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六章人口的变化章末综合提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960875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4.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六章人口的变化章末综合提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六章人口的变化章末综合提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六章人口的变化章末综合提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六章人口的变化章末综合提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六章人口的变化章末综合提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六章人口的变化章末综合提升试题.docx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六章人口的变化章末综合提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六章人口的变化章末综合提升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六章人口的变化章末综合提升试题.docx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六章人口的变化章末综合提升试题

章末综合提升

人口迁移原因、影响类题目答题模板

人口迁移原因、影响类题目多以人口迁移资料为载体,结合具体情况从自然、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分析原因。

古代人口迁移原因以自然灾害或战争等为主,现代人口迁移更多的是受经济、社会、政治等因素影响。

人口迁移的影响可结合迁入地、迁出地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

1.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其答题思路为:

2.区域内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及影响,其答题思路为: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三亚市部分人口资料。

三亚市常住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比例情况表(单位:

%)

学历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学专科

大学本科

研究生

合计

13.25

42.68

19.17

9.11

10.32

0.22

(1)三亚市流动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_因素。

(2)三亚市流动人口__________素质较低,推测三亚市的产业结构可能以__________导向型工业或者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为主。

(3)人口迁移对三亚市有何影响?

(1)

(2)

(3)

 

(1)务工经商 经济

(2)文化 劳动力

(3)有利:

为三亚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三亚市的商业、旅游业和工业发展。

不利:

加重城市负担,加剧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和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影响社会治安,增加管理难度等。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人口迁移因素

自然因素:

气候、土地、水和矿产资源等

气候适宜,土地广阔,资源丰富等利于人口迁入

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交通、通信、教育、婚姻、家庭等

经济发达,交通便利,通信发达,受教育水平高等,促进人口迁移

政治因素:

政策、社会变革、战争等

宽松的人口迁移政策,社会变革、战争等会引起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影响

迁入地

有利

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加强与外界联系等

不利

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难度;产生一系列城市问题

迁出地

有利

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加强与外界联系等

不利

人才外流;劳动力短缺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后,我国内陆地区人口大量向东部沿海地区迁移,但近年来贵州、安徽等原来所谓的劳务输出大省,人口净流入在大幅增加,如安徽由2012年人口净迁出变成2013年人口净迁入。

这与我国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有关。

材料二 下图示意2013年我国人口迁移数据。

材料三 下图为我国服装产业转移示意图。

(1)试分析江苏吸引安徽人口流入的优势。

(2)分析安徽由2012年人口净迁出变为2013年人口净迁入的原因。

(3)说明服装产业对中西部地区未来人口迁移的影响。

解析:

(1)问,从江苏经济水平高,医疗、教育、科研条件好,距离安徽近等方面分析即可。

(2)问,原因应从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传统观念等方面分析。

第(3)问,服装产业是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其向中西部转移会带动劳动力的回流,使中西部人口向东部沿海地区的迁移量减小,同时使省内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快。

答案:

(1)江苏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医疗、教育、科研等条件好;位于东部沿海,气候适宜居住;与安徽相邻。

(2)劳动力导向型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大量转移;安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受传统家庭观念和乡土观念的影响。

(3)服装产业属于劳动力导向型产业,能吸引大量就业人口,服装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会导致中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迁移的人口减少,中西部地区省内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快。

(时间:

40分钟 分值:

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7·广州模拟)下图为2010年上海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上海流入人口比例最大的年龄段是(  )

A.20~24岁B.25~29岁

C.30~34岁D.35~39岁

2.上海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下降最快的城市之一,主要原因是(  )

A.出生率大幅下降

B.死亡率迅速上升

C.大量年轻劳力流入

D.大量老龄人口迁出

3.目前上海市流动人口正处在(  )

A.劳动力个体流动阶段

B.老人跟着孩子流动阶段

C.夫妻带着孩子流动阶段

D.农村流动人口回流阶段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流入人口比例最大的年龄段是20~24岁。

第2题,上海的老龄化程度下降快与大量年轻劳力迁入有关。

第3题,目前流入上海的人口以20~29岁年龄段为主,主要是劳动力个体。

答案:

1.A 2.C 3.A

(2017·辽宁十校联考)大于65岁的人口达到7%即为人口老龄化。

预计我国大于65岁的人口从7%达到14%将用27年时间,而法国用了115年,瑞典用了85年,美国用了66年。

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发达国家大于65岁行动不便的人口下降16%,而我国同期则增长18%。

据此回答4~5题。

4.题干材料所示的我国人口问题是(  )

①人口基数过大

②人口老龄化速度快

③老龄人口生活质量降低

④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5.题干材料所示人口问题对我国发展的影响有(  )

①养老保障问题凸显

②存储收益增加

③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④劳动力短缺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

第4题,结合材料信息判断,我国人口问题主要是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由于我国老龄化时间短,导致老龄人口生活质量降低。

第5题,人口老龄化问题将导致我国养老保障问题凸显以及劳动力短缺。

答案:

4.D 5.C

(2017·北京朝阳区联考)目前,北京61.5%的人口集中在“城六区”,“城六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7837人,人口出生率为9.75‰。

下图为北京市2011~2014年人口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6~7题。

6.2011~2014年北京市(  )

A.常住外来人口延缓了北京人口老龄化程度

B.常住外来人口不属于人口迁移的统计范畴

C.常住外来人口的增长速度呈逐渐加快趋势

D.人口增长模式为过渡型模式高增长阶段

7.北京市中心区人口密度超过了世界上以人口密集著称的大伦敦(每平方千米5437人)和东京(每平方千米5984人)。

这说明(  )

A.北京市环境承载力高

B.北京市城市功能区分布过于集中

C.我国城市化水平过高

D.北京郊区自然环境恶化不宜居住

解析:

第6题,外来人口一般以青壮年为主,所以能够延缓城市人口老龄化的程度,A正确;常住外来人口是常住人口,已经改变了住所,并有一定年限,属于人口迁移统计范畴,B错误;据图数据计算常住外来人口增长速度呈递减趋势,C错误;常住人口出生率为9.75‰,体现出低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点,说明人口增长模式是现代型,D错误。

第7题,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很多,其中资源是主要制约因素。

城市人口数量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是环境承载力高的原因,A错;某一国家(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是通过全国(地区)城市化水平来衡量,不是看一个城市的人口数量,C错误;郊区因开发晚,环境破坏小,自然环境要比市中心好,更宜居住,D错;由于城市功能的集中,导致人口集中分布,B正确。

答案:

6.A 7.B

(2017·德阳一诊)下图为我国不同海拔的面积比重和人口比重统计图。

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各海拔分段比较,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是(  )

A.>3000米的区域

B.500~1000米的区域

C.100~500米的区域

D.<25米的区域

9.图中信息表明,我国的人口(  )

A.分布较均匀

B.大半在平原、丘陵区

C.随海拔升高而递减

D.高原地区地广人稀

解析:

第8题,结合图示分析,人口密度为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从图中各海拔范围内人口比重和面积比重分析,可知在100~500米区域的人口密度最大,C正确。

第9题,从上题分析,人口主要分布在100~500米区域,地形以低山、丘陵和平原为主。

我国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势较平坦地区,B正确;我国人口分布不均,A错;随海拔升高,我国人口先增加后减少,C错;高原地区人少,但面积并不大,D错。

答案:

8.C 9.B

读某四个地区人口“三率”统计图,回答10~11题。

10.关于图示四个地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地人口增长过快

B.乙地应鼓励生育

C.丙地经济发展水平低

D.丁地人口平均寿命长

11.与欧洲西部地区目前的人口增长模式最相符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解析:

第10题,读图可知,甲地人口出生率约为3.6%、死亡率约为1.4%、自然增长率约为2.2%,属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过快,A正确;乙地自然增长率大于1%,自然增长率较高,不能鼓励生育,B错;丙地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都较低,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说明该地经济发展水平高,C错;丁地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模式为原始型,人口平均寿命短,D错。

选A。

第11题,欧洲西部经济发达,人口增长模式为“三低”的现代型,与丙地最相符,选C。

答案:

10.A 11.C

二、综合题(共46分)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22分)

俄罗斯政府计划无偿发放远东地区(乌拉尔山以东)的土地给俄罗斯公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该项政策的实施,将刺激其欧洲部分的人口向远东地区迁移。

下图为1990~2010年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资料图。

(1)试分析1990~2010年俄罗斯远东地区总人口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6分)

(2)影响俄罗斯远东地区未来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4分)

(3)俄罗斯欧洲部分人口迁往远东地区,将给其欧洲部分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6分)

(4)俄罗斯面对本国人口问题,可以采取哪些可行的人口政策?

