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月考试题8.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960389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9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月考试题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一历史月考试题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一历史月考试题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一历史月考试题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一历史月考试题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月考试题8.docx

《高一历史月考试题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月考试题8.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月考试题8.docx

高一历史月考试题8

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

一、单选题

1.符合下列材料的主题是(  )

A.分化相权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

B.权力由皇帝身边远的人向皇帝身边的人转移

C.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D.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2.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秦、汉、元、淸这四个朝代的制度或机构中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是(  )

①郡县制②郡国并行制③行省制度④军机处

A.①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4.周代王位继承制度一改“兄终弟及”为“父死子继”,然,王的儿子有嫡、庶之分,嫡子有长、幼之别,于是又规定“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等。

该制度的核心标准是(  )

A.年龄长幼            B.贤良优次             C.出生贵贱            D.血缘亲疏

5.公元前634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鲁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么能对得起先祖?

于是,齐君下令退兵。

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  )

A.盟约对春秋各诸侯的政治约束            B.荣辱与共、利益一体的宗族观念

C.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休系            D.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心理渊源

6.“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共性,成为国人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

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  )

A.宗法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

7.夏商周三代,宗庙位于国都中心,据《礼记·曲礼》记载:

“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牲口房和库房)为次,居室为后。

”这说明三代(  )

A.祖先崇拜占据重要地位                        B.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C.等级制度影响日常生活                        D.重视农业成为社会共识

8.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到:

“以政制言,中国自秦以下,即为中央统一之局,其下郡、县相递辖,更无世袭之封君,此不足以言‘封建’”。

此处“封建”是指(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9.石陪华在《中国历史纵横》写道:

“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又一特色。

”材料说明(  )

A.宗法制度为封建社会所沿袭

B.宗法观念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封建社会的发展

C.封建社会政治统治腐败无能

D.家国一体的政治模式不利于传统科技的进步

10.周代“当时人便称宗族为“家”,意为与“国”相对立的团体,因而宗族成员常常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家国—体有利于维系统治                    B.家国异体实情具有离心力

C.宗族观念根植于民众心里                    D.贵族政治不利于中央集权

11.《礼记·曲理下》: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几种呼间不能相互僭越。

这种规定反映了(  )

A.宗法制和分封制下丧葬礼仪的等级性

B.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的等级观念

C.中国几千年来礼仪制度的延续性

D.严格规范的丧葬礼仪稳定了周的统治

12.中国许多家族都有叙家谱、族谱的习惯,著名的有“孔氏家谱”,在南方一些地区至今仍对“叙谱”情有独钟。

这种对祖先的崇拜本质上体现了中国(  )

A.农耕文化的传承性                                B.宗法制度的优越性

C.家国情怀的普遍性                                D.国民心理的劣根性

13.周人的金文材料中经常可以见到“膺受天命”“受天有大命”等字样。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周人认为政权合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天命”

B.以德配天的观念是这一认识的体现

C.周人治国理念无视现实社会生活

D.周人政权中宗教色彩浓厚

14.周公东征后,“封建亲喊,以藩屏周”,“兼制大下,立七十一国”。

材料中的“封建”是指(  )

A.建立周朝            B.分封诸侯国         C.委任官职            D.实行郡县制

15.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6.柳宗元《封建论》中说:

“秦有叛民,而无叛吏;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有叛将,而无叛州。

”材料肯定了(  )

A.九品中正制的科学性                            B.分封制的稳定性

C.三省六部制的合理性                            D.中央集权的重要性

17.从秦汉时期开始,地方官员任命实行流官制度,即地方官员不得在原籍为官,不能在一地久任。

对流官制度认识正确的是(  )

A.易导致官员之间的疏离                        B.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建立

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D.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治理

18.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在黄河附近筑堤自保,甚至还恶意将灾害引致邻国。

战国时,赵国曾将黄河决堤以浸淹齐魏。

这说明(  )

A.礼乐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B.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

C.分封制严重阻碍农业发展                    D.大一统王朝出现具有合理性

19.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材料意在说明(  )

A.郡县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B.秦统一_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C.郡县制优于分封制,其危害小于分封制

