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课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955689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9.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人类学》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文化人类学》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文化人类学》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文化人类学》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文化人类学》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人类学》课件.docx

《《文化人类学》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人类学》课件.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化人类学》课件.docx

《文化人类学》课件

文化人类学

第一章文化人类学概述

第一节人类学的定义及其学科范畴

一、人类学的起源

人类学(Anthropology)一词,是由两个希腊文字组成,即anthropos(人)和logos(学科),意思是研究人的学科。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西方有部分学者称其为“人的科学”。

1501年德国学者洪德首次使用“人类学”一词,但当时只是用来指人体解剖和人的生理研究。

直到1863年,英国创立伦敦人类学学会,其研究范围才与现在的人类学研究比较一致。

此时,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才逐步形成起来。

二、人类学的含义

•20世紀初,人类学的研究范围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定义。

一般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

在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人类学专指研究人类体质的学问,包括灵长类学在内。

广义:

在英国和美国等国家,人类学不仅包括体质人类学,也包括人类的社会和文化在内,叫做社会人类学或文化人类学,包括民族学、考古学、语言学等。

由于人自身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因此,研究人的人类学显然要研究人的生物方面和社会方面。

这样,人类学的主题是研究横跨整个地球和贯穿整个历史的所有人类,研究他们的躯体和文化的各个方面。

三、人类学的学科范畴

1、四分法

(1)体质人类学

(2)考古学(3)民族学(文化人类学)(4)语言人类学

2、二分法

二分法是在四分法的基础上,把考古学,语言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都归入为文化人类学。

(1)体质人类学,这一名称创始于1871年,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体质变化的一门学科;

(2)文化人类学:

一般包括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

四、人类学的学科地位

人类学是整体性、综合性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围宽广,在学科的属性和相关的研究方法上,人类学横跨生物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种不同的学科领域。

第二节文化人类学学科

一、文化的含义

1.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包括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两大部分。

2.文化与文明的联系与区别:

(1)文化比文明产生要远古的多。

(2)文明只反映人类创造的有积极意义的、进步的成果。

(3)文化主要表现为物质的或精神的发展状态,只有当它构成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方式、群体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的时候,才能成为文明。

易言之,只有当文化使人类脱离生物体本能和野蛮行动而产生理智的行为并建立起先进的物质或精神生活方式的时候,才能成为社会文明的表现。

文化不仅是文明产生的基础,而且是通向文明的手段,文明是文化的显现。

二、文化人类学的定义

文化人类学(CulturalAnthropology)就是从物质生产、社会结构、人群组织、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研究整个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变迁和进化的过程,并且比较各民族、各部族、各地区、各社团的文化的相同点和相差点,藉以发现文化的普遍性以及个别的文化模式,从而总结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科学。

文化人类学的名称始创于1901年,美国的文化人类学相当于欧洲大陆的民族学和民族志,而在英国一般称为社会人类学(SocialAnthropology)。

三、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

侧重于研究人类行为式样及其基本制度根基,或者说侧重于研究不同群体的生活方式的全部内容,以及导致这种生活方式所产生的生活背景、思维背景。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不断发生变化

四、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1、理论方法:

(1)历时态研究(主要是对单一区域或课题作纵向的研究)

(2)共时态研究(主要是对不同区域或课题作横向的研究)

2、经验方法:

(1)田野调查

(2)背景分析法(3)跨文化研究(4)主位和客位研究

五、文化人类学的学科观

1、文化整体观2、文化相对观3、文化普同观4、文化适应观5、文化整合观

本章思考题:

1.简述人类学的学科范畴。

2.什么是文化?

