

是日,大风起西北,始见日出。

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

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

行过二百步,乃见更作两股相倚立。

更进百数步,又如树大屏风。

而其颠谽谺①,犹蟹两螯,时一动摇,行者兀兀不可入。

转缘南山趾,稍北,回视如树圭。

又折而入东崦,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著四壁,或盘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

东岩趾有诺讵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著人。

走入庵避,余沫进入屋,犹如暴雨至。

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

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

是后,予一岁或一至。

至,常以九月,十月则皆水缩,不能如向所见。

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矼②上,渐闻有水声。

乃缘石矼下,出乱石间,始见瀑布垂,勃勃如苍烟,乍小乍大,鸣渐壮急。

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红如丹砂。

石间无秋毫土气,产木宜瘠,反碧滑如翠羽凫毛。

潭中有斑鱼廿馀头,闻转石声,洋洋远去,闲暇回缓,如避世士然。

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壮一倍,不可复得瓶。

乃解衣脱帽著石上,相持扼掔,争欲取之,因大呼笑。

西南石壁上,黄猿数十,闻声,皆自惊扰,挽崖端偃木牵连下,窥人而啼。

纵观久之,行出瑞鹿院前,今为瑞鹿寺。

日已入,苍林积叶,前行,人迷不得路,独见明月宛宛如故人。

老先生谓南山公也。

(选自《五峰集》)

【注】 ①谽谺(hānxiā):

山深貌。

这里指山高险。

②矼:

桥。

13。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风起西北,始见日出      始:

起初

B.乃见更作两股相倚立更:

改变

C.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鼓:

击鼓

D.水忽舞向人,又益壮一倍壮:

壮观

14.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

B.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

C.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

D.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

15.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篇游记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记叙了两次游历,通过不同季节的所见所闻,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大龙湫的风姿,二美合璧,美不胜收。

B.文章在结构上通篇用对比手法:

第一段写水大时大龙湫的雄奇喧腾;第二段写水小时大龙湫“乍小乍大”的奇观以及周围的秀丽景色。

C.第一段中,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对奇异的山石进行了精彩传神的描写。

人俯、相倚、大楹、屏风、蟹螯等,巧妙地表现出了山石的千姿百态。

D.第二段,作者写猿猴“窥人而啼”这一场面,着力渲染的是山中的静谧。

猿猴啾啾而啼,更打破了山中的岑寂。

这是承袭前人以声写静的手法。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东岩趾有诺讵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著人。

(5分)

译文:

                                    

(2)日已入,苍林积叶,前行,人迷不得路,独见明月宛宛如故人。

(5分)

译文: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7~18题。

(11分)

寄  远

杜 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7.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5分)

答:

                                    

18.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

请作简要分析。

(6分)

答:

                                    

三、语言运用(14分)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散文毕竟不是诗,仅就散文的抒情而言,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否则,这感情为何不用诗来抒发呢?

它们之间的不同,从整体上看,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更在于情感形式的不同。

一般来说,诗更倾向于一种想象世界中的“独白”式的抒情,因而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散文抒情常以客观的景和事为依托。

20.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退休金双轨制”下定义。

注意是单句形式,不是进行诠释。

(4分)

在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我国的退休养老金制度有两种:

一种是企业职工实行由企业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退休养老金,另一种是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退休养老金由国家财政统一缴纳。

这就是所谓的退休金双轨制。

答:

                                    

21.阅读下面的调查统计表,根据其中反映的情况,回答下面的问题(不得出现数字)。

(4分)

晚间10点档最受欢迎的五类电视节目数据统计表

影视

科普

体育

新闻

综艺

播出比重

19。

5%

14。

6%

13。

7%

15。

5%

9。

7%

收视比重

21。

5%

8。

5%

15。

1%

19。

7%

23。

4%

(1)比较五类电视节目的播出和收视比重数据,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不超过25字)(2分)

答:

                                    

(2)对此结论你有何看法?

请简要阐述。

(不超过50字)(2分)

答: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宋朝人彭几看到范仲淹的画像,惊喜下拜。

拜罢,仔细地看了看,说:

“有奇异品德的人一定有奇异的形貌。

”于是引镜自照,说:

“大致像他,只是少了几根耳毛。

年龄大一些,就应当足够像了。

”到了庐山太平观,见到狄仁杰的雕像眉毛斜飞入鬓,下拜,自我介绍说:

“宋朝进士彭几恭谨地前来拜见。

”又仔细看了很久,回家便喊人拿刀剪和镊子,让他们把自己的眉尾修成斜飞入鬓之状。

家人见他这个样子笑了,彭几生气地说:

“笑什么?

