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今年申论国考真题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955738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96.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近今年申论国考真题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最近今年申论国考真题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最近今年申论国考真题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最近今年申论国考真题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最近今年申论国考真题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近今年申论国考真题解析.docx

《最近今年申论国考真题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近今年申论国考真题解析.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近今年申论国考真题解析.docx

最近今年申论国考真题解析

2005年国考申论真题及参考答案

2005年中论试卷的特点,基本上承袭了近年中论考试的发展趋势,那就是阅读材料篇幅越来越大,信息量越来越多,申论要求形式越来越丰富,整体难度越来越高。

2005年的中论给定材料讲述的是我国的农村扶贫开发的问题,分13个小部分,总字数约4000字,信息容量非常大,不认真阅读,很难把握其中心,更不用说做题。

2005年的三个“申论要求”实际上是四个“要求”,四个问题难度都不小。

回答好这四个问题,必须建立在认真研读材料的基础上,考生在阅读给定的材料前,最好能够先看一下后面的“申论要求”,带着问题去阅读,做到有的放矢。

读完一遍后,再看一遍“申论要求”,有针对性地重新阅读一到两遍,这样的话,在做题时就可以比较准确地找到问题相对应的材料,然后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提炼,给出深思熟虑的答案。

写作范本

(一)给定资料中提到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的问题。

下面列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A—E五项措施。

其中不正确的是哪几项?

请写出这几项的序号。

并分别说明为什么不正确。

说明的宇数不超过200字。

(20分)

A.要加大县乡两级的财政投入。

近年来,乡镇撤并,农村税改,县乡财政收入逐年减少,只有加大县乡两级财政投入,才能解决扶贫资金的挤占挪用问题

B.要加大对扶贫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

监督必须贯穿资金分配使用的全过程。

要开展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监督,才能解决扶贫资金的挤占挪用问题

C.扶贫主管部门要严格履行项目审批程序。

若出现以立假项目或虑报项目投资而套取扶贫资金的事件,扶贫主管部门应承担法律责任

D.必须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实行多部门联合的监督检查,同时扶贫资金的监督管理权必须归属各级纪检部门,才能杜绝扶贫资金的挤占挪用

E.要实行扶贫资金的统一管理,不能“谁争取的资金谁使用”。

封闭式的资金分配方式,会使一部分直接安排在部门或项目中的资金脱离了财政的监督管理

【答卷】

解决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问题不正确的选项是A和D项。

就A项而言,尽管县乡两级的财政困难与挤占挪用资金有一定的关系,但加大财政投入未必会减少挤占挪用的现象,比如一些的确用扶贫资金去投资楼堂馆所等的问题。

就D项而言,纪委是纪律检查和监督部门,它不能越位去包办代替政府部门的职责。

(二)根据给定资料,概述我国近来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

概述文字要简明扼要。

不超过200宇。

(25分)

【答卷】

我国近年来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是:

1.通过经济增长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2.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尽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普遍实行免费式义务教育。

3.帮助贫困群众发展有特色的种养业项目。

4.保护农民的生产自主权。

5.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参与扶贫开发。

6.依法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7.搞好劳务输出,并为农民工就业创造宽松的环境。

8.加强扶贫资金的专项使用的管理,防止其被挤占挪用。

(三)1.给定资料罗列了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多种意见。

其中反映了两种不同思路。

请对这两种思路分别加以简述。

简述文字要简明扼要,不超过150字o(20分)

【答卷】

给定资料中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是:

一是通过移民扶贫、信贷扶贫、科技扶贫、外资扶贫和社会扶贫等项工作解决贫困问题,二是鼓励农村劳动力输出,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在城市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

2.请以“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为题,写一篇800~1000字的文章。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35分)

【答卷】

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

中国发展的首要问题始终是农民问题。

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二,而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发展差距。

为解决农民问题,缩减城乡差距,国家出台了多种政策、办法。

概括起来就是两种思路:

第一,以国家扶持为主,完善制度,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帮助农村农民发展生产,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第二,鼓励和扶持农村地区劳务输出,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

以国家扶持为主,完善制度,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帮助农村农民发展生产,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这一思路正指向了多年来农村农民问题长期解决不好的根本原因——结构问题,体制问题。

