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960913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肇庆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广东省肇庆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广东省肇庆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广东省肇庆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广东省肇庆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肇庆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广东省肇庆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肇庆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肇庆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广东省肇庆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本试卷共8页,18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所在县(市、区)、姓名、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上对应位置,再用2B铅笔将准考证号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写在试卷或草稿纸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在答题区内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默写(1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6分)

(1),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闾阎扑地,;舸舰迷津,。

(王勃《滕王阁序》)

(3),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庄子《逍遥游》)

(4)今臣亡国贱俘,,过蒙拔擢,,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李密《陈情表》)

(5)由,?

知之为知之,,是知也。

(《论语·为政》)

(6)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造次必于是,。

(《论语·里仁》)

(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8)居天下之广居,,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

(《孟子·滕文公下》)

【答案】

(1)既自以心为形役知来者之可追

(2)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舳

(3)若夫乘天地之正彼且恶乎待哉

(4)至微至陋宠命优渥

(5)诲女知之乎不知为不知

(6)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颠沛必于是

(7)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

(8)立天下之正位不得志独行其道

【解析】

试题分析:

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二、文言文阅读(4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节选自李密《陈情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尽节于陛下”中的“陛下”:

“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

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B.“二州牧伯”:

牧,古代称州的长官。

伯,长。

C.“犬马怖惧之情”中的“犬马”指狗和马,全句意思是指这两个牲畜对人的惧怕之情。

D.“谨拜表以闻”中的“表”指古代的一种文体,即“奏表”又称“表文”,是臣属给君王带有倾诉衷情性质的上书,如《出师表》。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答案】

2.C

3.

(1)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企求能够准许我完成为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

(3分,“乌鸟私情”1分,“愿”1分,全句大意1分。

(2)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相报,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

(3分,“结草”1分,全句大意2分。

【解析】

2.

试题分析:

C犬马,这是臣子谦卑的话,用犬马自比。

考点:

理解常见古文常识。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

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

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

(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

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

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

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

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

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

(4)语境分析推断。

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二)

(1)子曰: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

(2)子曰:

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论语·述而》)

4.请将上面文字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答案】

(1)古代学习的人是为了自己(增加学识、修养道德),现在学习的人是为了向别人卖弄。

(3分,“自己(增加学识、修养道德)”“为人”各1分,全句大意1分。

(2)诸位认为我有所隐瞒吧?

我对你们没有什么隐瞒的。

我没有什么事情不让你们知道的,这就是孔丘啊。

(4分,“二三子”“与”各1分,全句大意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三)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

’对曰:

‘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

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

(《孟子·梁惠王上》)

5.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

B.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

C.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

D.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出,语人曰语:

告诉

B.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就:

成就

C.天油然作云作:

兴起

D.孰能御之御:

抵挡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

(1)天下莫不与也。

(2)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答案】

5.B

6.B

7.

(1)天下没有谁不亲附、追随他。

(2分,“与”1分,全句大意1分。

(2)如果有不爱好杀人的,那么天下的百姓就会伸长脖子殷切地期待他了。

(3分。

“引领”1分,全句大意2分.)

考点: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6.

试题分析:

B就:

接近。

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

(1)记忆解词法。

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

(2)语境解词法。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

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7.

试题分析: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

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

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

(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

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

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

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

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

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

(4)语境分析推断。

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四)

陈祐,字庆甫,赵州宁晋人。

祐少好学,家贫,母张氏尝剪发易书使读之,长遂博通经史。

时诸王得自辟官属,穆王府署祐为其府尚书。

王既分土于陕、洛,表祐为河南府总管。

下车之日,首礼金季名士李国维、薛玄,咨访治道,奏免征西军数百家诸税,又上便民二十余事,朝廷皆从之。

世祖即位,分陕、洛为河南西路。

中统元年,除祐为总管。

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贪暴,祐独以清慎见称,在官八年,如始至之日。

至元二年,改南京路治中。

适东方大蝗,徐、邳尤甚,责捕至急。

祐部民丁数万人至其地,谓左右曰:

“捕蝗虑其伤稼也,今蝗虽盛,而谷已熟,不如令早刈之,庶力省而有得。

”或以事涉专擅,不可,祐曰:

“救民获罪,亦所甘心。

”即谕之使散去,两州之民皆赖焉。

三年,朝廷授卫辉路总管。

卫当四方之冲,号为难治,祐申明法令,创立孔子庙,修比干墓,且请于朝著于祀典。

及去官,民为立碑颂德。

尝上书世祖,言树太平之本有三:

一曰太子国本,建立宜早;二曰中书政本,责成宜专;三曰人材治本,选举宜审。

事虽未能尽行,时论称之。

朝廷大举伐宋,遣祐签军,山东民多逃匿,闻祐来,皆曰:

“陈按察来,必无私。

”遂皆出,应期而办。

十三年,授南京总管,兼开封府尹。

吏多震慑失措,祐因谓曰何必若是前为盗跖今为颜子吾以颜子待之前为颜子今为盗跖吾以盗跖待之由是吏知修饬,不敢弄法。

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

十四年,迁浙东道宣慰使。

时江南初附,军士俘虏温、台民男女数千口,祐悉夺还之。

未几,行省榷民商酒税,祐请曰:

“兵火之余,伤残之民,宜从宽恤。

”不报。

遣祐检覆台州民田。

及还至新昌,值玉山乡盗,仓猝不及为备,遂遇害,年五十六。

追封河南郡公,谥忠定。

  (节选自《元史·陈祐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诸王得自辟官属   辟:

征召

B.适东方大蝗适:

恰逢

C.卫当四方之冲冲:

冲击

D.不报报:

回复

9.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祐因谓曰/何必若是/前为盗跖今为/颜子吾以颜子/待之/前为颜子/今为盗跖/吾以盗跖待之

B.祐因/谓曰何必若是/前为盗跖/今为颜子吾以/颜子待之/前为颜子/今为盗跖/吾以盗跖待之

C.祐因谓/曰何必/若是前为盗跖/今为颜子/吾以颜子待之/前为颜子今为/盗跖吾以/盗跖待之

D.祐因谓曰/何必若是/前为盗跖/今为颜子/吾以颜子待之/前为颜子/今为盗跖/吾以盗跖待之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祐担任河南府总管时,他到任的当天,首先就去拜访金朝末年的著名贤士李国维、薛玄,虚心向他们求教治理政事的方法。

B.陈祐任南京路治中时,他从百姓的利益出发,冒着获罪的危险,违背上级命令;任浙东道宣慰使时,因百姓刚经历战乱,他反对征收酒税。

C.卫辉路是一个难以治理的地方,陈祐到任后修建孔子庙、比干墓,从而稳定了社会秩序,因此百姓为他立碑颂德,并向朝廷请示列入名臣史籍。

D.许、蔡一带的大盗聚众抢劫,抓捕时他逃到宋朝境内,后来宋朝灭亡,这个盗贼路过汴梁时,陈祐发现了他,当众将他击杀。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今蝗虽盛,而谷已熟,不如令早刈之,庶力省而有得。

(2)时江南初附,军士俘虏温、台民男女数千口,祐悉夺还之。

【答案】

8.C

9.C

10.C

11.

(1)如今蝗虫虽多,但谷物已成熟,不如让百姓早点收割庄稼,或许可以省力而有收成。

(3分,“虽”“庶”各1分,全句大意1分。

(2)当时江南刚刚平定,元军俘虏温州、台州百姓男女数千口,陈祐将他们全部强行释放归家。

(3分,“悉”1分,全句大意2分。

【解析】

8.

试题分析:

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

放弃;舍弃。

C冲:

要冲。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9.

试题分析:

这里可根据实词断句法。

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

如果是叙述性的文章,就要弄懂故事的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清谁与谁对话,讲的什么话。

如是说理性文章,则要弄明白谈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

同现代汉语语法一样,古文中的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代词),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

因此,抓住谓语动词,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

考点: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

试题分析:

C“并向朝廷请示列入名臣史籍”对应原文为“且请于朝著于祀典”,其所说的应是陈祐“建立孔子庙,修比干墓,并向朝廷请示写进祭祀制度中。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1.

