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基础会计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955566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90 大小:10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基础会计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最新基础会计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最新基础会计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最新基础会计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最新基础会计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基础会计教案.docx

《最新基础会计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基础会计教案.docx(9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基础会计教案.docx

最新基础会计教案

基础会计

课程介绍:

《基础会计学》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操作性和实践性,课程系统介绍会计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核算方法,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训练,为今后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熟知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会计的目标、会计职能、会计的对象、会计的特点和会计方法。

理解和掌握会计假设,理解和掌握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原则,理解和掌握会计信息质量信息要求,理解和掌握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会计科目和账户、会计规范体系及会计工作组织等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会计凭证填制和审核、会计账簿登记、会计报表编制及其核算组织程序等操作技能,熟练运用借贷记账法处理制造业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

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操作能力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会计方法综合应用能力是本课程教学的难点。

第 一 章

总 论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历史进程,理解并掌握会计的含义、会计的职能,明确会计的目标,理解会计的对象和会计的特点,明确会计假设的重要意义,理解和掌握会计假设的内容,理解和掌握会计核算的质量信息要求;理解和掌握会计要素的定义、特征和分类。

理解和掌握会计核算方法的内容以及各种会计核算方法之间的联系。

第一章主要内容介绍

第一节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会计目标与会计职能

第三节会计对象与会计特点

第四节会计基本假设

第五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第六节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第七节会计核算程序与方法

第一节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示意图

在会计的发展进程中,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环境的巨变、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为会计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

 二、会计的含义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收集、加工和提供以价值形态为特征的财务信息,对企业和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反映和监督,并在此基础上对经济活动进行检查、分析和考核,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会计目标与会计职能

一、会计目标

我国最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

“会计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一)会计信息使用者

投资者

债权人

政府经济管理部门

社会公众

(二)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所需要的会计信息

投资者需要了解的会计信息

债权人需要了解的会计信息

政府管理部门需要了解的会计信息

社会公众需要了解的会计信息 

(1)投资者需要了解的会计信息

投资者为了保护自身的经济利益,需要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获利能力以及资金的保管和使用情况等会计信息,以便预测投资风险和报酬情况,及时做出投资方面的决策。

(2)债权人需要了解的会计信息

债权人出于对自身债权安全的考虑,需要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偿债能力等会计信息,以便做出信贷方面的决策。

(3)政府管理部门需要了解的会计信息

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为了满足国家宏观管理和调控的要求,需要了解各经济单位对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执行情况,掌握有关税收的缴纳情况等会计信息,以便对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进行判断,利用价格、税率、利率等经济杠杆和法律、行政手段进行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和引导,使国民经济协调有序地发展。

(4)社会公众需要了解的会计信息

企业外部的其他有关单位和社会公众,如供应商、客户、潜在的投资者、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经济工作者等,也会因各自的经济利益或工作的关系,也需要了解企业的会计信息。

会计的目标要以强调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为核心,要求财务报告在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同时,应当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避免会计信息失真或者缺乏实际用途给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并减少由此引起的整个社会经济资源的无效配置和浪费。

因此,企业的会计目标要满足投资者、债权人等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减少信息不对称,对于提高投资和信贷决策的有效性,降低资金成本,提升经济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将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会计产生的基础,而会计则具备了从数量方面客观地反映生产活动的功能。

会计的职能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会计核算职能

(二)会计监督职能

(三)会计的其他职能

(一)会计核算职能

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经济信息的过程。

会计核算的职能要求会计主体对其发生的一切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办理会计手续,如实进行记录、计算,不能有任何遗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做到会计信息客观真实、数字准确、内容完整。

(二)会计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职能是指会计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促使经济活动按照规定的要求运行,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和内部监督形成了我国“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

会计核算职能与监督职能的关系

会计的核算职能与监督职能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会计的核算职能是监督职能的基础,只有在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正确核算的基础上,才可能提供可靠资料作为监督的依据;会计监督的职能是核算职能的保证,只有搞好会计监督,保证经济业务按规定的要求进行,才能发挥会计核算的作用。

(三)会计的其他职能

会计预测职能

会计决策职能

会计控制职能

会计分析职能

会计职能之间的关系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职能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预测职能、会计决策职能(提供决策支持)、会计控制职能和会计分析职能等职能是在前两项职能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

第三节会计对象与会计特点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即会计的客体。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的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个别的、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是在各个企业、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的,构成了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会计对象。

会计特点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经济活动主要从价值运动方面进行核算和监督;以真实、合法的会计凭证为依据,严格遵循会计规范;会计核算为经济活动所提供的数据资料,具有全面性、综合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会计要素

会计对经济活动的核算和监督,是通过会计对象要素进行的。

会计要素是对企业会计对象按照其经济特征所做的分类,企业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与会计对象的各个要素项目的增减变动具有密切的联系。

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项要素。

第四节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是指会计机构和人员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而对会计核算所依存的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所作出的合理推断或人为的规定。

可见,会计基本假设是从会计实践中抽象出来的,比会计原则和公认的会计准则更基础、更本质的概念,是财务会计整个结构的基础。

一、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我国最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五条规定“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会计主体假设的作用在于界定不同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并确定了会计的独立性.