原来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城乡关系、城乡结构必须改变。

要改革原来计划经济体制渗透到农村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形成的体制,建立全国城乡统一的大市场,真正实现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农民问题。

首先,现行的户籍制度把公民人为地分成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是实行“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体制性依据,是形成目前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条件,本身是为计划经济体制服务的,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农民背着“农业户口’’的身份,怎么参加市场竞争。

这种落后的过时的户籍制度,是造成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主要原因,也是亿万农村劳动力进城后只能作为农民工,引出诸多社会问题的原因。

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也必须先改革户籍制度。

其次,现在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多年沿袭下来的,重城市轻乡村,重东部轻西部,重上层轻基层,这是形成城乡关系、地区关系不协调。

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体制性原因,要解决农村农民问题,必须按照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原则,改变目前仍在沿用执行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可见,以国家扶持为主,帮助农村发展生产,推进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完善制度,是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非常重要的战略思路,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出路所在。

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第二种思路就是鼓励和扶持农村地区劳务输出,要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取消城乡两种对立的户籍制度,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管理和服务。

使农民从土地、农村解放出来,使农民尽快变为非农业人口,特别是为那些具有初、高中文化水平的乡村青年,提供进城务工的机会。

目前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完善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

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时常被雇佣者随意克扣工钱甚至拖欠工资等其他非法行为的侵犯;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健康保障;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职业培训,提高其技能和素质;确立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伤保险制度;确立进城务工人员工资分配办法;帮助建立一个具体的进城务工人员组织。

大规模的农业劳动力转移,无疑将促进城乡经济的高增长。

解决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一个是以政府扶持为主导,通过政策、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帮助农民发展生产、摆脱贫困;另一个思路是鼓励农民自发地走出土地、走出农村,走出一条城市化的道路。

这两种思路充分考虑了解决问题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搭建了农民走向富裕的阶梯。

相关政策法规为何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

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必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较差,经营管理也较粗放。

加快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推广良种良法,发展农业机械化,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是现代农业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必须挖掘农业内部的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必须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二、三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

建设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建设新农村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建设和谐村镇。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逐步改变目前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

必须用新农村建设来统领“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工作,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范围,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市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

当前,我国已初步具备了建设新农村的条件。

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有了支持保护农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经济基础。

另一方面,近年来,在起点较高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农村“六小工程”(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草场围栏等)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为新农村建设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参考答案及例文

1.【答案提示】

A.加大县乡两级的财政收入并不能解决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的问题,扶贫资金被挤占是因为扶贫资金在使用的监督检查环节上存在问题。

如果不在监督检查环节上加强行政力度,而一味的加大县乡两级的财政收入,只会使更多的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从而形成更大的漏洞。

D.实行多部门联合监督检查的行政措施,只会增加扶贫资金的管理成本。

扶贫资金的管理部门过多,就会缺乏统一的规则和统筹安排,各自为政。

另外,没有一个部门对奖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统一检查监督,还会使责权严重脱节。

2.【答案提示】

(1)大力加强分散性的小农经济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深化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如发展有特色的种养点项目,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2)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3)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参与扶贫开发,与多国展开交往和合作,与世界银行开展扶贫贷款项目。

(4)提出“劳务经济”概念,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加快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过程。

3.

(1)【答案提示】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思路之一是着眼自身建设,利用扶贫计划、多种经营等措施帮助农村加快自身发展,努力建设“小城镇”。

第二种思路是鼓励农民外出就业,利用城市解决农村就业问题,加快农业人口的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3.【参考例文】

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

中国农民脱贫的出路在哪里?