D.郡县制与分封制互有利弊,应相互借鉴

20.李白在《古风》中赞叹道: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秦始皇,这个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对中华民族的最大贡献是(  )

A.建立了皇帝制度                                    B.实现了祖国统一

C.实行三公九卿制                                    D.修筑了万里长城

21.钱穆先生认为: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

”据此,下列“现实”与“制度变动”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A.西周灭亡——秦朝郡县制                    B.秦朝灭亡——汉初郡国并行制

C.藩镇割据——唐朝三省六部制            D.丞相擅权——明朝内阁制

22.元朝人胡三省说:

“秦置御史,掌讨奸猾,治大狱,御史大夫统之。

”他认为御史大夫的重要职责是(  )

A.执掌奏章,下达诏令                            B.统领百官,处理政事

C.监察官员,审理大案                            D.草拟诏书,审议执行

23.“黔首”一词在上古时指战俘奴隶;战国时被广泛使用,含义与“庶民”相同;秦始皇下令将天下百姓统称为“黔首”。

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的建立                                    B.奴隶制度的废除

C.百姓地位的下降                                    D.“大一统”的加强

24.实行科举制度,士人可以“怀牒自进”,只要不属于朝廷禁止入试的带罪之人和数量有限的贱民,都可以自由报考。

这表明科举制(  )

A.有利于增强社会读书风气                    B.有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C.实现了选举对象的自主化                    D.加强了对特权阶层的打击

25.古文献《至正集》中记载“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其中“都省”的职责是(  )

①都察六部百司②执掌全国民政③负责全国军政④直辖腹里地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26.有学者认为,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僚的选拔还不足以反映皇权的绝对权威,也不够严密。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魏晋之前的朝代并未实现皇权的高度集中

B.自下而上的推荐选官削弱了中央的用人权

C.中央掌控官员选拔开始于明清的八股取士

D.隋唐科举制之前没有形成系统的选官制度

27.“(它)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各地来管亊”“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文中的“它”是指(  )

A.秦朝的郡县        B.西汉的郡国         C.宋代的路州        D.元朝的行省

28.元代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

可见行省制度有助于(  )

A.传达行政命令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防止地方割据                                        D.扩大国家的疆域

29.《汉书》中记载的“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的官职是(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中书令

30.有学者认为,战国时养士之风盛行,但属“私养”、“家养”,直到科举制确立,才真正实现“国养”。

该观点的主要依据是,科举制(  )

A.扩大了政权的开放程度                        B.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有益于重学风气的形成                        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31.唐代宰相会议在最后决策时,通常采取协商一致通过的方式,宰相必须在议决后上报皇帝的奏章联合署名,如某一宰相拒绝在奏状上署名,则此状即成为废状。

这一做法有利于(  )

A.提高宰相议事的效率                            B.削弱皇帝的决策权

C.避免官僚之间的内斗                            D.加强相权间的制约

32.下图是中国唐朝三省六部制和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实质问题的选项是(  )

A.唐朝的制度更为先进                            B.唐朝的决策权在尚书省和皇帝

C.美国的制度更符合美国国情                D.唐朝是专制制度,美国是民主制度

33.下列制度其有打击世家大族、促进社会公平重要作用的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34.中国古代把读书、考试、做官结合起来的选官制度是(  )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

35.有史学家认为,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

所谓“科学”是指(  )

A.既保证了皇权独尊,又使宰相能各司其职

B.既保证了皇权独尊,又彻底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既保证了中央集权,又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

D.既保证了中央集权,又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36.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

“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

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37.清朝的密折制度规定,皇帝特许的官员可以将相关政务、人事等方面的第一手情况“密折奏事”,由专人送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

这一制度的推行(  )

A.确保了官员皇递奏折的权利                B.利于皇帝严密掌控行政体系

C.消除了臣下与君主间的隔阂                D.建立起近代文秘制度的雏形

38.明神宗万历年间张居正任内阁首辅大学士,明朝内阁的权力达到了顶点。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入阁当值的官员始终官位较低            B.内阁首辅可以制约皇权

C.标志着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

39.清代乾隆中叶以后,内阁大学士成为荣誉职衔。

中国历史上正式出现内阁制始于(  )