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凡是法律主体,在法律上都具有似人的人格,是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自然人或法人,享有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而会计主体则是以是否进行独立会计核算为确定依据的,不一定都享有这种权利。

会计主体是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会计原则的基础。

有了会计主体假设,会计处理的经济业务和会计报告才可以按特定的主体来识别,并同时能够保证会计目标的实现。

只有明确了会计核算的对象,才能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只有确认、计量和报告那些影响会计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和事项并将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经济活动区分开来,才能把握会计处理的立场。

二、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是指在没有相反证据的情况下,会计主体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按它现时的形式和目的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在可以预见到的未来不会因破产而清算。

持续经营假设明确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围,为企业资产的计价和损益的确定提供了理论基础,会计原则以及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才有可能建立在非清算的基础之上,这样才能保持会计信息处理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只有在持续经营假设的前提下,才有必要和可能进行会计分期。

同时,持续经营假设为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奠定了基础。

三、会计分期假设

我国最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七条规定“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人为地分割成若干个相对等距的会计期间。

会计分期设定了会计工作具体的时间段落。

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半年度、季度和月度)。

确立会计分期前提的意义在于以分期结算账目、编制会计报表。

使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的建立成为可能。

四、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中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用以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主体的生产等经营活动情况。

我国《会计法》明文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一律通过人民币进行核算反映。

还规定:

“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会计的基本假设是人们在对客观情况作出合乎事理判断的基础上,从会计实践中抽象出来的最基本的现象,是人为的共同认定。

会计基本假设构成了企业、单位开展会计工作、组织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和理论基础。

第五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以会计基本假设为基础,适应会计目标的要求,指导会计实务处理的准绳。

它是在长期会计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并随着会计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在我国,根据最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有八项,包括客观性要求、相关性要求、清晰性要求、可比性要求、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重要性要求、谨慎性要求和及时性要求。

一、客观性要求

《企业会计准则》第十二条规定:

“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这一规定可概括为客观性要求,也可称为真实性要求。

二、相关性要求

《企业会计准则》第十三条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也就是说,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要与决策有关。

三、清晰性要求

《企业会计准则》第十四条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会计报表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使用信息,要使用就必须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明确会计信息的内容,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就不能做到对决策有用。

四、可比性要求

《企业会计准则》第十五条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

横向比——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纵向比——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

五、实质重于形式要求

《企业会计准则》第十六条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依据”。

在实际工作中,交易或其他事项的实质,不总是与它们外在的法律形式相一致。

所以,会计信息要想反映其所进行的交易或事项,就必须根据交易或事项的实质和经济现实,而不能仅仅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

例如,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其所有权(法律形式)并非属于企业,但其已经是控制和使用的资产(经济实质)。

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可作为企业的自有资产进行核算,即注重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而不完全拘泥于其法律形式。

六、重要性要求

《企业会计准则》第十七条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重要性要求是指在会计核算中对会计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

对于那些对企业的经济活动或会计信息使用者相对重要的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条件下,可适当简化处理。

七、谨慎性要求

《企业会计准则》第十八条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因素。

在会计核算中,应按照谨慎性要求,当企业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应当持谨慎的态度,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既不能高估资产和收入,也不能低估负债和费用,即要预计可能发生的费用和负债,而不应预计可能发生的收入和资产,以便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有助于保存企业的资本和经营实力,巩固企业生产经营的后劲,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八、及时性要求

《企业会计准则》第十九条规定“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会计信息是其使用者进行决策时的重要参考资料,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不仅在于真实可靠,而且还在于必须讲求实效,及时提供给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能根据这些信息迅速作出决策,以适应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要求。

第六节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的定义

会计要素的意义

会计等式

资产负债表等式

损益表等式

一、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的定义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

会计要素的意义

第一,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内容的基本分类,它为会计分类核算提供了基础。

第二,会计要素为会计报表构筑了基本框架。

《企业会计准则》第十条规定:

“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工业企业会计要素内容图示

资产:

资金的具体存在或运用形态。

负债:

从债权人处借入资金等,也称债权人权益。

所有者权益:

由投资者投入的资本金。

收入:

资金在产品销售过程中的收回。

费用:

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

利润:

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的经营成果。

  

(一)资产

资产的定义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资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必要的物质条件表现为货币资金、债权、厂房场地、机器设备、存货等,这些物质资料统称为资产,它们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

上述资产都具有物质形态,属于有形资产。

资产还包括那些不具有物质形态,但有助于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的无形资产,如专利权、商标权、商誉等。

此外,还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

资产的特征

(1)资产是一种经济资源。

可以作为一种要素投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去。

(2)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实权利。

(3)资产必须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现实权利。

(4)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资产的确认条件

企业确认资产项目时必须满足资产定义,同时还应满足两个条件。

(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资源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符合资产定义和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仅符合资产定义、但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在附注中作相关披露。