思路之一是着眼农村自身的经济建设,通过扶贫款项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小城镇”。

思路之二则是利用城市力量解决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加速城市化步伐,让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城乡经济统筹发展。

两种思路,就是两种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战略,在农村问题这个关系国民经济的根本大计的首要问题上,任何一种思路的解决方案都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孰优孰劣,值得作深入的思考。

城乡经济统筹发展,这是个新提法、新思路,很有针对性。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我国对城市、居民实行一种政策,对农村、农民实行另一种政策。

长期实行这种“一国两策”的结果,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社会结构,城乡不能交融,城乡差距很大,实际形成了两个市场、两个社会,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户籍制度等体制性障碍没有改革,所以城乡差别扩大的趋势还在继续。

最近四五年来,东部沿海的大中城市发展很快,一年比一年繁荣,真是日新月异;但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还相当落后,依然故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江泽民同志十六大报告当中提出了一些对新阶段的发展有战略意义的新观点和新思路,其中就包括统筹发展城乡经济社会。

报告指出,就现阶段来说,必须把转移农业人口作为当今繁荣农村经济应当肩负的一大重任。

有专家指出,这是在新阶段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思路,离开了这个思路,要想在十几年内的时间中把农村建成小康社会是很难做到的。

另一方面,就发展“小城镇”的思路来看,中国若要遍地都去发展“小城镇”,总有一天我国会面临无土可耕的危机。

我国的城市化不能仿效美国模式,因为美国的土地资源要比我国丰富得多。

同时,只着眼于农村自身的建设来发展“小城镇”,实际上是要“农村关起门来搞城市化”,还是不能消除城乡之间巨大的差距。

所以,这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一条思路。

从2005年1月1日,各地区将统一使用人口统计中的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并对历史数据作调整。

长期以来以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将成为历史。

农民工对城市GDP的贡献将被承认,他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将由城市的公共财政加以解决,这将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性举措。

要通过改革,使城市向农民开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

这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出路。

目前,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工农业商品供应充足,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各方面的条件都逐渐具备,应该深化户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敞开城门镇门,让农民进来。

2006年国考申论真题及参考答案

申论题目“关于处理突发公共事件问题”

一、总结主要内容

二、找出与材料内容不符的说法

三、自命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000-1300字。

仔细阅读下述资料,然后回答三道题目。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一些突发性的公共事件也时有发生,如2003年非典爆发、重庆开县井喷事故,2004年禽流感事件、北京密云虹桥踩踏事故,2005年江苏淮安氨气泄漏、安徽疫苗事件、四川猪链球菌事件,今年一次比一次强劲的台风的侵袭,一次又一次的矿难,等等。

这些问题的积累已经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鉴于此,有关专家指出,应尽快找出当前社会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弄清其性质及产生的根源,以便在政策上做出必要的调整。

因此,建立预防突发事件、强化危机管理的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则显得极具必要性。

今天,新华网将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丁宁宁做客“新华访谈”,就危机预案对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发展的意义、如何打造应急预案的“经济基础”、如何提高社会各界的危机意识、如何利用经济手段介入应急预案等相关话题,与网友在线交流。

欢迎网友踊跃参与提问。

[主持人]有网友问:

丁部长,现在自然灾害和疾病发生越来越频繁,各界政府有没有把建立突发事件的机制列为考核指标。

请嘉宾介绍一下,谢谢。

[丁宁宁]首先,我们要理清什么是“突发公共事件”。

它不是一般的事故,有人把他混为一般的事故,不是太准确。

当然,如果由于政府本身的执政能力而发生问题,使一般事故扩大为突发公共事件,就是政府的公共能力问题。

一般情况下,政府对于一般情况下的各种自然、人为的相关事故都有一套处理程序,比如交通事故,公安局有一整套的处理程序,一般情况下不会变成突发公共事件。

另外,在工业化初期,火灾曾经是突发公共事件一个重要的隐患和诱因。

但是在建立了消防队和联防机制之后,火灾就不再成为一个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诱因了。

实际上,在整个人类和自然界的发展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原来没有遇到过,或者原来遇过但影响没有这么大的事件,比如自然灾害,还有由于中国人多,在某些建筑物或者大型活动中产生的践踏事件等等。

[主持人]刚才您说的如何界定公共突发事件,是随着社会的推进和人数的增加,概念也在发生变化。

我们细化什么是公共突发事件,一般的交通事故每年的死亡率非常大,就个案来讲,一个一个形成不了一个公共突发事件。

比如火灾以前曾经是公共突发事件。

[丁宁宁]17世纪初伦敦发生的大火,是导致国际消防队建立的原因之一。

[主持人]首先我们理解什么是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

网友“多多到天堂去了”:

请问,建立国家总体应急预案的必要性,预案必须具备哪些内容?