文化与文明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3.根据个人的理解,谈谈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问题。

4.简述文化人类学的学科观。

第二章文化人类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第一节早期进化论学派

一、早期进化论学派的代表人物

1.泰勒:

《原始文化》、《人类早期历史研究》

2.摩尔根:

《古代社会》、《易洛魁联盟》、《人类家族的血亲和姻亲制度》

3.斯宾塞:

《社会学原理》、《伦理学原理》、《社会静力学》

二、社会进化论的基本原则

*1.强调人类心理本质的一致性和由此产生的人类文化发展的单一性。

*2.人类文化的发展是直接单线性的,即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推进。

*3.人类文化是分阶段逐步前进的。

*4.社会制度和文化现象一般都有其心理学的根据,并可根据个人的心理本质推导文化现象发展的规律。

三、社会进化的基本阶段

1.摩尔根的划分:

(1)蒙昧时期

低级:

以野果和坚果为食物

中级:

食用鱼类并使用火

高级:

发明了弓箭

(2)野蛮时期

低级:

制陶技术的产生

中级:

东-动物饲养,西-灌溉、建筑

高级:

冶铁技术、铁器的使用

(3)文明时期:

文字的使用

2.萨瑟兰的划分:

①蒙昧时期的野蛮人②野蛮时期的半开化人

③文明时期的文明人④文化发达时期的文化人

四、社会进化论学派的研究方法

1.田野调查和比较法:

利用民族志资料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

2.残存法:

运用“遗物”的观念,从考古遗物可以看出各民族发展有不同阶段。

五、社会进化论学派评述

1.社会进化论的许多学术观点被后来的学术研究证明是错误的。

如有关物质环境是文化的性质与发展的决定因素、文化的“并行说”、文化单线渐进论等。

2.社会进化论尽管看到了文化传播现象,但是却很少注重文化传播对人类社会文化演进的影响。

3.在研究方法上,社会进化论将处于不同文化进化阶段上的文化现象拿来进行比较,本身是不具可比性的。

第二节传播学派

一、德国传播学派

1.代表人物:

(1)格雷布雷尔:

《大洋洲的文化圈及文化层》、《美拉尼西亚的弓文化》

(2)施密特:

《神的观念的起源》、《南美洲的文化圈和文化层》

2.基本观点:

(1)不同民族文化相似性可以用文化接触产生的传播来解释,否则,就是起源于同一源头。

(2)寻觅传播痕迹的方法---分析文化间的类似点,分析的两个标准----质的标准和量的标准。

文化圈理论(culturecircle):

凡是相同的文化现象,无论在何地,都属于某一文化圈,起源于某一中心,人类的每一种文化最初都起源于某一个文化中心,从该中心传播到世界各地。

(LeoFrobenius首先提出此概念)

(3)文化的起源是多元的。

二、英国传播学派

1.代表人物:

(1)利维斯:

《美拉尼西亚社会史》、《亲属制度与社会组织》、《社会组织》

(2)史密斯:

《早期文化的变迁》、《古埃及人》

(3)佩里:

《太阳之子》、《印度尼西亚的巨石文化》

2.主要观点:

(1)强调历史的复原

(2)强调“借用”(3)“泛埃及论”

三、美国传播学派

1.代表人物:

(1)威斯勒:

《北美平原印第安人》、《美洲印第安人》

(2)克罗伯:

《加利福尼亚印第安人的宗教》、《文化人类学》、《文化:

概念与定义的辨析》2.主要观点:

(1)创造“文化区”的概念,意思是指具有共同文化特质的人们分布的区域,以此概念,他在美洲划分出不同的文化区;

(2)指出文化区与不同环境之间的关系,开创了“人类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适应关系”的研究路线。

四、对传播学派的评价

(一)肯定评价:

强调传播的作用,修正了早期进化论的某些缺陷。

(二)否定评价:

1.过分强调传播的作用,而忽视了每一民族都有其独立创造性的一面。

2.该学派自诩为“文化历史学派”,但事实上,英、德传播学派在应用传播论解释某一问题时往往忽视了历史的限制;

3.理论缺乏足够的解释力,往往带有神秘主义色彩,是凭空推想,对于很多重要问题无法解释。

第三节历史学派

一、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

1.博厄斯:

《原始艺术》、《人类学及现代生活》

2.罗维:

《原始社会》、《原始宗教》、《文化人类学入门》

3.高登威塞:

《早期文明》

二、历史学派的主要观点

1.博厄斯认为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要了解一个民族必须先了解该民族的历史。

有关的理论应该是从这种具体的历史中演绎出来,而不能先提出一个空泛的理论设想。

由此,他认为人类学家首要的任务仅在于尽可能地收集民族志的材料,而不是主观地形成理论。

2.重视田野工作,强调原始社会的复杂性,认为研究者只有使用该社会固有的词汇,注意极小的细节,并且从时间的或历史的观点看待问题,才能予以理解。

3.文化的三种基本观念:

文化独立论、文化区域论和文化相对主义。

三、对历史学派的评价

博厄斯是“美国人类学之父”,他的观点对美国文化人类学的影响延续了三四十年之久。

在资料的收集上有很大的功绩。

但是,过分强调各个民族历史的个性而忽视了历史的共性,而且只注意到客观收集资料,轻视了理论的指导作用,因此造成其文化人类学只是繁琐的记录,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丧失了规律性,同时也就丧失了现实意义。

第四节功能主义学派

一、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

1.马林诺夫斯基: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野蛮社会中的性冲动与性压抑》、《关于文化的一种科学理论》、

《魔术、科学与宗教》

2.布朗:

《安达曼岛人》、《澳洲诸部落的社会组织》、《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社会人类学的方法》

二、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主义

1.社会中每一个文化要素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产生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该社会的某种欲求。

2.一个社会文化制度不仅与其承担的特定功能相吻合,而且彼此相互适应。

3.尽管人类基本欲求相同,但满足这些欲求的方式不同,因此社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别。

三、布朗的结构功能主义

1.文化的功能并非在于满足不同的欲求,而是为了维护已有的社会结构。

2.社会是个有机体,其存在依赖于各部分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

3.社会结构受一定规范的制约,这种规范也制约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行为。

4.不同社会间存在差异,原因在于各个社会用不同方式发展自己的结构。

四、对功能主义学派的评述

1.开拓了新的领域,并强调长期而细致的田野工作。

2.其功能主义的观点被殖民当局利用,成为“间接统治”的理论基础。

3.完全忽视发展和进化,缺乏历史的观念。

4.从静止的角度看问题,过高估计了社会结构的稳定性。

第五节法国社会学派

一、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

1.埃米尔·迪尔凯姆: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社会分工论》、《自杀论》、《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2.马歇尔·莫斯:

《论某些原始的分类形式》、《馈赠——原始社会交换的形式与功能》、《文化人类学概论》

二、法国社会学派的主要观点

1.集体观念理论(集体意识理论):

认为人的意识有两种,一种是每一个人所特有的,另一种是整个社会集团所共有的在道德规范上的一致性,即集体意识。

2.按照社会进化学说进行文化人类学研究,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进程是:

原始群——民族——已进化(图腾)社会——部落社会——民族社会——国家。

3.强调正确运用比较法,认为只有那些在演进程度上属于同一阶段的现象才能进行比较。

三、对法国社会学派的简评

1.注重研究的科学性、实证性,在研究过程中大量运用文献资料和第一手调查资料,并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引入到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之中,为文化人类学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2.另一方面,在研究过程中又往往陷入了唯心主义的境地。

第六节新进化论学派

一、新进化论学派的代表人物

1.莱斯利·怀特:

《文化的科学》、《文化的进化》

2.朱利安·斯图尔德:

《文化变迁理论》、《进化与生态学》

二、怀特的技术决定论

1.文化由技术体系、社会体系和观念体系三部分构成,技术体系决定社会体系,间接决定观念体系。

2.文化进化的原因在于技术,而衡量文化进化阶段的唯一而最合适的标准是每人每年所能得到的能量。

3.文化进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人类仅仅依靠自身能量的阶段、通过种植和养殖得到太阳能的阶段;通过动力革命,利用石油天然气等新能源的阶段、将来和平利用核能的阶段。