试题分析: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

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

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

(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

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

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

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

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

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

(4)语境分析推断。

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三、古诗鉴赏(9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选自《唐诗三百首》)

(1)请简要分析全诗是如何借助鲜明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5分)

(2)本诗题目又为“江上思归”,又为“早寒江上有怀”,这三个题目,你觉得哪个更好?

请简述理由。

(4分)

【答案】

(1)(5分)这首诗表达的感情比较复杂,既有思乡之情也有找不到人生出路的迷茫;全诗表情达意均是通过鲜明的意象描绘来完成的。

(2分)前面两联以“木落”“雁渡”“北风”“江寒”“襄水曲”“楚云端”等意象的描写既点明寒意袭人的秋季特点又暗寓游子飘零外乡的孤苦;(2分)接着以“客泪”“孤帆”明写思乡之情的浓郁;“迷津”“夕海”既表明乡路难觅又慨叹实现理想抱负的无门之哀。

(1分)

(2)(4分)答案略;可从诗歌内容的涵盖和拟题要求两方面谈理由。

(回答1分,理由3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

本诗从萧索的秋景入手,写出客居异地时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以及面对隐居与从政的抉择时的迷茫心情。

诗人在异乡遥望故乡,深深地眷念襄阳、襄水,但故乡可望而不可及,只能垂下思乡之泪、遥看天际孤帆。

这一种飘零之感只有羁旅中人才能深切地体会到。

这首诗透露出作者长安碰壁之后的牢骚和惘然,思乡之情和写景之句浑然一体,深沉含蓄。

全诗情景交融,言淡而意远。

而发自内心对寒江的怀念之情,由此引发了首尾呼应。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理解文章题目的含意和分析题目作用的试题。

题目的含意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解释其表层意、深层意和象征意等,题目的作用要从结构作用、内容作用和表达作用等几个方面分析。

考点: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D。

四、现代文阅读(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

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

您一定听说过他。

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

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

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

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

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

现实生活剌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

也许为了替自己的胆怯、自己对现实的憎恶辩护吧,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

别里科夫把他的思想也极力藏在一个套子里。

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

看到有个告示禁止中学学生在晚上九点钟以后到街上去,他就觉得又清楚又明白:

这种事是禁止的,好,这就行了。

但是他觉着在官方的批准或者默许里面老是包藏着使人怀疑的成分,包藏着隐隐约约、还没充分说出来的成分。

每逢经过当局批准,城里开了一个戏剧俱乐部,或者阅览室,或者茶馆,他总要摇摇头,低声说:

“当然,行是行的,这固然很好,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

要是他的一个同事到教堂参加祈祷式去迟了,或者要是他听到流言,说是中学的学生闹出了乱子,他总是心慌得很,一个劲儿地说:

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在教务会议上,他那种慎重,那种多疑,那种纯粹套子式的论调,简直压得我们透不出气。

他说什么不管男子中学里也好,女子中学里也好,年轻人都不安分,教室里闹闹吵吵——唉,只求这种事别传到当局的耳朵里去才好,只求不出什么乱子才好。

他认为如果把二年级的彼得洛夫和四年级的叶果洛夫开除,那才妥当。

您猜怎么着?

他凭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降服了我们,我们只好让步,减低彼得洛夫和叶果洛夫的品行分数,把他们禁闭起来,到后来把他俩开除了事。

我们教师们都怕他。

信不信由您。

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很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陶冶,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

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

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

我们这儿的太太们到礼拜六不办家庭戏剧晚会,因为怕他昕见;教士们当着他的面不敢吃荤,也不敢打牌。

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

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

别里科夫跟我同住在一所房子里。

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

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

房里又热又闷,风推着关紧的门,炉子里嗡嗡地叫,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

他通宵做噩梦,到早晨我们一块儿到学校去的时候,他没精打采,脸色苍白。

他所去的那个挤满了人的学校,分明使得他满心害怕和憎恶;跟我并排走路,对他那么一个性情孤僻的人来说,显然也是苦事。

  