[丁宁宁]从现在开始,建立国家的总体应急预案是有必要的。

这种必要性主要来自于海啸、地震,包括大的飓风,这类灾害以及灾害的严重影响是不可预料的。

但是对这些灾害,一个有组织的政府是有一整套的处理程序,比如有防灾委员会、防洪局、地震局等,这些都已经常规化了。

最重要的是,由于我国处于工业化进程的特殊时期,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社会矛盾引发的公共突发事件在增多,比如征地引起老百姓集体的诉讼、集体上访。

上次由于新闻界的关注,把一个大学生死亡变成了一个公共事件,最后导致我们把遣返站变成救助站,这恐怕是今后应该更加注意的。

由于西方敌对势力的影响,欧洲普遍发生橙色革命,这种情况在我国也有可能发生。

这种敌对势力的目的就是影响人们的生活,制造突发公共事件,使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断。

[主持人]我们在访谈前沟通的时候曾经提到法律永远是滞后的,我们谈到大学生死亡的案例,在某种程度上,一个新类型的事件出来以后,相应的应对机制也有可能最后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机制。

[主持人]网友“七子之歌”:

如何提高社会各界危机意识?

我们还是应该从思想意识提高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意识。

[丁宁宁]从这个角度讲,恐怕更多的是要引导公众,来关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建设。

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设计,但是和西方市场经济其实也有很多共同的地方,比如在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方面,哪些应该是由政府承担的责任,哪些是市场解决的问题,应该有一个责任界限。

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出现不能正确应对突发事件的问题,比如非典出现的时候,由于我国多年以来,国家防疫部门自己要挣钱、卖药,国家的经费大量减少,他们以为非典可以通过市场解决。

当时整个防疫系统本身就不起作用了,以至于在广东发现病毒之后,不能够很快加以确诊,由于没有明确的居民协调机制,当时几个部队的研究人员和地方研究人员为了样本,还不能取得一致的意见,以上情况都延缓了我们对非典的应对。

但是,一旦国家动员启动了相关机制以后,由于国家动员体制很强,所以很快就在各个城市实行了隔离,所以非典很快就解决了。

这个问题使我们想到,我国公共防疫体制还应该是国家出钱,应当加强科研水平,才能够防患于未然,而不是等到流行病发展到相当规模的传染程度,我们再应对。

[主持人]从社会发展研究方面角度看,您判断在应对非典问题上,我国的快速反映机制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

[丁宁宁]相对于西方民主国家来说,实事求是的说,我国目前所谓党政统一的领导体制肯定更有效。

因为非典从中国过来,已经产生了小规模的传播,这种情况下很难抑制,但我们很快把它抑制了。

[主持人]网友:

丁部长,是什么原因引发了这些危机?

我们今天探讨的所有危机,这个问题太大了。

[丁宁宁]突发事件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法,一种是已知的,一种是未知的。

非典属于未知传染病,突发事件不一定成为公共事件,如果卫生防疫体制有效,就会及早发现这种病,及早隔离,而不会成为公共事件。

由于卫生防疫体制本身出现问题,一直到出现小规模流行的时候,才引起了我们的警觉,这样一个突发事件就变成了公共事件。

但是在变成突发公共事件之后,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回应,就抑制住了,最后降低了公共事件的危害,但实际代价并不小,很多医护人员也都感染了非典,相当多的非典患者还留下了很多后遗症。

[主持人]网友“雪夜的情怀”:

我国是否已经初步建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

其积极作用是什么?

[丁宁宁]7月26号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今年人大开会的时候,各个代表提出应当建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的总体应急预案,这个意见已被国务院认真执行,7月26号国务院常务会议已就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进行了讨论并通过。

这个预案是由25件专项应急预案和80件部门应急预案组成,有相当省部级机构已编制了自己的应急预案。

全国应急预案的框架体系应当说已初步建立。

[主持人]应对突发事件的解决思路大体是一个体系吗?