三、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

1.提出多线进化论,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殊性,但立足于多种文化的特殊性的分析,仍有可能发现其共同点,从而总结出共同的规律。

2.非常重视文化进化与环境适应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相似的环境可以产生相似的文化(文化生态学或生态人类学)。

四、对新进化论的评述

1.将技术部分看作是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是可取的,但没有摆脱机械唯物主义的影响。

2.企图将复杂的文化现象都直接与某种生态环境挂钩,将复杂的社会现象过于简单化了。

第七节结构主义学派

一、主要代表人物

1.列维-斯特劳斯:

《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忧郁的热带》、《野性的思维》、《结构人类学》、《神话学》

2.尼达姆:

《结构与感情》、《原始特性》

二、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

1.认为社会结构与社会实体无关,社会组织的模式和社会行为都是由人类的认识结构所决定的。

他试图揭示人类的深层思维结构,建立“人类心理”的普遍原理。

2.人类的心理有一个基本的共同性,即倾向于分类,人类先天就有心智能力去整理和类分经验世界。

而人类思维基本上是二元的,即思维是成对的。

3.各个民族存在文化差异的原因是由于该社会的历史和环境影响到了社会成员的思想结构,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决定了文化的差异。

三、对结构主义的评述

(一)肯定评价:

(1)试图寻找人类认识模式与文化现象之间的联系,开拓了人类学的视野。

(2)从思维的能动方面去解释已有的资料,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二)否定评价:

偏重于探讨文化创造者或其执行者的心理素质及思维原则,其研究结论一般很难用科学手段证实,结论多通过推理而来,因此引起了很多人类学家的反对。

第八节新民族志学派

一、主要观点:

以沃德·古迪纳夫为代表

1.通过民族志资料发现生活在不同社会的人是如何将其文化要素和文化事件进行分类的。

找到人们进行分类的标准就可以发现指导人们行动的固有规律。

2.文化主位/客位研究法:

这一学派最大的贡献在于发展了主位研究法,即研究者站在被研究的文化的立场上,用该社会或民族的观点和框架去理解这种文化。

它与文化客位研究法刚好相反,即研究者从自己文化的观点出发去理解另一种文化。

二、简要评述

新民族志学派所采取的主位研究法有着广泛的影响。

这一学派的最大贡献也即在于此,它使文化人类学者明确了主位研究与客位研究的区别。

在描述一种文化时,如果研究者无意识地将自己头脑中的分类标准代替了当地人固有的标准,则会产生严重的混乱和误解。

当然,文化的客位研究法也是有其用途的,当对各种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时,就必需依靠研究者自己选择的标准了。

本章思考题:

1.简述早期进化论的主要观点,并加以评述。

2.简述传播论各派的主要思想,并加以评述。

3.简述博厄斯的理论观点,并进行简要评价。

4.比较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的功能主义。

5.简述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试比较其与早期进化论的异同之处。

6.简述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思想。

第三章文化人类学调查研究方法

第一节田野调查及其历史

一、田野调查的含义

田野调查是文化人类学了解人类行为的基本方法。

为了了解人类的行为,人类学家把自己融入他们所研究的民族的生活里,他们试图了解、思考、感受、模仿另一种生活方式。

广义而言,田野调查包括长期与另一种文化的民族住在一起,学习并使用他们的语言,与他们建立社会关系,还包括记录观察及参与他们的日常活动等。

或者说,田野调查就是通过勘测、询问、交谈、观察等手段取得所需的研究资料的方法。

二、田野调查的历史

●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

●15世纪末开始的“大发现时期”;

●早期进化论学者不屑于进行田野调查;

●里程碑是1898-1899年的英国的哈顿领导的托列斯海峡探险;

●真正意义上的田野调查是从号称“美国人类学之父”的博厄斯开始;

●20世纪初英国功能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马凌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非常强调田野工作的重要性,并把田野调查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至此,田野调查的基础已经得到奠定。