(6分)

解析:

(1)问,从图中可以看出,俄罗斯远东地区总人口数量不断下降,原因可从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方面分析。

(2)问,由材料可知,俄罗斯政府对远东地区进行土地资源开发的政策是该地区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

第(3)问,俄罗斯欧洲部分人口迁往远东地区,会导致其欧洲部分人口数量下降,老龄化程度加剧,人口出现负增长。

第(4)问,俄罗斯的人口问题主要是人口数量减少,针对此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即可。

答案:

(1)人口总量呈下降趋势。

原因:

受历史因素的影响,俄罗斯远东地区长期人口稀少,自然增长缓慢;远东地区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恶劣,导致人口外流数量不断增加。

(2)土地资源开发;国家政策支持等。

(3)加剧人口老龄化进程;高死亡率与低出生率,导致人口负增长;使人口规模萎缩。

(4)鼓励生育;推迟退休;接纳外来移民等。

13.(2017·上海闵行区质量检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迁移日渐频繁,老龄化现象也日趋严重。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4分)

材料一 2012年我国部分地区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统计图。

材料二 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养老压力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

下表是2014年我国部分省区常住人口老龄化数据。

省区

65岁以上人口比重/%

省区

65岁以上人口比重/%

重庆

13.25

安徽

10.53

四川

12.76

辽宁

10.22

江苏

12.25

广西

9.29

天津

11.46

浙江

9.2

山东

10.98

河南

8.93

上海

10.64

北京

8.58

湖南

10.57

广东

7.24

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大五中全会指出,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1)由于人口迁移导致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不一致。

分析我国人口迁移的空间特点,并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区造成的影响。

(6分)

(2)据材料,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及其原因。

(6分)

(3)比较四川省和广东省常住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差异,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6分)

(4)有人认为,我国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就是放弃坚持30多年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多生多育,你是否认同这样的观点?

请说明理由。

(6分)

解析:

(1)题,结合坐标图,横坐标是常住人口,纵坐标是户籍人口。

图中斜线右下的省份常住人口多于户籍人口,说明经济发达吸引人口迁入,多为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斜线左上的省份情况则相反,多为内地经济欠发达省份,继而总结出人口迁移的空间分布特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影响。

(2)题,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即可得出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及原因。

第(3)题,结合表格及区域知识即可分析出两省的老龄化差异及成因。

第(4)题,此题为开放性题目,注意表明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

(1)我国人口迁移的空间特点:

由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向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迁移;由农村向城市迁移。

有利影响:

促进了迁出地区与外界经济发达地区的交流;缓解了当地的就业、环境压力。

不利影响:

农村人口从事农业的青壮年劳动力减少,土地荒芜,粮食产量下降等;农村凋敝,使农村文化景观、乡土建筑遭到破坏;出现留守儿童、农村孤寡老人的抚养等社会问题。

(2)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老龄化严重;老龄化速度快;未富先老;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大。

原因: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导致出生率下降明显;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水平进步,养老制度的逐渐完善,人口的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比重迅速上升。

(3)四川省常住人口老龄化程度比广东省高,常住人口进入严重老龄化;广东省常住人口属于老龄化。

原因:

广东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吸引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迁入,使得常住人口中老龄人口比重下降;四川省属于人口迁出大省,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多,使得常住人口中老龄人口比重上升。

(4)不认同。

全面实施“二孩政策”,依然是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是对原有人口发展战略的调整完善,并不是鼓励多生多育;实施“二孩政策”有利于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缓解人口老龄化;但我国人口基数大,资源环境压力依然较大,所以现在还不能鼓励多生多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