我从前见了范文正公的画像,只遗憾自己没有耳毛;如今见了狄梁公,怎敢不修眉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解析:

选C 期:

约定。

2.解析:

选D 古今义均为“自以为有本事”。

A项,古义:

辉映;今义:

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

B项,古义:

没有不是;今义:

不外乎(多指把事情往小里或轻里说)。

C项,古义:

山的东面;今义:

山东省。

3.解析:

选C 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

A项,副词,才;B项,介词,替,给;D项,介词,用。

4.解析:

选A 名词作动词;B、C、D均为名词作状语。

5.答案:

(1)为之踌躇满志 善刀而藏之

(2)长桥卧波 不霁何虹 (3)秦人不暇自哀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6.解析:

选D 文中无此信息,属无中生有。

7.解析:

选C A、B、D三项分别表现了司马迁、江东父老和本文作者对项羽的同情或肯定,而C项没有。

8.解析:

选B 项羽应该是从阴陵到嗟虞墩,再到东城的。

9.解析:

选B 详死:

装死。

详,通“佯”,假装。

10.解析:

选D 应为“纪传体”。

11.解析:

选D 白起不是因与秦王有隔阂而被杀的,而是因与范雎有隔阂,范雎向秦王进言而被杀。

12.答案:

(1)一会儿,穰侯果然来到,慰问王稽,又对王稽说:

“您该不会和诸侯的说客一起来的吧?

这些人没有用处,只会扰乱(别人的)国家罢了!

(2)把诸侯国的使臣全都请来,与他们坐在堂上,让须贾坐在堂下,在他面前放了草豆掺拌的饲料,又命令两个受过墨刑的犯人在两旁夹着,让他像马一样来吃。

参考译文:

范雎,是魏国人,侍奉魏国的中大夫须贾。

须贾替魏昭王出使齐国,范雎跟从前去。

齐襄王听说范雎能言善辩,就派人给范雎送去了十斤黄金以及牛肉美酒之类的礼物。

须贾大怒,以为范雎把魏国的机密出卖给齐国,把这件事情告诉了魏相国魏齐。

魏齐叫门人鞭打范雎,打断了他的肋骨,打落了他的牙齿,范雎装死,门人就用草席包住他,丢在厕所里。

当时,魏齐正在宴客,宾客们喝醉了酒,轮番在他身上撒尿,故意侮辱他。

范雎最后得以逃出来。

后来魏齐后悔了,又派人要把他找回来。

魏国人郑安平得知此消息,就带了范雎一起逃走,躲藏起来,把他的姓名改为张禄。

秦昭王派遣使者王稽到魏国。

郑安平就在夜里带着张禄来拜见王稽。

王稽知道范雎是位贤才,载着范雎进入秦国。

秦国之相穰侯的车马从西边驶来。

范雎说:

“我听说穰侯独揽秦国大权,他讨厌接纳诸侯的说客,我不如暂时躲在车子里。

”一会儿,穰侯果然来到,慰问王稽,又对王稽说:

“您该不会和诸侯的说客一起来的吧?

这些人没有用处,只会扰乱(别人的)国家罢了!

”随即告别离开。

范雎说:

“我听说穰侯是个智谋之士,他看出您有所迟疑,刚才怀疑车中有人,却忘记了搜查一下。

”于是范雎就跳下车来奔走。

走了十多里,穰侯果然派骑兵回来搜查车子,没发现有说客,才作罢。

王稽于是与范雎进了咸阳。

昭王任命范雎为客卿,谋划军事。

最后听从了范雎的谋略,派五大夫绾带兵攻打魏国,拿下了怀邑。

两年后,又夺取了邢丘。

范雎一天比一天更加被昭王亲近,于是趁昭王在闲暇方便之时进言说:

“我在山东时,听说秦国有穰侯,没听说秦国有秦王。

既然这样那么大权怎能不倾覆,政令怎能由大王发出呢?

我暗自替您担忧,您去世以后,拥有秦国的怕不是您的子孙了。

”昭王听了这番话,大感惊惧,于是把穰侯驱逐出关外,任命范雎为相国。

秦昭王把应城封给范雎,封号称应侯。

魏王派须贾出使秦国。

须贾去向范雎辞行,范雎便大摆宴席,把诸侯国的使臣全都请来,与他们坐在堂上,让须贾坐在堂下,在他面前放了草豆掺拌的饲料,又命令两个受过墨刑的犯人在两旁夹着,让他像马一样来吃。

范雎责令他道:

“给我告诉魏王,赶快把魏齐的脑袋送来!