第二节田野调查的基本流程

一、调查课题的选择

*选择一个调查课题,即到什么地方的什么民族或社区中调查什么问题。

*可分为两种类型:

全面调查——对一个人口不多的群体或地区作全面详细的调查;定向调查——对一个或几个群体或地区做专题的调查,用以验证或检查有一人类学理论问题,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社会问题。

*选择调查课题,先必确定是全面调查还是定向调查,二者必居其一,当然还应根据自己的志趣、能力来决定。

二、调查方案和提纲的拟定

*课题既定,把你的考虑和打算写下来,这就是调查方案。

主要包括:

调查地点和对象、调查日期和预计的时间长度、调查课题及其理论或现实的意义、具备的条件及准备如何调查。

*方案通过后,应根据课题再拟定一份更详细的调查提纲,主要涉及你所要了解的各个方面的问题。

可以借鉴前人的调查提纲或问题表。

在调查过程中还要不断修正和补充。

三、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1.了解调查地的地理和历史等背景资料2.掌握前人调查研究成果

3.调查队伍的组成4.装备、物品的购置

四、调查的开始

1.选点和安排生活2.说明来意3.熟悉环境4.查阅地方文献5.人口调查

第三节田野调查的基本技巧

一、接近人民及选择报告人

*调查者与当地人要从陌生走向了解,就必须克服彼此之间的隔阂和疑虑,因此,调查者应主动接近人民。

至于以何种方式与调查地人民接触,不同的人类学家有自己不同的方法。

*与当地人民之间的亲密关系是在调查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调查者若能尽快找到几个合格的“报告人”,他们能起到化解隔阂、促进友谊的作用。

二、学习语言

*语言是理解文化的向导,理解一个社会的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往往可以通过学习他们的语言,与他们进行深入的交流来达到。

而且,学习语言也是发展和当地人的亲密、友好的社会关系的第一步。

*但是,人类学家能够完全使用异民族的语言与调查对象交谈只是一种理想模式,极少数人能做到这一点。

在此情况下,可以通过翻译或是使用彼此相通的第二语言,来完成调查的预期目的。

三、参与观察

*科学的田野调查以参与观察为重要标志。

田野调查者既要观察和记录情况,也要尽可能地参与活动,通过这些日常活动,田野工作者有了另一种文化的行为活动。

*参与观察方法的要求有:

1.在当地居住有一定时间长度;2.学习当地语言;3.调查者尽可能像当地人一样生活。

*参与观察不仅仅是在遇到重大活时才进行,随时随地地注意当地人民日常生活的细节也很重要。

但也要防止“土著化”,即不应该过分地情感投入,不要忘记自己人类学工作者的身份。

四、访问

*参与观察与访问一般是交叉进行的。

人类学访问有两种形式:

结构式访问和非结构式访问,两者是互补的,一般调查之初宜多用非结构式访问,当与当地人民建立了一定的联系后可以使用结构式访问。

*无论是进行哪种访问,一般要注意下列问题:

1.当报告人用自己的概念、术语和分类原则来描述文化现象时,应充分进行记录。

2.开始调查阶段应集中访问一些不会引起误会的问题。

3.访问要有计划性和时间性,但也要兼顾灵活性。

4.访问要把调查提纲中的问题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提问要简单明了。

5.访问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时,可以先从个案入手。

6.一次访问时间不宜过长。

7.最重要的是,在访问过程中,一定要对报告人充分尊重。

五、抽样

*假若调查一个范围较小、人口不多的社会,可以进行普查。

但如果调查范围较大、人口较多的社会,那最好进行抽样调查。

即通过调查有限的对象,从样本来推论到总体。

*最常见的抽样方法有“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

*至于抽多少样本为宜,没有统一的规定,具体以经验为主。

六、材料的记录与核实

*通过观察和访问搜集的材料,要随时记录以防遗忘。

只有用科学方法记录的材料,才能作为今后编写报告和进行研究的依据。

*材料记录方法很多,主要有:

1.影视记录;2.音响记录;3.文字记录。

*文字记录法是最主要的纪录方法,但它并非仅指笔记,一般有六种方式:

笔记、实录、原文、日记、图表和谱系。

(谱系法为H.R.利弗斯首创,现在已经成为调查记录家庭组织、婚姻、继嗣和亲属制度的重要方法。

其要领是以一套固定的符号代表不同性别及彼此关系,用图解法代替文字描述。

*记录下来的材料要进行核实,发现错误要予以纠正,方法有:

1.用观察到的实际发生的行为,对照报告人的所述;

2.用具体的事实来对照一般性陈述;3.对来源不同的材料相互核实。

七、实物标本的搜集

*当地人民特殊的工具和手工制品,反映传统美学的服饰和艺术品,以及重要的宗教用物等,应尽可能购买原件或复制。

搜集要注意完整性和先天性。

*在地面分布的考古学遗村,在取得当地有关部门的同意后,也可以列入搜集范围。

*标本要加以标签说明,并要妥善包装和安全运回。

八、调查报告的编写与资料的存档

*调查材料的整理公布虽然是离开田野后的事,但只有发表正式的调查报告,才能算调查工作的最终结束。

*在调查报告的编写中,应首先处理好事实和理论的关系,报告的体例可以由调查者个人自行决定。

*在编写调查报告后,各种原始记录及实物标本,应按科学方法存档,以备自己或他人日后查考或研究。

第四节田野调查者的工作艰辛和职业道德

一、田野调查中的困难

1.严峻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

住、食、卫生、安全、性等多方面可能会遇到困难。

2.思想的苦闷和情感上的不得安宁:

初到一个地方所产生的一系列“文化震荡”。

二、田野调查者的职业道德

1.调查者保证不做不利于调查对象的任何事情,要尊重他们的人权,而且每次调查事先要征得当地人民的同意,应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不能伤害当地人民的感情。

2.调查者应充分尊重调查对象的个人隐私权。

3.调查者应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当地人民做好事,不能一味地从当地人那里索取资料而对他们的疾苦漠不关心;但也要注意不应强加于人,更不应以“救世主”、“改革家”自居。

4.调查者应忠于自己的工作,调查的材料要反复核对,务使符合真实情况,才能笔之于书,公之于众。

第五节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一、背景分析法

*在很多民族志资料中,人类学家用背景构架来进行解释,即在解释某一独特群体或社团的资料时,都把资料与更为广阔的背景联系起来,称之为背景分析法。

*背景分析法最早由马凌诺夫斯基所运用。

他在特罗布里恩德岛调查时,把该岛的生活和文化当作整体的和相互联系的单位来考察。

*背景分析不仅仅是一览事件和行为,也不仅仅是要了解人类行为,而是要通过对人类行为发生的深刻社会背景的分析,来理解和解释人类文化。

例如:

马兰哥文那通桥仪式示意图

二、比较分析法

(一)比较分析的含义、目标与类型

含义:

比较大量不同文化的民族志资料,进行交叉文化分析,来探讨人类行为模式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目标:

通过比较分析,建立假说,控制可变因素并检验接受或抛弃假说。

类型:

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有限比较,或者叫控制比较,二是统计比较

(二)有限比较

*比较对象:

1.尽可能多地保持背景材料;2.比较的文化群体共有许多文化特征和社会特征;

3.比较对象具有少量的差异;4.涉及相当少的群体,这些群体通常是在一个地区。

*案例:

四个非洲社会的巫术

纳德尔在四个非洲社会中作了田野调查:

两个在西非的尼日利亚,两个在东非的苏丹共和国。

其目的是要建构和检验关于巫术的意义的假说的基础。

这一假说就是“失败—攻击”假说。

(三)统计比较

*产生与发展:

有限比较的一个优点是利用背景进行分析,但也存在着代表性的问题。

这就导致了大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