13.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

请简要作答。

(3分)

14.别里科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试结合上面文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13.(3分)这是比喻说法。

(1分)“雨鞋和雨伞”是别里科夫生活中的套子之一,而他所教的“古代语言”也是他借以逃避现实生活的套子,两者本质属性一致,所以说“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

(2分)(意思对即可)

14.(4分)别里科夫是沙皇专制统治忠实维护者,他仇恨和反对一切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1分),但他所反对的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又触目即是,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1分),这样的现实生活刺激着他,惊吓着他,闹得他六神不安(1分)。

他藏进套子里,想借此躲避现实(1分)。

(意思对即可)

【解析】

13.

试题分析:

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意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意。

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答案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运用“同义互解”和“虚实互解”等方法变通一下即可。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常需要查看它在文中的地位:

如果是统领句,那么解释句意时要从后面的语段中梳理内容层次;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如果是总结句,此时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考点: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题目,此类有关人物形象的分析题,在分析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

此题可以从原文中找出有关语段,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把人物性格展现出来。

考点: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

且说那宝玉见王夫人醒来,自己没趣,忙进大观园来。

只见赤日当空,树阴合地,满耳蝉声,静无人语。

刚到了蔷薇花架,只听有人哽噎之声。

宝玉心中疑惑,便站住细听,果然架下那边有人。

如今五月之际,那蔷薇正是花叶茂盛之时,宝玉便悄悄的隔着篱笆洞儿一看,只见一个女孩子蹲在花下,手里拿着根绾头的簪子在地下抠土,一面悄悄的流泪。

宝玉心中想道:

“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又像颦儿来葬花不成?

”因又自叹道:

“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不但不为新特,且更可厌了。

”想毕,便要叫那女子,说:

“你不用跟着那林姑娘学了。

”话未出口,幸而再看时,这女孩子面生,不是个侍儿,倒像是那十二个学戏的女孩子之内的,却辨不出他是生旦净丑的那一个角色来。

宝玉忙把舌头一伸,将口掩住,自己想道:

“幸而不曾造次。

上两次皆因造次了,颦儿也生气,宝儿也多心,如今再得罪了他们,越发没意思了。

一面想,一面又恨认不得这个是谁。

再留神细看,只见这女孩子眉蹙春山,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大有林黛玉之态。

宝玉早又不忍弃他而去,只管痴看。

只见他虽然用金簪划地,并不是掘土埋花,竟是向土上画字。

宝玉用眼随着簪子的起落,一直一画一点一勾的看了去,数一数,十八笔。

自己又在手心里用指头按着他方才下笔的规矩写了,猜是个什么字。

写成一想,原来就是个蔷薇花的“蔷”字。

宝玉想道:

“必定是他也要作诗填词。

这会子见了这花,因有所感,或者偶成了两句,一时兴至恐忘,在地下画着推敲,也未可知。

且看他底下再写什么。

”一面想,一面又看,只见那女孩子还在那里画呢,画来画去,还是个“蔷”字。

再看,还是个“蔷”字。

里面的原是早已痴了,画完一个又画一个,已经画了有几千个“蔷”。

外面的不觉也看痴了,两个眼睛珠儿只管随着簪子动,心里却想:

“这女孩子一定有什么话说不出来的大心事,才这样个形景。

外面既是这个形景,心里不知怎么熬煎。

看他的模样儿这般单薄,心里那里还搁的住熬煎。

可恨我不能替你分些过来。

伏中阴晴不定,片云可以致雨,忽一阵凉风过了,唰唰的落下一阵雨来。

宝玉看着那女孩子头上滴下水来,纱衣裳登时湿了。

宝玉想道:

“这时下雨。

他这个身子,如何禁得骤雨一激!

”因此禁不住便说道:

“不用写了。

你看下大雨,身上都湿了。

”那女孩子听说倒唬了一跳,抬头一看,只见花外一个人叫他不要写了,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