不然的话,我就要血洗大梁(魏都城)。

”须贾回到魏国,把情况告诉了魏齐,魏齐十分害怕,逃到了赵国。

范雎做了秦相国之后,进宫告诉昭王说:

“如果没有王稽的忠诚,就不能把我带进函谷关来。

现在我的官位已至相国,但是王稽的官位还只是个谒者,这不是他带我来秦国的本意啊。

”于是昭王召见王稽,封他做河东太守。

范雎又举荐郑安平,昭王便任命郑安平为将军。

范雎于是散发家里的财物,用来报答所有那些曾经帮助过他而处境困苦的人。

凡是给过他一顿饭吃的小恩小惠他也必定报答,而瞪过他一眼的小怨小仇他也是必定报复的。

秦昭王一定要替范雎报此仇,赵王最终取下魏齐的头颅送到秦国。

五年后,昭王采取应侯的策略,在长平城大败赵军。

不久,范雎和武安君白起有了隔阂,就在昭王面前进谗言,杀了白起,又保荐郑安平,让他率领军队攻打赵国。

郑安平被赵军包围,他带领两万人投降了赵国。

对此应侯跪在草垫上请求惩处治罪。

两年后,王稽做河东太守,却与诸侯勾结,犯法被处死。

为此,应侯一天比一天不愉快。

13.解析:

选A 始:

才。

14.解析:

选A 原句为:

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

先生曰:

“壮哉!

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

15.解析:

选C 应该是运用了“比喻”手法。

16.

(1)东山脚下有诺讵那庵,相距五六步远,山风横吹过来,瀑水就飞溅到人的身上。

(2)这时太阳已经落山,青苍的树林里堆满了落叶,往前走时,人们迷失找不到路径,只见明月当空依依多情仿佛老朋友。

参考译文:

大德七年秋季八月间,我曾经跟随老先生来观赏大龙湫瀑布,正逢阴雨连绵,日夜不停。

这一天,大风从西北刮起,才见到太阳出来。

大龙湫的水势正大,进入山谷,还不到五里多路,就听到巨大的声响从谷中曲折传出,跟随者都胆战心惊。

望见西北方屹立的一座山峰,作出人俯伏的姿势,又很像堂前的柱子。

走过二百步,于是见到此峰变得好像是两腿互相支撑站立。

再前行几百多步,此峰就又像是树立着的大屏风了。

它的顶峰裂开而又深陷,仿佛螃蟹的两只螯足,不时地摇动,游人心神紧张而不敢再往里走。

于是转身沿着南山脚,向偏北方向走去,回头再看那山峰就像是树立的玉圭了。

又转弯进入东山,抬头就看见大水从天上直落到地上,一点水也不沾挂四边石壁,有时瀑水在半空中回旋久久不落,刹那间又迸落如雷霆万钧。

东山脚下有诺讵那庵,相距五六步远,山风横吹过来,瀑水就飞溅到人的身上。

走进庵堂躲避,瀑水的余沫仍然会飞溅入屋,好像暴雨来了一样。

瀑水向下冲击大水潭,轰然震响如同万人击鼓。

游人互相拉手说话,只看见嘴巴张开,却听不见话音,于是相视大笑。

老先生说:

“壮观啊!

我走遍天下,没有见过如同这样的瀑布。

”从此以后,我每年有时来一次,来时,常在九月,因为在十月,瀑水就减少,不能像以前所见到的那样了。

今年冬天又是大旱,我自外而来,到诺讵那庵外的石桥上,渐渐有水流声可以听到。

于是顺着石桥下去,走出乱石丛,才看见瀑布垂挂着,水气喷溢升腾有如青色的云烟,忽大忽小,而水声也渐渐宏壮急迫起来。

瀑水跌落在水潭中低凹的石面上,石面被瀑水猛烈地冲击,反射出丹砂一般的红光。

石间没有丝毫的泥土气息,生长于此的树木本该瘦瘠,却反而像翡翠鸟和野鸭的羽毛那样碧绿光滑。

水潭里有二十多尾斑鱼,听到石头被水冲激转动的声音,就舒缓地摇尾游向远处,悠闲徘徊,就像避世的隐士那样。

家僮此时在石旁放置了大瓶,想盛接由上而来的瀑水,瀑水忽然飞舞着向人们扑来,势头加大了一倍,家僮们不能再取回瓶子。

于是他们解衣脱帽,把它们放在石上,互相牵拉着,想努力取回瓶子,并因此而大声呼叫笑闹。

西南方的石壁上,有几十只黄猿,听到笑闹全都惊惶不安,攀缘着山崖顶端横卧的树木鱼贯而下,窥视着游人而啼叫。

我们放眼观赏很久,才走到瑞鹿院前,瑞鹿院就是现在的瑞鹿寺。

这时太阳已经落山,青苍的树林里堆满了落叶,往前走时,人们迷失找不到路径,只见明月当空依依多情仿佛老朋友。

老先生就是南山公。

17.答案:

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和江面的空寂,另一方面也以景写情,烘托客子思归的孤寂之情。

(意对即可)

18.答案:

这两句写正当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

诗人看到红袖凭楼情景时一下子联想起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回家,于是思家之情更浓重了。

(意对即可)

19.答案:

①并不能完全与诗等同(关键点:

不能与诗等同) ②还不完全是形式和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