资产的分类

(1)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是指预计在一个正常的营业周期内变现、出售或者耗用,或者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者预计在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变现的资产,以及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交换其他资产或清偿负债的能力不受限制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包括货币资金存款、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利息、应收股利、其他应收款、存货等。

(2)非流动资产。

非流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主要包括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应收款、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长期待摊费用和其他资产等。

(二)负债

负债的定义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

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

负债的特征

(1)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2)负债必须偿还。

(3)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负债确认的条件

负债的确认必须满足负债定义,同时还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已经流出企业。

(2)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符合负债定义和负债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符合负债定义,但不符合负债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如企业的或有负债,只能在报表附注中披露。

负债的分类

(1)流动负债。

流动负债是指企业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预计在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润(股利)、其他应付款和应付利息等。

(2)非流动负债。

非流动负债是指偿还期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专项应付款等。

(三)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的定义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

所有者权益的特点

(1)除非发生减资、清算或分派股利,企业不需要偿还所有者权益。

(2)企业清算时,负债往往具有优先权,而所有者权益只有在清偿所有的负债之后才能返还给投资者。

(3)所有者凭借所有者权益能够分享利润的分配。

由于所有者权益是资产减去负债后的剩余权益,所有者权益必然会受到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

当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大于费用时,其净收益使所有者权益增加,反之使所有者权益减少。

因此,所有者权益能够分享利润,而负债不能参与利润的分配。

所有者权益的分类

(1)投资者投入资本。

(2)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3)留存收益。

留存收益分为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是一种积累,用于扩大再生产或用于弥补亏损。

盈余公积又分为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

法定盈余公积是按照公司法的要求提取的,任意盈余公积是企业根据企业财务经营政策自行决定提取的。

未分配利润是留待以后年度分配的利润或本年度待分配的利润。

(4)非股东对企业的捐赠。

(四)收入

收入的定义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

企业所进行的有些活动并不是经常发生的,比如工业企业转让无形资产使用权、出售不需用的原材料等,属于与经常性活动相关的活动,由此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也构成收入。

企业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活动,不是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也不属于与经常性活动相关的活动,由此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不构成收入,应当确认为营业外收入。

收入的特征。

(1)收入是企业日常活动中产生的。

有些经济业务事项也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由于不是企业的日常活动中产生的,就不属于企业的收入,而称为利得。

(2)收入的增加有多种表现形式,可能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如增加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也可能表现为企业负债的减少,如以商品抵偿债务;也可能同时引起资产的增加和负债的减少,比如销售商品的贷款,部分抵偿债务,部分收取现金。

(3)收入将引起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4)收入只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

如企业代国家收的增值税等。

收入的确认

企业确认一项收入,必须同时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给购买方。

(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出售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

(3)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从而导致企业的资产增加或负债的减少。

(4)经济利益的流入能够可靠的计量。

收入的分类

按照企业所从事日常活动的性质,收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销售商品收入。

销售商品收入是指那些以取得货币资金和赊销方式销售商品所取得的收入。

(2)劳务收入。

劳务收入是指企业为他人提供劳务时取得的收入,如运输收入。

(3)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

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是指因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所取得的收入,如利息收入、使用费收入等。

按照日常活动在企业所处的地位,收入可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两者之和统称为营业收入。

(五)费用

费用的定义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费用的特征

(1)费用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2)费用可能表现为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或两者兼有之。

(3)费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

费用的确认

费用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且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

符合费用定义和费用确认条件的项目才能够在利润表中列示。

费用的分类

按照费用与收入的关系,费用可以分为营业成本和期间费用。

(1)营业成本。

营业成本是指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的成本。

营业成本按照其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在企业日常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可以分为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支出。

(2)期间费用。

期间费用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详细内容将在第四章介绍)。

(六)利润

利润的定义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实现利润是企业发展的条件,企业在实现利润后,才能够进行积累,从而进行扩大再生产。

利润是投入资本的增值,是收入和费用配比的结果,其留存于企业的部分即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归所有者所有,属所有者权益。

利润的构成

(1)营业利润。

以营业收入为基础,减去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加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减去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和投资收益(减去投资损失)。

(2)利润总额。

以为营业利润为基础,加上利得,减去损失,计算出利润总额。

(3)净利润。

净利润是以利润总额为基础,减去所得税费,计算出净利润(或净亏损)。

在上述会计要素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个要素构成企业的资产负债表,通过对资产负债表信息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

收入、费用和利润三个会计要素构成企业的利润表,通过对利润表信息的分析,可以表明企业在一定期间取得的经营成果。

总之,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进行具体分类的项目,它对核算和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二、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也称为会计平衡公式,是表明各会计要素之间基本关系的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个会计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基本数量关系表明了企业一定时点上的财务状况,即从一定时点观察企业资金运动的相对静止状态情况,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基础。

收入-费用=利润

“收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