[丁宁宁]非典以后,相当多的境内外学者向国务院建议要成立国务院或者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被国务院内部讨论否定了。

原因是,既是突发事件,有很多原因我们是不知道的。

最重要的是不管发生什么样的突发事件,在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的时候,建立一整套工作原则、组织体系和协调机制。

比如现在发生了一起非常大的交通事故,那么,医疗救护单位应当怎么救,交通部门怎么疏散交通,广播系统怎么呼吁部门给予协助,群众不要围观以免造成拥堵,这需要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一起完成社会救助行动。

因此,我们认为更重要的是在制定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时,把握对应急预案的本质就是一个工作原则、组织分工、责任分工以及协调机制。

比如水灾、地震过后往往有大病,所以不是简单把水灾或者地震的事故处理了,事后还要有后续的步骤。

另外,大的自然灾害过后还要有重建工作,第一步要救人,第二步防疫,第三步恢复建设,这需要国家投入和社会机制相结合。

[主持人]如何界定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性,您认为,我国目前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时期吗?

[丁宁宁]当前我国是处于突发公共事件的突发期,我主要是指社会根源的突发公共事件。

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的速度很快,特别是入世后,相应的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共服务机制不够完善。

比如社会保障系统,养老系统保障不到两亿人,参加医疗保险城里人还不到一半,就更不用说农村了。

有些情况下,城市化进程很快,包括一些大的建设、道路、水库、征地等等。

由于补偿机制不够完善,导致部分社会群体的利益受损害,因此引发了一些社会根源的突发事件。

我认为是高发期,并不是说现在自然灾害越来越多,自然灾害有它一定的规律。

[主持人]上帝要惩罚人类,并不是在人类有准备的时候,也不是集中在某一个阶段里。

[丁宁宁]比如海啸,已经有很多年在中小学地理书中它都不是重点内容,但东南亚的海啸,因为英国一位年仅10岁的小女孩凭借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地理知识,预测出即将发生的海啸,从而挽救了100多名游客的生命,大家又认为应该纳入教材了。

但是我认为这是偶然事件。

[主持人]网友“有遥远的地方吗”:

灾害频发从哪几个方面考验民政、财政和卫生等方面的救灾应急反应?

[丁宁宁]一个国家总是要有一定的富余财力,包括各物资储备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包括经济的、政治的,这种能力是一个国家政府是否成熟的表现。

我们不能动不动一遇到自然灾害就到国际上呼吁救中国。

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所以我国在这方面一直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在我们过去政府体制机构建设中就已经注意到,我国有粮食储备局、银行储备,财政也留有余地,包括我们为民政部准备的救济款。

如果没有,就进入下一年的财政预算,如果不够,中国老百姓储蓄的积极性特别高,已经相当于我国一年的GDP,中国未雨绸缪的思想深入人心,所以不存在没有储备的问题。

另外,在中国的历史中,有唐山地震救灾的经验,武警部队和野战军如何协同。

这回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分了四个级别,在不同的级别上,不同的政治机构或者特殊部门、特殊力量会介入进去,这是由中央统一指挥的。

[主持人]网友“ZZ40”:

应急并不等于浪费,我们在总结非典成功经验时,决不能忽略它的巨大浪费。

这次矿难事件中也充分说明这一点,浪费是何等的惊人,又是何等的冠冕堂皇。

[丁宁宁]“浪费”有两方面的含义,一个是不应该花的钱花了,是浪费。

有一些情况,特别是当突发公共事件原因不明的时候,有一些防御性成本产生的措施。

前两天台风“麦莎”在浙江沿海登录的时候,我就被困在杭州了。

这时中央防灾救灾委员会下令,飞机停飞,要求几十万人撤离,这要产生代价。

事后可能风暴没有想象的那么大,我们不能认为这种代价就是浪费。

因为老天爷的事谁都说不准,在浙江的时候风力是12级,这样的风速肯定要造成大量的损失,所以人员要很快撤离。

不管由于什么原因,台风上岸以后风速减缓的很快,这我们无法预料。

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认为撤离就是浪费。

当然,如果把建设防灾救灾的款、国家物资用来大吃大喝,把钱装在腰包里这更是浪费。

[主持人]网友“一言等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