A.明太祖时期        B.明成祖时期         C.清康熙帝时期    D.清雍正帝时期

40.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诏罢中书省”,但相权被废使皇帝与六部之间产生了一个权力真空。

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明代皇帝(  )

A.提高六部的政治地位                            B.设立内阁来辅助施政

C.任用宦官来参预朝政                            D.以特务机构充当耳目

41.元代曾在西南和中南民族地区实行“以土官治土民”的自治制度。

明清改为直接委派流官管理,即“改土归流”。

该变化表明(  )

A.君主专制体制定型                                B.中央对全局管控加强

C.国家重视边疆开发                                D.民族自治模式的形成

42.某学者说,中国古代某朝代某机构的官员,上面要受皇帝的气,中间要受司礼监的气,下面要受六部的气。

这个机构是(  )

A.汉代的中朝        B.唐代的三省         C.明代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43.“皇帝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太监在侧,也不准王公及部院大臣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

”这说明军机处(  )

A.组织严密有利于政令执行                    B.为君权附庸无行政决策权

C.职官干练提高了行政效率                    D.权力巨大凌驾于六部之上

44.明朝废除宰相和清朝设立军机处的相同目的是(  )

A.加强君主专制    B.提高行政效率     C.避免决策失误    D.强化地方管理

45.清朝军机大臣的职责是:

“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以下关于军机大臣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军机大臣的职责表明皇权的强化        B.军机大臣实质是皇帝的机要秘书

C.军机大臣从此无权参与军国大政        D.军机大臣承旨办理机务出纳皇命

46.明朝内阁制在我国政治史上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探索。

“内阁”是(  )

①内侍机构②君主专制产物③决策机构④制约皇权工具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47.中国古代的宰相(或丞相)是皇帝的助手,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经常发生矛盾。

最后废除丞相,解决“帝”、“相”之争的皇帝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明太祖                D.康熙帝

二、材料阅读

48.(2016·江苏学业水平·36)(10分)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

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

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

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

(4分)

(2)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举。

(3分)

(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3分)

49.(2017·天津河东二模·12)(20分)政治制度文明是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的基本载体。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

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着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继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并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

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没有均衡,制度就会因缺乏必要的张力而松弛,如同长短不一的桌子腿难以支撑起平展的桌面一样。

因此,“有衡”对于政治制度问明来说,犹如大坝之于河水。

泛有均衡,就没有制度,一项新的制度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形成一种新的权力或利益的均衡。

制度因有均衡而存在,也会因打破均衡而有亡。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创制”和秦朝以后的“变局”分别是什么?

(4分)

(2)材料二体现了唐朝中央机构有何重大的调整变化?

这种变化产生了什么影晌?

(4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处处注重权力均衡的?

(6分)

(4)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美两国的政治体制对各自社会文明发展的主要影响。

并由此谈谈你的认识。

(6分)

50.(2016·江苏宿迁高一第一学期期末·46)古往今来,历届中央政府都重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各个时期所采取的政策有继承也有创新,效果各有千秋。

阅读下列图片,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统治者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以及为了加强实行该制度所形成的统治秩序所采取的配套措施。

(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初期推行的地方管理制度以及为了克服这一制度的局限性汉武帝采取的措施。

(2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元朝推行行省制度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在加强地方管理方面的创新之处以及元朝在地方管理上采取的其它措施。

(3分)

(4)根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施行的制度及其历史意义。

(3分)

51.(2016·福建厦门高一第一学期期末·25)(17分)古代中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选官制度体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先祖当贤,后子孙必显,行虽如桀纣,到(位次)从必尊……以世(世系)举贤,虽欲无乱,得乎哉?

——《荀子·君子》

材料二(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适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三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

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

——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是哪一种选官制度?

据材料一,分析荀子反对它的原因。

(5分)

(2)归纳材料二中选官制度的演变特点(不得摘抄原文)。

(6分)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4分)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特点。

(2分)

52.(2017·江苏扬州高二必修第一学期期末·36)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

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

——中国论文网

材料四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

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

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

(3分)

(3)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2分)

(4)政治制度“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其“本原精神”“仍可不变”。

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四中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